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最坏的时代,也将是最好的时代

那些吏员回来了,可李超对这些人已经不信任了。

本来,这些吏就没几个干净清白的。自秦汉以后,官吏不再相通,吏得不到升迁为官的机会,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阶层,甚至成为了世袭的职业。

一日为吏,终身为吏。

做了吏员,也就不指望有什么做官机会了。除非是在乱世的时候,小吏还有些机会。可天下一统,吏员为官就没什么希望了。

既然做吏没希望当官,那就当成职业,当成发财赚钱的门道。

李超知道,等科举制度真正大行其道,成为选官最重要途径的时候,那时,无数只会读数的书生一经科举,鲤鱼跃龙门,然后委任为官。可这些人,不但多数只会读书,而且更多出身寒门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入仕,想比于这年代以荫官为主,凭家世出仕的那些贵族官僚子弟来说,见识方面是远不如的。毕竟贵族官僚子弟,打小就耳濡目染,对官场对政务等,也是有些了解的。

那些寒门出来,一心只读圣贤书,好不容易科举选士的官,这方面却如同白纸。他们当官后,更全得依靠于吏员,依靠于幕僚。于是,到了宋明之时,吏员甚至能架空官员,甚至能操权弄政。

“这些人怎么处置呢?”

马周问李超。

“这些人都不能要了。”李超一面喝着茶一面说道。

“都不能要了?”马周惊讶,既然如此,那今天又何又要让他们来。

李超笑笑,让他们来,自然是因为这里暂时还离不开他们,但这不表示我要一直留着这些人。这些人,居然还敢跟我玩罢工,真是不知死活。

“明天,先从国子监选一批比较优秀的监生,让他们来省里实习,跟着那些吏员学习适应。接下来,还要让天下各道州,选送一批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襄阳,让他们考试。只要通过考试的,就进入尚书省实习。”

李超的打算很直接,这些吏员他不准备用了。但也不能现在一下子全开了,先让他们守在位置上,让他们带新人。

李超要用一批国子监监生和地方上选送的优秀读书人,来取代这些吏员。他们最后的作用,也就是为李超带一下新人了。

“这样做,那些吏员会不会阳奉阴违,故意出乱?”

“他们敢,我会跟他们说清楚,若他们老实配合,那么等新人带熟后,我会让他们离开,以前的事情就算了。但如果谁敢阳奉阴违,甚至故意捣乱,那也别怪我不客气,到时新账老账跟他们一起算。就凭他们做过的那些事,我要把他们送到菜场砍头,甚至是抄家,都毫无问题。”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李超摆明了要用新人来取代这些老吏,可还放了狠话,你们只能老实配合,不肯配合,那就算老账,到时杀头抄家,家人流放。

到底想要哪个结果,自己选。

简单粗暴,可马周却不得不说,这种办法很有效果。

“吏员中是需要新血,死水不流,慢慢总会腐败。而有了流水,就能保证水常活。以后的吏,也是如此,让读书人来充当吏员,给他们升迁的机会,做的好就往上升,做的不好就没机会,甚至连继续当吏的资格都没有。”

马周很是感慨,觉得李超真是一个神人。

当年他也做过吏,深知道吏场比官吏,还更黑暗腐败,充满潜规则。当初他年纪轻轻,也是一腔热血想要办事的时候,可处处受到排挤打压,最后这吏也当不下去,只能自己走人。

游历天下,先是遇到待人很不错的常何将军,要不是常何把他请到府上做门客,他连饭都吃不上了,更别说在长安落脚。

后来被常何推荐到李超府上,在李府做了一个账房。

谁能想到,一个当年在家乡连小吏都做不下去,后来在常府做门客,在李府当账房的他,最后却也能官至宰相呢。

是李超给了他机会。

而现在,李超要给天下无数如他一样的读书人,这样的机会。

“相国,马周支持你。”

当天,李超就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

奏折内容,就是从国子监里选调一批监生,让他们到尚书省实习。为了能够吸引这些监生们来尚书省实习,李超还加了一个很诱人的条件,一年实习期后,考核通过就转正出任吏职,三年一任吏职做满,考核优秀的,直接给他们外放地方任官。

任官。

县尉、县丞、主簿甚至是县令。

哪怕是下县的县尉,只有从九品,可起码这也是流内的品官了。也许国子监里那些贵族子弟,高官子弟看不上,但国子监里本身也有许多寒门出身选进来的监生,也有一些贵族官僚子弟在家不是嫡子,是庶出的,他们想出仕也并不容易。

正常情况下,他们可能是去当王公贵族们的亲事、帐内这些随从,当到一定年限或者表现好,就能授个小官了。

现在李超提供了另一个不错的机会。

到尚书省做吏员,四年时间,就能当上官了。

对李超的奏议,李世民看过之后,就准了。

先在尚书省试行,中书和门下以及其它各寺监等衙门,暂时不急。

李世民虽然说全力支持李超的变法,但也是很小心谨慎。

诏书传到国子监。

已经升任国子监祭酒的孔颍达接过旨意,跟陆德明等一众老师们谈论。

“我觉得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事情,国子监学生如此之多,既是勋贵官僚子弟,但普通的庶族子弟也是不少的,这些人往常毕业之后,也多是入衙为吏,咸难授官。如今李相给了这么了一个机会,四年之后,可是就能为官了。”

孔颖达点头。

国子监的学生很多,而且现在每年还越来越多,国子监的学院有好几个,科目不少。其中固然很多学生只是那些贵族官僚子弟,进来混几年时间,等到了十七八岁就离开学院,去宫里当侍卫,去给王公贵族们当帐内亲事等去了,但也还有不少庶族子弟,这些人,其实反而是国子监里,最用心读书的一批人。

但这批最用功的学子,只因为出身庶族寒门,结果反而是国子监出去的学生中,以后出息最差的。

“把监生都召集起来,我当面向他们宣布。愿意去国子监的,不论他是哪个年级的,都可以报名。我亲自送他们去尚书省考试,如果考试通过入尚书省当差,我会让人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下来,到时在国子监内立个碑石,铭记在上。”

张颖达和陆德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

受召集合的国子监生们,在听了孔颖达的宣布后。

反应很激烈,除了那群出身极好的勋贵高官嫡子们,其它的学生挺意动的。不但那些出身于小地主、自耕农等普通家庭的士子大为意动,就连那些一般官僚子弟,甚至是一些贵族的旁支庶子等,听了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若是过去,他们肯定不愿意去做吏。

但如何不是改革吏制嘛,当了吏也还是照样能当官的,况且这说的明白,一年实习,三年任期,任满合格就能授官。哪怕到时不合格,也不怕啊,大不了再找其它机会,又不是当过吏员就不能当官了。

“愿意去的,现在就可以上来报名,在这里登记。”张颖达刚一宣布,马上就有许多士子涌过来要报名。

那火爆的场面,让他都有些预料不及,本以为会有不少人愿意去,可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人愿意去。

看着学子们的热情,孔颖达跟陆德明他们感叹道,“自今日起,官吏再无界限,吏场官途,翻天覆地啊。”

“李相确实非凡人啊,这样的大手笔,可没有几个人敢提。”

其它博士教授们,也是各自心情复杂。他们既是读书人,也是官员,他们心里面,其实对吏是有些瞧不上的,可如今李超却强行的打破了清浊流的分界。

“这是好事,读书人为吏,也能刷新吏治,改变过去那不堪的吏场啊。”

“是啊,如今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使得纸张和书本都不再高昂,又有武德字典,贞观词典,还有许多校正刊印的儒家经典名著,使得如今读书更方便了。不仅贵族士族子弟能读书,甚至一般的小地主自耕农的子弟都能读的起书了。读书人越来越多,如今朝廷给了他们凭考试就能为吏,甚至将来凭能力表现还能为官的机会,这是多么难得啊。”

孔颖达心里感叹着,一个普通出身的人,也有很多机会读上书,甚至有机会成为吏员,甚至还能成为官员。

这可不仅仅是改变吏场,而是要改变整个官场,改变国家的取士之道啊。

吏员考试,任考试就能选为吏,这和科举有什么区别呢?

要说区别,可能就是吏员考试通过只是为吏,而科举考试通过了却直接为断,条件更高些而已。

但总的来说,这吏员考试和科举考试,都将会冲击如今朝廷的取士选官制度。

这真的将是一场大变革!

张颖达也不知道,这些,究竟是好,还是坏。

以后,这天下将是读书人的时代了吗。

想到这个,他心里甚至隐隐兴奋起来。

读书人的时代,凭考试而成为吏,成为官,不再只是看家世出身,也不只凭借着父辈们的功勋官职地位。

一个农夫之子,通过读书能成为官。一个府兵之子,通过读书也能成为官,一个地主之子,通过读书也能成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