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2日
很难准确估计日本公众对日、德、意三国条约的反应,理由有二:⑴现在的报刊审查和舆论控制很严;⑵我们原来那些与日本人联系的可靠而重要的消息渠道都不能再用了,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人只要一和美英大使馆接触,就会有警察来找麻烦,另外,还因为大多数日本朋友似乎都对与美国改善关系感到绝望。(我们知道包括女性在内的几位日本旧友已经上了黑名单,正受到严密监视。有些以前经常来访的密友现在连和美国人站在一起也怕人看见。最近有个喝得有点醉意的日本朋友把这一切令人遗憾的事告诉了我。)由于政府新近采取的背离美英的方针,那些与美英有利害关系的日本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对“新体制”特别是对与轴心国结盟深感遗憾,因而私下也强烈地表达过一些意见,但这些意见绝不能拿来作为准确衡量整个舆论的标准。
不过,就大部分舆论来看,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条约都明显地缺乏热情,其中包括海军,甚至有陆军和政府中的某些集团。我们知道,首相是拼命反对缔结这个同盟的,只因陆相和外相在御前会议上发起猛攻,他才输了,尽管天皇本人对此事也很不高兴。1937年签订“防共协定”时,曾有提灯游行、执旗游行、街上张灯结彩等示威活动,这表明民众至少还有一些自发的热情,而这次却什么也没有了。《报知新闻》实在天真,竟然写道:“必须想方设法使国民的血沸腾起来。对日本而言,三国条约正是激扬人心的进行曲,而不是挽歌!”天皇也觉得有必要下一道诏书。自1934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以来,天皇还是第一次这样做:此中意味可以想见。诏书一出,就立刻把所有公开的反对言论压下去了。
日本报纸非常小心地转述美国的评论,避而不提美国大报的强硬社论,却常常用大号字着重宣传美国有些人士如汉密尔顿·菲什(Hamilton Fish)、罗伊·霍华德(Roy Howard)、亚瑟·克罗克(Arthur Krock)、科尼利厄斯·惠特尼(Cornelius Whitney)等发表的温和言论,同时对萨姆纳·威尔斯在克利夫兰的演说断章取义,专把调子温和的某些段落抽出来。关于美国希望实行“绥靖”政策的说法,竟在日本报纸上变成了大书特书的条目。
判断日本将来的策略必须谨慎,不要为大量来自空想的推测和意见所左右,必须静观事态发展。盛传日苏将订互不侵犯条约,如果成功签订,当然会对时局产生很大影响。德国军事代表团即将来日,这是条约规定的。想到此事,我有点担心,因为代表团成员绝不会只谈技术援助和物资问题,一定还要在这里,特别是在日本军部中煽风点火,催促他们“南进”,驱使他们同美国开战。
有些同僚曾问外务次官大桥先生,日本与德国结盟有什么好处,他答道,这个条约是直接针对美国的,自从1924年的《移民法》以及满洲事变以来,日本进行必要的扩张时,美国都一直从中作梗;世界极权主义将代替业已破产并行将被扫除的盎格鲁-撒克逊主义,日本不得不与另一阵营结盟,这个阵营并不是那么毫不妥协地定要维持现状。类似的话他也跟我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