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称帝,虽然是在海外,但他毕竟是大明的藩王,从法理上来说,是不能与大明皇帝平起平座的。
但现在他公然称帝,相当于直接打了朱瞻基的脸,这也是当初朱棣活着时,朱高煦不敢称帝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朱瞻基当然会生气。
“陛下息怒,从汉王离开大明前往天竺时起,就注定他会选择称帝,而且天竺远在西洋,对咱们大明并无太大的影响!”
夏元吉急忙劝说道。
自从朱高煦和朱瞻壑父子顺利离开大明后,朱瞻基虽然接回了儿子,但胸中的那口恶气却无处发泄。
特别是之前朱高煦攻破北京城,更让他的声望遭受到巨大打击,明面上当然不敢说,但私下里议论的却不在少数,虽然朱瞻基几次命令锦衣卫捉拿这些背后诋毁自己的人,却依然没什么效果。
之前的恶气还没有出,现在朱高煦又称帝了,这让朱瞻基如何不生气?夏元吉也是怕他气坏身子,因此才开口劝说。
“怎么没有影响,他称帝了,那朕这个皇帝算什么?如果朕对他放任不管,让其它藩王会怎么想?有他这个榜样在,谁敢保证其它藩王不会有样学样?”
朱瞻基再次怒火冲天的大吼道。
“这……”
夏元吉面对暴怒的朱瞻基,一时间也不敢再说话了,至于其它的大臣,看到夏元吉都碰了壁,一个个更是噤若寒蝉,全都低着头任由朱瞻基发怒。
最后朱瞻基看自己发火,赶了出去。
“夏公,只要提到天竺那边的事情,陛下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咱们日后还是要慎言啊!”
杨荣追上前面的夏元吉,低声劝说道。
刚才朱瞻基发火时,夏元吉就不应该接口,因为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大臣,因为天竺的事挨骂了,所以杨荣也是好心提醒。
“我知道,但陛下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因一时之愤,而失去理智,汉王在天竺称帝,建立大汉国,这对我大明来说,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必须要冷静处置才是!”
夏元吉声音沉重的说道。
本来他想劝朱瞻基冷静下来,然后再仔细分析的下大汉国建立后,会对大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日后的海贸,以及两国的交流等。
但没想到朱瞻基直接发了一通脾气,完全不想处理大汉国成立的事,这让夏元吉也不禁有些失望。
“夏公,陛下还年轻,刚刚登基就吃了点亏,因此难免会心中不平,也许过段时间就会恢复过来!”
杨荣再次温和的说道。
“这倒也是,太宗皇帝看中的好圣孙,肯定不会让人失望的!”
夏元吉再次低声道,似乎是说给杨荣听,又似乎在说给自己听。
杨荣闻言也暗叹一声,说实话,自从朱高炽登基后,那种前后不一的巨大反差,把所有大臣都吓坏了,幸好朱高炽死得早,让整个朝堂都松了口气。
但朱瞻基做为朱高炽的儿子,登基后的表现不能说差吧,但依然与人们的预期差上一些,所以现在许多人也在担心朱瞻基会不会走上朱高炽的老路?
闲聊了几句,杨荣去内阁当值,夏元吉则去了户部处理公务。
结果就在夏元吉刚到户部,立刻有下属带着公文找来道:“大人,赵王那边又派人来催了,说是东征的大军需要钱粮,让咱们户部优待调拔!”
“催催催!咱们户部的库房里又不会自己长出粮食,他们有本事自己去解决!”
夏元吉闻言气的一拍桌子怒道。
朱高燧从南洋回到日本后,立刻派人联系了朱瞻基,要求他履行朱高炽答应他的事,也就是派兵扫平日本的反对势力。
朱高燧手中握有朱瞻基的把柄,朱瞻壑根本无法拒绝,于是很快调了两万人东征日本,准备将足利幕府和各路大名一举扫平。
大军出征,粮草先行,户部这边需要为大军筹备粮草。
但大明这几年并不好过,朱棣去世前几次北征,几乎将国库消耗一空,随后朱棣和朱高炽又先后去世,光是皇陵的修建就是一大笔开支,因此夏元吉手中也是紧巴巴的。
本来夏元吉希望朱瞻基登基后,能让国内缓口气,至少短时间内不要用兵,结果又要东征日本,夏元吉在短时间内也拿不出那么多的钱粮,于是朱高燧就不停的派人催促,加上这次,已经是
“大人,东征日本是陛下亲自下的旨意,赵王又是陛下的亲叔叔,到时万一他在陛
属下的官员小心翼翼的劝道。
满朝文武都知道,陛下最近的脾气不好,所以都在小心做事,生怕惹出什么事,从而被朱瞻基当成出气筒,户部也不例外。
夏元吉骂完之后,也很快冷静了下来。
对于东征日本这件事,他最初就持反对的态度,甚至整个内阁都不赞成,可朱瞻基却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内阁的建议。
每到这种时候,夏元吉都会对朱瞻壑充满怨念,要不是他当初搞出这个新内阁出来,他们怎么会对皇帝一点制约能力都没有?
不过夏元吉后来也看出来了,朱瞻基对这次东征其实也不情愿,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同意,而且还多次催促内阁尽快出兵出粮,这让夏元吉怀疑,是不是朱瞻基和朱高燧之间达成了什么条件?
想到这里,夏元吉也只能强压下怒火,思考了片刻后,这才开口道:“最近不是有一批粮草刚从南方海运过来吗,就先把这批粮食调过去,不要耽误了东征!”
“可是……可是那批粮食不是给辽东的吗,这要是调去日本,辽东那边可怎么办?”
下属的官员惊讶的问道。
“让辽东那边先缓一缓,事情都有个轻重缓急之分,辽东那边又不打仗,而且早先就已经让人屯田,出产的粮食虽然不多,但至少能撑一阵子!”
夏元吉不耐烦的说完,随后就挥手将官员赶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