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主父偃这拍马屁的功夫,他真是望尘莫及。

年后正月结束,主父偃就出发赶往燕国,准备收拾燕王,同时他还叫上了刘善一同回去。

旁人看他那架势,知道燕王此次多半要遭罪。

东方朔则是心中为燕王点了一炷香,主父偃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心眼小着呢。

不过他也觉得燕王死有余辜,主父偃怎么收拾他都不过分,他目前的注意力还在陛下弄的科举上,既然凭借考试选聪明人,他觉得他可以走一遭,说不定也能拿个魁甲。

不止他,一些低等官吏,常年不得晋升的读书人也起了心思,还有长安城窝着的那些一直找门路想要在皇帝或者权贵面前露脸的人也看到了机会。

所以即使科举结果已经出来,大家对它的讨论热情仍然十分大,许多人对殿试那日的场景津津乐道,还有一些参加殿试的人还将当然的场景写成骈文,让人更加向往。

其实应该说,正因为有了结果,大家看到了它的影响和作用,才会更加趋之若鹜。

刘彻听闻东方朔也想参加科举,没等他开口,恰巧在身边的刘瑶当即吐槽道:“东方朔,你是想让阿父封你当丞相吗?科举是选才,不是选丞相,你别捣乱!”

东方朔振振有词道:“微臣觉得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让陛下看清微臣的才华。重用微臣。”

刘彻斜眼看着他,眼神不言而喻。

阿瑶这样的孩童都看清你了,你还厚着脸皮说这些。

东方朔被刘彻的眼神看的有些发毛,轻咳一声,掩唇尴尬道:“陛下,微臣刚才也是开玩笑。微臣觉得,科举这事应该落实的更加严谨,禁止官职在身的人参加。”

刘彻轻哼一声,暂时没理他。

对于科举考试举行的间隔年限,刘彻目前打算一年一考,每次录取少量人,这样科举制度才会不断在实践中尽快完善,否则按照东方朔的想法,三年一考,他这一生,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就才二十多次,等到具体制度调整好,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他打算前十年,一年一考,十年后,等到他收拾了匈奴、将各郡国的大权收归手中,再改成两年或者三年一考。

不过阿瑶说得对,冬日考还是太折腾人,容易冻坏那些学子。

刘彻经过与大臣们商议,决定将每年科举考试的时间定在八月到九月。

……

主父偃到达燕国后,如东方朔所料,就没打算放过燕王,先是与刘善一起就救出了他的母亲,然后开始审问燕王身边的人,毕竟燕王也是诸侯王,他不能如普通人刑讯审问。

不过他也没客气,本着将燕王往死里弄的目的,在原有基础上,添油加醋,给燕王安排了许多莫须有的罪行,加上原先的罪行,若是属实的话,基本上斩首跑不了。

燕王倒也知趣,自知不得民心,百口莫辩,直接吊颈自杀了。

主父偃轻松结案,在燕国赚的盆满钵满,还得了功绩,心满意足地回到长安,向刘彻复命。

刘彻看着他呈送上的结案陈词,也很满意,赏赐了东西,然后任命了新的燕王,此事就结束了,至于有人呈递上关于主父偃贪财、受贿、胁迫、威逼……等等,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年初的时候,刘彻任命唐蒙卫中郎将,让他率领一千亲兵、民夫一万进入夜郎境内,让夜郎国臣服。

唐蒙一手赏赐,一手警告,带着大汉的丝绸、陶器笼络威吓住了夜郎周围的小城邑。

夜郎附近的小城主贪便宜,以为中原距离夜郎路途远,而且夜郎地势艰险,汉朝不会占领这一地区,就暂时表示臣服。

唐蒙回来后,向刘彻复命,刘彻就在这一地区设了犍为郡,并且征调巴蜀两地的士卒修路。

刘瑶在未央宫玩耍时,听到“夜郎”二字,顿时竖起了耳朵。

哦,这就是后来的“夜郎自大”啊。

她踮起脚,凑到刘彻跟前看了看大汉的地图,看着上面大大的地图,再看着周围的夜郎国、南越国、滇国、匈奴汗国……与后世广阔的疆域相差甚远。

果然家底是要慢慢攒,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不知道这个时代的阿父能攒多少。

刘瑶小手托着下巴,作为华夏儿女,怎么着也要出一份力吧。

刘彻见她看的认真,笑问道:“能看懂吗?”

刘瑶点了点头,用手指在图纸上画了一大片,“阿父,这些都是咱们的。”

唐蒙看的倒吸一口气,长公主真豪气,陛下目前也就只想收下南越国,长公主将滇国、斯榆国都算在内了,直接画到海边了。

刘彻笑的欢快,欣慰地摸了摸她的头,“既然阿瑶这样说了,朕以后一定给你拿下。”

……

五月的长安温暖柔和,正值初夏,草木葱翠,时而阳光灿烂,时而毛毛细雨不断,宛如给天地蒙上了一层薄纱,一切写满了诗意。

五月对于皇宫的不少宫女、内侍来说,是忙碌的,因为六月初九乃大汉陛下刘彻的生辰。

长安城的达官显贵也在积极准备相关贺礼。

刘瑶也在纠结着,毕竟她不是阿珏这样四五岁的小孩,随便折腾点东西,就能敷衍阿父。

刘瑶撑着下巴,看着趴在地上,握着笔涂鸦的小阿珏,思考自己要送什么,反正还有一个月,她不急。

再不济,她给阿父再送十个锦旗,将什么“爱民如子”、“仁厚礼贤”、“勤政爱民”、“励精图治”……都弄出来,有质有量。

刘瑶思索片刻,看了看一旁的王容、张苒,好奇道,“你们的父亲这次给阿父送什么贺礼?”

王容也不隐瞒,恭敬道:“阿父准备了一尊半人高的东海红珊瑚。”

张苒想了想,“我好像没见阿父准备,长公主如果想知道,我回去问一下阿父。”

阿父掌管刑律,平时比较吓人,她一向不怎么过问阿父的事情。

“算了,我与你们阿父不一样,你们能准备的,我又不能照抄。”刘瑶叹了一口气。

目光落到沉迷“创作”的刘珏身上,又看了看地上摊开的一张张写满墨字的纸,脑海中总觉得有什么灵感被迷雾遮掩,就差一点就能勘破了。

王容蹲身,将摊开的卷轴收起来,苦口婆心道:“诸邑公主,这些书卷不能这样随便扔到地上,容易损坏。”

张苒也蹲下身帮忙收拾,两人将凌乱的卷轴整齐地码好,卷轴外面系着麻绳,将写着名字的竹片挂在上面,然后堆在书架上。

站在刘瑶这个距离,远远看过去,好像蛋卷一样。

此时趴在地上创作的刘珏也完成了自己的大作,今年是阿父二十七岁生辰,所以她从小到大画了二十七个阿父,画的她手都快断了。

“阿姐!我画完了!”刘珏兴奋地跳起来,抓起画轴的一角,举着双手,距离踮起脚,向刘瑶展示自己的“大作”。

长长的画轴足有三丈多长,刘珏这个动作仿若龙抬头一般,龙首高高昂起,垂下的龙尾横跨整个侧殿。

刘瑶想了想,小家伙将这份超长画卷送给刘彻时,要用多少人才能将画轴全部拖住,感觉还不如弄个横幅。

“真棒!”刘瑶上前,帮她将画轴收起来。

卷啊卷……卷啊卷……

话说,十米多的画轴真是太长了……

她看了看垂在地上的长度,叹了一口气。

心想还好这个时代的书籍字数都不多,若是按照后世小说动辄几百万字,怕是要绕地球一圈了。

刘瑶一边卷,一边胡思乱想,忽而,脑中灵光一闪,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卷轴。

即使便于书写的各种纸张已经发明出来五六年,但是碍于成本原因,她估算现在天下也就只有一两成的人用得起纸,其他大部分还在用竹简,即使是较为廉价的竹纸,对许多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还是奢侈。

而书籍都是卷轴模式,卷轴则是将纸张粘连在一起,卷起来收藏,想要多长就要多长。

别说阿珏的三丈长的画轴,阿父的宣室殿里还存放一卷二十丈长的《秦律》,不过那卷《秦律》就是用来收藏的,否则查阅起来,真的要累死人。

……

六月初九,碧空如洗,阳光透过云层向大地挥洒金光,不冷不热,汉宫旌旗随风飞舞,长安的达官显贵齐聚宫中给刘彻庆贺生辰。

中午,宫宴在未央宫举行,三公九卿以及受宠一些勋贵大臣都在殿内,进不去殿内的,则是在走廊或者殿前空地上。

刘瑶、刘珏与卫子夫坐在皇太后右下手位置,接下来便是刘嫖、平阳长公主、南阳长公主他们,卫子夫算是此时大殿中唯一的后宫嫔妃。

而卫青与卫少儿则是坐一桌,东方朔与卫君孺的位置比较靠后,在大殿右侧第三排。

刘彻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的朝贺。

此次献给刘彻的贺礼,若说最豪爽的则是刘嫖,她命人用金子打了一座皇宫,不过在长门宫的位置用了巧思,用宝石珍珠装点庭院,让人一眼就看到长门宫。

卫子夫则是送上她亲手缝制的衣服。

轮到刘瑶、刘珏两姐妹时,刘珏带着她亲手绘制的超长画轴出场了。

刘珏展开画轴,四名宫女帮她托着画轴。

须臾,三丈多长的画卷全部展现在刘彻面前,刘珏得意地介绍自己画的内容,“这是才生出来,皱巴巴的阿父,这是一岁的阿父,两岁的……三岁的……”

刘彻唇角笑容不断,宠溺地看着小家伙从这边跑到那边,一个个给他介绍。

虽然画技稚嫩,可是小家伙的心意就是瞎子都不能忽略,再说小家伙可是准备了半年之久。

等刘珏说完,刘彻愉快道:“朕喜欢阿珏的礼物,来人,赐诸邑公主千金。”

刘珏歪头,“千金?”

小家伙看了看刘瑶。

刘瑶冲她微微颔首,这就是她哄着妹妹给阿父准备生辰礼物的原因,哄好阿父,收益可不小,再不济也能刷刷好感,现在好感也有了,千金也有了。

刘珏当即欢喜拍手,“多谢阿父!阿父最好!”

等刘珏回到座位上,刘彻看向刘瑶,笑问道:“阿瑶,阿珏这般用心,你呢?若是比不上阿珏,朕可是会不高兴的。”

刘瑶闻言,掩面哀怨道:“阿父不高兴,我会更不高兴,到时候,我就离家出走!”

刘彻听得眼皮微跳,无奈地看着她,也不敢继续吓唬她了。

因为以他这个长女的脾气,真能干出这事。

刘彻:“行,朕错了,不该吓唬你。现在你该将朕的礼物拿出来吧。”

殿内众人听着父女俩的对话,神情各异,但心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陛下对长公主的宠爱确实前无古人,恐怕后面也没有子女能比得上,没看陛下都当着众人的面认错了。

刘瑶也不再卖关子,离开座位,

子燕与两名内侍搬上来一个大箱子,放到刘瑶面前。

刘瑶在众人的注视下,打开箱子,“阿父,你看,这就是我送给你的东西。俗话说,学富五车才能称之为读书人,我给你将五车的书都装进来了。”

“……”对于刘瑶从小胡编的“俗话说”,刘彻已经免疫,听到女儿信誓旦旦将五车书装了进去,刘彻对里面的内容已经有了猜测。

刘瑶从箱子里抱出一叠书册走到刘彻面前,看了看占满那桌子的酒菜,看向莫雨。

莫雨连忙上前给她清理了一个位置,谄媚道:“长公主,你看位置够吗?”

刘瑶摇头:“不够!”

她做了好多线装书,垒在一起看,那样才震撼。

“……”莫雨为难地看着自己清出的三分之一的空处,看向刘彻。

“听她的。”刘彻淡淡道。

他倒要看看阿瑶折腾出什么。

莫雨闻言,又给她清出了一半。

刘瑶让莫雨将桌上的汤汤水水都撤下,防止意外倒塌后,书册沾染到汤汁,这些书册可都是手写的。

等清完后,刘瑶将手中码的整齐的书册放到桌上,然后又从箱子里拿了一堆,又堆了上去,她是根据后世见到的线装书而设计的,单本书册比较薄,整套的书籍则是用硬纸书套合在一起作为区分。

众人见刘瑶拿出来的不是金银,也不奇怪,小孩子对这些不感兴趣也正常。

看长公主手中的东西,似乎用纸张做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用,难道是丹阳侯做出的新纸。

想到这里,不少人看向卫少儿。

卫少儿也是一脸疑惑,目光盯着刘瑶。

等刘瑶将箱子里的书挪完,已经在刘彻的案头搭了一座书籍长城,将刘彻的脸遮的严严实实,高一些的人只能看到对方的冕冠,其他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东方朔趁人不注意,用脚踢了踢邻桌的主父偃,低声道:“主父偃,你猜猜阿瑶送到礼物会不会让陛下满意?”

主父偃弹了弹裤子的灰尘,白了他一眼,“自然满意。”

这还用猜吗?

只要长公主不是来个“刺杀”,就是送一块石头,陛下也能夸出花来了。

堆在桌上的“长城”隔绝力量是相互的,其他人看不到刘彻,刘彻的视线也被挡住,他随手从最上层拿下一本线装书,封面写着“论语”,掀开第一页,正是论语第一篇。

他又往后翻了翻,发现正面、背面都写了,中间翻了几页,又往后翻了两三页,最终确定,一万多字的论语真的腾挪到手中比巴掌大一些的书册上。

看完内容,开始观察书籍外观,发现制作方式并不难,就是将纸裁剪成大小一致的纸张,将一边用细线缝起来,使其钉在一起。

虽然看起来没有卷轴美观,但是线装书不需要用书案辅助,不用旁人帮忙摊开,单手就可以阅读,而且携带方便,可以随心阅读。

刘彻又看了看其他书册,《老子》、《庄子》、《春秋》、《左传》、《国语》……除了这些,还有其他杂学,涉及到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足足有上百本,可以想象阿瑶准备了多久。

阿瑶刚才放出豪言,说将五车书的内容搬过来,他觉得桌上书册的分量要超过五车书。

刘瑶确实废了不少时间,主要是抄写,后面的装订都不是难事,为此她去找了东方朔帮忙,东方朔用双倍的价钱请留在长安驿馆的读书人抄写了半个月,都是用统一的小篆,粗略一看,看起来没有多少差别。

“好!好!好!”刘彻心情愉悦。

有些事情做起来不难,但是想到如何去做,才是最难的。

阿瑶她又给他解决了麻烦,有了线装书,天下读书人会更加方便。

刘瑶见他高兴,摊开小肉手:“阿父,我的奖赏呢!”

刘彻眼尾微微上挑,揶揄道:“朕今日生辰,你好意思向朕要奖赏?”

“嗯……阿父说的有道理,那我明天去要!” 刘瑶说完点了点头,一副她十分体贴的架势。

众人闻言纷纷忍笑。

皇太后道:“彻儿,你快给她的,现在不给,到了明日,这小家伙可是会得寸进尺。”

“哪有!”刘瑶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明天的胃口也就比今天好一点,只会贪心一点点哦!”

她用小拇手指比划了一截小小的距离,表示自己可乖巧了。

“哈哈哈!”皇太后大笑不已,“彻儿,你快给本宫一份,让我看看阿瑶到底送了什么好东西,让你那么开心。”

“母后,尽管看。”刘彻让莫雨送去一本《论语》。

皇太后拿到论语,看着封面愣了一下,然后翻了两页,浏览了里面的内容,神情越来越诧异,最后合上书,阖眸深吸了一口气,看向刘彻,笑道;“彻儿,阿瑶你可要重赏啊!不愧是大汉的长公主,若是宗室的公主和王子都有阿瑶这样的才能,咱们汉室何愁不兴。”

刘彻点了点头,笑道:“阿瑶,你做出线装书有功,朕赐你千金,再加汤沐邑两千户可好?”

“多谢阿父!以后咱们有福同享!有好东西一定想着你!”刘瑶笑的眼睛弯成月牙。

刘彻摇了摇头,示意她回到座位上。

大手摸着面前垒起的书山,刘彻双眸精光闪烁,“莫雨,将这些书册收起来,放在朕的宣室殿。”

这可是他的最宠爱的女儿精心送给他的生辰礼,他可舍不得赏赐给大臣们。

莫雨:“诺!”

平阳长公主见他护的紧,调侃道:“陛下,你别光护着,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南阳长公主赞同道:“对啊,陛下,我也急的紧,让我们也看看,阿瑶送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没什么稀奇的。”刘彻嘴上这样说着,可是唇角的笑,脸上的自得都在告诉殿中的众臣和勋贵宗室们,他女儿做的东西可金贵,可让他满意了。

他拿了两本书,让莫雨送给众人传阅,让他们涨涨见识。

众人拿到线装书,小心翻阅了一番,惊呼声不断,他们都能看出这东西有多方便。

东方朔将书递给主父偃,挑眉笑问:“主父偃,你觉得阿瑶做的线装书如何?”

主父偃翻了两页,之前被主父偃惹怒讥诮的唇角自然而然舒缓上翘,“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等都不如长公主给天下读书人做的贡献大。”

“啧!”东方朔轻啧一声。

主父偃这拍马屁的功夫,他真是望尘莫及。

“你这是什么意思?”主父偃才不惯着他,当即斜眼。

东方朔由衷感慨道:“在下虽然学问自认超过你,但是在某些方面,拍马也不能追得上。”

“……”主父偃眉峰一压,忽而唇角一歪,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东方朔,你若是不想活了,在下可以帮你。”

东方朔正欲开口,忽而腰间一麻,就听卫君孺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东方朔,闭嘴!”

东方朔从善如流地闭了口,向主父偃摊了摊手。

主父偃不理他,将手中的书册交给内侍,想着回去后,让他府中的幕僚也将家中的藏书也都誊抄在线装书上,这样日常可以多带一些书了。

……

宫宴结束后的第二天,莫雨又给刘瑶送了一堆东西。

同时还有卫少儿的赏赐,刘彻又给卫少儿加了一千户封邑。

卫少儿接到赏赐,看着宣旨的小黄门,笑道:“看来我是蹭了阿瑶的光!”

小黄门:“陛下说了,女侯研制出造纸术,造福万民,理应赏赐。”

卫少儿让手下塞了一把钱,说道:“那也是陛下英明,才能让我有发挥能力的地方和时机。”

小黄门没有推辞,笑了笑,然后离开了侯府。

回到宫中后,将卫少儿的话学给了莫雨。

莫雨:“这位女侯真聪明,这么一看,卫家未来确实有些阴盛阳衰。”

上有卫夫人、长公主,还有卫少儿,卫家的男儿确实看起来有些不中用,明明一个个看着品行都不错啊!

刘瑶若是听到这话,估计会满脸问号。

卫青?

霍去病?

哪个不行?

……

七月中旬,堂邑侯陈午病逝,此事给了刘嫖不小的打击,自从去年陈阿娇巫蛊案结束后,陈午就重病,没想到今年就没有撑下去,陈阿娇听说后,也大病了一场。

刘瑶听得唏嘘不已,这个时代的医疗环境实在太差,就是锦衣玉食的达官显贵,一不小心染了病,也坚持不长久。

她坐在秋千上,掰着手指,想了想自己要干的事,最基础的四大发明,现在造纸术有了,指南针早就有了,简易的罗盘应该不难制作,最起码在卫青他们去打匈奴前,给他们造一个,让他们别迷路。

火药……目前不急,她也就知道一些“一硝二硫三木炭”的常识。

印刷术……以现在纸张的普及率,印刷术有些早,不过现在折腾雕版印刷倒也可以。至于活字印刷,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印刷时的油墨选择、版面、黏土的配方还有烘焙的工艺,都会影响成果,现实不是做题,不是她将步骤写出来,就会有完美成品。

不过身为长公主,这些不用她亲力亲为。

刘瑶握着炭笔,在线装书上写下“活字”两字,之后打算找卫少儿商量一下。

……

八月,邛、冉两地的部落酋长见臣服汉朝会得到很多好处,也要做汉朝的臣民,请求朝廷往他们的居住地派遣官吏,刘彻就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符节出使西夷,利用厚重的赏赐收服西夷各个部族的首领。

然后大汉西南版图就扩充了一大圈,多了一个都郡、十几个县。

开疆辟土有了成效,刘彻很高兴,给刘瑶炫耀了好久。

刘瑶:……

阿父不止一昧的甩开膀子揍匈奴,往外挥拳头,对不同的“蛮夷”部落,方法还是挺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