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侦探小说的创始人一般都公认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爱伦·坡,随后经英国的柯南·道尔、多萝西·赛耶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作家的仿效推进,使侦探小说成为一种流行的通俗文学样式。自20世纪30年代起,它在美国特定环境中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出现的是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钱德勒开创的硬汉派侦探小说,随后又衍生了许多旁支,诸如法庭侦探小说、犯罪小说、警察小说、间谍小说和国际政治小说等等。
美国1929年出现了经济危机,随后几年陷入了严重的大萧条,社会风气日趋腐化堕落,黑社会势力也随之猖獗,社会名流甚至执法当局也与他们同流合污,狼狈为奸,暴力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传统的道德准则趋于崩溃,法律和秩序成为一句空话。硬汉派的私家侦探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挺身而出。正直刚强地为社会伸张正义,但是他们又多多少少带有一种愤世嫉俗的心态。哈米特和钱德勒所塑造的就是这类私家侦探的形象。因此可以说硬汉派侦探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针贬世态的涵义,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他们的创作手法也独具一格而不落俗套,例如,为加快情节节奏,往往不注重小说场景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然而这种简洁的叙述和机智隽永的对话却又把小说写作艺术和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非一般侦探小说或其他通俗文学样式所能比拟的。
达希尔·哈米特1894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圣·玛丽镇一个信奉天主教、种植烟草的农户人家。他13岁即辍学走向社会谋生,干过报童、码头装卸工、办公室勤杂员和证券公司小职员等职业。1915年起他担任平克顿侦探社私人侦探八年,为后来创作侦探小说提供了广泛的素材。1922年他入蒙恩逊商业学院学习速记和写作,一度出任珠宝商行的广告部经理,后决定从事写作,起先为《黑面具》杂志写些短篇小说,嗣后陆续写出《血腥的收获》(1929)、《戴恩家的祸祟》(1929)、《马耳他黑鹰》(1930)、《玻璃钥匙》(1931)和《瘦子》(1933)五部长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光怪陆离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刻画了美国人某种强悍的“硬汉子”性格,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美国民间英雄人物,堪与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相比。1930年他被派拉蒙影片公司聘为编剧人员,由于他的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遂使他遐迩闻名。
哈米特中年后思想激进,信奉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左派政治活动。他1946年曾在纽约那所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杰弗逊社会科学院讲授写作。1947年麦卡锡主义兴起,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所谓的好莱坞内部的共产党活动,起先拿“好莱坞十君子”开刀,1951年更扩大到三百名好莱坞工作者,其中包括达希尔·哈米特、丽莲·海尔曼和多萝西·派克等作家。哈米特拒绝提供美共支持的1946年成立的民权大会捐款人名单(他一度是该会的名誉主席),并在回答询问时说:“共产主义对我来说并不是个脏字眼。你在为人类进步工作时,根本不会想到要问那人是不是共产党员。”他因而被判藐视国会罪,入狱半年,成为麦卡锡主义受害者当中最知名的一位作家。1952年他又遭到税务当局追缴自1943年起欠下的14万元税款的困扰,晚年遂贫困潦倒,靠丽莲·海尔曼等友人资助生活,心情抑郁,再加酗酒而于1961年患肺癌去世。
哈米特步入文坛后,与威廉·福克纳、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纳撒尼尔·韦斯特等作家相交甚笃。他和福克纳更是酒友,常聚谈辩论;一次酒过三巡后,福克纳不承认他的《圣殿》一书是一部如外界批评的那样混饭吃粗制滥造的作品,哈米特感到福氏此言颇有针对他净写些通俗小说而加以谴贵的含意,乃发奋找出几年前尚未完成的旧稿《瘦子》,彻底重写修订。据丽莲·海尔曼说他“生活改变了,酒也不喝了,在他完成那部小说之前不许任何事干扰他。我还从没见过谁那样埋头工作过:真是字斟句酌,每页打字稿纸都整洁得令人羡慕,他甚至在十天或两周内足不出户,生怕会在小说中遗漏了什么。”
《瘦子》一书先于1933年在《红皮书》杂志上连载缩写本,1934年1月由克诺夫出版社出版,由于故事情节曲折,扑朔迷离,深受读者欢迎,屡次再版,据统计至1950年已销售精装本1万册,简装本7万册,改编的连环漫画册30万册。米高梅电影公司于该书出版半年后即购下电影拍摄权,当年便拍竣放映,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尼克和诺拉这对侦探夫妇由著名影星威廉·鲍威尔和麦尔娜·洛伊分饰,范·戴克执导,电影剧本由百老汇著名夫妻搭档剧作家艾伯特·哈克特和弗朗西丝·古德里奇改编。该片上演后轰动一时,使这对机智勇敢、对话风趣的侦探夫妇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电影公司于1934年至1947年又续拍了五部以尼克和诺拉为主人公的电影,其中三部仍由哈米特提供故事、哈克特夫妇编剧。至今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影碟销售店仍可见到那几部电影的录像带摆在架上,不时有人租赁观看。老一辈美国人更是没有忘怀尼克和诺拉。
美国著名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原是作家阿瑟·科伯之妻,自1930年在好莱坞酒会上与哈米特相识后,两人成为终身情侣。哈米特曾协助修改润色她的《小狐狸》、《秋园》等剧本,并在1942年与她合作把她那部反法西斯的舞台剧本《守望莱茵河》改编成电影。海尔曼在她的回忆录《一个不成熟的女人》中曾说哈米特告诉过她《瘦子》一书中的女主人公诺拉的原型就是她。海尔曼还说她访问法国期间曾与纪德和马尔罗晤谈,两位法国大作家均十分赏识哈米特的作品,纪德拿他与巴尔扎克相比,马尔罗称赞他在写作技巧上有把德莱塞和海明威两者的文风相连接起来的特点。好莱坞1977年根据海尔曼的回忆录《旧画新貌》(1973)改编的电影《朱莉娅》中曾有哈米特的形象出现,由影星小杰逊·罗巴兹扮演,简·方达饰演丽莲·海尔曼。此片80年代初曾在我国放映过。
《瘦子》一书中插有一长段离题甚远的美国历史上一桩人吃人肉的轶事。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作者为增加篇幅而添加的败笔,殊不知这正是哈米特以此来讽喻当时美国社会上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的不良现象,可谓用心良苦,切中时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哈米特在1935年当选为美国电影艺术家委员会主席,这个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反法西斯事业筹款,特别是为了支援西班牙反佛朗哥的内战和中国英勇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米特于1942年参军,被派驻在阿留申群岛,在部队中编辑《阿达克岛报》,并经常给战士讲解战争局势,据退伍军人巴德·弗里曼1982年接受《芝加哥论坛杂志》编辑采访时说:“哈米特是个超人。他每周给我讲两次有关中国的情况。我认为这真是太好了,就像进学校学习一样。他知识渊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哈米特对中国的这番友情是值得我们感激并译介他的作品的。
已故老友董乐山兄1995年曾在一篇题为《私家侦探的别名》的文章中写道:“如果说平克顿侦探社还有什么其他与美国文学有缘分的话,那就是著名左翼剧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相好达希尔·哈米特年轻时曾为平克顿侦探社效过力,他后来根据切身经验,写出了不少侦探小说,与后来的雷蒙·钱德勒一起,开创了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先河。他笔下的私家侦探山姆·斯贝德和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罗一样,性格正直刚强,语言干脆爽快,而故事情节往往出人意外,不落一般侦探小说拖拖拉拉的俗套,所反映的社会层面也广泛复杂多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因此把他们两位作家称作侦探小说家而归为通俗小说家一类实在太辱没他们了。”当今美国文学界有识之士也持有这同样的观点,近二十年来有不少学者在研究哈米特和他的作品,传记已有多种,其中以加州大学教授、著名作家黛安娜,约翰逊所写的那部资料最为翔实,立论也较公正。1999年“美国文库”也出版了《哈米特集》,内收他的五部长篇小说。这都无疑是对达希尔·哈米特为美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梅绍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文学研究所
2001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