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奶奶

林奶奶小我三岁,今年七十。十七年前,“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她忽到我家打

门,问我用不用人。我说:“不请人了,家务事自己都能干。”她叹气说:“您自己都

能,可我们吃什么饭呀?”她介绍自己是“给家家儿洗衣服的”。我就请她每星期来洗

一次衣服。据我后来知道,她的“家家儿”包括很多人家。当时大家对保姆有戒心。有

人只为保姆的一张大字报就给揪出来扫街的,林奶奶大咧咧的不理红卫兵的茬儿。她不

肯胡说东家的坏话,大嚷“那哪儿成!我不能瞎说呀!”许多人家不敢找保姆,就请林

奶奶去做零工。

我问林奶奶:“干吗帮那么多人家?集中两三家,活儿不轻省些吗?”她说做零工

“活着些”。这就是说:自由些,或主动些;干活儿瞧她高兴,不合意可以不干。比如

说吧,某太太特难伺候,林奶奶白卖力气不讨好,反招了一顿没趣,气得她当场左右开

弓,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子。这倒像旧式妇女不能打妯娌的孩子的屁股,就打自己孩子的

屁股。不过林奶奶却是认真责怪自己。据说那位太太曾在林奶奶干活儿的时候,把钟拨

慢“十好几分钟”(林奶奶是论时计工资的),和这种太太打什么交道呢!林奶奶和另

一位太太也闹过别扭。她在那家院子里洗衣服。雨后满院积水。那家的孩子故意把污水

往林奶奶身上溅。孩子的妈正在院子里站着,林奶奶跑去告状,那位太太不耐烦,一扭

脖子说:“活该!”气得林奶奶蹲下身掬起污水就往那位太太身上泼。我听了忍不住笑

说:“活该了!”不过林奶奶既然干了那一行,委屈是家常便饭,她一般是吃在肚里就

罢了,并不随便告诉人。她有原则:不搬嘴弄舌。

她倒是不怕没主顾,因为她干活儿认真,衣服洗得干净;如果经手买什么东西,分

文也不肯沾人家的便宜。也许她称得上“清介”、“耿直”等美名,不过这种词儿一般

不用在渺小的人物身上。人家只说她“人靠得住,脾气可倔”。

她为了自卫,有时候像好斗的公鸡。一次我偶在胡同里碰见她端着一只空碗去打醋,

我们俩就说着话同走。忽有个小学生闯过,把她的碗撞落地下,砸了。林奶奶一把揪住

那孩子破口大骂。我说:“孩子不是故意,碗砸了我赔你两只。”我又叫孩子向她道歉。

她这才松了手,气呼呼地跟我回家。我说:“干吗生这么大气?”她说孩子们尽跟她捣

乱。

那个孩子虽不是故意,林奶奶的话却是真的。也许因为她穿得太破烂肮脏,像个叫

化婆子,我猜想她年轻的时候相貌身材都不错呢。老来倒眉塌眼,有一副可怜相,可是

笑起来还是和善可爱。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

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身上虽瘦,肚皮却大。其实那是虚有其表。只要掀开

她的大襟,就知道衣下鼓鼓囊囊一大嘟噜是倒垂的裤腰。她系一条红裤带,六七寸高的

裤腰有几层,有的往左歪,有的往右歪,有的往下倒。一重重的衣服都有小襟,小襟上

都钉着口袋,一个、两个或三个:上一个,下一个,反面再一个,大小不等,颜色各别。

衣袋深处装着她的家当:布票,粮票,油票,一角二角或一元二元或五元十元的钱。她

分别放开,当然都有计较。我若给她些什么,得在她的袋口别上一二只大别针,或三只

小的,才保住东西不外掉。

我曾问起她家的情况。林奶奶叙事全按古希腊悲剧的“从半中间起”;用的代名词

很省,一个“他”字,同时代替男女老少不知多少人。我越听越糊涂,事情越问越复杂,

只好“不求甚解”。比如她说:“我们穷人家嘛,没钱娶媳妇儿,他哥儿俩吧,就合那

一个嫂子。”我不知是同时还是先后合娶一个嫂子——好像是先后。我也不知“哥儿俩”

是她的谁,反正不是她的丈夫,因为她只嫁过一个丈夫,早死了,她是青年守寡的。她

伺候婆婆好多年,听她口气,对婆婆很有情谊。她有一子一女,都已成家。她把儿子栽

培到高中毕业。女儿呢,据说是“他嫂子的,四岁没了妈,吃我的奶。”死了的嫂子大

概是她的妯娌。她另外还有嫂子,不知是否“哥儿俩”合娶的,她曾托那嫂子给我做过

一双棉鞋。

林奶奶得意扬扬抱了那双棉鞋来送我,一再强调鞋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我恍惚记

起她曾哄我让她量过脚寸。可是那双棉鞋显然是男鞋的尺码。我谢了她,领下礼物,等

她走了,就让给默存穿。想不到非但他穿不下,连阿圆都穿不下。我自己一试,恰恰一

脚,真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呢!那位嫂子了忽然聪明起来。我说:“哦,林奶奶,里面藏着宝吧?”

她有气,可也笑了,还带几分被人识破的不好意思。我说,“难怪你这件背心鼓鼓囊囊

的。把你的宝贝掏出来给我,背心你穿上,不好吗?”她大为高兴,立即要了一把剪子,

拆开背心,从皮板子上揭下一张张存款单。我把存单的帐号、款项、存期等一一登记,

封成一包,藏在她认为最妥善的地方。林奶奶切切叮嘱我别告诉人,她穿上背心,放心

满意而去。

可是日常和仇人做街坊,林奶奶总是放心不下。她不知怎么丢失了二十块钱,怀疑

“街坊”偷了。也许她对谁说了什么话,或是在自己屋里嘟嚷,给“街坊”知道了。那

“街坊”大清早等候林奶奶出门,赶上去狠狠的打了她两巴掌,骑车跑了。林奶奶气得

几乎发疯。我虽然安慰了她,却埋怨她说,“准是你上厕所掉茅坑里了,怎能平白冤人

家偷你的钱呢?”林奶奶信我的话,点头说:“大概是掉茅坑里了。”她是个孤独的人,

多心眼儿当然难免。

我的旧保姆回北京后,林奶奶已不在我家洗衣,不过常来我家作客。她挨了那两下

耳光,也许觉得孤身住在城里不是个了局。她换了调子,说自己的“儿子好了”。连着

几年,她为儿子买砖、买瓦、买木材,为他盖新屋。是她儿子因为要盖新屋,所以“好

了”;还是因为他“好了”,所以林奶奶要为他盖新屋?外人很难分辨,反正是同一回

事吧?我只说:“林奶奶,你还要盖房子啊?”她向我解释:“老来总得有个窝儿呀。”

她有心眼儿,早和儿子讲明:新房子的套间——预定她住的一间,得另开一门,这样呢,

她单独有个出入的门,将来病倒在炕上,村里的亲戚朋友经常能去看看她,她的钱反正

存在妥当的地方呢,她不至于落在儿子、媳妇手里。

一天晚上,林奶奶忽来看我,说:“明儿一早要下乡和儿子吵架去”。她有一二百

元银行存单,她儿子不让取钱。儿子是公社会计,取钱得经他的手。我教林奶奶试到城

里储蓄所去转期,因为郊区的储蓄所同属北京市。我为她策划了半天,她才支支吾吾吐

出真情。原来新房子已经盖好了。她讲明要另开一门,她儿子却不肯为她另开一门。她

这回不是去捞回那一二百块钱,却是借这笔钱逼儿子在新墙上开个门。我问:“你儿子

肯吗?”她说:“他就是不肯!”我说,“那么,你老来还和他同住?”她发狠说,

“非要他开那个门不可。”我再三劝她别再白怄气,她嘴里答应,可是显然早已打定主

意。

她回乡去和儿子大吵,给儿媳妇推倒在地,骑在她身上狠狠地揍了一顿,听说腰都

打折了。不过这都只是传闻。林奶奶见了我一句没说,因为不敢承认自己没听我的话。

她只告诉我经公社调停,捞回了那一小笔存款。我见她没打伤,也就没问。

林奶奶的背越来越驼,干活儿也没多少力气了。幸亏街道上照顾她的不止一家。她

又旧调重弹“还是女儿好”。她也许怕女儿以为她的钱都花在儿子身上了,所以告诉了

女儿自己还有多少存款。从此以后,林奶奶多年没有动用的存款,不久就陆续花得只剩

了一点点。原来她又在为女儿盖新屋。我末了一次见她,她的背已经弯成九十度。翻开

她的大襟,小襟上一只只口袋差不多都是空的,上面却别着大大小小不少别针。不久林

奶奶就病倒了,不知什么病,吐黑水——血水变黑的水。街道上把她送进医院,儿子得

信立即赶来,女儿却不肯来。医院的大夫说,病人已没有指望,还是拉到乡下去吧。儿

子回乡找车,林奶奶没等车来,当晚就死了。我相信这是林奶奶生平最幸运的事。显然

她一辈子的防备都是多余了。

林奶奶死后女儿也到了,可是不肯为死人穿衣,因为害怕。她说:“她又不是我妈,

她不过是我的大妈。我还恨她呢。我十四岁叫我做童养媳,嫁个傻子,生了一大堆傻

子……”(我见过两个并不傻,不过听说有一个是“缺心眼儿”的)。女儿和儿子领取

了林奶奶的遗产:存款所余无几,但是城里的房产听说落实了。据那位女儿说,他们乡

间的生活现在好得很了,家家都有新房子,还有新家具,大立柜之类谁家都有,林奶奶

的破家具只配当劈柴烧了。

林奶奶火化以后,她娘家人坚持办丧事得摆酒,所以热热闹闹请了二十桌。散席以

后,她儿子回家睡觉,忽发现锅里蟠着两条三尺多长、满身红绿斑纹的蛇。街坊听到惊

叫,赶来帮着打蛇。可是那位儿子忙拦住说“别打,别打”,广开大门,把蛇放走。林

奶奶的丧事如此结束。

锅里蟠两条蛇,也不知谁恶作剧;不过,倒真有点像林奶奶干的。

一九八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