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舅父可比阿父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都行。

李广被包围后,警觉不对,慌忙组织突围。

但是白羊王与楼烦王此次就是为他而来,怎么可能放过到嘴的肥肉,两个匈奴王自始至终一直紧盯李广,如同剥洋葱一般将李广的队伍剥了一圈又一圈。

李广没有支撑下去,直接被匈奴活捉。

等后面的汉军主力赶来时,匈奴大军已经撤退了。

汉军大将大惊失色。

与汉军不同,匈奴活捉李广,此时是春风得意,对于他们不亚于一场大胜。

……

至于卫青那边,卫青率领一万骑兵出上谷后,一路上比较顺利。

卫青之前没有担任过主将打过如此大的仗,匈奴对他的印象,一是刘彻的小舅子,二是伤过军臣单于的人,虽然眼馋他的赏金,但是比起名将李广,他的诱惑明显不足,所以自从出塞后,卫青率领的部队就没遇见匈奴人。

为了保险,卫青采用大穿插、大迂回的行军方式,让部下不适应,也不理解,等到深入从大漠时,部署纷纷劝卫青莫要冒进,警惕被匈奴人埋伏。

卫青淡定道:“先前与匈奴作战,我大汉大多就是被动防守,如今我军已经深入敌人腹地,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这一路上没有见到匈奴骑兵,说明我们已经绕过了匈奴人的防线。只要继续向前,必有所获。”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他命令军队丢掉辎重,加速前进。

向北行进二百里后,卫青举起千里眼,龙城的城门赫然出现在他们眼前,卫青又望了望周围,城外只有两支巡防骑兵。

将士们看着草原中拔地而起的龙城,彻底心服口服了。

要知道龙城是白羊王、楼烦王的大本营,是匈奴王庭南面的屏障,同时也是匈奴祭祀祖宗的地方,因为也被称为“圣城”或者“南郡”。

而对于驻守龙城的匈奴人来说,龙城遭遇叛乱的危机都比被汉军攻打的可能性大。

他们压根没想过会有一支汉军会绕过防线,直入腹地,来到他们面前。

而此时,驻守龙城的匈奴兵不足三千人。

壮丽草原上,日头高悬,炽热的阳光十分刺眼。

卫青立于阵前,剑指龙城。

“冲——”

一声令下,上万汉军如波涛洪流一般冲向龙城。

匈奴守兵措不及防,加上大漠城墙不如中原城墙,基本上就是摆设。根本无力抵抗,纷纷抱头鼠窜。

……

白羊王、楼烦王活捉李广后,带着部下,一路不停嚎叫,兴奋不已,命人将李广押送回去,他们继续去收拾公孙敖。

匈奴人架了一个网兜,将李广如同他们过往劫掠的羔羊一般放在里面,然后两名骑兵架着,一路炫耀地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趁身边的骑兵一个不留神,夺了他的马和弓箭,然后一溜烟逃跑了。

……

匈奴人这边暗恼自己大意,没有多派一些人押送李广,让他跑了。

而白羊王、楼烦王因为活捉李广,对于匈奴这边的士气乃是一大提升,所以遭遇公孙敖后,打起仗来更是不要命。

也让公孙敖应付的吃力不已,遭遇了一场硬仗,杀敌三千,但是战损达到七千,只剩余三千人。

而且以匈奴兵的气势,公孙敖知道他与将士们此次怕是要葬身大漠,全军覆没!

就在公孙敖心中绝望之际,忽而就见匈奴兵鸣金退兵,直接抛下他们走了。

公孙敖捂着伤口,怔怔地看着远去的匈奴兵,半天回不过来神。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等到公孙敖与汉军主力会和,才知道原来卫青所带队伍袭击了龙城。

……

卫青所率部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斩首匈奴七百余人,俘虏两千余人,缴获牛羊百万之数。

等白羊王、楼烦王奋力赶到时,龙城满目疮痍,一片狼藉,汉军也无影无踪了。

……

五月入夏,今年的长安比往年要热,刘彻这几天一直焦躁不安,时刻关注边陲的战事。

前段时间,前线传回来的军报减少,他就知道前线已经开打。

这两日,他一直睡不着觉,对于前线的消息,既怕又想快些知道。

被这事闹得,连政事都没有心思。

时不时走出宫门,询问有没有军报,要么就是宣召韩安国他们,看看有什么军事部署需要补充的,马邑之战后,他为此自省了好长时间,此次开战,在情报保密方面是慎之又慎。

而且李广、卫青他们此次只带了四万骑兵,与马邑之战的规模压根不能比,他自然也想驱百万之师,将匈奴一举歼灭,想也知道不可能,做事要循序渐进。

还有的就是,他经不起一场大败。

四万骑兵若是灭了,他修整几年,还能重整旗鼓,若是几十万大军没了,他怕是要十几年才能恢复过来。

“捷报!”

声音由远及近,传到刘彻的耳朵里。

在阙楼上的刘彻急的差点从上面跳下来,如风一般,一下子蹿下了楼。

莫雨连忙追上。

“捷报!”报信的将士满脸是灰,双手托着蜡封的铜筒。

刘彻一把抓过去,连忙打开,一目三行。

……卫青率军攻入龙城,斩首七百余人,俘虏两千余人,缴获辎重巫术,牛羊数百万……

刘彻眼眶一红,确实是捷报啊!

匈奴的圣城被卫青给毁了。

上次在马邑之战时,卫青伤了军臣单于,这次攻陷了龙城,看来卫青克匈奴啊!

只是……待看完下面的战报,刘彻唇边的笑就止住了,瞪大眼睛。

……

卫青至龙城,斩虏七百,俘虏两千,小胜。

公孙贺无所得,无功。

公孙敖遇到白羊王、楼烦王,斩首三千,阵亡七千骑,可谓是大败。

李广亦被匈奴所败,并且被擒,可谓是惨败。

卫青拿下龙城出乎大家的意料,只是他没想到李广居然被擒,堂堂大汉有名的“飞将军”,此次居然是他表现的最差。

刘彻心情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脸色也是一会儿红,一会儿青,最终长叹一口气。

这次四路大军虽然只有卫青获胜,但是对于刘彻已经足够。

卫青用下龙城,此次相当于朝着军臣单于的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匈奴作为草原霸主,在许多人眼里,是无法获胜的高山,现在卫青以他的胜利告诉其他人,匈奴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告诉天下百姓,与匈奴决战,并不是穷兵黩武、做无用事,此后他与匈奴决战到底的意志会成为大汉的国策,日后军民一心,一定能让将匈奴彻底打败。

……

刘彻拿到战报后,迅速命人传往各地。

朝野知道战报后,瞠目咋舌。

一则是卫青首次率兵,居然一举攻陷匈奴的龙城。

二则此次李广居然狠狠摔了一个大跟头,被匈奴给擒获了,还好逃回来了。

刘瑶知道战报后,得意地看向卫子夫,“阿母,你就放心吧,龙城只是舅父的起点,日后他会让匈奴闻风丧胆的。”

外加一个霍去病。

说起霍去病,自从与曹襄一起入伍后,她就很少知道消息了。

两个十二岁的小孩,阿父居然狠心将他们送入军营。

刘瑶默默撇了撇嘴。

卫子夫仔细看着战报上的内容,感慨道:“卫青真的长大了。”

小时候粘着她的臭小子居然立下了如此大功,他终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刘瑶:“阿母,舅父不小了,他都快要当爹了。”

卫青虽然没有成亲,但是有一名姬妾,他出征前,姬妾有了身孕,卫子夫经常派人去照看。

卫子夫听到这话,不着痕迹地摸了摸自己的腹部。

刘瑶没注意,继续看战报,问道:“阿母,公孙敖、李广怎么办?”

其实她觉得公孙敖虽然大败,可是也斩首三千了,只不过倒霉,遭遇了白羊王、楼烦王的双面夹击,他也没有投降,而是拼死抵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这上面说了,若不是匈奴突然退兵,公孙敖一定全军覆没。

比其他,公孙贺寸功未立,一个匈奴都没杀,无功无过,啥事没有。

而公孙敖却要担责。

卫子夫叹气,“公孙敖率领上万骑兵,损失了七成,几乎全军覆没,此等大罪,他逃不了。至于李广,他也是在劫难逃。”

“啊!”刘瑶张大嘴,连这些日子遮掩的缺牙豁口也不主意了,她侧头,不解道:“贬为庶民吗?”

这两人都没有爵位,只能一撸到底了,最严重,估计在监牢里待一段时间。

按照历史进程,公孙敖与李广现在可死不了。

“……”卫子夫摸了摸她的头,并没有回答。

刘瑶就以为她猜对了,也就不怎么担心了,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

前线有了喜事,工官那边也有了成果。

擅长冶炼的工匠经过两个多月的琢磨,终于摸清楚二次炼铁法,有了焦炭后,他们将原先的一些地炉弄成了竖炉,至于刘瑶期待中的高炉,还在摸索中。

为了早日研制出鼓风机,刘瑶画了简易图和原理,在百金悬赏的刺激下,古人的潜力不可估量,悬赏张贴出去的半月,就有人弄出了鼓风机。

有了鼓风机,可以降低对地势、环境的依赖,不用弄个窑炉,还要让术士或者方士进行勘探,又不是挖坟。

站在刘瑶身边,听着她如此吐槽的桑弘羊忍笑,用手遮着嘴,小声道:“我听说那些方士做什么事用的都是一套学问。”

刘瑶瞪大眼睛。

居然这么不讲究。

桑弘羊见她信了,唇角笑意更加深了,想着长公主还在掉牙阶段,就故意逗她说话,“长公主,你上次说,等铁矿能炼成铁水后,就开始炼沙子?”

什么炼沙子,她那是要弄玻璃。

刘瑶无语地看着他,从身侧的布袋掏出一个放大镜,“诺!就是这东西。”

桑弘羊眼睛一亮,连忙接了过去。

他前段时间看陛下摆弄这玩意,听陛下说,这叫放大镜,将其放在物品上,能将其放大数倍,陛下说过,等到车船税结束后,就赏他一个。

现在看来,这东西是长公主做的。

他随手从身边捉了一只蚂蚁,放到掌心,经过放大镜,原先细如米粒的蚂蚁一下子变成了胡豆大小,连身上的触须都清晰可见。

刘瑶见他喜欢,虽然想大方一些,但是这个放大镜是她手中最后一个,给了桑弘羊,短时间内,没有材料做第二个。

等她将玻璃弄出来后,到时候给桑弘羊一堆。

此时,有经验的工匠经过观察,觉得其中一炉生铁练炼好了,吩咐徒弟打开竖炉,现在经过二次炼制的生铁已经能到达液体状态,将滚烫的铁水导入模子里,然后进行敲打锻炼,索要耗费的力气比以前要少□□成。

所谓百炼钢,就是折叠锻打一百次,当然这并不是严格要求。

能折叠锻打一百次的武器已经是极好的武器,普通士兵拿不到,也不需要这种武器,越低档的武器锻打次数越少,一般情况下肯定不低于二十锻,随着锻打折叠次数越多,后面锻打难度增加。

原先一名工匠需要四五天才能做一把剑,现在力气大的熟手两天就能成品。

不过对于后勤军队,剑并不是快消品,箭矢需求才大,一次战役最低要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现在炼铁更方便,无论是剑还是箭矢,都降低了压力。

刘瑶离开时,看到几十名工匠举着铁锤奋力敲打铁胚,角落里则是堆积着一些半成品剑身,她看了看,好奇询问桑弘羊,“桑弘羊,咱们有刀吗?”

“刀?”桑弘羊愣了一下,推测她问的应该用于上战场的刀,沉思了一下,“长公主又有了新主意?”

“啊?”刘瑶只是随口一问,没想过桑弘羊非但没给自己答案,反而问自己。

“大汉现在没有刀?”刘瑶纳闷。

桑弘羊两手一摊,“长公主你若是询问切肉的菜刀,那倒是有,其他似乎没有。”

说话时,他从角落里拿起一把长剑。

刘瑶身边的人见状,连忙将刘瑶抱远了,防止被伤到。

“……”刘瑶无奈,“子燕,我都掉牙了,你们别拿我当小孩子。”

子燕不以为然:“公主还在掉牙,自然还是孩子。”

桑弘羊见状,将剑往地上狠插,确定它不动后,示意刘瑶可以上前观察。

他也害怕伤到长公主。

若是长公主有了闪失,别说剥了他的皮,一家老小都加上都无法平复陛下的愤怒。

刘瑶上前看了一下。

以她的观察,这柄剑应该算是中等长剑,剑锋凌厉,看重量就知道不轻。

“桑弘羊,打仗时用这剑砍人,有什么缺点吗?”刘瑶好奇道。

俗话说,剑走偏,刀走正。

剑讲究灵活,变化多端,而刀则是讲究力道。

对于许多只有力气的新兵,应该刀更方便吧。

桑弘羊闻言,眉心微锁,“长公主这话难住我了,我未曾上过战场,即使学了剑术,也不曾杀过人啊!”

子燕见状,插嘴道:“长公主,卫青大将军快回来了,你可以问他。”

刘瑶一听,想了想,觉得这主意不错。

……

六月中旬,长安陷入了一年最燥热的时间。

不过刘彻却心情舒畅,卫青班师回朝,凭借军功被封关内侯。

众大臣听到这个封赏时,还有些诧异,没想到陛下这次如此克制。

毕竟之前卫青率军出征,不少臣子反对,讽刺陛下任人唯亲,陛下硬是压下这些异议,这次大破龙城,对大汉意义非凡,大家还以为陛下会直接封卫青一个列侯。

刘彻给卫青接风洗尘时,也解释了,“等你下次再立功,朕就封你列侯,省的朕忧愁无东西可封!”

卫青举起酒杯,“微臣明白!陛下的话,微臣记下了,下一次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放心,朕不会忘,若是朕忘了,就算你不吭声,阿瑶也不会放过朕。”刘彻含笑摇头,“对了,你可知,在你出征的这段日子,阿瑶的牙被蒸饼磕到了,朕花了三千金才哄好的。”

“……”卫青抓住重点,“阿瑶不是无理取闹之辈,陛下难不成笑话她了?”

否则如此大方着实奇怪。

刘彻侧头掩唇轻咳一声,“没。小家伙掉牙嫌弃丑,朕才哄她的。其实阿瑶才掉牙时,真的很可爱,好像小兔子。”

卫青:……

看来陛下真的惹到阿瑶了。

刘彻:“太医说,等到冬日,基本上就换完了。对了,千里眼用的可趁手?”

卫青躬身行礼,“很好,帮助微臣提前规避了许多危险,若不是为了稳妥,微臣甚至想再往北走一段。”

“你也就是说说,你性子稳妥,可不会干这事,朕听说此次你穿插迂回进入草原腹地,谨慎的很。”刘彻笑道。

卫青面上有些不好意思,“让陛下见笑了。”

刘彻闻言,笑容微敛,端起酒樽,饮了一杯,长叹一口气,“此次四路大军,你资历最浅,年纪最小,李广资历最高,年纪最大,偏偏你最稳妥,而李广……”

“啪!”

攥紧的拳头狠狠地捶了桌案一下。

“他居然被匈奴人擒获了。幸亏知道自己逃回来,否则大汉的脸往哪里放。”刘彻越想越气,示意莫雨给他斟酒。

莫雨抱着酒壶,轻声道:“陛下,卫青将军凯旋而归,应该高兴,咱们少喝点。”

“倒!”刘彻冷着脸。

莫雨看了卫青一眼,冲他使了眼色,示意他劝一下刘彻。

卫青接过酒壶,给刘彻斟了一杯,然后将酒壶放到自己面前,“陛下,此次战役,李广将军也是不易,他戍边多年,有‘飞将军’的美誉,匈奴人下了大力气针对他,甚至为了擒获他,连公孙贺那边都没管。”

刘彻冷哼:“在去之前,朕对李广寄予厚望,甚至连千里眼也给了,没想到,这次有千里眼相助,他反而马失前蹄。”

卫青惊诧:“李广将军有千里眼?东西可曾落到匈奴人手中?”

千里眼对行军打仗十分重要,若是落到匈奴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李广那个老匹夫还算有点脑子,在被擒住时,将千里眼给毁了。”说起这个,刘彻就心疼,上好的水晶不好找,阿瑶掏干他的私库才找到两件能用的,一共就三个千里眼,现在被李广毁了一个。

卫青松了一口气。

……

卫青见过刘彻后,去了昭阳殿。

才从战场上回来的卫青一身肃杀之气,小孩子尤其敏感,刘琼牵着刘小黑警惕地看着他,卫青靠近一步,小家伙退两步,虽然她的两步比不上卫青的一步。

卫青失笑,蹲下身,温声道:“阿琼,我是舅父!”

“……你吓人!坏!”刘琼两手箍着刘小黑的脖子,让它挡在两人中间。

卫青:……

刘珏跳到小家伙的面前,“ 舅父比阿父听话,你怕什么。有我和阿姐,别人不敢欺负你!”

刘琼瘪嘴,“阿父就欺负人!”

刘琼哑然:……

阿父谁都欺负,天底下也没有能管住他的人,她也没办法。

刘瑶偏头忍笑。

刘琼见状,噘着嘴扑入她怀里,“阿姊!”

“乖!不怕,舅父脾气可好了!阿珏说的没错,舅父可比阿父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都行。”刘瑶轻声道。

小家伙闻言抬头,半眯着眼,试探性道:“那让他去打阿父呢?”

刘瑶:……

她默默捂住了小家伙的嘴。

心中反思,是不是她将妹妹们带偏了。

偏偏刘珏受到启发,连忙跳到卫青跟前,“舅父,你连最凶的匈奴都杀了好多,你敢打阿父吗?”

卫青嘴角微抽,含笑看向刘瑶,示意她继续解释。

刘瑶一手扯住一个小调皮鬼,面无表情道:“你们再问,小心我揍你们。还有你们死心吧,阿父他是无敌的,别说他,就是匈奴单于也打不了阿父!”

“哦!”刘琼孟懵懂地点了点头,重复道:“阿父无敌!”

刘瑶将两人带出去,让卫青和阿母有话说,

等卫青出来,刘瑶又陪他说了会话,与两个妹妹一同听他讲述战场上的事情。

……

公孙敖、李广回到长安后,就被逮捕入了牢狱,经过审理,两人论罪当斩,家人用银钱赎罪,免死贬为庶民。

刘瑶听这则消息时,心情跟过山车一般。

既然两人死不了,她也没啥可说的,毕竟这就是现今大汉朝的国情和规则。

……

通过卫青的讲述,刘瑶得知汉剑因为双面开刃,易于折断,不利于马上作战、劈砍,与匈奴骑兵近身战时,有时会落下风,但是匈奴那边的冶炼技术太差,武器劣质,战场士兵对砍时,并不会落下风,但是与匈奴将领对战时,他们的武器好,剑的缺点就体现出来了。

刘瑶想了想,仿照记忆力的图形,画了好几种刀,有弯刀、有直刀……刀单面开刃,厚脊能抵挡住攻击,还不用担心伤到刃。

现下大汉在骑兵方面落后,只能从武器上下功夫,拉进双方的距离,保证近身战不吃亏。

工官拿到图纸后,经过一个月的锻炼实验,终于将成品弄了出来。

七月终,八月启,夏日尽,秋风来。

八月初,刘彻得知卫子夫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大喜。

刘瑶:……

这就是她那个太子弟弟。

嗯,为了防止未来按照历史走,太子弟弟的性子要掰一下。

八月中旬,皇太后的侄孙女王容出嫁,嫁给河间王刘不害。

王容出嫁那天,刘瑶与张苒一同出城送她,临走前,她送给王容一个锦盒,让她上了马车打开。

王容点头,眼泪汪汪地与他们挥别。

等上了马车,她打开锦盒,嘴角抽搐地看着盒子里的东西。

一臂长的锦盒中,放着一柄奢华锋利的圆月弯刀。

里面放着一张纸笺,【金刀送与你防身的。】

王容:……

她是去嫁人,不是去打仗,也不是去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