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李洛,见过张道长。”李洛稍一惊讶,随即还礼。
民间有言:李氏天子,张家道主。
这话是说,李氏出君王,张家出道士。东亚,李氏共有十一个政权,出了近百个君主。而张家,却出了上百个大道士。
还有个玄秘吊诡的说法,据说是“张冠李戴”的本源意义。说本来应该是张氏多君主,李氏多道士。老子李耳不就是道祖么?
汉末,张角起事,当时的确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按照天机,张氏应该建立王朝,成为君主最多的姓氏。
可是,因为张道陵得到李耳的道统传承,可能两人有什么交易吧,反正原本属于张氏的皇冠,戴在李氏头上。原本属于李氏的道统,成了张氏的。这就是“张冠李戴”的真正意思。
李洛突然就想到这些,不禁有点想笑。因为这说法…实在太狗血。
自称张三丰的道士,看到李洛脸上露出古怪的笑容,不禁有点莫名其妙。
李洛收回思绪,这才认真打量这个张三丰。史料记载,张三丰是宋元之际的辽东汉人,俗名张君宝,张天师后裔,乃是武当祖师。
张三丰光大道教炼丹制药、心身双修的传统,是元明之后第一道主。传说张三丰善于望气,预言很准。
此人十几岁就考武双料状元,当了县令,后来弃官,又出家为道。属于那种少年神童开外挂的奇才,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毫无疑问,这未来的张真人既不是什么武学宗师,更不是什么陆地神仙。但他一定是个天分极高的人。
李洛突然想,自己十几岁就混黑涩会,成为跨国文物大盗,二十岁就身家过亿。这经历和张三丰有得一拼啊。
“不知张道长可认识张君宝?”李洛还是要试探一下,免得搞错人了。
那道士目中的惊异之色一闪即逝,目光澄净湛然的看着李洛,“张君宝正是贫道俗名字号,不知东国贵人缘何知晓?”
他并不是什么天下闻名的大人物,只不过是一个山野散道而已。这个东国使臣,怎么会知道自己呢?
李洛心中了然,张三丰实锤了。
“张道长应是辽东人。在下在中原长大,曾到博陵,听闻博陵知县的事迹。几年前再到博陵,又听闻张县令早就挂冠而去,出家为道,道号三丰。”李洛编了个理由。
张三丰笑道:“无量天尊!原来檀越还是博陵故人。不错,贫道确曾为博陵县令。”
李洛再次试探:“道长未及弱冠就主政一县,颇有政绩。可年纪轻轻就弃官出家,以致沧海遗珠,朝野余贤,此举岂非有伤圣天子之明?”
“圣天子……呵呵,贫道不胜案牍劳形。本是闲云野鹤身,奈何落入宦海中。贫道原非做官人,愿听松风看白云。”张三丰淡然说道,眸子莹莹生辉。
李洛眼睛一扫,发现张三丰手中的书,竟然是…《连山》!
虽然封面的字是极其古老的大篆,但李洛还是一眼认了出来。
李洛的心不争气的猛的跳了一下。当初,一个华人富豪,开价三千万美元,让他把《连山》搞到手。
李洛偷偷成立了这个“项目”,花了很大力气,终于发掘到一点《连山》的线索。线索在韩国,和商朝时的萁子有关。因为,箕子本就是占卜宗师,又是商朝宗室,他极可能有《连山》。
周武王封商朝贵族,箕子被封在朝鲜。那么,很可能朝鲜半岛也有《连山》。所以,李洛就来到了韩国,想顺着线索找下去……谁知遇到崔秀宁,就来到元朝,终究没能找到《连山》。
说起来,他算是因为《连山》,才来到元朝。这事,越想越觉得吊诡。
《连山》不但是三易之首,也是华夏三大秘宝之一。是排在《诸世纪》之上的世界第一奇书。《连山》这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提到《奇门遁甲》,就大名鼎鼎了。
没错,《连山》是《奇门遁甲》的源头。
《连山》在秦朝失传,据说被始皇帝销毁,因为此书隐藏的天机太多,祖龙忌惮它有碍后世人主。
李洛这种文物雅盗,用的是“辟邪剑法”,比起学院里的专家学者,路子要野的多。所以,他们知道很多专家学者不知道的野史。
比如有个野史说,《连山》本来秘藏在商都朝歌。有一次被来朝歌觐见的姬昌看到,姬昌天分极高,竟然记下了《连山》部分内容。
姬昌回到封地西岐后,日思夜想,反复研究推演在朝歌记下的部分《连山》,竟然被他搞出来一部《周易》。
然后……本身就是占卜大师的姬昌,根据新鲜出炉的《周易》,推算出殷商将亡。于是,姬昌就秘密练兵,积蓄实力,死前给儿子姬发留下遗命:兵出西岐,取而代之!
这野史是不是够狗血?你信不?反正李洛是信了。
按照这野史,《连山》和《周易》的关系,就像《葵花宝典》和《辟邪剑谱》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只有《辟邪剑谱》的周武王,能打败拥有《葵花宝典》的商纣王?这没道理啊,因为练《辟邪》的岳先生,不可能打败练《葵花》的东方教主。
野史给出了答案。其实很简单。虽然《连山》在商朝宫中,但以它的深奥,智商平平无奇的人不可能看得懂。而能看懂的箕子,又被纣王关在监狱。
也就是,虽然家里藏着《葵花宝典》,但纣王……硬是没练过。
还有个解释,是纣王知道,但商朝气数已尽,人力难以挽回,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及时享乐,酒池肉林,过足瘾再死,不枉为王一场。
这种解释,也解释了为何原本英明的纣王,突然就昏庸起来,差不多将江山拱手送给姬发。因为通过《连山》,知道大势难改,认命了。
这野史还没完。又说入周以后,周室终于得到《连山》。后来,《连山》又落到秦王手里。再后来,就说被始皇帝毁了。
野史的最后,说《连山》也可能落入刘邦手里。
但总之,《连山》至此是失传了。甚至,后世连听说过《连山》的人都很少。
可是,李洛却在张三丰的手里,发现了《连山》。
是真的么?李洛真是有点激动。
“张道长,此书在下可否看看?”李洛神色平静的说道。
张三丰目中露出一丝莫名的意味,带着一种很特别的探究之力。
“檀越知道此书。”张三丰说道。他不是反问,而是十分肯定的陈述。
李洛暗叹一声,这个道士,给人一种洞察人心的的感觉。
“在下也是读书人,知道此书不足为奇。道长可否借我一观?”李洛再次问道。
张三丰想不到在高丽使团门口,竟能遇见一个认识大篆汉文的高丽人。太大意了…不过,就给他看看吧,免得他多嘴,反正他也看不懂。
“檀越请看。”张三丰递过《连山》。
李洛翻开一看,果然是碑文拓本,而且字迹都是反的。这别说是大篆,就是楷体,都反着也看不明白。
但是,这难不倒李洛。他很快“翻译”出两句话,意境极其高古幽渺,完全没在后世资料上见过。
这个《连山》版本,多半是真。应该是从先秦时代某个周王墓室中的石刻上拓下来的。拓文的时间,应该就在十年之内。
这本书大概有数千字,还有很多符号。看着完全就是“天书”。
李洛对《连山》内容本身不感兴趣,他只是想看看是不是真的,纯粹是职业惯性而已。
正在这时,突然张三丰小声说道:“檀越明明从东国来,身上却有关西之气,怪哉啊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