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我也太愿意了

冬日的天,总是亮得恨晚。

外头还黑漆漆时,林繁就起身了。

不止是寝宫这里,旁的各处,也都点了灯,为着即将到来的登基大典做最后的准备。

甘公公捧着新做的龙袍上前。

林繁穿戴好之后,甘公公又前后仔仔细细地整理了一遍。

确定一切妥当了,林繁赶往金銮殿。

天色将亮未亮,一众文武官员都在广场上列队。

寒风飒飒,几位老大人却不觉得冷。

新的一年,正月初一,这是个好日子。

时辰到,鼓乐声齐响,震耳欲聋。

林繁手捧建隆皇帝的遗诏,步上长长的台阶。

黄太师悄悄地,看了林繁一眼。

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月,林繁没有登基,他的身份是皇太孙,日常服制自然也就比照着这个来。

上朝、下朝,议政、说事,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子气派。

年轻归年轻,黄太师还是在这份年轻之后,看到了林繁的沉稳、张弛有度。

这叫作“压得住场子”。

古话说,“穿上龙袍都不像个皇帝”,就是指压不住、镇不住。

林繁则不是那样。

没穿上龙袍,坐在御书房里,他们这些臣子,无论是老的少的,从内心里都不敢、也不可能小觑他。

林繁很合适这把椅子。

黄太师很清楚这一点,可直到今时今日,在天边那若隐若现的晨光中,他看着身着龙袍的林繁一步步往上,心中情绪远比设想得要澎湃得多。

人靠衣装、佛要金装。

这身龙袍加身,让本就很有模有样的皇太孙,一下子就有了九五之尊的威仪。

这不是“像不像”的问题,而是,本来“就是个皇帝”了。

年轻、有抱负,好学又有想法,有冲劲,张扬背后又不失谦逊之心。

多好啊。

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们大周,也会像林繁的脚步一样,一步、一步往上走。

登基议程繁复,一直持续到了朝霞满天。

霞光映在琉璃瓦上,灿烂夺目。

平阳长公主看着林繁走完了全程,鼓乐声回荡在她的脑海里,久久不散。

这些年,她参与了三次。

第一次是父皇赵挥的开国大典,隆重至极,她受封平阳公主,满心欢喜。

第二次,是赵隶当了皇帝,她成了长公主,脸上带着笑,心里的郁与恨,她直到今时今日,依旧没有忘记。

这是第三次了。

往后,林繁的名字会从林家族谱上划去,他成了赵繁,是大周的嘉平皇帝。

而她赵瑰,又要长上一辈,成为平阳大长公主。

她很高兴她等到了这一日,当然,她更高兴的是,这是赵繁自己做出了决定。

是他,决意成为“赵繁”,决意把整个大周抗在肩头。

钟鼓齐响,传遍整个皇城,又一路传出宫外,传遍京师。

赵隶坐在墙角。

只听那传来的鼓乐声,他就能想象得到,金銮殿那儿进行到哪一步了。

每一个画面都能够呈现在脑海里,他不愿去想,却又挥之不去。

这些时日,他被幽禁在此,陆陆续续地也知道了不少事情。

都是他的好侄儿想要让他知道的事。

那日金銮殿对峙,赵隶只听见了顺妃的抗争,以及赵启的义愤之言,他知道忠勤伯全家都背叛了他。

后来,他才弄清楚,不止这些人。

安国公府在晋舒儿母女险些丧命之后,就已经想方设法给顺妃递消息,说服顺妃倒戈了。

这让赵隶十分生气。

若非母后当日去动晋舒儿母女,安国公府怎么会去鼓动顺妃?顺妃又怎么会受鼓动?

顺妃若无二心,忠勤伯又怎么会放反贼进城!

一环套一环!

不止顺妃,在这宫里潜藏最深的,竟然是淑妃!

如果说,程皇后的背叛,在赵隶眼中还能算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话,淑妃这颗钉子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

母后宠爱淑妃十几年!

母后自诩聪明、会看人,对他的眼光颇为不信任,可到头来,母后又比他好到哪里去了?

若非母后一直夸赞淑妃,他又怎么会对淑妃高看一眼?

如果没有淑妃这么个暗桩,平阳他们行事,岂会如此顺利?

赵隶一想到这些,胸口就闷得喘不过气来。

可他无处发泄。

他连把那几个背叛他的人,拉到面前来,狠狠骂上一顿都不可能!

听说,程皇后归家去了。

听说,淑妃出宫,天下远游。

这两个背叛者,顺心如意,天高任鸟飞。

而他,他只能被困在这里!

至于他的母后,赵隶也听说了,颜氏已经被送去皇陵了。

母子两人,最后都没有见一面,若不然,赵隶一定要问问她,被淑妃背刺的感觉到底如何?

赵隶越想越生气,但他只能憋着这气,没有一丁点办法。

鼓乐声更响了,他捂住耳朵,声音都不住钻进来。

有一个词,在他的耳边反反复复,一直一直嘲笑他。

众叛亲离!

此厢,赵隶饱受痛苦。

另一厢,金銮殿中,登基为帝的赵繁接受了百官的朝拜。

礼官宣了一道道旨意,追封赵临为帝,尊房毓为皇太后,封林宣之女巧玉为郡主……

待登基大典结束,已近中午。

冬日阳光落下,带着浓浓的暖意。

赵繁去了延庆宫。

房毓皇太后正等着他一道用午膳,见他来了,道:“今儿当真好热闹。”

赵繁道:“您喜欢热闹吗?”

房毓笑道:“之前在山上,清净惯了,偶尔遇着热闹,还真新鲜。”

“下回更热闹。”赵繁请她落座,道。

“为什么?”房毓不解。

“要紧大事基本都走完了,”赵繁与她解释,“礼部那儿能空闲下来,等过了上元,衙门开印,他们就得花大力气准备婚议,我得把阿鸾娶回来。”

房毓一听,喜笑颜开:“这热闹好,我太愿意了。”

赵繁也笑,眼中满是笑意:“我也太愿意了。”

登基大典是在宫中举行,除了钟鼓之声,京城百姓参与不进来。

大婚就不同了。

他要去接亲,骑在马上,引着花轿穿街走巷,鞭炮一路响。

那般的喜气与热闹,如同他热烈的心跳,能够传递给每一个人,多好。

------题外话------

今天一更。

今天情绪有点丧,自己跟自己内耗得挺严重的。

最后几章了,不想太赶工,就写得有点慢,大家见谅。

感谢书友20220108093239366、书友121030193845947、星如雨768070564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