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头野驴,和狮子合伙去打猎,打猎结束,自己也成了狮子猎品中的一部分。张俊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就是这样的一头可恨、可悲,又可怜的驴。
赵构和秦桧联手导演了一出蹩脚的“杯酒释兵权”后,虽然已经顺利地剥夺了几个军界大牌的兵权,但他们并不会就此罢手。
要知道,三人的兵权虽然被解除了,但他们的军队还原封不动地驻守在防区上,且以这三个人的影响,军队还有被他们策反的可能。尤其是岳飞和韩世忠,他们多年来与将士们一起浴血沙场,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且威望素著。将士对他们“有念旧而不能忘者”比比皆是。岳飞的军队班底更是由其本人在宜兴驻军期间亲自组建起来的,活脱脱就是一支私人武装。
要消除这方面的疑虑,就必须彻底地肢解这三支军队!
秦桧的如意算盘是:利用三大将之间嫌隙,挑拨他们互相诬陷、自相残杀。
第一步,由张俊和岳飞组成二人审核小组,前往韩世忠军驻地楚州,随便找个理由,把淮东军撤回长江南岸的镇江府。秦桧认为,韩世忠兵权被除,他手下的兵将肯定会产生种种猜疑,再加上调动军队,人心就更加惶乱不安,那时,由张、岳二人出面进行弹压,放大事实,激化矛盾,从而肢解军队,黑掉韩世忠。
第二步,摆平了韩世忠,依法炮制,由张俊去搞垮岳家军。
第三步,自己亲自出马,直接收拾张俊。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七月,岳飞刚回到临安,就遭到了赵构一顿暴风骤雨般的训斥。
赵构先是像小学生背书似的将张俊的话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责问他为何主张放弃山阳(楚州)之地?然后一拍案子,气呼呼地说:“你这样做,无非是附和一些无知小人的话以博取声誉,太令我失望了!”(“山阳要地,屏蔽淮东,无山阳则通、泰不能固,贼来迳趋苏、常,岂不动摇,其事甚明。比遣张俊、岳飞往彼措置战守,二人登城行视,飞于众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
赵构的训斥刚过,岳飞又遭到了右谏议大夫万俟的弹劾。
万俟,字元中,产自开封阳武(今河南原阳),是个十足的小人。万俟是由古代鲜卑族的部落名演化成的复姓,读“莫其”;,则读“屑”音,是“契”的本字。政和二年(1112年)登第,历任枢密院编修。南宋绍兴初年擢湖北转运判官,后来又转升为提点湖北刑狱,岳飞当时任湖北京西宣抚使,“宣抚荆湖”,也就是说,万俟曾在岳飞的辖区上过班。
岳飞了解到此人阴险毒辣,就不怎么待见他(“遇不以礼”),没承想,大大得罪了这个小人。
美国总统林肯曾不无感慨地说过:“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与它冲突被它咬一口好。如果被咬伤了,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得不偿失。”从万俟后来的表现看,他就是这样的一条疯狗。
万俟调湖南转运判官,靠上了秦桧,唯秦桧马首是瞻。秦桧要收三大将兵权,“力助之,言诸大将起行伍,知利不知义,畏死不畏法,高官大职,子女玉帛,已极其欲,盍示以逗遛之罚,败亡之诛,不用命之戮,使知所惧。”现在,有了秦桧的授意,他更是大行整人之能事,“希秦桧意,谮飞于朝”,一心一意要将岳飞搞臭搞倒。他弹劾岳飞的奏章大意如下:
“枢密副使岳飞自从升官发财以来,志得意满,不思进取,日益颓废。今年春季金人大举入侵,整个淮西疆场一片混乱,皇上再三催促其从鄂州发兵与枢密使张俊互为犄角抵御强敌,玺书络绎,使者相继于道,而岳飞狗胆包天,居然违诏抗旨,不按时出发,迁延再三,以龟速到了舒、蕲二州,又出工不出力,匆匆走过场就回去了。万幸的是其他各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才将敌人赶走,不然,该死的岳飞阻挠国事,后果不堪设想!六月份,岳飞与张俊视师淮上,他又对淮东将佐大放厥词,说楚州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远近闻之,无不失望。由此,敬请皇上就地免除岳飞副枢职事,将他赶出朝廷,严惩不贷!”(“臣伏见枢密副使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情。今春敌寇大入,疆场骚然,陛下趣飞出师,以为犄角,玺书络绎,使者相继于道,而乃稽违诏旨,不以时发,久之一至舒、蕲,匆卒复还。所幸诸师兵力自能却贼,不然,则其败挠国事,可胜言哉!比与同列按兵淮上,公对将佐谓山阳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远近闻之,无不失望。伏望免飞副枢职事,出之于外,以伸邦宪。”)
给岳飞列出了三大罪状:一、生活低迷、意志消沉;二、淮西用兵,违诏抗旨;三、出使淮东,动摇民心。
这三条大罪中,第一条或许还有点影儿,岳飞兵权被解,壮志难酬,多少会有点失落。但第二条和第三条就纯属诬陷了。
金人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十九日正式发动侵略,二月初三日进入庐州。而赵构给岳飞下诏援救淮西的时间却是二月七日,临安和鄂州相隔千里,接到诏书,岳飞在二月十一日正式起兵,从时间间隔上看,并无任何拖拉怠工的迹象,而且,岳飞动身前,还主动请缨说:“虏举国来寇,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虏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又哪里谈得上违诏抗旨?!(“迁延玩寇”和“畏敌避战”属于张俊、刘光世等人的强项,奇怪的是,这两人却从未因此而受到过弹劾。)二月十九日岳飞抵达淮西地区的舒州时,还收到了赵构发来的《御札》,上面有极其煽情的夸奖:“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览奏再三,嘉叹无敌。”
要说岳飞主张弃守楚州,那绝对是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了,岳飞一生高举“收复”大旗,并为此百战沙场,怎么会同意主动放弃国家疆土?倒是张俊拆毁海州城,主动放弃了国家疆土,强押居民南迁,不但没受到责怪,反而得到了嘉奖。
可赵构还是表现得很激动,他挥舞着奏章说:“哪哪哪,楚州要地,屏蔽淮东,没有了楚州,通州、泰州就难以再守了,如果敌人穿越通、泰,直取苏、常,山河摇动!难道这点军事常识都不懂吗?!哼哼,张俊和岳飞在楚州阅兵时,据张俊反映,岳飞的确是在军中扬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肯定是将士戍守楚州太久,不耐烦了,想换地方,岳飞为了哗众取宠,这么附和博取要誉,这种人,靠不住啊!”
秦桧一个劲儿地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岳飞说这样的话,是博出位啊!”(“岳飞对人之言乃至于是,中外之人或未知也。”)
经过这对奸帝奸相二人组的点评,岳飞的罪状就定性了。
八月初,御使中丞何铸和殿中侍御使罗汝楫更相继上疏,重复张俊和万俟的口水话,说岳飞“被旨起兵,则略至龙舒而不进;衔命出使,则欲弃山阳而不守”,此外,又增加了一条,说岳飞一介武臣,“妄自尊大,略无忌惮”,竟然大胆妄为,议立皇储,热衷战争,反对和平,反对与金国友好相处,实在是“不避嫌疑,而妄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几败国之大事”。劝赵构、秦桧抓紧对岳飞“速赐处分,俾就闲祠,以为不忠之戒”。
这二人是在同一天上疏的,上疏的内容又是如此一致,如果说没有预谋,很难让人相信。
而这二人和张俊、万俟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秦党”。他们的所作所为分明是受了同一个人的指使。他们到底想干什么,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出。
按照惯例,台、谏官一旦上章弹劾,宰执就应该引咎辞官了,岳飞无辜蒙受了这些不白之冤,悲愤交加,呈上了辞职报告,称“臣性识疏暗,昧于事机,立功无毫发之微,论罪有丘山之积”,“岂惟旷职之可虞,抑亦妨贤之是惧,冀保全于终始,宜远引于山林”。
赵构的答复于八月八日下达,正式宣布除免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但“记功掩过”,“宠以宽科全禄”,“所以保功臣之终”,特意授岳飞一个“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的虚衔,“俾就闲祠”去也。
这一年岳飞三十九岁,正当盛年,遭受连番打压,壮志难酬,胸中抑塞,心灰意冷,颇有未老先衰之感。秋夜月朗,半夜梦起,天地寂静,绕阶独行,感慨故土难复,热血已冷,头上华发催生,自己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轻人,苍凉无限,写了一阕《小重山》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笼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不日,岳飞以一个闲夫野老的身份罢官赋闲,回到江州私邸暂住。岳云也和父亲一起被免职。
这时的岳飞已完全脱离军队,一无兵,二无权,不仅对赵构等人的议和乞降大业无力干预,对赵构的统治地位也没有任何威胁。岳飞自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
要知道,大宋的枢密副使属于执政级别的职位,在太祖誓约保护范围之内,享有免死的特权,一旦罢官,最多不过被外放任知府之类官职,被转为提举宫观类的闲职就是最重的处罚了。而且,赵构还一口应承了“所以保功臣之终”。
然而,罢官,只是噩梦的开始……
接下来发生的事,是岳飞远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