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商贾怎么了

桌上的菜并不像燕归巢这样超高档酒楼的风格那样,盘子精致好看能做艺术品收藏,菜却只一点点。只有女子脸大的盘子里,青菜只有七八颗。而且清淡无味到让人直摇头。

反观秦铁牛安排的菜肴,就是一个词,实惠。

盘子大,菜也多。

而且味道绝对是汴京城最一流的味道。

如今秋实客栈的几位大厨是秦铁牛花重金找来的。而且也不只是钱的作用,这些大厨都是曾经受过秦铁牛十兄弟恩惠的人。

这些人都在燕归巢等最一流的酒楼里做过大厨。

而秦铁牛找到他们之后,明确提出,只是传达意向,愿不愿意来,都不影响你们还是我们十兄弟的朋友。

总有因为各种原因,更在意银子的。但同时,也总有人再缺钱,也还是把情义放在第一位。

所以就有五位大厨从各个一流酒楼里离开,来到秋实客栈了。

秦铁牛非常感谢他们,给他们双份的报酬,因为大厨,是一个酒楼的灵魂。没有好的大厨,你把客人伺候的再好,价格再便宜,烧出来的菜不好吃,生意也绝对不会好。

从根本上来说,做酒楼,唯有饭菜可口,是唯一的出路和活路。

到了秋实客栈的大厨们,每天就一个字,累。

不像在燕归巢,几十个大厨,再多的客人他们也不累。

但是在秋实客栈,就他们五个大厨。一天忙下来都是累的腰酸背痛。

但是他们觉得很开心很满足,秦掌柜给的双份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秦掌柜一直鼓励他们开创发明新的菜。让他们这些喜欢做菜的大厨们,好像回到了刚刚开始学做菜的少年时候,满脑子的奇思妙想都有了用武之地。

不管是英雄还是狗熊,天才还是庸才,能找到个用武之地,这才是最重要的,千金不换呐。

所以今天,秋实客栈的大厨们都来了。大厨们非常庆幸,接受了秦老大的邀请。

试想一下,一个厨子,终其一生,能有几次机会做给青天阁学子们吃饭?

而且还能做给新一届青天阁几乎所有学子吃饭。

以后出去,碰到别的地方的厨子,哪怕是燕归巢的大厨,可以自豪的问一句:你们做过饭给青天阁的学子们吃过吗?你们一次见过最多的青天阁学子有多少?十个、还是二十个?

算个鸟,老子给三千多青天阁大人物们做过饭,在一起,在同一天,在同一顿饭!

所以我说你们是垃圾,你们服吗?

想必,对方肯定会说服了服了,就算不说,也会默默无言,再不敢猖狂。

这份荣耀,那是要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加在一起,才能拥有的啊!

因此,这三百多桌饭菜,这些大厨使出了这一生与做菜有关的最大的能耐。每个人都倾其所有本事,去做每一道菜,去完善每一个细节。

从菜肴的口味,到摆放在盘子上的形状,到上桌的冷热程度。

每一处细节。

所以,到了学子们口中,学子们都是赞不绝口。说自己吃了这么多年外面的菜,今天这顿饭菜的味道是最好的。

甚至连首桌上,陈乐天李成俊他们这桌的人。尚书侍郎等子弟,在尝过菜肴之后,也是微笑着赞好吃。

虽然他们只是浅浅夸赞几句,似乎只是客套话,但从他们不停的动筷吃的实际行动看来,夸赞恐怕并非是客套之言。

陈乐天知道,这些高官子弟,各自家中的厨子,恐怕也是不比燕归巢里的厨子差的。况且,这些子弟们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呢,恐怕只要这世上有,能吃,不管是一万两一斤还是三万两一斤的如何名贵的食材,他们定然都是吃过的。

陈乐天笑道:“如果觉得还能入口,各位兄台就多吃点,档次不高,但都是自家厨子费尽心思整出来的。”

李成俊道:“陈兄真是不简单,生意做到这份上,也是汴京城一绝了。”

陈乐天嘿嘿道:“李兄就别埋汰我了,商贾之道只是小道而已,不值一提。其实弟弟我一直很羡慕诸位的叔伯父兄,在朝为官,那才是真真实实的为百姓做事,这才是大义之人,才是天下的顶梁柱。做买卖的生意人,下等人啦。”

诸位高官子弟都纷纷点头,很欣慰陈乐天这个商贾能有这个念头。

商贾算什么?囤积居奇,贱买贵卖,从本质上来说,挣的都是黑心钱,都是瞒骗、欺骗、耍滑头挣来的钱而已。

而读书做官,替天下百姓谋福祉,替朝廷做事,才是正道正途。

这陈乐天什么都好,就是这商贾出身,有些令人觉得不妥,不过仔细一想,这陈乐天从军五年,已不能算是真正商贾出身,真算起来,应该算是军伍出身。

高官子弟们听陈乐天这番自鄙之言,倒是觉得有些过分了,出言道:“陈兄也别气馁,这么想,若不是你自家有客栈酒楼,想要宴请咱们这么多人,恐怕也会手足无措吧。”

只有李成俊瞥了眼陈乐天,不可见的轻轻摇摇头,与众人想法不同。

陈乐天此时,也看向李成俊,两人四目相对,各自都知道对方心中在想什么。

李成俊知道,此刻陈乐天心中所想,定然是你们这些只知道夜郎自大的人知道什么,商贾怎么了?若没有商贾互通有无,这天下的百姓吃的穿的行的住的,就全部都得自己动手做。汴京城不生产的东西,汴京城百姓就享受不到,信阳城的木材再好,汴京城的皇宫也用不到。商贾是地位低,但并不是真的因为商贾无用而地位低,而是因为朝廷不能去提倡大家全部去做生意。

而陈乐天也知道,李成俊此刻肯定在想。陈兄啊,你要原谅这些人,毕竟他们还都太年轻了,他们需要社会的毒打,需要去多经历一些多看一些,等到他们到了他们父辈那个年纪,到了那种学问层次时,不用别人说,他们自然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