名称:鲀(刺鲀)
毒性强度:6级
被咬者的死亡率为50%。
产地及性状:这种鱼通常栖身于包括中美洲西海岸、整个印度-太平洋海区、日本和从澳大利亚至南非的热带及温带水域。鲀共有90多种。一旦受到侵扰,这种鱼则会全身膨胀呈球状。
鲀毒藏在鲀的卵巢里,烹饪并不能去除毒性。但在烹饪前将其内脏去除,一般它就无毒无害了。
危害及症状:被鲀咬后会出现麻痹症状,起初是部分麻痹,如说话困难等,而后毒液扩散至呼吸系统而导致被咬者呼吸功能衰竭而死。此外,鲀毒也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瘫痪。被咬者常在一两小时内因抽搐或呼吸功能衰竭而死。
吃鲀的人往往是有意寻求一种兴奋状态,这种状态的特征常为:皮肤、舌头和嘴唇略有麻木感、肤色发红、体温上升,整个人陷入一种飘飘然的境地。
发作时间:十分钟或迟至四小时内发作。如被咬者熬过24小时则有望恢复。
注意:在日本,这种被称作ふぐ的鱼被看做是烹饪中的上品。只有经过特殊培训后持证的厨师才有资格剖鱼和进行烹饪。即便如此,偶尔还是有吃鲀致死的不幸事件发生。食用毒鲀的死亡率为57%。鲀毒藏在其内脏里,烹饪处理并不能去毒。从1955年至1975年的二十年时间里,在日本吃鲀中毒的3000千人中,有超过1500人最后死亡。
同样,电影题材中也出现过鲀毒。在《蛇与彩虹》这部影片中,鲀毒被用来杀人。它使受害者呼吸渐缓以致最后似乎死亡。在迅速被埋葬后,受害者又被挖了出来,继续被灌以这种毒药,只不过剂量比以前小得多。最后,他没有死去,但却心智全无,变成了伏都教崇拜的蛇神或“活尸”。
有证据表明鲀毒被用作伏都教还魂仪式中的魔力饮剂之一。
名称:双壳水生动物。
毒性强度:在其有毒季节(五月至十月)为6级。
产地及形态:有壳水生动物盛产于如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和阿拉斯加的海域内。在暖和的季节,贻贝、蛤蜊、牡蛎、扇贝、马蛤和其他有壳水生动物呈现毒性。当这些有壳水生动物吃了一种名叫腰鞭毛虫有毒微生物之后,它们便会有神经毒存在。这种情况不多见。
危害及症状:这些双壳水生动物体内的一种氧化物会产生诸如箭毒的神经麻痹毒。
食用有毒的双壳水生动物后,随之会出现麻木,嘴唇、舌头、面部有刺痛感、恶心及呕吐。此外,还有可能出现抽搐。这些症状会逐渐严重直至最后呼吸功能衰竭而死。
发作时间:半小时之内出现中毒症状。如果中毒者熬过12小时则有望恢复。双壳水生动物的中毒死亡率为10%。
注意:政府部门经常警告人们在一定的季节段不要食用一些种类的有壳水生物。食用有毒的有壳水生物的发病率很高。在所有的双壳水生物中,贻贝的致死率是最高的。
其他鱼类:在热带海域尤其是夏威夷一带,一般在一年中暖和季节有毒的鱼有刺鲀,鳞鲀、鹦嘴鱼、海鳝、刺尾鱼、月鱼、羊鱼、箱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