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唐中叶后四裔情形

第一节 东北诸国

唐自天宝已后,内乱纷纭,已无暇复及域外之事。然其余威振于殊俗者既久,故四方诸国,来朝贡者尚多,而其文教之渐被于东方者为尤广焉。

句丽、百济亡后,半岛三国,已仅余一新罗。新罗自法敏而后,国势日盛。传三世至兴光。开元末,唐始明与以 水以南之地。《册府元龟》有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新罗王谢 江以南敕令新罗安置表》,新旧《唐书》俱失载。兴光亦助中国,败渤海海上之师。盖其极盛之时也。又三传至乾运,为其相金良相所弑,国运始衰。乾运之死,事在建中四年(783年)。《新书》本传但云乾运死无子,国人共立宰相金良相,据彼国史籍,则乾运实为良相所弑也。《传》又云:会昌后朝贡不复至,盖以其国衰乱之故?唐末,王族弓裔起于铁原,今江原道铁原府。后为其将王建所替。又有甄萱者,起于完山,今全罗道全州。亦为建所并。新罗遂降于建。建奠都松岳,今京畿道开城府,号其国曰高丽。《旧五代史·高丽传》曰:唐高宗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盖唐于 水以北之地,至末年始明弃之也。《新五代史》本传云: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923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932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通鉴》梁贞明五年七月云:初唐灭高丽。天祐初,高丽石窟寺眇僧躬 聚众据开州,称王,号大封国。至是,遣佐良尉金立奇入贡于吴。据《考异》,说出《十国纪年》。龙德二年(922年)云:大封王躬乂性残忍,海军统帅王建杀之自立,复称高丽王。以开州为东京,即开城。平壤为西京。建俭约,国人安之。躬乂即弓裔,据彼国史籍,弓裔初尝为僧也。观复称高丽王之语,似弓裔亦尝以高丽自号,故史讹为高氏欤?天福元年(936年)云:高丽王建用兵击破新罗、百济,甄萱以百济自号,彼国史家称为后百济。东夷诸国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节度、百二十郡,则全有半岛之地矣。《新史》言建及其子武、武子昭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亦常优答之。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钱,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云。

新罗、高丽之人,入中国者甚多。新罗:开元十六年(928年),曾遣子弟入太学学经术。至开成五年(840年),鸿胪寺籍其告哀使者、质子及学生岁满者还国,凡百有五人云。兼据新旧《书》本传。《新书·百官志》:崇玄署,新罗、日本僧入朝,学九年不还者,编诸籍,此其以朝命来者也。其人民自来者,郑保皋言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自海路来;《新书·地理志》:奚州中有归德州、归义郡,总章中以新罗户置,侨治良乡之广阳城,则自陆路来者也。《旧书·李巨传》:巨母为扶余氏,可见其人之入中国者,皆婚姻相通。又《浑瑊传》:吐蕃劫盟时,有大将军扶余准陷于贼。《新书·韦贯之传》:金忠义,新罗人,以工巧幸,擢少府监。《经籍志》:别集类有崔致远《四六》一卷,《桂苑笔耕》二十卷,高丽人,宾贡及第,高骈淮南从事。则其入仕籍者,亦不少矣。

日本与中国,虽有一海之隔,然其来者亦甚多。《新书》本传云:长安元年(701年),其王文武立,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朝臣真人者,犹唐尚书也。真人好学,能属文,进止有容。武后宴之麟德殿,授司膳卿,还之。开元初,粟田复朝,请从诸儒受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即鸿胪寺为师。悉赏物贸书以归。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彼国史之阿部仲麻吕。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天宝中,复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其学子免橘势、浮屠空海愿留肄业,历二十余年,使者高阶真人来,请免势等俱还。又《文艺·萧颖士传》:倭国使入朝,自陈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云。《旧书》以为新罗使者语。国史所传如此。彼国史家所记,自远较此为详。据所记,在唐世,彼国发所谓遣唐使者凡十有八,苞送唐使四,迎唐使一。始于贞观四年(630年),而终于乾宁元年(894年)云。然彼国史家,亦有讳而不书者。《旧唐书·顺宗纪》:贞元二十一年二月,日本国王并妻还蕃,则其王尝一来朝,且与其妻偕来,而彼国史家,必云建国已来,未尝臣事中国,通使实始于隋,前此入贡受封者,皆其地方之酋长也,然则顺宗初还蕃者,亦得云地方酋长乎?四夷之朝贡于中国者多矣,在中国岂必得一日本为荣。国之盛衰有时,其兴起亦有迟早。日本尝朝贡受封于中国,又岂足为辱?乃必龂龂讳言之,适见其量之褊也。参见《秦汉史》第九章第七节,《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既东行而被朝鲜,亭毒既深,则又折西北行,以启发其地之民族。首被其泽者,实为渤海。其遗泽下启金源,余波且及于蒙古,伏流又发为满洲。其波澜,亦可谓壮阔矣。渤海钦茂徙上京,已见第五章第五节。宝应元年(762年),诏以渤海为国,钦茂王之。祚荣仅为郡王,至此乃进为国王。此后或先封郡王,进为国王。大历中二十五来。贞元时,东南徙东京。见下。死,私谥文王。子宏临早死,族弟元义立。一岁,猜虐,国人杀之。推宏临子华玙为王,复还上京。改年中兴。死,谥曰成王。钦茂少子嵩璘立,改年正历。建中、贞元间凡四来。死,谥康王。嵩璘受册,在贞元十一年(637年),见《旧书·本纪》。子元瑜立,改年永德。死,谥定王。弟言义立,改年朱雀。死,谥僖王。言义受册,在元和八年(813年)。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岁死,谥简王。从父仁秀立,改年建兴。其四世祖野勃,祚荣弟也。仁秀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元和中,凡十六朝献,长庆四,宝历再。太和四年(830年)死,谥宣王。仁秀受册,在元和十三年(818年)。子彰德早死,孙彝震立,改年咸和。终文宗世,来朝十二,会昌凡四。彝震受册,在太和五年(831年)。死,弟虔晃立。受册在大中十二年(838年)。死,玄锡立。咸通时三朝献。《新书》记渤海世系止此。下文云: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遂为海东盛国。至是之是字,所指何时,殊不明白。下文又云: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似是道其盛时疆域,则谓为海东盛国者,其时当在仁秀已后。华玙年号曰中兴,则钦茂时似曾中衰,其徙上京,或有不得已之故,然华屿以后五世,亦未闻其有所作为,则其时或仅克定祸乱,而中兴之效,则至仁秀而后见也。五京者:上京龙泉府,临忽汗海,即忽汗州,已见第五章第五节;中京显德府,治显州;西京鸭渌府,治神州,已见第四章第四节;东京龙原府,《新书》云:东南濒海,日本道也。日本津田左右吉《渤海史考》云:在珲春;南京南海府,《新书》云:新罗道也。津田左右吉云:在咸镜北道之镜城。《渤海史考》,陈清泉译,商务印书馆本。《新书》又云:定理府为挹娄故地,东平府为拂涅故地,铁利府为铁利故地,怀远府为越喜故地。挹娄疑即虞娄,挹娄为旧名,虞娄或正其异译也。与拂涅、铁利、越喜,皆靺鞨部名,亦见第五章第五节。又有鄚颉府,不言为何部故地,然鄚颉二字,甚似靺鞨异译。又有率宾府,曰率宾故地,率宾之名,不见唐世,然即金世之恤品,盖亦靺鞨部族也。拂涅,盖即金史之蒲聂,皆部落之名,久而未变者。东北部族,靺鞨为大。观此,知仁秀时悉已臣服之矣。称为盛国,不亦宜乎?

《旧书》叙渤海建国事讫,乃云:风俗与高丽及契丹同,颇有文字及书记。此盖述其初建国时事,其文字当受诸句丽?其后数遣诸生,来入太学,则迳受诸中国矣。《旧书》本传:太和七年(833年),彝震遣同中书省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仍遣学生三人随宝英,请赴上都学问;先遣学生三人,事业稍成,请归本国,许之。其所遣学生,似是每次三人,远不如新罗、日本之多,然亦久而未替。且其人或尚有私来者也。其官制,《新书》述之颇详,云:大抵宪象中国。《旧书·本纪》:太和六年(832年),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云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则不惟官制,兵制亦宪象中国矣。渤海史迹,朝鲜、日本,均有留遗,其文物诚可云甚盛。然地虽广而人不多。门艺言高丽盛时,强兵三十余万,今我众比高丽三之一,见第五章第五节。论者或疑为献媚中国之辞。然《新五代史·渤海传》,谓祚荣并比羽之众,其众四十万。历来外夷胜兵之数,大抵当口数五之一,后汉世之匈奴即如此。外夷政简,其户口之数,必较中国为翔实也。则渤海胜兵,不过八万。地处苦寒,户口虽或增加,不能甚速。云当句丽盛时三之一,已是侈言之矣。靺鞨后来,虽多臣服,度亦不过如辽之属国,盛时来通朝贡,可借兵粮,一败即瓦解矣。即辽之部族,亦系如此,不独属国也。此其所以不祀忽诸也。

渤海至五代时,仍数通朝贡,其王之名为。见于欧《史·本纪》者:开平元年五月、二年正月、三年三月、乾化元年八月、二年三月、同光元年正月、二年五月、三年二月、天成元年四月、七月、长兴三年正月、清泰二年九月,皆记其遣使者来。其中开平三年(909年)、同光二年(924年)、三年(925年)、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之使,皆明言其为 所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契丹太祖天显元年。为契丹太祖所灭。然契丹所得者,不过其都城及其扶余府之地而已。《新书》本传:扶余故地为扶余府,常屯重兵以扞契丹,其地即辽之黄龙府,今之农安县也。契丹太祖之攻渤海,以天赞四年闰十二月丁巳围扶余府。明年,即天显元年正月庚申,拔之。丙寅夜围忽汗城,己巳,遂出降,盖如迅雷之不及掩耳。余地盖本无多兵,故皆传檄而下,复叛者亦即平定。然契丹所能控扼者,亦不过忽汗城而已。以人皇王倍主之,倍旋奔唐,契丹此后恃为重镇者,亦不过黄龙而已。其偏远之地,多不服契丹,仍有通使译者,故《新史》本传言其至显德末常来朝贡也。其后事于《宋辽金元史》详之。

《通鉴》:开运二年(945年),初高丽王建用兵吞灭邻国,颇强大。因胡僧袜啰言于高祖曰:“渤海我婚姻也,其王为契丹所虏,请与朝廷共击取之。”高祖不报。及帝与契丹为仇,袜啰复言之。帝欲使高丽扰契丹东边,以分其兵势。会建卒,子武自称权知国事,上表告丧。十一月,以武为大义军使,高丽王,遣通事舍人郭仁遇使其国喻旨,使击契丹。仁遇至其国,见其兵极弱。向者袜啰之言,特建为夸诞耳,实不敢与契丹为敌。仁遇还,武更以他故为解。案自高丽攻契丹太远,必中国先能大举,高丽乃可攻其东偏,今反欲使其先举兵,实无此理。王建盖不意中国之势如此其弱,初非有意为夸诞也。然高丽之恶契丹而昵渤海,则于此可见矣。此文化为之也。

《新唐书·渤海传》,谓幽州节度府与相聘问,《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谓钱镠遣使册新罗渤海王,海中诸国皆封拜其君长;《旧史·世袭列传》亦有此语。则渤海使译所通,初不以天朝为限。《新书·李正己传》,言其市渤海名马岁不绝,则其亟来,亦或为市易之利也。李怀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其先徙于幽州。父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多,赐姓,更名嘉庆。参用新旧《书》。则其人亦有入仕中国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