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

无知

作者:米兰·昆德拉 状态:完本 日期:09-05

《无知》(L\\\'ignorance)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它们不可能不公正),但在此之前必须做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对人的记忆本身的批评,因为人的记忆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地进行,超越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它们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对人的记忆本身的批评,它们就是具备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它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没人知道为什么留住的恰恰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这一选择,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地进行,超越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排除下面这一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时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最新更新53

《无知》全文阅读

作者的其他小说
  • 作者:米兰·昆德拉
    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独一无二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作者在故事叙述当中,探讨了人生中间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记忆,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整个这本书就是变奏形式的一部小说。相互接续的各个部分就像是一次旅行的各个阶段,这旅行贯穿着一个内在主题,一个内在思想,一种独一无二的内在情境,其中的真义已迷失在广袤无际之中,不复为我所辨。这是关于塔米娜的一部小说,而当塔米娜不在幕前的时候,这就是为塔米娜而写的一部小说。她是主要人物也是主要听众,所有其他的故事都是她自己这一故事的变奏,它们聚合到她的生命之中,宛如出现在一面镜子里一样。这是一部关于笑和忘的小说,关于遗忘和布拉格,关于布拉格和天使们。
  • 作者:米兰·昆德拉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 作者:米兰·昆德拉
    小说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爱与做爱,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昆德拉所说: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 作者:米兰·昆德拉
    《本性》是昆德拉于1996年秋在法国完成的。小说的人物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有两个,尚塔尔和让一马克,一对恋爱了多年的情人。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从来没有想到过分手,但是,在后来,某些想象闯人了他们的生活。使尚塔尔烦恼的想象发生在诺曼底一个小镇的海滩上,在那儿,她所看到的男人全都带着孩子。于是,她断定,男人们全都爸爸化了,全都成了爸爸,而不是父亲。她突然想到,如果自己从其中一个爸爸的身边走过,这个男人会不会回头看她呢?她认为不会。她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男人再也不会回头看她的世界中。她把这个念头告诉了让——马克,并努力说得轻松一些,然而,使她吃惊的是,她在自己的声音中听出了痛苦的忧郁。
  • 作者:米兰·昆德拉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个人历史除了它本身的发生之外,也还告示什么吗?尽管我抱着怀疑,但我仍然残留着一丝非理性的迷信,例如坚信落在我身上的一切事件总有它的含义,它表明某个东西;还有生活通过它本身的历史,在向我们说话,给我们渐次揭示某个秘密,它就像一幅字谜画让你去猜,我们所经历过的各种历史同时组成一部生活的神话,而这一部神话中就藏着解开奥秘和真理的钥匙。这是幻觉吗?可能甚至是真实可信的,但我无法抑制想要持续不断地解开我自己生活之谜的愿望。
  • 作者:米兰·昆德拉
    现代爱情的场论-- 在荒诞的游戏里 本真的自己 倾听着 玩偶的哭泣 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的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搭车游戏》《让地》《爱德华和上帝》是经典爱情读本系列丛书之一,他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搭车游戏--姑娘和男朋友一同开车去休假。在加油站泊车时.姑娘思考到灵与肉的问题,为自己的害羞而忧虑.转而爱慕另外女人的轻佻放荡,特别是公路上搭车的年轻女郎和司机那样一来一往的勾引游戏。姑娘再度上车时便以一个陌生女郎的口吻和男朋友说话,男朋友也慢慢转入一种鲁莽粗野的方式。两人新的自我终于迷失在这场模仿搭车的游戏里。 让地--他35岁,在街上遇到了50岁的她。回忆了15年前一次肉体的邂逅。后来她嫁给了比她大19岁的他。生下了儿子,10年前丈夫去世。于是每年她都到丈夫的墓前来看望。这次他与她又一次邂逅.唤醒了过去的情欲。 爱德华和上帝--爱德华是捷克小镇的一位教师,他的校长捷哈切科瓦正是当年造成他哥哥下放农村的女同学。爱德华追求的漂亮少女艾莉斯因迷信上帝而保守贞洁.爱德华为讨好她假装更加虔诚地相信上帝,被女校长在教堂里发现并找他谈话。最后这两个女人都爱上了他,可是他却掉进了自己设置的陷阱一没有本质的空虚之中。
  • 作者: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就其题材而言,表现一个艺术家(或知识分子)是本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展示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也只有复杂的人物才能承担。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对我所称之为抒情态度的一个分析。正是在这样的创作意图下,这部书最初曾被题名为《抒情时代》。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书中每一章 节的名称都展示了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怎样读书,怎样恋爱,以及怎样做梦等等。关于时代的全貌和他人的活动都迟到了远处,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并且与他的内心活动有关。有如激情的涧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换句话说,作者在这里所关心的是诗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发育。为了潜入到人物意识中最隐秘的角落,作者采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客观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时间与空间交织(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常常出现在同一段叙述中),现实与梦幻交织(第二章 《泽维尔》完全是一个梦套一个梦),情节的跳宏,思考的猝然与不连贯,故意模糊主语的陈述,这些都使此书更接近于诗歌而不是小说。假如我们把书中这些抒情性的因素去掉,这部作品的内容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形式使我们更能切近诗人的内心活动,感触到诗人的激情是怎样产生和燃烧的。
  • 作者:米兰·昆德拉
    每个成熟的个体的思维,都很独立,很奇特,也很自然。
  • 作者:米兰·昆德拉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猜你喜欢的小说
  • 作者:岑凯伦
    美丽并不是赢取白马王子的先决条件。《天鹅姑娘》的女主角余小丽,是富商余庆祥的四女儿,素有丑小鸭之称,为家人冷落。邻居利家大少爷凯瑞长得像白马王子,他是小丽三姐的意中人,却自幼钟爱小丽,引起小丽两位姐姐的嫉恨。在饱经忧患中长大的小丽出落得天仙化人。为了三姐因爱自杀避免凯瑞的追求,但姐妹之情与男女之爱使她为之莫所适从……她想逃避,她想移情,但爱像生了根一般缠结在她的心坎里。经过考验,经过波折,小丽的恋爱结局是怎样呢?香港女作家岑凯伦活泼有劲的笔触下,本书充满青春气息。
  • 作者:深海月色
    *前排带专栏预收《全收集玩家正在攻略反派boss[RPG]》我叫可露丽,暂居稻妻的枫丹人我在前往八重堂的时候遇到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案子。被迫观看了一场推理秀。我:hello?我真的只是路过。这个自称侦探的家伙成了我这次没能成功交稿的主要原因——绝对不是因为我自己的原因,绝对不是。*什么!原来你就是鹿野院平藏?我看着这个臭屁侦探陷入了自我怀疑。我单推对象的原型居然是个让我讨厌的家伙!好气!——我是鹿野院平藏,天领奉行的侦探我受八重宫司的邀请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改编成的轻小说意外地很受欢迎。八重宫司还帮我找了个搭档,我负责写作她负责画画。看画是个很可爱的人呢。*在某个案发现场看见了我的搭档——嗯,确实是个很可爱的人。*你是否听见,可露丽在悲鸣:我单推的不是鹿野院平藏,是柯北!鹿野院平藏:嗯嗯,可是柯北就是我呀。——本文存稿于枫丹开图前,可能会和原神实际设定有出入正文应该是三人称内含一些胡编乱造的案子和低智商设定推理,不必较真,小鹿肯定比我聪明,但我只能写到这种程度了QAQ故事背景很模糊,看我瞎编就完事了部分灵感来自仓知淳的《变奏曲-ABC的杀/人》女主是轻小说《名侦探柯北》插画师兼主角单推人嚣张傲气的大小姐可露丽x鹿野院平藏
  • 作者:美中心理治疗研究院
  • 作者:莫里斯·勒布朗
    《碧眼姑娘》(La Demoiselle aux yeux verts),又译为《碧眼少女》,是法国作家莫里斯·勒布朗的一部侦探小说,于1927年初次出版。亚森·罗平遇见两位绝色美女,一位眼睛碧绿,一位眼睛发蓝罗平与蓝眼姑娘同车外出,途中姑娘遇害,现场出现了碧眼姑娘的踪影,罗平跟踪追击,发现碧眼姑娘是一个善良女子,却与歹徒过从甚密碧眼姑娘是不是真正的凶手?请看本篇。
  • 作者:你的雕鸽
    【本文将于2.6入v,v后日九起步,期待支持~】刚接手了店面时,孟商原以为以后要走的是勤奋致富路。直到第一位顾客走进店里——一个浑身透着书卷气的古装中年男人。从此以后,孟商的店里除了扶墙到来又扶墙离开的食客以外,又多了许多奇怪的人。【元启三年】【童话来客】【猎杀时代】【神秘疾病】【世上无仙】【呼救的原住民】(以上内容先后顺序随机)【小剧场】开业第一天,餐馆早早的就迎来了第一位食客。穿着古装的男人选了个顺眼的空位,理理衣襟、端正坐下,然后将手里的折扇放到一边,非常自然地招了招手。小二!先上壶好茶!孟商一边在心里吐槽这位客人的称呼,一边带着勉强称不上简陋的菜单和一壶免费的红枣茶,走到他身边。客人您好,这是本店特色枣茶,这是菜单。将手里的两样东西放到了桌面上,孟商挂起营业微笑。没想到那中年人却睁大了眼:世上竟有如此剔透的琉璃壶?!此物从何而来?!孟商看了看批发价一百块九个的玻璃壶:……这菜单又是为何这般栩栩如生?!孟商又看了看菜单上确实十分写实的菜品照片:……小二!你们这菜价几何?孟商:……那么大的数字标价你没看到吗?不对劲,这十分不对劲孟商仔细打量着眼前的人。衣服,看上去质量挺好,不是常见的布料。发型,一丝不苟板板正正,似乎还是真发而不是假发套凹出来的。就连合起来的扇子,扇骨看上去也隐隐透着紫色,看起来很是不凡。反正看起来半点都不像是学校汉服社或者cosplay社团的风格。她心中隐约升起了一丝不太妙的预感。这位先生,冒昧问一下,今年是哪一年?元启三年啊!孟商和中年人面面相觑,互相打量着,心里不由得升起了同一个想法——现在这情况,他们俩,到底是谁有病?
  • 作者:三蛮
    本书内容:酒吧受挫的第二天我一脚把吉他踢到床下死角,从此潜心研究起了我的摄影术。暑假时我给小红拍了十几卷黑白乐凯,但到现在还没冲出一照片,我于是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十天之内全冲出来! 我于是便又经历了十天非人的折磨,由于那本叫什么纽约的大厚摄影书上关于暗房讲得很少,于是我只能自己瞎摸,冲底片倒还顺利,可到了洗印的时候就头皮发麻了:放大机相纸还有那么多盆盆罐罐那么多药水药方我一概不知怎么用和怎么个顺序。……
  • 作者:宋雨桐
    赫连茉儿──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吉祥酒楼老板娘之女。打小便立志要嫁给阎家堡少爷阎爵,可妹有意,郎无情,这回甚至直接带一个姑娘回堡,像是非要让她死了心,绝了这辈子定要嫁他的念头??真是太过分了!她只不过是喜欢他,想要嫁一个自己打小便喜欢的男人,有错吗?他为何要这样瞧她不起?「我要娶的女人,一定要懂得三从四德,你,绝不合格!」阎爵记得,自己曾经对她说过这样的话。当时,小小的赫连茉儿当场大哭,又是鼻涕又是泪的,他看不下去,只好走过去抱起她。啧,惹她哭的人是他,不舍得她哭的人也是他,好像是一种宿命,想挣也挣不开。他心知肚明,这丫头根本不是他会喜欢上的那种大家闺秀,但,在面对生死关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为何全是懊悔?
  • 作者:约翰·狄克森·卡尔
    《九因谋杀成十》(Nine - And Death Makes Ten,英国版书名:Murder In The Submarine Zone),又译作《九加死等于十》,于1940年出版。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案件。爱德华迪克号从纽约出发,驶向某个英国的港口。昔日的豪华游轮,此时却成了运送军火的交通工具。轮船上除了危险的货物以及船员、服务生之外,只有搭载了九名乘客,战争之中还敢穿越大洋,这九个人可谓各怀心事。很快,一名乘客被人杀害,犯罪现场竟有凶手留下的清晰的血指纹。这样的案子应该非常简单,只要采集船上所有人员的指纹,一一比照即可得出答案。然而比照之后,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枚指纹并不属于船上的任何人!恐惧、幽灵、战争,笼罩着前途未卜的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