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应天

崇元三十八年,应天府。

七月刚到中旬,金陵城连着几日未曾见落一滴雨水,人心也渐渐浮躁起来。

卯正刚过二刻,亦安醒了过来。起身拨开绿纱帐幔,贴身丫鬟绿漪听到动静连忙过来。

“姑娘近来愈发苦夏了。”绿漪近前,眉间染上一抹忧色。她家姑娘样样都好,就是这身子实在弱了些。吴姨娘为这个,差点儿没哭死过去。

亦安轻笑,“还不到最难熬的时候呢。”

绿漪闻言苦了脸,是呢,这两天还好,等过几天再看,才是真正的大暑天。姑娘的身子见不得太多冰,这可怎么办呢?

一旁的绿澜带着石斛、玉桂几人服侍白亦安洗漱、梳妆,收拾妥帖后,亦安这才出发前往景然堂,给今生的嫡母陆氏请安。

是的,亦安是穿越人士。前世的她大学刚毕业就罹患重病,没撑几年就撒手人间。所幸亦安自己就是孤儿,倒也没有人为她的骤然离世而感到悲伤。只有大学时的几个好友为她主持了葬礼,办得简简单单,很符合她一贯的作风。

而等到再次睁眼,亦安变成一个小婴儿,那时尚在懵懂,等过得几个月,亦安便知道,她这是来到一个古代世界。来来往往的人衣着古色古香,能看出几分富贵气象。

等再大几岁,亦安知道自己生在高官人家,祖父是当朝宰辅,位居一品。而父亲则是两榜进士,官居要职。不过亦安本人只是庶女,并非正室所出。生母吴姨娘是秀才女儿,被亲爹卖到府里,由主母做主抬成姨娘,这才有了亦安。

亦安前世久在病中,性子也被磨得平和起来,有一种随遇而安的通透淡然。知道自己是庶女出身也没有自怨自艾,毕竟从出生到知事,并没有什么人来给吴姨娘脸色看。反而进进出出的都是大夫,亦安那时候还小,只知道院里人传吴姨娘身上不好,嫡母很生气,听说还要告吴姨娘父亲苛待女儿。

亦安通读红楼前八十回,知道庶女里面过得好的首推探春,过得不好的怕是迎春。庶女的境遇和父亲与嫡母的态度是分不开的。而即就是嫡出女儿,元春不也与亲娘骨肉分离,久在宫闱,盛极而薨吗?

两三年的时间里,亦安虽然见陆氏的次数比较少,但也知道,这个嫡母不是不容人的。等到亦安再大些,父亲外放出京,嫡母和两个姨娘也跟着同去。老宅里三房侍奉祖父,亦安也跟着离开都中。

等到亦安渐渐大了,自己单住一个院子,去给嫡母请安已是行云流水,表面上前世的痕迹愈发淡了。只有亦安自己知道,她的性子还是那样,随和而安然,却也有股子韧劲儿。

临出卧房,墙上那座小自鸣钟才咿呀咿呀地响起来。

亦安的小院里种着数丛细竹,日头照下,映出一片斑驳。这是两年前亦安让种下的,说是瞧着有股子生机。她是府里的娇客,又请示过嫡母陆氏,自然如意。

亦安到得不算晚,大姐亦真和三姐亦宁随陆氏住在景然堂,两人一早就在。其余几位姑娘、少爷都有自己的院子,年纪小的随姨娘住。而陆氏的儿子在外院读书,不在内院居住。

景然堂外,小丫鬟松枝看见白亦安过来,忙道五姑娘安,随后挑了帘子让她进去。

白亦安对松枝轻笑颔首,随后进到里间,绿漪按照惯例在外面等候。

陆氏身边的大丫鬟蔷薇听到松枝的声音,忙对陆氏笑道,“五姑娘到了。”亦安在白家这一代女孩中排行第五,是以府内都称一声五姑娘。

今年热得厉害,这时节景然堂里已安了冰盆,亦安刚进到内里就感受到丝丝凉意。她的碧云馆里是不见冰的,这倒不是陆氏苛待,而是亦安体质如此。即便炎天暑热,也不敢用冰。

这是打娘胎里带来的弱症,只能慢慢将养着。

小丫鬟带着亦安走到内室,迎面的锦榻上坐着的便是亦安今生的嫡母陆氏,一个看上去三十如许的贵妇人。实际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年纪将近四旬。

陆氏是当世大儒之女,自小随父亲游历山河,颇有一番见识。其父陆望一向在天下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当今圣上称其为古之遗贤,曾三次派人请其出山。陆望在崇元二十六年出仕,被拜为太子太傅。

而陆氏在那之前就已经嫁给现在的丈夫,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白成文。白成文是崇元十九年的榜眼,对陆氏之父极为推崇。高中榜眼后,由其父礼部尚书白守圭亲自登门,又请当时的首辅做保山,这才成就一段姻缘。

白亦安总结了下,她的榜眼爹和嫡母陆氏是天作之合,两家门当户对,夫妻感情甚笃。

陆氏穿一身湖色锦缎衣裳,梳着望仙髻,戴嵌红宝石榴赤金簪。面容温和大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是当家主母。

亦安上前行礼道,“给母亲请安了。”陆氏对子女并不严苛,早起请安都定了辰时三刻到就行,晚了也不甚打紧。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一个是在辰时三刻后面来的。

陆氏温声叫起,“坐。”亦安随即坐在一旁的凳子上,对身旁的亦真道,“大姐姐早。”再对依偎在陆氏身旁的亦宁道,“三姐姐早。”

亦真嘴角抿出一抹浅笑,“五妹妹早。”亦真容色秀美,穿一身天水碧色流仙裙,戴金累丝蝴蝶步摇。白亦真今年十六,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然而她的婚事要怎么议,可把陆氏愁坏了。

原因是亦真并非陆氏的亲生女儿,她是二房长女,只是由陆氏抚养长大。

亦安祖父育有三子一女,除去前面俩儿子是嫡出外,余下一子一女均为庶出。

而白亦真之父正是嫡次子白成章,是崇元二十一年的二甲传胪,白氏一门父子三进士,谁人不羡?

崇元二十年亦安祖父进入内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内阁辅臣。白家一时风光无二,可谓一时望族。

白成章又于崇元二十一年迎娶亦真之母冯氏过门。不料亦真出生没多久,白成章便抛妻弃女,隐入山林修道去了。

白成章事情做得实在荒唐,然而更要命的是,没多久圣人原配沈皇后病逝。不知道圣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听闻其修道之后,立时便赐下了文妙真人的道号。原本还想把儿子抓回来的白阁老接连上疏请罪,却被圣人留中不发。

而冯氏也在此后心灰意冷,丈夫再也回不来了。婆婆顾氏在她面前赌咒发誓会给她一个交待,等国丧一过便为其另寻一门亲事。嫁妆双倍退还,又添上一份厚厚的补偿,绝不让她白受这个委屈。

等到亦安祖父要将次子从族谱中剔除时,圣人传下口谕:何须如此。白阁老当时就病了,次子除族这件事便不了了之。圣人都发话了,谁敢不从。

这事儿还没完,当时陆氏想要将亦真记在自己名下,权当是她的孩子。冯氏带着女儿不好改嫁,陆氏原也是一番好意。不料圣人又传下话来:怎好教文妙真人绝祀?

这下陆氏也病了……

于是国丧期后冯氏改嫁,亦真由陆氏抚养,但名分上还是二房所出。陆氏给亦真取的这个真字,就是希望她能秉性真纯,别像她爹那样似的,没事儿净整些虚头巴脑的。

因为这个,府里偌大一座宅院,连一尊神佛像都没有,除去年节祭祖,再看不到一丝香火气。寻常人家大抵都会请张神像供奉,以祈福禄寿禧,这些在白家是通通没有的。

对她二叔……不对,现在应该尊称一声文妙真人,对文妙真人的行为,亦安很是不以为然。你要是真想修道,那干嘛还要成亲呢?得亏二婶冯氏后来改嫁的对象不错,不然现在白家都要被戳脊梁骨。

崇元二十八年秋,为先皇后居丧三年的太子因悲伤、劳累去世。当时京城一阵动荡,次年白成文外放出京。

而对圣人的打击还不止于此,崇元三十四年冬,皇太孙因乘舟前往瀛台拜见圣人时不慎落水,感染风寒去世,年仅二十五岁。只留下一个不满三岁的女儿和孕期刚满八月的太孙妃林氏。

圣人自此再没住过瀛台。

而太孙妃林氏得知太孙病亡,当时便动了胎气。挣扎一天一夜,产下一个羸弱男婴后血崩离世。当时京城一阵腥风血雨,远在应天府的白亦安都能闻到从京城飘来的血腥味儿。

时光终究会将哀伤冲淡,太子、太孙俱亡,圣人之后要考虑的是把江山传给哪个儿子。故太子是先皇后唯一的子嗣,太孙也是太子唯一的子嗣。圣人能强撑着把天下传给皇太孙,难道还能传给皇太曾孙不成?届时又是一场“靖难”,与江山社稷毫无益处。

而这些和如今身在金陵的亦安无关,她只管安生度日,上面的事且轮不到她操心。等到亦安及笄后,她的婚事就该提上日程了。嫡母陆氏说过,她们这样的人家,女儿外嫁一定是正头娘子。就算是有诰命的继室,男方过了三十也是不会考虑的。

陆氏有说这话的底气,她父亲是当朝太傅,公公是内阁群辅。虽不是首辅也不是次辅,但也算是谨在帝心。除却当年的事儿还有些影儿外,这样的门第,就算是庶女,也会有一门不错的亲事。

所以亦安对自己的未来根本不担心,有陆氏这样的嫡母,她只管调理好身体,届时安安稳稳地出嫁就是。至于和未来丈夫的感情问题,亦安是个很现实的人。

陆氏为人宽厚,亦安不会像话本里那样,成为被随手发嫁出去的卑微庶女。

虽然亦安几人是庶出,但陆氏并未区别对待。善待庶子庶女固然能为她博一个好名声,然而就算苛待了,也没人会说什么。面儿上做得好看,谁也不会拿这个抨击陆氏。

不多时,白尚仁从外院过来给母亲请安。

陆氏所出长子白尚仁今年十九,身上已经有了秀才功名,等八月试过秋闱,若是得中,便有举人功名在身了。

有这样一个儿子,陆氏底气十足。当初她怀第二胎时,和其父陆望交好的名医便私下劝说,她的体质不适合怀孕,若是再有身孕,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出于这样的原因,又因不知儿子能否平安长大,陆氏才做主为丈夫纳了妾,也就是亦安的生母吴姨娘。

亦安对白家的基因感慨不已,从自家祖父的祖父算起,白家已经出了四代进士,而且这一辈的兄长白尚仁也很会读书,眼看着白家就要出五代进士,真可谓书香门第。就连亦安姊妹几人,也有才女的名声。

陆氏自己就是大儒之女,白成文也不禁止家中女儿读书识字。外放之后,还请了应天府有名的女先生来教导亦安姐妹读书。

亦安前世多病,便寄情于文字之间。今世有这个条件,自然是可着劲儿学,一时倒也传出几分才女名声。除了最小的亦顺看不出什么,其余哪个姐妹不是被外面的夫人们夸上了天?

而这些官眷夫人之所以对亦安几人这样吹捧,还不是看陆氏的脸色?知道陆氏并不看轻庶女,白成文又是一方疆臣,头上还有做阁臣的祖父,漂亮话还不是不要钱地说?

所以亦安本人对陆氏是非常敬重的,她起码把庶女们当人看,而不是一个可以拿出去做买卖的物件儿。

为着这个,亦安都不能把陆氏当做普通嫡母看待。陆氏为人宽和,亦安是识好歹的人。

白尚仁来给陆氏请安,白亦安等人起身问候兄长。

几乎是前脚跟后脚,蔷薇报苏姨娘带着七姑娘亦和与三少爷白尚惠,江姨娘带着九姑娘白亦顺来请安了。

苏姨娘是陆氏婆婆顾氏身边的丫鬟,当年陆氏做主给丈夫纳妾后,却不想吴姨娘是个看着健康,内里却弱的身子,连带着生下来的亦安也是自小就有弱症。

这可把陆氏急坏了,她就是给丈夫纳妾,也不会什么货色都往后院抬,亦安的生母吴氏可是她看了好久,才挑出来的清白人家的女儿。吴氏的父亲还是秀才,只是家贫,已经快揭不开锅了,这才把女儿作价五百两卖给白家。

直到吴氏生产之时,才让大夫发觉不妥。

细问之下才知道,吴氏在家时便过得不好,虽只有她一个女儿,但吴氏亲娘早亡,父亲吴秀才又是个读死书的,不会经营产业。就是秀才功名,也是考了十几年才中的。

原来吴氏当时入府时不是契约上写的十八岁,而是足有二十二岁。只是吴氏从小便没养好,那会儿看起来像是十七八岁,其实身子已经有些坏了。

吴氏吐露实情,陆氏当即气得五内俱焚,倒不是为那五百两银子,而是吴氏身体不好,生下来的孩子又能健康到哪儿去?

陆氏自己只有一子一女,再加上吴氏生的药罐子女儿,拢共加起来不过一掌之数。

当时陆氏的婆婆,也就是亦安祖母顾氏本不欲多管闲事,知道这件事后把陆氏叫去身边,这才有了苏姨娘。

陆氏自己是不会把身边的丫鬟给丈夫作妾的,到了年纪给份好嫁妆,自有得配的婚事。陆氏从小便是这份见识,更不会把主意打到老太太身上。便是因为这个才纳了吴姨娘进门,没想到竟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顾氏也怕儿媳难过,当了一回红脸,“虽是咱们身边出来的,但总归知根知底,有什么不放心的?”这才指了身边伺候三年的苏姨娘过来。

苏姨娘倒也安分,并没有因为伺候过老太太便轻狂起来。这些年又生下一子一女,在陆氏面前很有体面。而最后一位江姨娘,则是白成文外放南直隶后,同僚送的清倌。

本朝官场流行赠妾一说,不管文官还是武将,赠妾蔚然成风,不收反倒不合群。

江姨娘入府最晚,她的女儿亦顺今年刚满三岁。

而苏姨娘的女儿亦和刚过十二岁生辰不久,儿子白尚惠将满五岁,尚未开蒙。看不出来读书上的天分如何。

亦安的生母吴姨娘自半年前到如今断断续续地病着,陆氏早就免了她每日晨昏定省。

白家三房在京城侍奉二老,虽然孩子没在一处教养,但排行却是一起算的。是以白家看起来人丁繁盛,事实也是如此,一溜孩子竟没一个夭折的。

苏姨娘是个婉约清秀的女子,一手牵着儿子,一手牵着女儿,轻声细语地给陆氏请安。江姨娘容貌姣好、身姿婀娜,抱着女儿满面风情地给陆氏请安。

亦安被江姨娘的媚眼扫到,顿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江姨娘刚入府的时候还想演一出宠妾灭妻的戏码,不过还没抖起来,就被陆氏的气场震住,一直乖觉到现在。

亦安这些年通过嫡母陆氏和榜眼爹,对这个时代有大致了解,前几年在天子脚下,后几年在地方,颇有一番见闻。

这是一个架空的朝代,而圣人则是一个完美地有些不像话的皇帝,自太子时起就贤名在外,登基后更是整饬吏治,提拔了一大群文臣武将,不过两三年间,朝野风气为之一清。

当今圣人治国理政将近四十载,多次降低农税,已经到了五十税一的地步,为历朝之最。开海禁,国库渐丰、内帑盈溢。对外万邦来朝,对内四海升平。

不止是对百姓,就连手底下的官吏,圣人也是宽待的。崇元十二年后,圣人重新厘定了官吏薪俸,从一品到九品,从中央到地方,官员俸禄翻了三倍有余。在京官员有与官衔相对应的养廉银,地方官吏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若能得优,也有一笔不菲的赏银。甚至于圣人还准许官员眷属经营一些产业买卖,但不许与民争利。

凡与民争利者,视贪半论处。

对于贪腐,圣人本人是零容忍的态度,贪国家的银子和搜刮民财在圣人眼里都是重罪。

十年前震惊朝野的湖广贪墨案,圣人震怒之下诛杀上百官吏,时任湖广布政使被凌迟处死。刚刚到任的湖广巡抚因查察有功,在湖广主政三年,稳定局势后高升回京。其后一路青云直上,最后坐到了内阁次辅的位置上。

圣人的丰功伟绩被争相传颂,有不少戏文都是按照圣人当年的事迹改编而成。亦安了解之后都禁不住想,这怕不是哪个前辈穿越了?连亦安都有这般感慨,更不用想在旁人眼里,皇帝是何等地位了。

亦安还在神游,就听见江姨娘银铃般的笑声。

“妾身住得太远,幸好太太慈悲,总算没误了请安的时辰。”亦安瞬间回神。江姨娘这话到底是奉承还是阴阳,实在教人想不明白。

江姨娘是正经的扬州人士,从小就被家里卖到青楼。老鸨观其奇货可居,特意下了死力气教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毕竟那些官老爷是指望美人能红袖添香,而不是买个花瓶放回去。花瓶再好看,时间长了也会落灰。这样精细着教导出来,最后能捞一大笔银子呢。

事情也正如老鸨所想,江姨娘家里儿女众多,小时候没少吃苦,被卖到青楼后日子反倒好过起来。恰逢江南士林宴饮,江姨娘就这样被买下她的高官送给了白成文。

说起来江姨娘虽是清倌出身,却没被老鸨入贱籍,当作干女儿养的,是正经的良民。这些官老爷除了风雅外,还特别在意名声,是不会送贱籍女子给同僚的。所以江姨娘入府后是良妾,不像苏姨娘,同样是被家里人卖出来,却是奴籍。

即便后来苏姨娘成了妾,在生下亦和后脱了籍。可全家都是奴籍,到底在江姨娘面前不硬气,直到生下儿子白尚惠后才有所改观。

江姨娘年纪轻,又惯会温言软语,在白成文心里也有一两分印象,比吴姨娘和苏姨娘强得多。前者因为女儿受白成文和陆氏喜爱而被爱屋及乌,后者因为有了儿子天然受一分重视。只有江姨娘自己,是实打实凭借自身,在府里有一席之地。

方才江姨娘说自己住得远,那是因为她的听涛轩在府内西北角的一处小湖旁,自然和陆氏的景然堂不近。

对于江姨娘或有或无的小心思,陆氏从来都是一笑置之。和她置气,岂不是为难自己?陆氏和白成文不是情面上的夫妻,两人携手过了这么多年,情分岂是江姨娘可比?陆氏为白成文生儿育女,打理这一份家计,只要丈夫不发癫,陆氏就是稳稳当当的正房夫人,还是有诰命的那种。

反正江姨娘的行为也不算出格,念她为白家开枝散叶有功,陆氏也不会拿她怎么样。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修过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