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佛祖乔达摩

现在,我们得将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3个世纪,来介绍一位伟大的传道者,他的出现,使得整个亚洲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感情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便是佛界人人称颂的佛祖乔达摩。当以赛亚在巴比伦发表预言而以弗所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开始探究世界本原的时候,在印度的贝拿勒斯地区,乔达摩·悉达多正对信徒布道。这几位伟大的人都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公元前6世纪的确算得上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那时,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下文我们将要介绍的中国——都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体现出从未有过的胆量和勇气。人们摆脱了王权、神权及血腥的祭祀等原始传统的羁绊,开始探究人类最为尖锐的问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人类终于走出了长达两万年的童稚时代,开始迈入青年时代。

关于印度早期的历史,人们至今仍然不是十分了解。据推测,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一支说着雅利安语的部族,曾一次或者数次从西北部入侵印度,并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传播到印度的大部分地区。现今印度人所说的梵语,便是雅利安语的一个特殊变种。侵略者们占领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发现这里生活着一群拥有更复杂文明但生活却稍显沉闷的肤色浅黑的民族。这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希腊人、波斯人的显然不一样,他们似乎不和部族外的居民自由混居,而是孤独地生活。历史学家发现,当印度的历史轮廓大致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印度就已经出现了社会阶级分化,而每一阶层又被分为若干等级。根据规定,不同阶层、不同等级的人,不能一起进餐,不能自由交往,也不能相互通婚。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后来演变为“种姓制度”,并且贯穿整个印度历史,这也使得印度民族与可自由杂婚的欧洲人和蒙古民族明显区分开来。可以说,印度社会就是一个由不同社会阶层团体共同组成的大团体。

乔达摩·悉达多就生活于这样的印度社会中。乔达摩原本是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他在19岁时娶了其美丽的表妹为妻。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在林木葱郁的小林间,在水渠纵横的良田里,他打猎、散步和嬉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他越来越不快乐,让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想要有所作为的想法。他认为自己的生活过于安逸了,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而是一种漫长无期的假期,他不愿意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后来,他的心中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疾病和死亡的真谛是什么,幸福的真理又是什么?正当他被这些问题所困扰时,一位云游四方的苦行僧进入了他的世界。在当时,印度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苦行僧,他们坚守严格的清规戒律,一生都在沉思反省和探究宗教真谛,他们似乎在追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受僧人的影响,乔达摩开始向往这些人的生活,并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

据说,正当乔达摩在思考是否剃度出家时,却传来了他的妻子为他诞下一个儿子的消息。乔达摩得到消息后,感叹地说道:“这是我的又一个难解之结呀。”

当他回到家中之后,发现族人正为他儿子的诞生而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大家载歌载舞,显得那样高兴。然而,当天夜里,他突然被某种巨大的精神痛苦给惊醒了,这种痛苦就像是一个人突然被告知说“你家着火了”的那种感觉。于是,他决定要彻底摆脱这种幸福却又毫无目标的生活,而且立即行动。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妻子床前,借着昏暗的灯光,看着妻子怀抱着儿子在鲜花的环绕下正睡得香甜。突然,他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抱一抱自己的儿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抱一抱。但是,他又担心会将妻子惊醒,只好强忍着这股冲动,转身离开。就这样,他骑上马,消失在皎洁的夜色之中。

他骑着马在夜色中走了很久,等到黎明到来之时,他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来到一条沙河旁边,抽出自己的佩剑,给自己剃了头,又将身上的饰物一一摘下。然后,他让人将这些饰物连同他的马匹和佩剑一起送回家中,而他自己则继续向前走。途中,他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他便同对方交换了衣服。这样,他就摆脱了一些世俗羁绊,可以了无牵挂地去探索人生哲理了。乔达摩一路向南,来到了文迪亚山的一个小山上,这里聚居着许多隐士和传道者。不少智者隐居在山中的岩洞里,他们靠城中百姓布施的粗茶淡饭维持生活,乐于给登门求知者口授一些知识。然而,乔达摩对当时的那套形而上学的学说已经了如指掌,那些隐居的智者所传授的东西,根本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在印度,人们一直深信:苦行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所谓苦行,即指不吃饭、不睡觉、自我磨炼等一系列行为。为了验证这种理论,乔达摩便带着一直跟随自己修行的五个弟子,一起来到了深山密林之中,开始禁食和苦修。他响亮的名声很快便传播开了。然而,他却觉得这种苦行并没有让他获得任何的真理。一天,尽管身体十分虚弱,但他还是走来走去,苦苦思索着。突然,他倒了下来,不省人事了。待他苏醒过来,他猛然醒悟过来:用这种苦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是十分荒谬的。

从此,他开始正常饮食,不再苦行。这使得跟随他修行的弟子们感到大为惊恐。这时候,乔达摩才意识到,人类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在当时的印度,他的这一观点无疑被视为妄语邪说,所以,他的门徒都离开了他,怏怏不乐地回到了贝拿勒斯。乔达摩没有因此而放弃,开始独自一人求索真理之路。

然而,一旦遇到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时,仅凭其一人之力去解决,其进度就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在没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在灵光突现之前,人们往往察觉不到其实正越来越接近答案。当时乔达摩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一天,他正坐在河边一棵大树下吃东西,恍惚间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脑海中涌现出一种思绪,使得他彻底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据说,他在河边没日没夜地思索着,最后终于站了起来,将其领悟到的生命真谛传播给众人。

他来到贝拿勒斯,招来那些曾离他而去的弟子,向他们讲授自己领悟的新学说。在贝拿勒斯皇家鹿园里,他建了一座小房子用于栖身,又开办了学校,向更多寻求真知的人传道解惑。

乔达摩的教学是从其自身感受的一个问题开始的:“作为一个幸运的年轻人,为什么我感觉不到百分之百的快乐?”这是一个自省的问题。这一问题,与泰勒斯及赫拉克利特在对宇宙问题的研究上,那种所表现出来的坦率无我的外在求知欲以及同样无我的希伯来先知对希伯来人心智的教化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位印度导师,其不仅没有忘却自我,还专注于自我和毁灭自我的探索中。在他看来,人类一切苦难的根源就是自身的贪欲,假如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他将能避免经历悲惨的命运,否则他的一生将注定是一个悲剧。

根据乔达摩传道的教义所说,人类的贪欲大致有三类,而且都十分邪恶。第一类是,食欲、贪欲以及其他一切感官欲望;第二类是,个人的、利己的、不想死的欲望;第三类是,追求功名利禄及诸如此类的欲望。乔达摩认为,人们只有彻底挣脱这些欲望的束缚,才能真正逃离人生的苦恼和一切痛苦。当人们杜绝了这些欲望之后,其自我也自然而然消失了,心灵将获得宁静,就能达到至善的涅槃境界了。

这便是乔达摩传道的要旨——一种微妙的形而上学的教义。希腊人的教义是教导人们要勇敢无畏地去探求真理,希伯来人的教义则是劝诫人们要敬畏上帝施行正义,这两种教义都很容易让人明白其宗旨。但是乔达摩教义却明显与它们不同,他的教义更加玄妙难懂,就连乔达摩的亲传弟子也常常无法悟透其真正的含义。所以,当乔达摩个人的影响力消退之后,他的教义常被曲解传播,并被视为异端邪说。在印度,人们广泛相信,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位智者降临人间,他便是神灵佛陀的化身。乔达摩的弟子宣称,乔达摩就是佛陀,而且也是最后的佛陀。不过,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乔达摩自己到底有没有接受这个尊号。在他涅槃之前,印度就已经开始盛传他的神奇传说了。比起道德说教来,人们更乐意相信传奇故事,所以乔达摩便被神化了。

乔达摩祖师的确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多实质性的东西。对芸芸众生来说,如果涅槃的想象力过于深不可测,印度人把乔达摩平凡的生活编织成神话的冲动过于强烈的话,我们最起码从他的教义中悟出了乔达摩所宣扬的“八正道”,即人生八大正道的真正的含义: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在没有贪嗔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合理地做出决定)、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从事正当的职业)、正精神(精神上要向善)、正念(正确的欲念)以及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