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小朝廷之亡(四)

国难临头,皇帝岁数小完全不懂事,皇室宗族没有一人可站出来发生,褚氏虽然是外戚却无法与门阀相比较,褚蒜子心中自然是有无限悲凉之感。

若说东晋小朝廷现在是孤儿寡母在当政其实并没有道理,只因为东晋小朝廷当政的从来都不是皇室,是那些门阀与世家在控制这个国家。造成由门阀与世家治理国家的局面是司马一家子从曹魏那里篡位就定下的格局,原因是司马一家子需要获得至少大部分世家的支持才能成功篡位,那么司马一家子理所当然是该给世家足够多的好处。

历经“衣冠南渡”之后,司马一家子的实力基本上已经是全废,连带世家都不想司马一家子再出什么人才,要不然司马一家子真的要强势,众世家岂不是很难逍遥?

数十年的默契之下,世家之间可以争夺和拼斗,却不允许司马一家子来进行插手。他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司马一家子当块招牌就好。

一个国家没有集权,和平年代或是遇到弱小的敌人可能不会显示出权力分散的坏处,一旦发生战争又是遭遇到强敌,国家中能够做主的人太多致使声音无法统一,那就真的会是相当糟糕的事情。

篡位而得国的司马一家子谈不上什么正义,其实很多政权的建立都与正义无关,差别就是能不能在掌握国家的统治权之后,可以为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谋福利。很显然的事情,司马一家子哪怕是谋福利也是为世家,后面朝政更是全面被世家掌控。

如果要让刘彦亲口来评价司马一家子统治下的国家,只能说是既然生于不义,那就合该死于窝囊或是耻辱。

谢艾带兵抵近建康,来的正是庾翼控制的一处北门。

汉军抵近之后,是先遇到了前来阻击的晋军,双方从交战到分出胜负,晋军仅仅是一个照面就宣告崩溃,后面是汉军逮着溃退的晋军在一边杀一边逼近建康。

庾翼在城楼的高处将外面的战事过程看得比较清楚,汉军来的都是骑兵,一轮冲击直接让晋军崩溃,下一刻是处于城门这边的晋军四散奔逃。他问了一下才知道统兵的褚歆已经被桓云俘虏,带兵的是王氏那边的人。而王氏这一代人对军事没有才能,估计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实。

城外的晋军崩溃,固守城墙段的晋军是在惊恐的各种喊叫声中撤离,庾翼甚至发现城内并没有晋军向这边开来。

桓云已经正式投汉,他是带着一大帮世家一块投汉,目前正带着武装在城中与选择效忠小朝廷的武装作战。再有之前桓云一众人已经设局让建康乱起来,小朝廷不止一次尝试夺回城门的控制权,不是被挡在路上,就是去了之后夺取失败。

先期到了的汉军解决掉晋军是停在城防外三百步左右,谢艾骑跨在马背上注视夜幕中的建康城,城楼以及附近的城墙上亮起了众多的火把,城头之上却是依然飘扬着晋室的旌旗,令他为之蹙眉。

“桓阀主没有成功夺取城门?”谢艾问的人叫西门尚,后者是桓氏门阀的门客。他话音刚落,城墙上的旌旗正在一面一面地掉落下去:“哦……,看来是夺取了。”

城墙上的晋军旌旗是被降下来解开丢掉,城门亦是在“咿呀”的摩擦声中缓缓地张开,一队手持火把的武装人员出了城门洞就排列成为两侧,有两三人快步小跑着奔向汉军所在处。

“小人名唤伯摄,乃桓公门下。”这是一个看着高大且强壮的中年人,他被引过来之后恭恭敬敬地向谢艾行礼道:“城门已经为我等所夺,掌握在庾公手中,请将军率军入城。”

谢艾先期带来的只是两千左右的骑兵,后续部队正在朝这里急赶,不过至少还需要一刻钟以上才会抵达。他自己并没有彪呼呼地直接进城,是选出一个百人队入城查看情况,等待派去的人回来禀告,才算是统兵入城。

建康是一座巨城,可以进出城池的通道含正式的城门多达数十处,也就是说并不止是正式的城门才能进出。

正式的城门远远不止四个,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三门的城楼,平时三个城门只打开左右两侧,中间是军队和重要人物进出才会打开。

除了四个城楼的城门之外,一些为了礼节建立的城门也是存在,比如天子专门使用的城门,一些祭祀时通行的城门,等等。另外一些是方便进出打柴之类的小门,少不了是一些“非门”的下水沟、洞之类的通道。

庾翼突围,夺取的城门就不是正式的城门,名字叫章华门,是被用为一些祭祀进出的城门。

谢艾是入了城上了城楼才见到庾翼。他看到的庾翼是穿着便服,而便服其实就是睡觉之前的休闲服,大多数是素色的单色调,款式上面也不会存在什么花俏,就是显得非常不正式,甚至可以说见客时会觉得狼狈。

庾翼当然知道这么穿见人很不合适,他却是顾不得那么多,见到谢艾就问:“将军此番率军前来,不知道兵力几何?”

谢艾就在奇怪庾翼为什么是穿成这样,不过如庾翼管不了那么多一样也不是探究的时候,被问及也就说道:“总数不会低于二十万。”

“这就好、这就好……”庾翼可不知道谢艾说的二十万是几月之内才能汇集起来的部队,也看徐正那边的战事顺不顺利。他用着异常复杂的表情说道:“建康是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

谢艾行礼道:“还仰仗庾公与桓公等诸公。”

站在城楼向城内看去,城中处处可见火光,一道又一道的烟柱飘向了星辰点点的天空。

建康城大乱,是那种几乎没有任何次序的乱象,选择不同阵营的门阀、世家、军队拼杀,厮杀是发生在任何的一处,甚至是有胆大的世家聚众冲击宫城。

谢艾没有率军深入城池,他们要做的是夺取更多的城门并掌握在手里,以便后续的部队开来之后可以进入城内。再来是他需要见一见那些投诚的人,甚至是拉拢更多的人为己所用。

长江以南的门阀和世家跳反,那是他们认为不跳是不行了。原因其实是相当的简单,淮水一役要是晋军取胜,他们知道东晋小朝廷还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可偏偏淮水一役不但大败,还是汉军以堂堂正正的军势击败了使用各种阴谋手段的晋军。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莫过于是堂堂正正,以少数的兵力再以强势姿态进行强推最是使人感到震撼,会让人彻底了解到双方的差距绝对不是一点半点,是难以横跨的沟堑。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打的不止是军队的较量,也不是简单的国力较量,人心的变换才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一旦某一方的大多数人觉得没有获胜希望,那一批人不但会从内部自行瓦解,还会投靠敌人成为助力。结果就是一方强者更强,另一方自然是弱者更弱。

门阀和世家抛弃国家从来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他们为了发展和保存自己的家族什么都干得出来,别说司马一家子是块招牌出卖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就是换做以后有强势的君王执政也是出卖起来一点都不犹豫。

建康真的就是一座巨城,后面桓云亲自见了谢艾,就城内局势进行一些讲解,大体上建康已经被分割成为大大小小的战场,外围是站在汉国这一阵营的力量取得优势。

“百姓欢迎王师的到来。”桓云说的是百姓参与了厮杀,百姓选的还是让汉军占领建康城。他后面却是蹙眉说:“越是往内,优势则在于伪朝。”

东晋小朝廷的政治格局注定百姓永无出头之日,那么他们自然是希望生活在汉国治下。一旦统治方换成了汉国,他们或许无法得到平白无故的好处,可是至少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不像是东晋小朝廷生下来就决定一生的高度。

“王阀与谢阀是要一错到底了?”谢艾是从桓云这里知道一点,全力抵抗的那些人是以王氏门阀和谢氏门阀为主。他恰恰是忧虑有足够威望和人脉的门阀率众坚决抵抗:“这样会将整座城池打烂。”

其实现在建康城看着也差不多被打烂了,不知道有多少座房屋成为火场,又有多少被推到成为残垣断壁,就是最后整座城池会不会真的变成一座巨大的废墟。

建康城是不是会变成废墟在汉国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死伤多少人或许刘彦会在乎一下,但是众臣最在乎是能不能将小皇帝抓到手里,次要的就是那些主持抵抗的人能抓多少。

“各处城门依然是掌握在手!”桓云却是不无忧虑:“王羲之先前出城,要谨防外围晋军杀回夺取城门。”

建康城周边被建造起连绵的防御带,不下于二十万晋军屯驻,要是王羲之真的率军回归必定是要给这一事件增添变数。

“我军已经发动攻势。”谢艾自然是担忧会有晋军回防,他却不能表现出来:“王羲之要有那个胆魄放弃战线才行。”

后续部队逐渐抵达,谢艾要求桓云与庾翼协同指挥,部队要尝试一次推进到宫城,若是能够一举攻克宫城就能结束一切。

桓云自然是无不应允,无比卖力地协调。

庾翼却是觉得心累,不过倒是没有拒绝谢艾的请求,毕竟事情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样?

天色逐渐放亮,满城却是被烟雾所弥漫。这个绝对不是起雾,是太多的火势逐渐熄灭,大火灭了却有更多的烟雾会产生,不但是视线变得模糊,空气也绝对足够呛人。

整座城池稍微显得平静的地方只有宫城,不过也仅是稍微罢了,算得上是暴风大雨之前的平静。

章台楼阁的宫阙建筑群,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大多数卫士脸上没有表情,他们的眼眸却是控制不住地看着远处飘向天际的烟柱。

宫城的城墙之上布满了弓弩手,连带一些重型器械的八骏弩也是上弦的状态。可以看到墙面之上搭着一些云梯,城下布着一些尸体,尸体是由城墙脚下一直向外面延伸,是不知好歹的世家带人前来尝试攻城留下。

对于小朝廷的一些人来讲,昨夜建康满城竟然有超过三成的世家立即起兵造反,无疑是开启了属于小朝廷的末世,随着汉军开到必然会有更多识时务者参与到造反之中,一旦汉军那边的指挥官整合起那些造反的门阀和世家,末世就真的要降临。

褚裒已经放弃了外围,将所有能够聚集的兵力调遣向城中心,以宫城为核心布置防线。他现在能够期盼的不是汉军自行退兵,更不是那些造反的门阀和世家良心发现,只能将一切的希望放在王羲之身上。

“国丈,东城已经出现汉军的身影。”荀蕤多少是有些惶恐地说:“汉军比王右军更早到,是不是……”

建康的东城就是丹徒的方向,更加明白一点说就是摄山应该被汉军攻克了,而王羲之昨晚连夜出城就是去摄山。

“对于我等而言,只有固守以及突围。”褚裒其实老早就心乱,只是在强制让自己表现得镇定:“固守是为了等待援军,只有援军抵达才能成功突围。”

东晋小朝廷的政治体系早就注定了一件事情,军队是掌握在各个门阀和世家手里,今一次是桓氏和庾氏公开反叛,又有众多的世家尾附其后,十万戍卫军在一开始就分裂,目前城内最大的战场就是在上演同室操戈。

“悔不该早早迁都啊!”荀蕤所在的家族在这一场动荡选择的是站在小朝廷这一阵营,他的弟弟荀羡却是作为刘彦的近亲秘书郎。他并不觉得事败之后弟弟能保证什么,是真心希望小朝廷可以度过危机,也就说:“宫城有将近两万卫士,有近四万戍卫军和三四万世家私兵相助,要不直接突围吧?”

褚裒比任何人都想突围,却是无比郁郁地说:“桓贼与庾贼伙同汉军,必然是重兵而来。王右军不到,固守宫城尚能抵抗,突围恐怕是羊入虎口。”

…………

中暑,吊瓶了一天,脑袋真心懵。

国难临头,皇帝岁数小完全不懂事,皇室宗族没有一人可站出来发生,褚氏虽然是外戚却无法与门阀相比较,褚蒜子心中自然是有无限悲凉之感。

若说东晋小朝廷现在是孤儿寡母在当政其实并没有道理,只因为东晋小朝廷当政的从来都不是皇室,是那些门阀与世家在控制这个国家。造成由门阀与世家治理国家的局面是司马一家子从曹魏那里篡位就定下的格局,原因是司马一家子需要获得至少大部分世家的支持才能成功篡位,那么司马一家子理所当然是该给世家足够多的好处。

历经“衣冠南渡”之后,司马一家子的实力基本上已经是全废,连带世家都不想司马一家子再出什么人才,要不然司马一家子真的要强势,众世家岂不是很难逍遥?

数十年的默契之下,世家之间可以争夺和拼斗,却不允许司马一家子来进行插手。他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司马一家子当块招牌就好。

一个国家没有集权,和平年代或是遇到弱小的敌人可能不会显示出权力分散的坏处,一旦发生战争又是遭遇到强敌,国家中能够做主的人太多致使声音无法统一,那就真的会是相当糟糕的事情。

篡位而得国的司马一家子谈不上什么正义,其实很多政权的建立都与正义无关,差别就是能不能在掌握国家的统治权之后,可以为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谋福利。很显然的事情,司马一家子哪怕是谋福利也是为世家,后面朝政更是全面被世家掌控。

如果要让刘彦亲口来评价司马一家子统治下的国家,只能说是既然生于不义,那就合该死于窝囊或是耻辱。

谢艾带兵抵近建康,来的正是庾翼控制的一处北门。

汉军抵近之后,是先遇到了前来阻击的晋军,双方从交战到分出胜负,晋军仅仅是一个照面就宣告崩溃,后面是汉军逮着溃退的晋军在一边杀一边逼近建康。

庾翼在城楼的高处将外面的战事过程看得比较清楚,汉军来的都是骑兵,一轮冲击直接让晋军崩溃,下一刻是处于城门这边的晋军四散奔逃。他问了一下才知道统兵的褚歆已经被桓云俘虏,带兵的是王氏那边的人。而王氏这一代人对军事没有才能,估计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实。

城外的晋军崩溃,固守城墙段的晋军是在惊恐的各种喊叫声中撤离,庾翼甚至发现城内并没有晋军向这边开来。

桓云已经正式投汉,他是带着一大帮世家一块投汉,目前正带着武装在城中与选择效忠小朝廷的武装作战。再有之前桓云一众人已经设局让建康乱起来,小朝廷不止一次尝试夺回城门的控制权,不是被挡在路上,就是去了之后夺取失败。

先期到了的汉军解决掉晋军是停在城防外三百步左右,谢艾骑跨在马背上注视夜幕中的建康城,城楼以及附近的城墙上亮起了众多的火把,城头之上却是依然飘扬着晋室的旌旗,令他为之蹙眉。

“桓阀主没有成功夺取城门?”谢艾问的人叫西门尚,后者是桓氏门阀的门客。他话音刚落,城墙上的旌旗正在一面一面地掉落下去:“哦……,看来是夺取了。”

城墙上的晋军旌旗是被降下来解开丢掉,城门亦是在“咿呀”的摩擦声中缓缓地张开,一队手持火把的武装人员出了城门洞就排列成为两侧,有两三人快步小跑着奔向汉军所在处。

“小人名唤伯摄,乃桓公门下。”这是一个看着高大且强壮的中年人,他被引过来之后恭恭敬敬地向谢艾行礼道:“城门已经为我等所夺,掌握在庾公手中,请将军率军入城。”

谢艾先期带来的只是两千左右的骑兵,后续部队正在朝这里急赶,不过至少还需要一刻钟以上才会抵达。他自己并没有彪呼呼地直接进城,是选出一个百人队入城查看情况,等待派去的人回来禀告,才算是统兵入城。

建康是一座巨城,可以进出城池的通道含正式的城门多达数十处,也就是说并不止是正式的城门才能进出。

正式的城门远远不止四个,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有三门的城楼,平时三个城门只打开左右两侧,中间是军队和重要人物进出才会打开。

除了四个城楼的城门之外,一些为了礼节建立的城门也是存在,比如天子专门使用的城门,一些祭祀时通行的城门,等等。另外一些是方便进出打柴之类的小门,少不了是一些“非门”的下水沟、洞之类的通道。

庾翼突围,夺取的城门就不是正式的城门,名字叫章华门,是被用为一些祭祀进出的城门。

谢艾是入了城上了城楼才见到庾翼。他看到的庾翼是穿着便服,而便服其实就是睡觉之前的休闲服,大多数是素色的单色调,款式上面也不会存在什么花俏,就是显得非常不正式,甚至可以说见客时会觉得狼狈。

庾翼当然知道这么穿见人很不合适,他却是顾不得那么多,见到谢艾就问:“将军此番率军前来,不知道兵力几何?”

谢艾就在奇怪庾翼为什么是穿成这样,不过如庾翼管不了那么多一样也不是探究的时候,被问及也就说道:“总数不会低于二十万。”

“这就好、这就好……”庾翼可不知道谢艾说的二十万是几月之内才能汇集起来的部队,也看徐正那边的战事顺不顺利。他用着异常复杂的表情说道:“建康是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

谢艾行礼道:“还仰仗庾公与桓公等诸公。”

站在城楼向城内看去,城中处处可见火光,一道又一道的烟柱飘向了星辰点点的天空。

建康城大乱,是那种几乎没有任何次序的乱象,选择不同阵营的门阀、世家、军队拼杀,厮杀是发生在任何的一处,甚至是有胆大的世家聚众冲击宫城。

谢艾没有率军深入城池,他们要做的是夺取更多的城门并掌握在手里,以便后续的部队开来之后可以进入城内。再来是他需要见一见那些投诚的人,甚至是拉拢更多的人为己所用。

长江以南的门阀和世家跳反,那是他们认为不跳是不行了。原因其实是相当的简单,淮水一役要是晋军取胜,他们知道东晋小朝廷还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可偏偏淮水一役不但大败,还是汉军以堂堂正正的军势击败了使用各种阴谋手段的晋军。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莫过于是堂堂正正,以少数的兵力再以强势姿态进行强推最是使人感到震撼,会让人彻底了解到双方的差距绝对不是一点半点,是难以横跨的沟堑。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打的不止是军队的较量,也不是简单的国力较量,人心的变换才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一旦某一方的大多数人觉得没有获胜希望,那一批人不但会从内部自行瓦解,还会投靠敌人成为助力。结果就是一方强者更强,另一方自然是弱者更弱。

门阀和世家抛弃国家从来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他们为了发展和保存自己的家族什么都干得出来,别说司马一家子是块招牌出卖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就是换做以后有强势的君王执政也是出卖起来一点都不犹豫。

建康真的就是一座巨城,后面桓云亲自见了谢艾,就城内局势进行一些讲解,大体上建康已经被分割成为大大小小的战场,外围是站在汉国这一阵营的力量取得优势。

“百姓欢迎王师的到来。”桓云说的是百姓参与了厮杀,百姓选的还是让汉军占领建康城。他后面却是蹙眉说:“越是往内,优势则在于伪朝。”

东晋小朝廷的政治格局注定百姓永无出头之日,那么他们自然是希望生活在汉国治下。一旦统治方换成了汉国,他们或许无法得到平白无故的好处,可是至少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不像是东晋小朝廷生下来就决定一生的高度。

“王阀与谢阀是要一错到底了?”谢艾是从桓云这里知道一点,全力抵抗的那些人是以王氏门阀和谢氏门阀为主。他恰恰是忧虑有足够威望和人脉的门阀率众坚决抵抗:“这样会将整座城池打烂。”

其实现在建康城看着也差不多被打烂了,不知道有多少座房屋成为火场,又有多少被推到成为残垣断壁,就是最后整座城池会不会真的变成一座巨大的废墟。

建康城是不是会变成废墟在汉国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死伤多少人或许刘彦会在乎一下,但是众臣最在乎是能不能将小皇帝抓到手里,次要的就是那些主持抵抗的人能抓多少。

“各处城门依然是掌握在手!”桓云却是不无忧虑:“王羲之先前出城,要谨防外围晋军杀回夺取城门。”

建康城周边被建造起连绵的防御带,不下于二十万晋军屯驻,要是王羲之真的率军回归必定是要给这一事件增添变数。

“我军已经发动攻势。”谢艾自然是担忧会有晋军回防,他却不能表现出来:“王羲之要有那个胆魄放弃战线才行。”

后续部队逐渐抵达,谢艾要求桓云与庾翼协同指挥,部队要尝试一次推进到宫城,若是能够一举攻克宫城就能结束一切。

桓云自然是无不应允,无比卖力地协调。

庾翼却是觉得心累,不过倒是没有拒绝谢艾的请求,毕竟事情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样?

天色逐渐放亮,满城却是被烟雾所弥漫。这个绝对不是起雾,是太多的火势逐渐熄灭,大火灭了却有更多的烟雾会产生,不但是视线变得模糊,空气也绝对足够呛人。

整座城池稍微显得平静的地方只有宫城,不过也仅是稍微罢了,算得上是暴风大雨之前的平静。

章台楼阁的宫阙建筑群,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大多数卫士脸上没有表情,他们的眼眸却是控制不住地看着远处飘向天际的烟柱。

宫城的城墙之上布满了弓弩手,连带一些重型器械的八骏弩也是上弦的状态。可以看到墙面之上搭着一些云梯,城下布着一些尸体,尸体是由城墙脚下一直向外面延伸,是不知好歹的世家带人前来尝试攻城留下。

对于小朝廷的一些人来讲,昨夜建康满城竟然有超过三成的世家立即起兵造反,无疑是开启了属于小朝廷的末世,随着汉军开到必然会有更多识时务者参与到造反之中,一旦汉军那边的指挥官整合起那些造反的门阀和世家,末世就真的要降临。

褚裒已经放弃了外围,将所有能够聚集的兵力调遣向城中心,以宫城为核心布置防线。他现在能够期盼的不是汉军自行退兵,更不是那些造反的门阀和世家良心发现,只能将一切的希望放在王羲之身上。

“国丈,东城已经出现汉军的身影。”荀蕤多少是有些惶恐地说:“汉军比王右军更早到,是不是……”

建康的东城就是丹徒的方向,更加明白一点说就是摄山应该被汉军攻克了,而王羲之昨晚连夜出城就是去摄山。

“对于我等而言,只有固守以及突围。”褚裒其实老早就心乱,只是在强制让自己表现得镇定:“固守是为了等待援军,只有援军抵达才能成功突围。”

东晋小朝廷的政治体系早就注定了一件事情,军队是掌握在各个门阀和世家手里,今一次是桓氏和庾氏公开反叛,又有众多的世家尾附其后,十万戍卫军在一开始就分裂,目前城内最大的战场就是在上演同室操戈。

“悔不该早早迁都啊!”荀蕤所在的家族在这一场动荡选择的是站在小朝廷这一阵营,他的弟弟荀羡却是作为刘彦的近亲秘书郎。他并不觉得事败之后弟弟能保证什么,是真心希望小朝廷可以度过危机,也就说:“宫城有将近两万卫士,有近四万戍卫军和三四万世家私兵相助,要不直接突围吧?”

褚裒比任何人都想突围,却是无比郁郁地说:“桓贼与庾贼伙同汉军,必然是重兵而来。王右军不到,固守宫城尚能抵抗,突围恐怕是羊入虎口。”

…………

中暑,吊瓶了一天,脑袋真心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