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见国草原人叛乱,一件事却出现两个不同的情报来源,朱瞻基上报时语焉不详,只说了草原人叛乱,朱勇的战报十分详细,但话里话外都把责任推到了朱瞻基头上。
这让朱棣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朱高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朱瞻壑则干脆装傻,最后朱棣也只好继续等消息,特别是锦衣卫边,现在他们的消息应该更加公正。
也就在当天晚上,有人悄悄的给汉王府送去一封书信,信是朱勇亲笔写的,送信人也十分谨慎,一定要亲手交给朱瞻壑。
“除了书信,朱勇还说了什么?”
朱瞻壑亲自接见了送信的人,拿过书信后立刻向对方问道。
“没有,公爷说了,他要说的话都在信上,世子您一看便知。”
送信的人回答道。
朱瞻壑闻言点了点头,随后让管事送这个人离开,而且还特意交待他们走王府的侧门,免得被人看到。
随后朱瞻壑拿着书信来到书房,关好房门后,他这才把书信打开看了一遍。
这封信很厚,足足写了十几张,也真是难为朱勇能写这么多字。
信上的内容果然和草原人的叛乱有关,相比给朱棣的战报,朱棣的这封私人书信,写的也更加详细,而且也说了许多不方便在战报上说的内情。
原来朱瞻基去了日本布政使司后,很快就想插手当地的军政大事,但这根本不合规矩,因为朱棣派朱瞻基去日本,主要是主持与足利幕府的和谈事宜,以及石见银矿的开发。
所以朱瞻基根本没有权力插手日本布政使司的军政事务,当然了,如果有需要,可以要求日本布政使司协助他。
可是朱瞻基却不这么想,他觉得当初朱瞻壑在的时候,整个日本布政使司都是听朱瞻壑的,现在自己来了,所以整个布政使司当然也要听他的。
所以朱瞻基不但要求军政两界配合自己,而且还要在军队和官府中安插自己的人手。
其中布政使杨允是文官,看在朱高炽的面子上,倒也没敢说什么,可朱勇却是武将,掌管着军队,他并不愿意让朱瞻基插手。
另外朱瞻基也一直看朱勇不顺眼,毕竟谁都知道,朱勇是朱瞻壑的发小,两人和张忠好到穿一条裤子,所以朱瞻基去了日本后,也处处针对朱勇。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和朱勇也爆发了数次冲突,当然朱勇的身份比不上朱瞻基,所以他的处境也不太好,一直处于下风。
这次草原人送到日本的事,本来需要朱勇派军队接收,然后再由军队押送到石见国,并且由军队看管他们,防止这些人作乱。
但朱瞻基却不信任朱勇,而且他也不想让朱勇插手石见国的事,所以草原人刚到九州岛没几天,就被朱瞻基派人接管了。
朱瞻基手中没有兵权,能用的人也不多,于是他就启用了一批投靠他的倭人,打算借用这些倭人的力量,帮自己完成开采石见银矿的事。
结果就发生了后面的事,那些草原人的确是被倭人逼反的,倒不仅仅是倭人生性残暴,而是他们的生活标准一贯如此,比如准备的饭食都是按照倭人的标准。
要知道倭人为什么叫倭人,就是因为个子矮,而矮的原因除了基因,主要就是吃的太少,草原人虽然吃的也不怎么样,但至少比倭人高大多了,倭人给他们提供的那点食物,连塞牙缝都不够。
再加上倭人官员对于普通的倭一向残暴,草原人又是战俘,倭人对他们当然也更加苛刻,于是在各方面的压榨下,导致草原人忍无可忍,终于发动了叛乱。
而且朱勇在信中还说,他已经派人与叛乱的草原人取得联系,对方愿意放下武器,但也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比如增加饮食,缩短干活的时间等。
不过对于这些,朱勇没有权力答应他们,需要朱瞻基点头才行,但朱瞻基为了自己的面子,却不肯和草原人和谈,反而催促着朱勇派兵镇压草原人的叛乱。
朱勇却不愿意派兵,于是三方就这么一直僵持下来,最后朱瞻基更是先向朝廷告状,朱勇得知消息后,这才把战报送了回来。
看完了朱勇的书信后,朱瞻壑也总算是明白了这场叛乱的前因后果。
说起来那群草原人也是倒霉,完全是朱瞻基与朱勇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不过严格来说,主要责任还在朱瞻基身上,他本来就没有插手当地军政的权力,却非要以势压人,结果导致朱勇与他反目,从而上下不齐,这才导致了草原人的叛乱。
身为上位者,应该明白借势而为的道理,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身份掌控一切,像朱瞻基的做法,在朱瞻壑看来十分不明智。
特别是朱勇在日本布政使司表现的相当不错,并没有任何的过错,所以朱瞻基以势压人,就已经是理亏在先,后来叛乱发生后,不想着怎么补救,却为了自己的面子导致局势僵持,更是糊涂之极。
“难怪锦衣卫到现在都没有消息送过来,看来不是他们没有消息,而是根本不敢往上送吧!”
朱瞻壑忽然低声自语道。
锦衣卫就算是元气大伤,但草原人叛乱这么大的事情,按理说他们应该早就把情报送上来了。
但现在朱瞻基和朱勇都亲自上书禀报了,锦衣卫却还没有任何消息,唯一的解释就是,锦衣卫不敢上报。
因为这件事不但牵扯到朱瞻基,更牵扯到朱勇,而朱勇的背后却是朱瞻壑,太孙和汉王世子争斗,这可不是一般人敢掺和的。
特别是上次锦衣卫的内斗,其实就是朱瞻基和朱瞻壑之间的争斗,结果怎么样?朱瞻基支持的锦衣卫全部被处死,朱瞻壑支持的刘勉等人远走海外。
现在的锦衣卫高层,都是这场争斗的见证者,所以他们根本不敢插手朱瞻基和朱瞻壑之间的事,自然也不敢把日本那边的情报送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