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三百弟子

张超本以为这时的开蒙书应当有不少,结果郑管事去了趟长安,回来的时候只带回了一本千字文。

张超翻着那卷手抄本的千字文,看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熟悉的文字,张超眼皮在跳。他总觉得郑善果对崔莺莺很不错的,可没料到郑家这么小气。崔莺莺出嫁的时候上千贯的陪嫁都出了,现在却舍不得几本蒙书。

一个私塾先生都没有。

郑管事一脸不安,低着脑袋站在那里禀报。

“郑尚书说郑家在长安城里也仅有一个族学,那里也才两个先生,实没法再分给张家。至于蒙书,张家要办私塾,那初开蒙的孩童也就这千字文合适,至于其它的论语诗经等并不适合开蒙的孩童。”

张超撇撇嘴,郑家就是小气。

千字文还是南北朝时所编,由梁武帝让周兴嗣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纂成文。都是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语句平白,易诵易记。

这也是如今最通用的启蒙书。

张超只是开个私塾,现在是启蒙,因此郑善果直接给了本千字文。若等张家私塾的孩子开过蒙,再往上学,一般也是学儒家十三经。也就是论语诗经孝经尚书这些。

就一本千字文,连个塾师都没,张超觉得有些头疼啊。

话已经放出去了,要接收那些村民佃户的孩子们入学,可现在这情况不对啊。

想了想,张超觉得只能自己先兼个小学老师了,接下来还是得想办法去请几个老师来。崔莺莺派了管事到几个庄子上跟佃户们商议退田的事情,果然,张家的条件一出,那些庄户几乎都愿意退田。

一个免费读书,就已经让他们迫不急待的同意了,生怕答应晚上张家私塾就没有他们的份了。

“什么,他们想现在就送孩子来启蒙读书?”

张超也有点傻了,不是说好明年年后开学吗,怎么现在就要送孩子来。他低估了这个时代人对于读书的渴望,这些庄户们生怕夜长梦多,时间一久到时又出变故。

许多村民昨天听说了这事,今天就带着契约和孩子过来了。一边过来把契约和田还给张家,一边就要把孩子交给张家。

反正他们的话说,这孩子以后就交给张家了。白天读点书,然后剩下时间张家做事。按他们的意思,这些孩子等于是托管给张家,让这些孩子们半工半读。

“送了多少孩子过来了?”

“二百多个。”

张超为这个数字惊讶不已,可管家下一句话让他越发的惊住,这二百多个还没有算上张家沟的村民,以及附近其它的村民孩子呢。

“全加起来,得有三百多个。”

三百多个啊,这都能开上十个班了。现在这私塾都不一定能挤的下这么多人,而且三百多个怎么教?

场面失控。

张超过去看了下,一堆的男孩子挤在新建好的私塾院里。张家新建的私塾的东头,夯土墙,里面是木板墙,顶上是树皮和茅草顶。有三个大房间,另外有三间小点的房间,这本来是给先生们居住的。院中间还有个空场,现在这个空场里挤满了孩子和家长。

一个比标准篮球场大点的院子中,起码挤了有四五百人。

张超一眼望去,头疼。

那个起码都有十五六岁了吧,那也是来开蒙的?

还有那,有没有四五岁,鼻涕挂那么长,这样的也太小了啊。

张超不得不让管家却宣布,张家私塾暂时只接受十岁以下,六岁以上的孩童入学开蒙。十岁以上的,年纪太大了,还是算了吧。至于六岁以下的,今年年纪还小,可以待到了年龄之后来。

“大家放心,我张家私塾开起来以后,对于附近乡亲子弟会一直接纳的。”

有张超亲自出面,并承诺以后,许多乡民才有些不舍的把超过了年龄和还不到年龄的带走了。但还是有好多人跟管家耍赖皮。

一个妇人拉着个比她还高的小伙,非跟管家说这孩子才九岁。

“我这娃真的才九岁,只是个子长的快。”

“大嫂,你这娃都起码十三四岁了啊,现在来开蒙,实在是太迟了一些。”

十三四岁来上小学,这要读出出息,这少说也得读个十年吧。再说了,都这年纪了,这少年估计也静不下心来跟着群小弟弟们一起读书。

“婶子,你这孙子太小,这估计才三岁吧?还是等再过两年,再送来吧。”

费尽了口舌,总算是打消了许多人的念头。

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在赶来。

“抱歉,我们暂时只收白鹿乡的乡亲子弟,白鹿乡以外的暂时无法接纳,我们私塾地方有限,师资也有限。”

张家办私塾的消息,也不知道怎么的一下子就传开来了。好多十里八乡的人都跑了过来,甚至有宁民县以外的地方也有人送孩子来,有蓝田县的,有新丰县的,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多早起床赶了多少路。

但张超也只能拒绝,收不了这么多学生啊。

“员外郎,我们愿意付学费束修。”一个看着很干净整齐的乡民道,看他样子,估计是个自耕农或者小地主了,为了这个机会,肯下本钱。

面对着这么多的人,张超确实头疼。

他当初根本没料到会这么热闹。

最后还是马周出了个主意,来个挑选。

挑选的标准一是年纪,对原来张家的佃户和本村村民,年纪标准是六到八岁。而对于其它的孩子,一律为只收六岁的。

第二个要求,张家佃户和本村村民,免学费也免考核。

但对于其它想来入学的孩子,一得考较,只要较聪明的孩子才收,二得收学费。

符合这些条件的,才能收。

“我们还得加个数量限制,最多收一百。”张超对马周道。

马周对着那满满一院子,排队都排到外面很远的人群,努了努嘴。“一百个根本不可能,起码也得三百。”

张超指了指自己这个刚修好的私塾,“才三间教室,就算把那边三间给先生准备的房间一起用来教课,也坐不了多少人啊。”

马周却是笑着道,“我觉得这里完全可以容的下三百个学生。你那三间大房,每间坐上五六十个没问题,这边三间小点的,每间坐三四十个也可以。这边院墙下还有不少空地,再搭一排,能建五六间房,还能坐二百,加起来,这里能接纳五百个孩子。”

张超觉得自己的这个私塾挺小的,后世这么大的地方,顶多也就收个一二百学生。

一个教室挤六十个?这教的过来,后面的人能听的清楚?

再说了,就算弄起这么多教室,可十二个班,也没这么多老师啊。

“有两三个先生就能教的了三百蒙童了。”马周有些不以为然的道。听的张超目瞪口呆,后世读书,一个班级多是二三十人,就算多点也就三四十个吧。

至于师生比往往是十比一二十比一,马周却说一百比一甚至一百五比一。

这是教书,这是放羊吧。放羊一人放一百多头,也不容易啊。

“蒙童嘛,不就是如此,让他们多背书,一天教两三个字就已经足够了。一个班教一课,然后让他们自己读书,一个先生带几个班并没问题。我那时读书,也是这样过来的。”

按马周的话,蒙童有本千字文,够他们学上两三年了。两三年后,再根据其中蒙童的学习进度,再视情况教他们论语之类的。

这太不负责任了,这样教孩子,放后世,不得被家长打破头。

“反正教一个也是教,教一群也是教,干脆多收几个。”马周没有丝毫的压力。

三百个蒙童的私塾,这也太大了一点啊。人家收个三十个都已经很多了,你居然要收三百个。

“不行,太多了,最多二百。”张超退了一步。

二百个还是有些多,但看外面这人山人海的样子,如果张超敢说只收个五十一百,估计乡民都得暴动。

他现在愁的是去哪里弄那么多先生啊。

“马先生,考核挑选,就委托给你了。最多只能收二百,再多一个也不行。”

“你不亲自去把关啊?”

张超摇了摇手,“我还有事。”

就算收二百个学生,可现在没有请到私塾先生,靠张超跟马周两个不现实啊,他还是东宫太子洗马呢,现在只是请假在家,等过完年,总得去上班啊。

回到家里,崔莺莺正笑眯眯的拿着算盘在算账呢,她的面前摆着一大叠的契约。那都是原先张家跟佃户们签订的租约,现在又都回到了张家手里。

一千多亩地也重回到了张家手里,不过那些寄养的牛在张超的坚持下,还是留在了各家。他们继续帮张家喂养,到了农忙的时候,也可以用张家的牛耕地,但不得用于拉车等其它。

“三郎,都收回来了,一亩没少!”

张超对崔莺莺这个罪魁祸首有些无奈,“你是把地都收回来了,可现在私塾那边送来了几百个孩子呢。我最多只能收二百个,但现在却连先生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