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过两条狗,一条是斑点狗,我懒得动脑筋给它起名字,就叫它“斑点”,另一条是边境牧羊犬,叫小发,都属于工作犬。
其实养什么狗得看人的需求。不少人选择专供人欣赏嬉戏的玩赏犬,外形漂亮,惹人宠爱,比如吉娃娃、蝴蝶犬等,但我喜欢工作犬。工作犬顾名思义就是狗中的工作狂,比如德国牧羊犬,不工作不行。再比如斑点狗,它最早跟着吉卜赛人到处流浪,后来到了英国,就成为英国王室马车车队的前导犬,之所以扮演这样的角色,一方面是因为它善于奔跑,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花色显眼,跟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一样。
在工作犬中,我又最喜欢牧羊犬,尤其是边境牧羊犬,因为它聪明又漂亮。美国有个研究动物行为学的教授,他曾经专门为一百七十多种狗做了一项长期的行为和智商研究测定,得出一个犬类的智商排名,边境牧羊犬排名第一。在这个测定中,有一项内容是一个指令到底要重复多少次,狗才能养成稳定的,即不受其情绪影响的反应。结果在所有的狗中,相同指令下边境牧羊犬培养出稳定的反应所需要的指令次数是最少的。
说到给狗下指令,一定要简短、明确,比如“出去”、“过来”,字不能多,多了狗就会很难识别。智商高的狗面对同样的指令,发令十次以内就能形成稳定的反应,五十次以内形成反应的是智商中等的狗,最笨的狗你就是说两百次以上都建立不了这种反应。
下达指令的时候,你再配合上稍微夸张一点儿的肢体语言跟表情,狗会明白得更快。我家的边牧,据说能达到五岁儿童的智商。每次我回家进门换鞋的时候,它都会过来用爪子搭搭我的肩膀,挠挠我的胳膊。我跟它打手势说“过去”,它会用湿漉漉的眼睛看着我,意思是:“确定吗?”我点点头态度坚定地表示确定,它就过去了。我洗澡的时候,它守在门口,探着头看着,我洗完澡之后坐在沙发上看书,它想爬到我身上。我说:“才洗过澡,别靠着我。”它就会悻悻地走开。
夏天,小发也想在空调房里睡,有时候我想赶它出去,它死活赖在那里不动时,我就说“到门口去”,一般重复两遍,虽然一副很委屈的样子,但它还是会乖乖出去,到卧室门口地砖跟地板的接缝处趴着,不再靠近卧室。在同样的情况下,我家斑点的表现就没小发聪明,也可能和性格不同有关。我得把它撵出去,关上房门后,它还会狠狠地挠门。我为此打过斑点很多次。
据说牧羊犬天生就有种放牧的使命感。有一次我跟女儿想试一试是否真是这样。我俩商量了一下,两个人分开向两个方向走,看小发会有怎样的反应。就在我们分开走了几步后,小发就反应过来了,迅速跑到我前面挡住我,又迅速跑到我女儿前面,让她停下来。之后我和女儿继续往前走,它就不停地来回跑,一定要控制住我俩,很好玩。
斑点狗则是行动力很强。冬天我常带着斑点去郊外一个林场里玩儿。散步时,我随手扔了根树枝到湖里,没想到它嗖的一声就蹿出去了,那么冷的天,它就在湖水里游啊游啊,硬是把那根树枝给我捡回来了。我一下子特别感动:大冷天的我也没叫你去捡树枝啊,怎么就把我的这个随手的动作当指令了呢?这件事情告诉我,不能辜负动物对人类的信任。
狗把一生交给了人类,人类却随时可以放弃它们。事实上,人和所有动物的关系是很不公平的。在这一点上,西方一些国家做得比我们好得多。我看过一些欧洲的动物保护法,比如在欧盟国家,不要说是对伴侣型动物,也就是属于人类的朋友的这类动物,必须给予应有的关心和重视,即便是对养来给人吃的家禽家畜,也有相关规定保证它们得到人道的对待。包括在贩运途中,都被要求每三个小时停车一次,喂水和食物,禽畜之间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不能拥挤,甚至在屠宰的时候,也一定要先使用电击,让它们失去知觉。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狗跟猪牛羊有什么本质区别吗?为什么一说吃狗肉就有那么多人站出来坚决反对,你们不吃猪肉吗?”我想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对待那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和是否寄托着人类自身的某种情感。比如,一只小鸡,它跟鸽子有什么区别?全世界都可以吃鸡,但为什么西方人或者有些民族就不能接受吃鸽子的现象?那是因为鸽子象征和平,它寄托了人类的某种情感,这是不能被无视的。再比如,熊猫可不可以吃?为什么不能吃熊猫?熊猫跟猪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哺乳类动物吗?还有,我们可以吃鸽子,那我们可不可以吃朱鹮呢?答案不言而喻。
佛教里有“不杀生”的说法,这包括自己不杀,不看别人杀,不叫别人杀。面对人类的无视一切,我想说,我们有那么多的欲望,虽然我自己也做不到吃素,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不杀生,但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节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比如说不吃鱼翅可以吗?因为这并不是必需的,如果人类对自己的某种欲望稍稍有一点儿节制,可能会对灵魂都有一点儿提升。
到了今天,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已有了转变,也许要不了太久,我们中国人对动物的态度也会改变,也会有我们的《动物保护法》,再也不像目前这样,只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剩下的就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了。还有人总是在说,人都没顾上,还管什么狗。我认为,关心人类和关爱动物这两件事情并不矛盾,也不冲突。为什么非要对立起来看待呢?人类越进步,应该关注的生命范围就越大。只顾自己,不顾一切,那是野兽的生存法则。
我喜欢各种动物,相比之下我喜欢和动物在一块,最多的时候我家里有一只狗、六只猫,一进家门就有一股动物园的味道,我不介意。
絮絮叨叨。
在《南京零距离》的主播台上,我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即时新闻发表自己的一些感想。但有些感悟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时机表达。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吧。
1、西方的效率
我跟在国外的同学聊天时说到工作的话题,他告诉我,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才会歧视像清洁工这种性质的工作。他曾经在街头的咖啡店观察过外国的清洁工打扫街道的情景,他们都是边聊天边工作,可能一个下午也就扫了一条很短的街道,但是他们都非常开心甚至是兴致盎然的样子。就连在街道上填砖头这样的工作都可以西装革履的,因为这些都可以推着专门的电气化工具工作,而且街上很干净,所以这样的工作都可以做得很悠闲,也可以让自己很有尊严。
在西方一些国家,企业为了减少交税的压力常常必须雇佣一些大学生或失业者。中国大学生往往会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工作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而西方人并没有那么注重所谓的“效率”,他们习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要经常沟通,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也会因为这种聘用制度而更加欣赏“慢慢来”的外国人。你工作效率太高,一天干了三天的活,企业还是要再雇佣其他人来完成“雇工指标”,老板并不高兴。
我听一个从欧洲回来的领导跟我说起这样一件事。十几年前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一共有两万居民,后来有两个中国人移民过来,在这个小镇开了一家饭馆,生意挺红火的,于是帮亲戚好友陆陆续续全部移民到了这个小镇,开洗衣店、开小超市,做各种生意。现在这个小镇还是两万居民,不过全都是中国人了,意大利人一个都待不下去了,因为他们拼不过中国人,工作机会和生意都被中国人抢走了。意大利人每天都很悠闲地睡到快中午才开店,晚上又早早地打烊去享受个人时光,而中国人早上六点就起床,一直到晚上十二点都不休息,意大利人怎么拼得过中国人?所以最后意大利人都离开了,只有中国人留下来了。
每当我听到这种故事,我就觉得全世界都在玩儿,只有中国人在玩儿命。我们为什么总是活得这么苦逼呢?
在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由头是荷兰也提出过申办的要求,但是荷兰人民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很富裕、很悠闲、很好,他们不允许他们的政0府干这种会扰乱自己生活的事情,所以荷兰政0府就撤销了申办的要求。而我们却欢天喜地地把人家玩剩下的东西捧回家来了。我们的政0府一提到这类事情好像永远都那么亢奋,真希望我们快点度过这个暴发户时期。
2、“样板戏”
我在当印刷工的时候,“样板戏”已经绝迹多年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南京有一个老戏院开始重放“样板戏”的老电影了,票价是五毛钱一张。我喜出望外,买了四张票看了四场,跟厂里那个吴大麻子一起去看的。
这是“文革”结束之后,电影院第一次上映“样板戏”,当时那个小小的戏院里挤得水泄不通,大多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还有一些老人、几个戏校的年轻人以及外国人。电影开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放完就是一副特别正的播音腔在朗诵毛主席语录,电影院里每一个人跟着齐声朗诵,因为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了。电影开始之后也是全场几百号人不约而同地难以控制地跟着演员一起说台词。这八个“样板戏”在中国整整放了十年!每一部戏里的每一句台词、每一段唱腔,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烂熟于心。我第一场看的就是《红灯记》,李奶奶在念白:“爹好不好?”所有观众在下面一起说:“爹,好!”李奶奶又说:“可是你爹,他不是你的亲爹!”观众又一起接着说:“奶奶,你气糊涂了吧?”这场景把在场的外国人都吓傻了。更夸张的是,除了台词,台下连音效都能跟着一起学,比如《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这段里那特别好听的交响乐前奏里那一声马鞭声,什么时候会出现,大家都知道!整部电影就是在观众这样亢奋的氛围里放完的,真是很夸张,很滑稽。
我挺喜欢看“样板戏”的,尤其是《沙家浜》和《红灯记》。我也喜欢老戏,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山东省京剧院来南京演出,我还买票带女朋友去看戏。现在影视业太发达了,还是应该有人走进剧场看一点舞台剧的。中国人应该把花在饭桌上的钱匀一点到艺术消费上来。
3、有趣的美国
美国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方式非常成功,很容易让人接受。在美剧里面,比如《越狱》,最后的幕后黑手,最坏的那个人就是副总统。而在另外一些美国电影里面,比如《2012》,最后总统跟普通人一样死去,没有任何特权。这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很有趣的。所谓美国梦想就是告诉全世界,只要来到美国,一切皆有可能。比如奥巴马,非洲裔,单亲家庭,他就当上了美国总统。再比如很多中国人感到亲近的华裔后代骆家辉,这位到任不久的驻华大使是洗盘子出身,祖上三代没有任何显赫的人士,连英语都不会说,来到美国一样实现了美国梦想。那片土地似乎给了全世界最大的宽容、包容和自由。美国人最爱标榜的不是他们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他们的科技和电影,而是他们的“美国梦想”。
我这样说,一定会招来不少愤青的口水。好在现在极端的爱国主义、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已逐渐失去了舞台。我们什么时候能造就“中国梦想”,形成中国的价值观,并找到世界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大国和强国,而不是到处买人家的国债。我喜欢美国这个国家,但我一点儿也不想去那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