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要命的理解本质,于是扮演了有志阅读者最锐利的致命一击杀手,因为这实在太扞格太背反我们的基本人性倾向了——我们可以付出,但总期待有所回报;我们乐意辛苦,但总该让我们感觉到有代价有反应有进展。这种对“回报对称系统”的素朴盼望是极普遍极人性的,缺乏这样循环性的安慰,事情很难一直单向地持续。所以我们才说,阅读被认为是好事却不易持续性地实践,一定有它悖于我们人性之常的地方,这就是。
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可否告诉我们,一个仁慈而且万能的上帝会这么整我们吗?——无神论的博尔赫斯说只要一次牙疼,就够他否认上帝的存在。我们的理解本质和人性倾向矛盾如此,至少也够我们狐疑了不是吗?
因此,在书籍铺成的道路上瞻望并蹒跚前行,你的一部分决心还得先换成耐心,把发愿决心的锐气磨为沉静耐心的钝力,以等待一个,呃,可能不见得会来的东西如等待一个没说好一定赴约的情人。
博尔赫斯话讲得很白,建议我们至少跟自己约定个期限,“不久前,我曾经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期限。我心里说:好吧,咱们再等六十天。假如这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眼下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那我就自杀。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更好。不管怎么玩吧,要自杀的人都感觉自己是个英雄,觉得浑身有力气。”
基于人道和社会责任,我比较推荐大江健三郎的说法和办法。大江那本为下一代孩子温柔写成的《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书中,最后一篇文字便是《请再等上一段时间》,是大江最终的谆谆叮咛:
我想说的是:对小孩子来说“等待一段时间的力量”非常重要。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一样,在生活中,遇上真正困难的问题来找碴时,暂且就把它放入括弧内,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看看。这么做之后,再来计算活着的这条庞大的算式,这和一开始就逃避问题并不一样。在等待的期间里,有时括弧内的问题会自然解开了。……经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看括号,如果问题还是老样子,这次就要正面面对了。可是,亲爱的孩子们,在拼命忍耐的“一段时间”当中,你们会发现自己也成长了,变得更健壮了。……我在高中到大学毕业的那段期间,就是这样撑过来的。而现在,我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