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最本雅明的字 眼花缭乱

这个本雅明的字,很遗憾,后来不该打赢的人打赢了,为它装填了密不通风的乏味意思,这个字就是今天的“德”字,除了用在励志性的命名(人名、店名、公司行号之名)而外,寸步难行。

但看过它最原初长相的人,绝不会同意儒家,尤其是宋代以降的儒家,那种森严伦常式的解释。它明显是徘徊驻足于人来人往的大街之上,自由、闲舒,明显地对眼前这一切充满了童稚般的干净好奇。

这里,我们于是需要再来看另一个字,好清洗一下腐朽的不佳气味,而且,我个人乐于相信,这种可能就是字的下一步反应,下一个表情。

,仍然是睁大眼睛,四周环以闪烁的光点,是个眼花缭乱的字,也是一个通常只置身于大街之上才出现的字。居家周遭的一切太过熟悉了,熟悉到透明,不可能生出好奇,从而引发不了如斯的反应;乡间田野的风景又太辽远固定了,变化迟缓殊少意外,它让人心倾向于平和,而不是目不暇给的悸动。

这个眼花缭乱的字,今天的正楷写成“嚚”,音银,就使用上而言大概已经算是个死去的字了,它最后一次的使用,极可能是形容舜帝的母亲。父顽母嚚,父亲粗鄙无赖,母亲坏嘴搬弄,正是这对了不起的天作之合夫妻,因为宠爱小儿子象,遂持续地迫害孝顺的儿子舜,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宗有名有姓、罪证确凿的家暴案件。但老天有眼动物有情,舜耕田时小至鸟儿大至大象都来帮忙,其中出最大力气犁田的是大象。

中国华北有象吗?那时候有,因为彼时的华北气温比现在高,降雨量比现在丰沛,因此地表景观也远比今天青葱苍翠,就像《诗经》里描绘的那样子,因此,象是可安适生存的,甲骨文留下铁石一般的证据:象,,长鼻长牙,特征明确;还有犀牛的“兕”或“犀”字(两字同源),,更清晰强调它那只最终令它倒楣甚至因此在中国绝种的大独角。其中,象由于性情温和又聪明通人,可能还是最早驯服的耕地动物,甲骨文的“为(为)”字,便是人手牵着大象长鼻子的画面,用来表示有所作为有此事功的意思。

因此,帝舜的块肉余生故事虽可能只是传说,但其中的经验细节却是有根有据的,至少就大象帮忙耕田这高潮一幕。

好,“嚚”字也成了不堪的意思,但我怀疑这是文字转换变易过程之中出了岔子,生出了误解,其过程可能是这样子的:字在线条化为篆字之时,形状上成了,于是原先感官焦点所在的大眼睛隐晦成为“臣”字,倒是本来闪动的光点符号变形成为“口”字(口字符号在甲骨文中通常会刻成形,而不会像光点符号呈菱形矩形,更不会因势翻转,就像我们看过的“占”字,)。于是,原初那个惊喜目眩的好画面消失了,变成四张大嘴巴团团包围的可怖景象,那当然就是舜母“碎碎念”注册商标的绝佳描摹了。

也因为这样,我个人还相信,原本字的下一反应,应该就是今天仍使用中的“囂(嚣)”字,是一个从眼睛的缭乱,再内化为脑子里消化不良的晕眩发展——“嚣”没甲骨字,篆字写成,我们晓得,中间替换的“頁(页)”字,甲骨字为,形态是跪坐的人,夸大其头部,原来就是“頭(头)”字的原形,所以说今天我们和头部有关的一些字,仍忠实保留“頁”的意符,比方说“頭”(发豆声)、“顔(颜)”(发彦声)、或“顧(顾)”(回头,发雇声)云云——因此,“嚣”字应该可重建为甲骨文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