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再建大汉

两个月之后,汉国的开国大典如期举行。

本来刘彦要搞的是复国,可思来想去不能那么干。他不需要牵强附会给自己找祖宗,想要继承前汉的也是一种意志和理想,并非是出自血缘关系。

那些众臣对于刘彦不追寻前汉皇族是一种苦恼到无边的郁闷,他们不会知道刘彦祖上代代都是农民,到了爷爷那一辈在改革开放时才经营小本生意,到了父亲的时候开了电器店,压根就不是出自什么权贵之家。

刘彦是有列出族谱了,从爷爷一代开始算起,按照惯例也是要追封谥号。这一惯例让他想起了远隔一千五百多年之后的亲人,内心里的思念有如泉涌一般地出现。

汉国的开国大典不能成为热闹,只能说是肃穆。

按照流程,开国要焚表于天,等于是将自己建国的理念告知老天爷,请老天爷务必护佑。表中写什么可念可不念,刘彦选择将内容念出来,大意是盼汉家苗裔恢复强盛,不再作为次等民族,当胡人的奴隶和两脚羊,再有就是表示将与携手同心的人共天下。

举行仪式是在一个夯土而起的高台,它高度约有十八丈左右,形状类似一个金字塔,只是顶端不是尖的,留有站立的平台。

焚表仪式结束,围在高台周边的数千人立刻欢呼出声,能够处于高台位置内环的就是那些爵位高和官职高的群体,不会缺少一些有特殊贡献之人。当然还有各国的使节。

高台更加外面的区域。

第一层是身着戎装但身体残疾的退伍将士,他们完全有资格享受如此待遇。

第二层是成建制的部队,一般是打过出彩战事的部队,建国时也将迎来属于部队的正式番号。

第三层是民众,他们距离高台其实已经有些远。

刘彦已经开始当众更衣,身上的甲胄被脱下,露出一贴身黑色的常服,随后被伺候着换上了黑色为主体的冕服,等待冕冠被戴上,手中握着一柄剑,人开始迈步往前走,来到高台正前方边缘,山呼海啸一般的声音响彻。

太多的名词被喊出,节奏也不统一的情况下,声音就是“嗡嗡嗡”的一片。

后面喊的名词和节奏在军队的带动下开始变得统一,他们在喊的不是什么万岁,也不是什么军号,“大汉”两个字被重复咆哮。

刘彦在聆听,大汉从东汉政权崩溃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是尚武和骄傲都被埋进黄土,掘墓人还都是汉家苗裔自己。

华夏文明一直在创造辉煌的朝代,可屡屡都是自掘坟墓埋葬掉辉煌,等待辉煌不再就又开始怀念,然后才又一些人重新建立起辉煌,周而复始地上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有人问刘彦,建立的汉国该是属于五德的哪一种,又说西汉之初先是“水德”,到了汉孝武皇帝又改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德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

刘彦的答案是,五德循环就是一个狗屁玩意,敢言五德者,斩之!

五德循环出自邹衍此人,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但五德循环真的就是一套狗屁不通的玩意,什么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科学已经证明其错误性,被用来解释皇朝更替就更是无稽之谈。

华夏文明屡次的朝代更替不过是矛盾爆发的产物,可因为有邹衍的五德之说,造反变成了奉上天旨意,也即是造反有理。

野心家们就是利用“五德循环”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词,来掩盖或是美化自己的野心,刘彦哪怕不为自己的王朝延续,也该终止那些狗屁不通的玩意。

下方就有人在讨论刘彦建立的汉国该是五德的哪一种,以孙绰和王羲之讨论得最为热烈,他俩的一致观点就是刘彦建立的汉国属于木德,会有这样的结论是金克木,认为只有这样东晋才能将新成立的汉国克得死死的。

欢呼声结束,刘彦手拿竹简,下方的一些人也是在进行各自的准备。

建国之后必然是册封和犒赏,刘彦的众多部下早就等待着这么一天。

奋斗有所得,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将脑袋拧在裤腰带上干起事的人,他们大多数追求也是做个从龙之功和开国功臣。

会用竹简是复古,要不东汉早就有了造纸技术,经过数百年的改进纸张已经日益完善。

刘彦的声音十分宏大,他点到谁的名字,那人就会出列并且迈步踏着阶梯向上。

被点名的人来到由上往下的第二个平台保持揖礼的姿势,等待官职、爵位和封赏被念完,他向君王行礼致谢,随后转身面对惯例者再次行礼。

纪昌和桑虞没有出现意外地成了左右丞相,他俩日后就是领导汉国民政班子的正副手。

蔡优为治粟内史,吕议为典客,田朔为太仆,桓温为廷尉……,观礼的众人诧异地发现不但三公位置有缺,连带九卿也是不全。

“元子成了汉国的九卿了啊!”孙绰满满都是感慨:“早些年前,元子不断呼吁征讨西南,可惜的是响应和支持者寥寥。”

王羲之闷闷地说:“竟然是三公九卿制,那不是在走历史倒车吗?”,他要说的是,纲理伦常何在,生而贵之竟然没有用律法定下来!

哎哟喂,这位大书法家不得不是这样的态度,在九品中正制的东晋,只要出身好不懂政务和军事也能安然地当个高官,那是因为投了好胎,不会政务和军事当高官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是专研诗词和书法也会被赞美。

在东晋那边,高官当着,安然显爵,之后嗑嗑药、念念诗、尝尝词、写写字,治国是什么,俺有高贵血统,有一手好书法,那就足够了。

在汉国这边,王羲之近一个月的游历下来,他发现汉国就是文化贫瘠的地方,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军事再军事,地方官也是一个个被政务压成了狗,不说大宴小宴次数稀少,夜夜笙歌更是没影的事。他不禁要感慨,还是在东晋当官舒服。

一个又一个被唱名的人上去,每一人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欢呼声,可是当有女子被唱名上去,各国使节团就不免要出现哗然之声。

“没搞错吧!”谢艾有些目瞪口呆:“女官,竟然有女官,不是宫城女官,是都城令?!”

上台的人是阿香,也就是李匡的妻子,她被犒赏了一个第三级的簪袅爵位,官职是临淄令。她的娘家姓是卓,嫁人之后该称李氏妇,念全了是李—卓香。

其实不但是各国观礼使节诧异,连带汉国不少官员也是忍不住蹙眉。

真实情况是,阿香当临淄令是被很多人一再反对,刘彦首次来了个乾坤独断给强制任命。

阿香此时此刻看上去兴奋得满脸通红,她事先已经被告知会是什么任命,可依然兴奋得无法自己。

女子当官也不是刘彦首创,追述的话人类可是从母系社会过来的,殷商时期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军事家和政治家叫妇好,到了春秋战国也是有女子当官的不少例子,哪怕是到了始皇帝期间也是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女子不当官才成为被认可的惯例,刘彦可没有拿惯例当回事的心理,阿香是个知识分子也有相应的才能,更是功勋足够,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当都城令。

“都城令官职不低,似乎比俾将还高?”李坛压低声音调侃李匡,说道:“幸好你在爵位上胜过自己的细君。”

李匡目不斜视地看着高台,对包括李坛在内的袍泽调侃听而不闻。

已经是右丞相的桑虞看着很正经,可说的话就令无数人郁闷,他说:“我家细君也是有才识的人,治理一郡完全没有问题,看来是该琢磨琢磨。”

细君不是名字,早些时候诸侯之妻统称为细君,后面为妻的通称。还有另外的说法是细君指妾,另一说细君为古代女子称谓。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名词,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两宋的“男女”就是“我”的自称,意思其实就“都为人类”。

纪昌脸颊抽动了几下,“咳咳”两声,瞬间呱噪的人就安静了下来。

刘彦的封赏还在继续,不但是活着的人,崛起微末而在奋战道路上逝去的那些人也得到了追封,像是李坛的父亲李明之和骞建同的父亲西骞柏辽,他俩被刘彦派去慕容燕国的龙城而被杀,为李坛和骞建同在刘彦那里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度,可该有的哀荣还是要有。

建国本来就是在分蛋糕,有什么样的分配在大多数时候刘彦其实说了不算,比如要解散公家饭上面,公社制度取消之后必然是要给民众分田,刘彦是反对,但超过八成的官员认为借开国的名义赏赐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开国也只有一次,下不为例。

……分…割…线……

来点推荐票,可好?

两个月之后,汉国的开国大典如期举行。

本来刘彦要搞的是复国,可思来想去不能那么干。他不需要牵强附会给自己找祖宗,想要继承前汉的也是一种意志和理想,并非是出自血缘关系。

那些众臣对于刘彦不追寻前汉皇族是一种苦恼到无边的郁闷,他们不会知道刘彦祖上代代都是农民,到了爷爷那一辈在改革开放时才经营小本生意,到了父亲的时候开了电器店,压根就不是出自什么权贵之家。

刘彦是有列出族谱了,从爷爷一代开始算起,按照惯例也是要追封谥号。这一惯例让他想起了远隔一千五百多年之后的亲人,内心里的思念有如泉涌一般地出现。

汉国的开国大典不能成为热闹,只能说是肃穆。

按照流程,开国要焚表于天,等于是将自己建国的理念告知老天爷,请老天爷务必护佑。表中写什么可念可不念,刘彦选择将内容念出来,大意是盼汉家苗裔恢复强盛,不再作为次等民族,当胡人的奴隶和两脚羊,再有就是表示将与携手同心的人共天下。

举行仪式是在一个夯土而起的高台,它高度约有十八丈左右,形状类似一个金字塔,只是顶端不是尖的,留有站立的平台。

焚表仪式结束,围在高台周边的数千人立刻欢呼出声,能够处于高台位置内环的就是那些爵位高和官职高的群体,不会缺少一些有特殊贡献之人。当然还有各国的使节。

高台更加外面的区域。

第一层是身着戎装但身体残疾的退伍将士,他们完全有资格享受如此待遇。

第二层是成建制的部队,一般是打过出彩战事的部队,建国时也将迎来属于部队的正式番号。

第三层是民众,他们距离高台其实已经有些远。

刘彦已经开始当众更衣,身上的甲胄被脱下,露出一贴身黑色的常服,随后被伺候着换上了黑色为主体的冕服,等待冕冠被戴上,手中握着一柄剑,人开始迈步往前走,来到高台正前方边缘,山呼海啸一般的声音响彻。

太多的名词被喊出,节奏也不统一的情况下,声音就是“嗡嗡嗡”的一片。

后面喊的名词和节奏在军队的带动下开始变得统一,他们在喊的不是什么万岁,也不是什么军号,“大汉”两个字被重复咆哮。

刘彦在聆听,大汉从东汉政权崩溃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是尚武和骄傲都被埋进黄土,掘墓人还都是汉家苗裔自己。

华夏文明一直在创造辉煌的朝代,可屡屡都是自掘坟墓埋葬掉辉煌,等待辉煌不再就又开始怀念,然后才又一些人重新建立起辉煌,周而复始地上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有人问刘彦,建立的汉国该是属于五德的哪一种,又说西汉之初先是“水德”,到了汉孝武皇帝又改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德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

刘彦的答案是,五德循环就是一个狗屁玩意,敢言五德者,斩之!

五德循环出自邹衍此人,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但五德循环真的就是一套狗屁不通的玩意,什么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科学已经证明其错误性,被用来解释皇朝更替就更是无稽之谈。

华夏文明屡次的朝代更替不过是矛盾爆发的产物,可因为有邹衍的五德之说,造反变成了奉上天旨意,也即是造反有理。

野心家们就是利用“五德循环”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词,来掩盖或是美化自己的野心,刘彦哪怕不为自己的王朝延续,也该终止那些狗屁不通的玩意。

下方就有人在讨论刘彦建立的汉国该是五德的哪一种,以孙绰和王羲之讨论得最为热烈,他俩的一致观点就是刘彦建立的汉国属于木德,会有这样的结论是金克木,认为只有这样东晋才能将新成立的汉国克得死死的。

欢呼声结束,刘彦手拿竹简,下方的一些人也是在进行各自的准备。

建国之后必然是册封和犒赏,刘彦的众多部下早就等待着这么一天。

奋斗有所得,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将脑袋拧在裤腰带上干起事的人,他们大多数追求也是做个从龙之功和开国功臣。

会用竹简是复古,要不东汉早就有了造纸技术,经过数百年的改进纸张已经日益完善。

刘彦的声音十分宏大,他点到谁的名字,那人就会出列并且迈步踏着阶梯向上。

被点名的人来到由上往下的第二个平台保持揖礼的姿势,等待官职、爵位和封赏被念完,他向君王行礼致谢,随后转身面对惯例者再次行礼。

纪昌和桑虞没有出现意外地成了左右丞相,他俩日后就是领导汉国民政班子的正副手。

蔡优为治粟内史,吕议为典客,田朔为太仆,桓温为廷尉……,观礼的众人诧异地发现不但三公位置有缺,连带九卿也是不全。

“元子成了汉国的九卿了啊!”孙绰满满都是感慨:“早些年前,元子不断呼吁征讨西南,可惜的是响应和支持者寥寥。”

王羲之闷闷地说:“竟然是三公九卿制,那不是在走历史倒车吗?”,他要说的是,纲理伦常何在,生而贵之竟然没有用律法定下来!

哎哟喂,这位大书法家不得不是这样的态度,在九品中正制的东晋,只要出身好不懂政务和军事也能安然地当个高官,那是因为投了好胎,不会政务和军事当高官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是专研诗词和书法也会被赞美。

在东晋那边,高官当着,安然显爵,之后嗑嗑药、念念诗、尝尝词、写写字,治国是什么,俺有高贵血统,有一手好书法,那就足够了。

在汉国这边,王羲之近一个月的游历下来,他发现汉国就是文化贫瘠的地方,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军事再军事,地方官也是一个个被政务压成了狗,不说大宴小宴次数稀少,夜夜笙歌更是没影的事。他不禁要感慨,还是在东晋当官舒服。

一个又一个被唱名的人上去,每一人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欢呼声,可是当有女子被唱名上去,各国使节团就不免要出现哗然之声。

“没搞错吧!”谢艾有些目瞪口呆:“女官,竟然有女官,不是宫城女官,是都城令?!”

上台的人是阿香,也就是李匡的妻子,她被犒赏了一个第三级的簪袅爵位,官职是临淄令。她的娘家姓是卓,嫁人之后该称李氏妇,念全了是李—卓香。

其实不但是各国观礼使节诧异,连带汉国不少官员也是忍不住蹙眉。

真实情况是,阿香当临淄令是被很多人一再反对,刘彦首次来了个乾坤独断给强制任命。

阿香此时此刻看上去兴奋得满脸通红,她事先已经被告知会是什么任命,可依然兴奋得无法自己。

女子当官也不是刘彦首创,追述的话人类可是从母系社会过来的,殷商时期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军事家和政治家叫妇好,到了春秋战国也是有女子当官的不少例子,哪怕是到了始皇帝期间也是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女子不当官才成为被认可的惯例,刘彦可没有拿惯例当回事的心理,阿香是个知识分子也有相应的才能,更是功勋足够,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当都城令。

“都城令官职不低,似乎比俾将还高?”李坛压低声音调侃李匡,说道:“幸好你在爵位上胜过自己的细君。”

李匡目不斜视地看着高台,对包括李坛在内的袍泽调侃听而不闻。

已经是右丞相的桑虞看着很正经,可说的话就令无数人郁闷,他说:“我家细君也是有才识的人,治理一郡完全没有问题,看来是该琢磨琢磨。”

细君不是名字,早些时候诸侯之妻统称为细君,后面为妻的通称。还有另外的说法是细君指妾,另一说细君为古代女子称谓。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名词,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两宋的“男女”就是“我”的自称,意思其实就“都为人类”。

纪昌脸颊抽动了几下,“咳咳”两声,瞬间呱噪的人就安静了下来。

刘彦的封赏还在继续,不但是活着的人,崛起微末而在奋战道路上逝去的那些人也得到了追封,像是李坛的父亲李明之和骞建同的父亲西骞柏辽,他俩被刘彦派去慕容燕国的龙城而被杀,为李坛和骞建同在刘彦那里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度,可该有的哀荣还是要有。

建国本来就是在分蛋糕,有什么样的分配在大多数时候刘彦其实说了不算,比如要解散公家饭上面,公社制度取消之后必然是要给民众分田,刘彦是反对,但超过八成的官员认为借开国的名义赏赐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开国也只有一次,下不为例。

……分…割…线……

来点推荐票,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