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风波”中有一个突出和焦点的问题,就是始终连着一所著名大学——清华大学。因为三牛是清华大学毕业生,23岁的清华毕业生,仅有半年多的工作经验就升迁为“副县级”领导干部,于是有人曾不止一次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上评论说“为什么武威只给清华毕业生开‘绿灯’”?或者说甘肃与清华的战略合作是不是早已定下像三牛这样的大学生升迁的“线路图”?甚至有人说:为什么只给清华生“方便”而不给某某毕业生“阳关道”?
其实在我的调查和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同样突出的问题和焦点是:在武威,目前像三牛这样的选调生也只有清华大学的7名毕业生,其中4位是在此次“公选”中脱颖而出的,另一名叫孙伟的已于2009年底先到了武威任职,他不在此次“公选”范围,孙伟原先在清华大学团委任专职副书记(副处级),现在武威市古朗县当县长。孙伟和三牛等8名清华生形成的“武威清华生现象”已经引起了各方的特别关注,这既同此次热闹的“公选”有关,又形成了与此没有多少直接关联的另一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清华生西部工作现象”。
不过,无论怎么说,清华生在武威地区所呈现的大学生志向和支援西部建设的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广泛的关注。这些青年学生正用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影响着更多清华毕业生和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像他们一样,到西部,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青春理想、为祖国建设大展宏图。
在“三牛风波”非常热闹的时候,人们除了关注23岁的清华毕业生为什么就“火箭式”地当了副县级和武威“公选”存不存在“黑幕”等听起来很惑众的话题外,却几乎很少有人在问“为什么偏偏是那些清华生到了贫穷、艰苦的大西北”这样的问题,现在由我来把这件本来早应该让国人知晓和感动的事介绍给大家——
今天的武威“副县级”干部三牛,因为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无疑让一些欲在“三牛风波”中兴风作浪的人,找到了“兴奋点”。在这些思想意识并不端正、喜欢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借靶打虎的人的思维里,“官”越大、牌子越大,弄出点“名堂”才会越有“社会效应”。从“三牛风波”的形成初始到后来的一定阶段,这种“效应”还真有那么一点。然而,人们更多地在这场“风波”中,认识了三牛等一批有为的清华毕业生,也重新认识了让我们骄傲的清华学府与清华精神!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这是清华大学校歌,它是在师生中广泛流传的校歌,也是清华师生最喜欢唱的校歌。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行健不息须自强”,多么豪迈的壮志,多么壮丽的追求!清华百年史,便是这种精神下形成的辉煌岁月。
创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距今101年。其前身清华学堂,是清朝政府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建起来的留学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有了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时设立了国学研究院。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定名清华大学。
百年清华,是中国教育的一座丰碑。在清华学堂时期,它被国人称之为“国耻学校”,因为它的成立和所用的经费及培养学生的目标皆与发生在20世纪元年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有关。“庚子赔款”就是这个条约引出的让中国向美、德、英、法、俄、日、意、奥等八国和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六个所谓的“受害国”赔款,总计本息折合9.8亿两白银。美国独得“赔款”中的3200万两白银。后由于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先生的努力,美国答应从“原属过多”的赔款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中国办一所到美国留学的“留学预备学校”,这就是清华学堂的肇始。从1909年到1911年间,清政府共派出三批留学中国学生,计180人,其中有在后来的很多领域担任重要角色的杰出人物如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等人,其中的梅贻琦先生是百年清华大学史上任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杰出教育家,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像梅贻琦这样名声赫赫的“清华人”实在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大串,他们都是曾经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或威震学界的大师级人物: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这里,没有列清华出来的政治家,那更是一大串耀眼的名字。
百年清华,从成立至今,历经数个时代,然而在育人和教学方面,可谓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独立而可贵的校旨,故也赢得世人的尊敬和仰望。初始的清华,由于不堪其身受“国耻学校”的影响,师生们高扬以“救国兴邦”为己任,将个人的追求融入不朽的民族奋斗之中。清华人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一二·九”运动中清华人更是站在最前列,那时的清华是思想和学术并驰,产生和奠定了世界名校的校魂,这就是每个清华人都熟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的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1914年11月5日,一位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之先河的旷世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同方部讲台,面对莘莘学子,以澎湃的激情和深刻的思想,作了一场题为《君子》的著名演讲,梁启超先生的殷殷教导和字字箴言,后来成为永远镌刻在清华人心中的信条。传世的清华校训,源于梁先生的此次演讲。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据说,思想家的那一场精彩演讲之后,清华校园内不时会听到一阵高过一阵诵读他十多年前所写的这篇《少年中国说》的声音,那激扬文字,那高亢旋律,那豪迈志向,回荡于清华园内,响彻在九霄云天,震撼着五岳神州……
1926年,几个身着长衫的年轻人,怀揣着依然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共产党宣言》,在学生宿舍里,压着嗓子,坚定而有力地振臂宣誓着:为国家之复兴、为民族之未来,我们宣誓忠诚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从此,清华人有了明确而执著的追求方向,有了思想和精神的引领。于是也有了一个个不朽的身影:
——国难危亡时刻,青年学生康世恩毫不犹豫地扔下地质锤,参加了抗日队伍;
——当垂死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血腥镇压民族正义之火时,闻一多教授的烟斗成了摧毁蒋家王朝的革命火炬,即使身躯燃尽,正义的精神也必须获得重生;
——当毛泽东领着他的“赶考”队伍从西柏坡开进北京城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夜以继日地伏案画啊画,一直画到《义勇军进行曲》在古老的天安门前回荡的那一刻,他们看到自己设计的新中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全世界面前闪烁光芒时是何等的激动!
——“王先生,中央决定你参加一个重要工作,请考虑。”当两次与诺贝尔科学奖擦肩而过的王淦昌听到组织上这样的话时,默默地点点头,说:“我愿意以身许国。”之后的17年里,他隐姓埋名,与同事们一起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这样的传奇、这样的故事,在清华园里可以编织成长长的彩虹,一直挂到天边地角。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它准确而概括地赞誉了百年清华对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
自强不息、为国担当、追求卓越,清华大学以自己独特的精神,教育和鼓舞着一代代学子们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锻造杰出,展现风流。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我们清华校园除了设施完善的大楼之外,更重要的是得有大师,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另一位对清华做出重大贡献的清华校长蒋南翔教授也有一句名言:“办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充分肯定清华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所提出的“又红又专”道路,并称:“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注意。”
不同时代的人,说着不同的话语,然而清华人的这些形似说法不同,实则一意的办学理念,其实正如清华大学校领导所归纳的那样:衡量人才培养工作得失的标准,不仅要看学生具有多少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能否把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复兴事业上。
“君子风德,科学救国。”
“国存吾存,国亡吾亡。”
“民族复兴,大业我当。”
“……”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学术上,我向钱学森看齐;做人上,我以雷锋为榜样……”
一百年的清华园内,有一百个主题活动在学子中传扬与激荡,这也是清华为什么总能在峥嵘岁月和不同历史过程中英杰辈出的真谛。这真谛,便是清华不朽的魂与核,它便是爱国,它便是在爱国中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精神灌输。而这种精神灌输,如春风细雨般地沐浴,似阳光月色般地照耀,可唤醒和点燃久蛰心底的理想更加放射光芒,让灵魂的高贵者更加高贵,令低吟踏步者扬鞭催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从清华里走出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站在清华百年历史门台前,这样召唤和期望新一代的清华学子及全国广大青年学生:你们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青年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而清华学子无疑是这个“希望和未来”队伍中最闪烁光芒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思行、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甚至他们对自己就业的选择,无时不在受到国人的关注。许多时候,社会上对清华学子走出校门的选择其实并不了解。就在我为“三牛风波”走进清华大学之前,脑子里一直还留存着一种印象:据说清华的毕业生十有八九都出国了……
“这完全不是真实的清华。”采访时,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老师明确这样说,“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培养和教育学生对待未来人生选择时,所坚持的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希望的‘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思想。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把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充分选择基础上的重点引导’,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以清华人一贯的效忠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到国家最重要的领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国家最艰苦的西部去。也正是这种引导和教育,使得清华学子们毕业后自觉选择到京外和西部艰苦地区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2003年时,清华毕业生留在北京的比例是71.2%,也就是说,只有28.8%的人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工作,至于到西部等艰苦地区的人数更少,仅有2.9%。到2011年,上面的比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觉主动选择到京外重要领域工作的人数已经提高到毕业总人数的46.8%,到西部地区的上升到13.7%。”
老师们还以焦三牛这一届的毕业生为例介绍道:2011年清华全校毕业生中的硕士、博士生出国的比例为16%,自愿选择到我国西部艰苦地区工作的近14%。出国的和到西部的比例相近,这就是今天清华毕业生就业的大致情况,这个现象值得欣喜!
俗话说,人各有志。选择出国,以求更大发展空间,将来回来报效国家或者自由飞翔,皆是好事;而又有同样多的有志青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向国家最需要人才的西部地区,更叫人敬佩!
清华大学有个专业是为兵器工业服务的,而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自愿选择到京外和西部工作的比例分别高达90%与80%。2010年6月11日,也就是在纪念“七一”党的生日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来到兵器六党支部,与同学们一起过“创先争优”主题党日活动,在听说兵器六班学生自愿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京外单位、到西部地区工作之后,他激动地说:“在和平建设时期,说一个共产党员好不好,首先要看他平常工作是不是优秀,在单位里表现是不是先进。我认为,‘创先争优’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的追求。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主要在这个国家的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全体社会成员个个争先进、人人做优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是不可战胜的。历史上是这样,现实更是这样。”
难道不是这样吗?听清华的师生说,那次主题生活会,在学生党员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尤其对那些正要走出校门、奔赴各自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影响更大。“这些年来,清华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工作的比例在北京地区的所有高校中是最高的。”熊义志老师自豪地向我介绍道,“事实上,我们能够取得这一成果,得益于清华校领导能够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意义,千方百计为那些有志到西部干一番事业的学生牵线搭桥、营造氛围、创造环境……”
是的,清华学子们正是在这种倡导的氛围中一次次被感动着,才下定决心,矢志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于西部那片依然荒凉却充满希望的土地……
“祖国万岁!清华加油!”200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前走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游行队伍里,有一支青年学生队伍,他们举着这八个大字的横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在这支由清华学生组成的队伍里,后来有好几位毕业后自愿到了西部省区工作。
“现在,我们欢迎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志为我们作《坚持科学发展再创新的辉煌——甘肃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主题演讲!”2009年12月29日,清华大学演讲大厅内,座无虚席。一场由省委书记亲自上台的演讲拉开了序幕,清华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坐在台下的数百名大学生报以热烈掌声。就在一小时前,校方和甘肃省双方领导刚刚签下一份关于省校双方就培养和选派人才方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甘肃省……”省委书记轻轻地按下鼠标,演讲台正中央的屏幕上,立即显示出一幅形状异常特殊的图形,“它像不像一把过去帝王用的如意?对,太像了!它恰到好处地镶嵌在祖国的大西北,安枕于几个少数民族大省区之间。而省会城市兰州,又接近在祖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这就是我们甘肃省!它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生态地位独特、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
“甘肃作为我国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人文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多元文化特色十分鲜明。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秦安大地湾遗址,有令人入迷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更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
“甘肃是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但真正开始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更在今天……”突然,省委书记大手一挥,高亢地说,“历史上左宗棠曾感叹的‘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时代,在我们甘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哗——”台下掌声雷动。
“你们看:如果把甘肃的发展比喻为打开的一幅画卷,那么,这幅画卷最壮丽的部分就要徐徐展开了……”台上,省委书记已经成了一位诗人,他在抒情,他在畅咏,他在高歌: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控制二氧化碳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因而甘肃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立足陇东地区石油、煤炭资源丰富和河西走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美丽而富饶的河西走廊是块尚待开发的广袤之地。未来我们将在那里推广种植1000万亩马铃薯的良种化工程、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旱作农业工程、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1000万亩林果工程……
——风能太阳能利用是甘肃发展的一个亮点。我们力争在2020年,使风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达到500万至1000万千瓦以上。
“甘肃将来一定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省委书记自信而铿锵的激情演讲,将清华学子的向往之心牢牢抓紧。大屏幕上的画面突然定格:一只雄鹰正在顺风展翅……
“第一年到甘肃的8名校友中,有5位是我回到母校动员后自愿报名到甘肃来的,他们中有3名被分配到武威与我在同一个地区工作。”孙伟向我介绍,火荣贵书记到任武威不久,就听说了清华与甘肃之间的人才合作协议这回事,便找到当时在凉州区任区委副书记的孙伟:“你是清华出来的,那边情况熟,你得给我引进几个来!”求贤若渴的火荣贵带着命令的口气。
“这不算难事。但当时已经五六月份,时间上有些晚了。”孙伟说。
“我不管这个,你得完成任务,哪怕带回一个!”火荣贵的脾气上来了。
孙伟笑笑,只得立即返回母校。熟门熟路,孙伟找到学校有关部门,经商量由他自己去毕业生中“游说”。老团委书记出面,一个顶仨。“孙老师,我们愿意跟你到甘肃、到武威去!请你讲讲那边的情况……”同学们围着孙伟,半是好奇、半是崇拜地听他讲甘肃、讲武威、讲自己。
“后来有5个人报名要到武威,到省里时被挖走了2个。”孙伟带着剩下的3个“师弟”回到武威时,火荣贵高兴得直嚷嚷:“行,孙伟你今天带回3名同学,就算你又完成了3个大项目,给你记一功!”
第二年即2011年,火荣贵书记让孙伟“早下手”。这一年孙伟就早早回到母校。清华校方也因孙伟本人当过学校团委副书记的背景和率先垂范到西部工作的榜样力量,请他给毕业生作了一次讲演。这一年有14名同学报名到甘肃,最后校方和省里决定给武威4名。
武威的火荣贵书记知道后,给省委组织部一个电话,说你们不够意思,我们孙伟“谈的项目”,你们怎么可以弄到其他地方落户了?省委组织部的同志笑着回答他:给4个算特殊照顾你武威了。火荣贵再也不说了。
这一年4个到武威的清华学子中就有焦三牛。
清华大学连年选调毕业生到西部、到艰苦地区的工作做得卓有成效,2008年刚开始时才十多个,2009年46人,2010年45人,2011年时达到100人。这事引起中央领导的欣喜和关注。201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来到清华,与师生们一起同庆党的生日。在清华大学的中央主楼前,李长春与百名即将奔赴西部和国家重点行业的毕业生们高唱《歌唱祖国》,并亲自给出征的学子们授旗。当时的场景十分感人。
那天,焦三牛和另外3位到武威的清华校友就在其中。他们也是本次武威“公选”中被选拔为副县级的干部,只是因为年龄比三牛稍大几岁,故而没有引起众人关注。
“其实他们与三牛一样优秀,都是清华人的骄傲。”孙伟说,“我的7个清华师弟师妹,他们到武威跟我的情况还有点不一样——我是带着职务去的,属于干部调动,多少有些‘保险’,可他们当时到武威是走出校门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没有职务,更没有人告诉他们未来的前途是什么,而且清华一直以来教育到西部去的毕业生们务必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时间长与短的关系,到基层工作,一定要有十年、二十年沉得下去的思想准备,不作短期打算;二是舞台大与小的关系,在乡镇、农村工作,单位小、地盘小,但小舞台同样有大事业,而且清华永远是他们的后盾;三是冷与热的关系,西部环境冷,工作岗位上也许更会有冷板凳,但不能没有工作热情和热血,有没有事业心是关键。三牛他们虽然年龄比我小,但这些孩子到了武威后从来没有提过待遇和生活方面的要求,这也是武威干部群众对他们很快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选’时我不在武威,但当知道我的7位师弟师妹都参加考试并有4名被选拔录取上后,我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确实有能力胜任被录用的领导职务,我了解他们。”孙伟肯定道,“其实我还牵线了另外两位博士参加武威的‘公选’,他们也都成功地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一位在工业园区任正县级职务,一位任财政局副局长……”孙伟现在不仅是武威市的一县之长,还是当地引进人才的重量级“红娘”,又是清华校友们的“知心哥”。
“我们都受过孙伟师兄的影响。”三牛和在武威的清华学子们个个这么说。现在我们该认识一下其他几位“公选”中同样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的清华人了——
蔡程程,女,1986年10月出生。家人都在辽宁锦州市,父亲是一个公司经理,母亲是律师。25岁的程程,不仅长得清秀漂亮,又有良好气质,且是家里独生女。这么一个清华法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姑娘,独自来到离父母千里遥远的大西北工作,让人无法想象。她在毕业前,就被北京一家国有大银行看中,因而还一度被同学们推举为2011年清华法学院应届毕业生中“五大高薪被聘女生”之一,留在北京或者回到父母身边,对蔡程程来说,都是优越的、温暖的和充满光明的前程。然而蔡程程选择了到大西北的武威……
为什么?这是我和许多人都想向她提出的问题。
姑娘就坐在面前,文文静静,微微一笑,平静地向我娓娓道来:我的本科是在辽宁大学读的,当时拿了双学士,一个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个是国际商务专业。那时很想出国,机会也多。读研进了清华,这里的教育让我对未来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完全改变了。学校强调学生要有国家意识,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清华期间,我一直担任班上的支部书记、系里的学联秘书长,这更使我萌发到西部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但身在北京,诱惑的东西太多,毕业前半年时,有家银行看上了我,说我们签个协议吧,问我年薪三四十万行不行?当然行,我心里打起鼓来,这个数字还是挺诱人的,而且留在北京工作条件那么好,所以就答应草签了。
之后不久,我的师兄孔祥明他们从武威到学校来演讲,鼓励我们毕业生到他们那儿。孔祥明比我才大几个月,可他挺能“忽悠”,说咱们清华人就值几十万年薪的水平?我们清华人要做的是治国栋梁、学业大师!为国家担当,在最需要的岗位上方显我清华英才之本色。(坐在一旁的孔祥明乐了,说我可没忽悠你。)反正孙伟大师兄和孔祥明他们到学校来演讲和现身说法,对我影响特大,重新点燃了我立志到西部干一番事业的激情之火。这样我就报了名。
我是独生女,家庭条件一直很好,所以也算是娇小姐了。到西部一辈子,可是件大事。父母会什么态度呢?我把报名到西部的想法打电话告诉了父母。你猜我父亲怎么说?你想不到的。他说,我们程程从小就有主见,你自己想好的事,我们坚决支持。我一听反倒眼泪要掉出来了,说,老爸你怎么不在乎你的宝贝女儿呀?我上大学到现在都六七年不在你们身边,我现在已经是堂堂清华法学院硕士生毕业了,你们咋就不心疼呢?我母亲接过我父亲的手机对我说,程程,你如果真要在我身边,不一定比现在成长得好,你自己的路自己定,我们都会支持你的。其实父母都是支持我的,他们的支持给了我最大的力量。
“武威条件很差,你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姑娘家,跟着一帮男孩子到西北来,准备待一辈子?”蔡程程听了我的问话,说,刚到甘肃时,心理反差很大。我们是从兰州乘长途汽车到武威的,一坐就是8个多小时,路面又不好,停停走走,到武威时又是夜晚,四周一看,像到了我们老家那儿的一个小镇似的。当夜有一瞬间我的决心动摇了,拿起手机,情绪很悲观地在手机里对父亲说,爸,我想回去。我爸在那一头立即回应道,那你就回来吧,在家养半年我们再找份工作。母亲不干了,说你才去怎么就想回来了?我说武威这个地方不行,我待不下去的。母亲说,你刚刚到武威,怎么就知道那儿不行呀?母亲说,这样吧,你干一段时间再说,要真不行你决定回与不回。后来到单位报到上班后,加上三牛和孔祥明几位校友帮助,生活也习惯了,两个多月过去后,就再没有想过回去了。
“程程非常坚强,我们一群男孩子把她当作自己的妹妹对待,她却从来没有一点儿娇生惯养的毛病。”孔祥明说。
我被分配到凉州区人民检察院的公诉科,业务工作量很大。蔡程程说,我们公诉科的检察官们人均每年办案达30件左右,而我3个月就办了17件案子。检察院的同事们就伸出大拇指夸,说到底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开始办案时院里派了一位女副科长当我的师傅。可第二次办案时,他们就给了我一副手铐,说你到看守所带嫌疑犯上庭。从检察院到看守所有一段路程,不算远,可我当时觉得那一段路实在太远了。那天那个嫌疑犯是个抢劫犯。我是第一次给犯人戴镣铐,一边给犯人戴,一边自己的双手在颤抖。第一次审讯,犯人一看我是个黄毛丫头,或耍赖,或嬉皮笑脸,不把你当回事。几次较量后,慢慢我进入了检察官的角色,犯人也不敢再在我面前耍赖装蒜了,他们见了我都只好老老实实称我“蔡检”……
年轻清秀的“蔡检”独闯大西北,连最要好的女同学都觉得蔡程程“简直不可思议”。
好多同学半开玩笑地跟我说,程程,以后你也只能找个村长的儿子结婚算了,那个大西北荒漠沙尘地里,你是不可能寻觅到心中的白马王子了。我对她们说,那就村长的儿子呗!她们又说:村长的儿子是傻子你怎么办?我说那就不嫁嘛!她们又笑我,看来你最后只能当个嫁不出去的村姑了。那时我们想去看你,得坐两个小时的飞机,接着坐10个小时的汽车,再坐5个小时的拖拉机,再坐两个小时板车,最后到村口路边看到一个村姑,一看原来就是你蔡程程啊!同学们开完玩笑,突然有人抱着我哭了起来。我说你们这是咋啦?我蔡程程自己都没觉得会有那么惨的命运,你们怎么就这么悲观呀?“公选”结束后,我回到母校,想再通过现身说法多带回几个小师弟小师妹到我们武威来工作。老同学们一见,惊奇地说,哟程程啊,你没变样嘛,还是细皮嫩肉的!我告诉他们,西部是艰苦些,但不像你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心态摆正,照样可以在那里工作得好、生活得好。同学们信我的话,说程程现在是“副局长”了,职务高了,水平更高了。我听后真心高兴,因为我的女同学们留在大城市里,每月可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看起来很不错,可是每天干的活,都是在重复前一天,没有什么进步和提高。我不一样,我每一天都在为百姓办案子,每办一个案子,可能就拯救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大群人的命运!这种工作让我充实,感到有意义,而且单位和组织对我特别关心关爱,生活上也不觉得孤独与艰苦,我现在真的很开心很快乐很充实……
25岁的蔡程程只因比三牛大两岁,所以“公选”风波并没有刮到她的头上。但与三牛等清华男孩子们站在一起,姑娘还是显得很娇弱。看着这样一位女孩子,谁的心里都会产生几分怜悯。然而蔡程程很坚强,她的内心和意志远远比她外表强大,这也许正是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与刚毅雄浑的西北风骨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
现在,蔡程程还在凉州区金羊镇挂职任党委副书记。她以后的正式职务是武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位武威市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局长一定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展清华女学人的美丽风采。
同为25岁的孔祥明,比蔡程程高一届,山东人,正宗孔子75代裔孙。相貌堂堂,能说会道,一个非常活跃和阳光的小伙子。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他,倒像文科生。
我到武威前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到西北来干一番事业。孔祥明说,我家里兄弟姐妹4个,家里没啥阻力,父亲说,你愿意到哪儿就去呗,去了就好好干,你读了清华,就把知识用好,别给我们祖上的孔圣人丢面子就行。上高中时我的成绩一般般,不怎么想读书,后来长大几岁后,觉得应该活出个人样来,所以就认真起来,一考就考上了清华。有一次在北京的过街天桥上看到一位大娘在乞讨,很可怜,我给她买了一盒饭,她很感激,问她老家在哪儿?她说在西北,那边苦,她就到北京来乞讨。我心想:西北还有那么多穷人啊?我应该去改变一下那里的面貌,不然白在清华读那么多书。听了师兄孙伟和甘肃省里的领导到学校的演讲后,就报名到了武威。来之前根本不知道这里是啥样,但来后觉得还可以,有房住,有饭吃,还有那么多可以发挥我力量的地方,感觉挺好,准备干一辈子。我已经把妻子接了过来,现在算是夫妻双双落户大西北了。前几天我到武威六中给那里的中学生讲课,他们问我,叔叔你在这里工作将来有什么目标?我回答他们:等你们大学毕业后回家看看,发现家乡已经变得好些了,想回家了,那么我就会很高兴,这就是我的目标!上完课,我的手机上出现了几条短信,是同学们发的,一会儿我发给你看看……
孔祥明说,最近我跟蔡程程等一起回母校参与今年的选调生工作,很成功,有12人报了名。顺便再补充一句:我的妻子也被我带到武威来工作了,她是济南大学毕业的,学计算机专业。
25岁就结婚了?孔祥明对我的问题不以为然,说,我18岁就想结婚,跟现在的妻子谈了7年恋爱,没白谈,她对我到西北来特支持,现在跟了过来,算我成功。
小伙子说完,哈哈大笑起来。采访现场的人都被孔祥明溢于言表的乐观和幸福所感染,而我的手机里这时闪出两条短信,是孔祥明转来的——
孔老师,您好,今天听了您的讲述,我的触动特别大。我和您也有共同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他人快乐幸福。我曾经也抱怨过生活,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信念,但听了您的故事我又找了回来。谢谢您。
孔老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听到您的讲座,但更多的还是感触。我有着跟您一样的信念,一直支撑我前进。但这几次考试我真的被打击了,我曾想过放弃。但今天听了您的讲座我又坚定了我的信念。我学习是为了建设我的祖国,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这是两位听过孔祥明讲演的中学生发的短信。看到这里,我心里对清华学子平添了几分敬意:他们真的很优秀,不仅自己做得好,也在影响着当地的下一代!
罗开双,贵州纳雍人,30岁,是在武威除孙伟之外年龄最大的小伙子,但他一说话就腼腆的样子,让人感觉甚至比23岁的三牛还稚嫩许多。这是位标准的清华型青年知识分子,他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学的同一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11年的专业学习,使这位偏僻小山村走出来的贵州小伙子成为拥有3项专利的材料工程专家。
看得出,最不会说话和应酬的罗开双,恰恰是这群清华学子中最招人喜欢的人。他的专业水平,加之他的为人憨厚和老实劲,总让人感到应该好好保护这种人。
我是同三牛他们一起到武威的。罗开双开始说话,我来武威家里人没有反对,我家里也没有啥人,只有一个73岁的老父亲,他不会反对的,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反对我。我读的是清华大学,还是博士呢!我家那个地方没有博士。我在清华时有3个专利,在刚来武威的路上,火书记没听清我的话,结果在大会上说我有13个专利,我好紧张呀,悄悄告诉他我才有3个专利,后来火书记改过来了,我心里就放心了。
我到这里后在两个地方工作过,都是安排的副职。我现在的工作要分管5个科室,之前我连科长都没有当过,不知怎么当。所以有事我就找市长汇报,因为市长以前跟我说过,他说你是清华来的,又是材料工程方面的专家,你有什么事就直接找我。后来有事我就去找他,但市长经常出差,我就打他手机。后来发现市长总对我们的管委会主任说,哎,你们小罗有个想法,你知道不知道?我们的主任就两眼盯着我问:有没有这样的事呀?我好紧张啊,浑身都发热,心想:对啊,我应该先向主任汇报,这样他才能支持我的想法嘛!以后我一碰到事,就给主任发个短信,他见了我笑笑,开心地说:小罗,这回你找到定位了。我听后也挺开心,我知道工作应当这样做的。
与分管科长一起工作我也害怕,每次我召集几个科室开会,本来我应该坐在会议室的中间,可觉得我比他们年龄小、资格浅,又是单位的新人,我就坐到中间偏一点的地方。开会了,一讲话我就心里怦怦跳,特紧张,拿了稿子念觉得大家偷笑我笨,不拿稿子我又丢三落四。这可怎么办?后来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先挑我最熟悉的讲,讲着讲着就忘了紧张,一看大家也特别认真在听我讲……这样慢慢地我就不怕开会了。
开始分配下去的工作也不顺利,好像没有人听我话。我着急,我们的主任也有些担心,觉得我不一定能领导得了那几个科室。我一想,他们年龄都比我大,我应该主动去找他们商量事情。之后我一遇到事,就去科室找科长他们,大家一看我去了,就对我挺热情,我们就开始一起研究问题、商量方案。慢慢地,大家听我话了。从前我不会做行政工作,现在基本可以了。每周我给他们开一次会,安排工作,布置任务。
市里领导对我的工作特别重视,武威这个地方经济落后,但有些矿产资源还不错,我是搞材料科学的,觉得这里有前途,能干出些事情来。最近我到西安,回到我上本科和研究生的母校西安理工大学,他们对我非常支持,说你们那个地方可以建立一个碳化硅产业基地,因为你们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一带有这方面的矿产资源。我把这个情况向领导们汇报了,他们都很激动,让我好好把这件事做好。现在我正在做。到母校请专家帮我忙,我就请他们喝酒,可教授们不喝,我就敬他们,说我是清华的学生,也是你们的学生,我敬你们诸位先生。他们高兴了,就跟我一起干杯。大家很高兴,我们的合作项目就谈成了。回来后,火书记和市长都表扬我做得好。
在甘肃,酒泉钢铁厂是大企业,离我们这儿不远。前些日子我跟火书记一起去见他们的冯董事长,他是大企业家,我见了他就怕。可火书记一直把我推到前面,冯董事长就认识我了,问我学什么材料专业的?我说是低合金钢。他瞪大眼睛看了我半天,然后对火书记说,你把这个小伙子给我吧!火书记说那怎么成,罗开双是我们武威的宝贝,不能想拿就拿。冯董事长就说,你开个价吧。火书记想了想,说:给1个亿现钱吧!冯董事长摆摆手:给现钱不行,我给你3个亿的项目吧!火书记马上涨红了脸,说那不行。他们两个领导快要吵起来了,冯董事长就问我:行不行还是看小伙子你自己的意见。火书记也盯着我问:你怎么想?我当时吓得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后来冯董事长与火书记分手时,一把将我塞进他的车子里,我吓得呀,心想这回他不知把我弄到哪个地方给枪毙了……后来他们把我从车里拉出来,我一看到酒钢厂子里了。他们让我参观,酒钢真大,也很现代化。当晚,我给火书记发了条短信,说酒钢已经装备水平很高了,科技实力也强,我还是回武威吧。火书记马上高兴地回短信说,明天就派人去接你回来。后来我就回来了。
罗开双真的是个宝贝,他在武威的作用只有他自己和火荣贵这样有远见的领导们心里清楚。不过罗开双眼下也有“思想问题”:他们都说我应该找个对象了,可是我现在的单位男的多,女同事很少,而且多数人觉得我学历高,职务又高,很强势,我可能找不到对象了!
(众校友笑,说你罗开双找不到,我们一起自杀。)
罗开双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后来发现大家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平静片刻后,继续说:以前本科时找过对象,后来人家要求高,就不谈了。读硕后准备到西部来工作就再没谈过。现在家里人和同事很关心我的婚事。可是我知道结婚生孩子得一年半时间,这以后的一年半我必须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看来我又找不到对象了。
(众人又笑,说你只管结婚,生孩子又不是你的事。)
罗开双认真地说,我不会生孩子,可孩子也是我的,得有人照顾,总会牵扯精力的。
最后大家的意见是:尽快帮助罗开双把对象找了,至于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等有了对象再说。罗开双表示这样好。
火荣贵书记等武威领导对罗开双异常关爱,他们告诉我,罗开双是个特殊人才,以后将少安排他的行政工作,让他一心一意从事科研工作。“他是一个可以朝院士方向培养的人才,西部尤其需要这样的清华学子。”火荣贵说。
王德超、杨康,也是清华学子,他们都是罗开双式的专业人才。武威对这些人才已经作了细致周密的培养计划,希望他们在专业上充分发挥才干,同时在行政能力上也有提高。
康石,山东人,清华2010届毕业生,是这次武威“公选”中唯一没有被录用的在武威工作的清华学子,而他又是在火荣贵等领导心目中最有能力、最具培养前途的干部。
“在这次‘公选’中我没有当上副县级并不感到遗憾,因为那几天我一直在乡里处理百姓的事,有上访人找到乡政府门上,我是乡长,我不能因为自己要去参加选拔的考试而不顾老百姓找上门的事,如果那样即便考上了也不会心安的。”康石说。
校友们对康石没能借“公选”在职务上更上一层楼感到可惜,但康石本人很平静,他说他没有任何感到亏了的想法。三牛与康石在一个乡工作,“公选”前三牛是清水乡党委秘书,康石是这个乡的乡长,现在三牛虽然仍在清水乡挂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可他已经是通过“公选”的副县级领导干部了。从职务上讲,三牛和其他所有在武威工作的清华学子们都在康石之上。
康石说,乡长是实职,我是2011年12月8日被组织提名当清水乡乡长的。从那一天起,我就把所有心思放在工作上,放在如何解决好乡的问题和百姓需要我办的事情上。工作很具体、很繁琐,但也特别能锻炼人,这恰恰是我从清华园到大西北来工作最追求的事,它能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学到工作经验和提高能力。干了3个月,乡里召开人大代表大会,他们全票投了我,我正式成了乡长。我感到蛮欣慰的。
康石是个腼腆的人,一说话就会憨厚地一笑。乡党委书记李晓燕对她的搭档十分满意,在采访三牛时就听李晓燕一直夸康石:“他在另一乡挂职副书记时我就认识他,有一次我到他那个乡去谈一个项目,听说康石刚给他们那里拉了一个大项目,我就想见见这位清华小伙子,约他吃顿饭,借机想跟他聊聊。谁知电话打到康石那里,他说有事走不开,就拒绝了我的邀请。一般来说,我一个邻乡正职书记到他那个乡,他一个副职干部肯定有求必应,何况是请吃个饭、聊聊天,可康石就没那样做。我当时觉得清华毕业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第一次对康石有了好印象。后来我们清水乡缺乡长,区党委就建议让康石来当乡长,我知道后非常高兴。他来当乡长后,我发现这个孩子非常实在,又踏实肯干,还有脑子,为人也特别谦和,自己把握不大的事情总是提前到我这儿讨教方法,现在他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正常工作,且做得非常好。他很有亲和力,老百姓看他憨厚一笑,就觉得跟这孩子没有啥距离了,愿意说心里话,又一听他办事公道实在,也就不再为难他了。康石本人也积极为乡里的发展谋划和想办法,他利用清华资源优势和个人的关系,为乡里不断拉来项目,这种贡献包括我在内的本地人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乡里上上下下,现在对康石乡长好着呢,比对我还好!”李晓燕是从心坎里对康石满意。
康石真的不简单,他在乡长的岗位上已经完全坐稳了,也许一个清华毕业生能够很快当成名的科学家、当能说会道的政治家,但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当好一名乡长。“百姓的信任特别重要,但你是一个乡的当家人的时候,为了整个乡的未来,为了每个百姓以后的好日子,有时你还必须在眼前准备他们骂你,甚至骂死你。”康石说,这里的百姓相对见识少,思想观念落后,比如我们搞工业园区,必然要征地,搞规划,一些老百姓为了眼前利益,他就死磕着不动,跟你吵,没了没完地提条件。我是乡长,一方面要为乡里的发展想,另一方面又得顾及百姓实际利益,但难免发生利益冲突,老百姓也会不支持我们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就成了一个问题。康石说,我是农民出身的孩子,碰上这样的事时,我就跟百姓说,我家里祖祖辈辈也是农民,我自己念大学本科在哈工大,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我的本科毕业证到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也还没拿到,是我到了武威上班拿到工资后去交完当时的欠款,哈工大才把毕业证给了我。我对农民们说,一个人、一个地方穷了就会碰到许多尴尬的事,过不上好日子连我们的孩子读了大学都不想回来,我们武威不也是这个样吗?你们当家长的也不情愿让孩子回来过苦日子。现在我来你们这个地方,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跟你们一起把这里建设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也让我能够安心在这里工作,将来我的孩子也能像我一样心甘情愿地留在这块土地上。你们要相信我,大家暂时吃点苦、吃点亏,将来我们就会有好日子!有了好日子,你们的孩子就能留在你们身边!这难道不是你们所想的吗?你们可以想一想我的话对不对!另外我还告诉他们,我康石清华毕业本来可以在大城市里过好日子,到你们这儿来就是想干点事,改变一下这里的落后面貌,我不仅自己来了,而且把老婆也拉来了,我们还要在这里生孩子,让子子孙孙跟你们做邻居、当真正的武威人。你们难道还不相信现在搞的工业开发区是为了你们大家好?再退一步说,如果我这么干不是为了你们好,那我至少也不会做对我一家人和我的后代们没好处的事吧?我这么说,老百姓就信了,思想通了,大伙儿就支持我们的建设了。
听了康石的话,又见乡亲们对他那么亲切、那么信任,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宽慰和敬意:清华学子,你们真是新一代可爱的人,大西北的风没有磨刷掉你们身上原有的英气,如今你们除了内心多了一份坚定的意志外,还有了一套符合实际工作所需的智慧和能力,这就是你们的母校和亲爱的党所期待的!
清华,你也可以为之欢笑,你的那些奔赴西北建设战场的学子们是好样的,他们正在创造着放射时代光芒的另一种清华精神……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今年五四青年节那天,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着重向当代中国青年提出了五点希望,特别指出:青年要有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高尚品行。教导青年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不畏艰难、矢志奋斗,要牢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敢于吃苦、勇挑重担,用埋头苦干的行动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在千磨万击中历练人生、收获成功。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给在武威的三牛和他的清华校友们打去电话,询问他们对总书记“五四”讲话有何感想,他们颇激动地告诉我,他们今天能够在走出校门的短暂人生历练时间里就在事业上有所收获,就是因为在总书记所希望的“五点”上有所坚持而已。“欲做兴国事,就先得有爱国之情,爱国对当代青年来说,不是一句空话,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才会有实实在在的业绩。”三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