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坚持“君权神授”,“议会”认为自己虽然并不那么神圣,但却是合乎情理的。于是,它们彼此争斗起来,最后以国王的毁灭而告终。
最早对西北欧进行探索的人是恺撒,公元前55年,他率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了英格兰。此后的四百年里,英国一直是罗马的行省。后来,罗马遭到了蛮族入侵,原来驻守英国的罗马军队只好被紧急召回。从此,不列颠成了一个没有政府、缺乏保护的孤岛。
但是这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岛国舒适的气候、富饶的物产,很快就吸引了北日耳曼的撒克逊部落。他们渡海而来,并在此安了家,后来还建立起独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因最初的入侵者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而得名。但是,能够统一英格兰的国王还未出现,岛国依然四分五裂,小国之间争吵不休。此后,岛国的麦西亚、诺森布里亚、威塞克斯、苏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里亚,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地方,不断遭遇各种北欧海盗的侵袭。就这样默默忍受了漫长的五百年,时间进入了11世纪。这时,丹麦的克努特帝国强大起来,将英格兰、挪威、北德意志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英格兰彻底丧失了独立。
又过了很久,英格兰终于赶走了丹麦人。可是,独立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享,它又被北欧部落的一支后裔再次征服。早在10世纪的时候,这个部落就入侵法国,建立了诺曼底公国。诺曼底大公威廉早已垂涎这个只有一海之隔的富饶岛屿。1066年10月,威廉率军渡过海峡,并在10月14日的黑斯廷斯战役中,一举消灭最后一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威塞克斯的哈罗德,自立为英格兰国王。但是,不管是在威廉本人还是在安茹王朝(也称金雀花王朝)的继任者眼中,岛国并不是他们真正的家,而只是他们陆地上广大领土的附属部分,是一块居住着落后民族的殖民地。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强迫岛国居民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时过境迁,“殖民地”英格兰如今已逐渐超过了它的“诺曼底祖国”。与此同时,法国国王正为摆脱强大的诺曼底-英格兰邻居而竭尽全力,因为在他看来,诺曼底王公们都有些不够顺从。后来圣女贞德带领着法国人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奋战,终于将这些“外国人”赶出了自己的国土。然而在1430年,不幸的贞德在贡比埃涅战役中被俘,俘获她的勃艮第人又将她转卖给了英国士兵。在英国,人们将她视为女巫,把她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
英国民族
英王失去了立足于欧洲大陆的机会,此后只得全身心地管理不列颠领土。在岛上,封建贵族们长期混战(在中世纪,混战就仿佛天花和麻疹一样流行),最后纷纷丧命于所谓的“玫瑰战争”
百年战争之后,英国各地贵族纷纷参与争夺对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经过一番分化后,这些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以红、白玫瑰为各自的徽记,故称“红白玫瑰战争”。
。于是,国王没费什么周折,就顺利地巩固了王权。到了15世纪末,英格兰已经成为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由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统治。一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贵族试图重获对国家的影响力,亨利七世就以著名法庭,即令人闻风丧胆的星法院,将他们极其严厉地镇压了。
1509年,亨利八世继任英格兰国王,为英格兰的历史掀开了重要的篇章。从此以后,英格兰逐步从落后的中世纪岛国发展壮大为一个现代帝国。
亨利对宗教并不热衷。他曾因多次离婚而与教皇不和,并借此机会脱离了罗马教廷。这样,英格兰圣公会就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教会”,而国王除了是世俗的统治者外,还担任着臣民的精神领袖。这一变革发生于1534年,它不仅使王朝得到了英国牧师的拥护(他们一直遭受路德派新教徒的攻击),还通过没收修道院财产而进一步加强了王权。同时,亨利还赢得了商人和手工匠们的支持。这些居民自幼生活在海岛,宽阔的海峡将他们与大陆遥遥相隔,他们不喜欢一切“外国”东西,也不愿意让一位意大利人来统治他们正直的灵魂。
1547年,亨利逝世,王位由年仅十岁的幼子继任。这位幼小国王的监护人非常赞赏路德教,决定全力支持发展新教。然而不幸的是,小国王在不满十六岁的时候就死了。接任王位的是他的姐姐玛丽,也就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妻子。玛丽是天主教的忠实信徒,于是下令烧死了新任的“国家教会”主教。除了信仰之外,她几乎处处与丈夫夫唱妇随。
所幸的是玛丽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她在1558年就死了。接任王位的是伊丽莎白,亨利八世与安娜·波琳(亨利八世六任妻子中的第二任,失宠后被亨利斩首)之女。在玛丽执政期间,伊丽莎白曾经下狱,后来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亲自请求才得以释放。从此,伊丽莎白仇视一切有关天主教与西班牙的东西。伊丽莎白与她的父亲十分相像,同样不热衷于宗教问题,同样对他人性格有着惊人的判断力。伊丽莎白在位四十五年,始终致力于强化王朝实权,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她还得到了一批杰出人士的有力支持,使伊丽莎白时代成为英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你有兴趣了解当时的详细情形,读一本有关伊丽莎白时代的专著吧。
然而,伊丽莎白的王位也并不是高枕无忧的,斯图亚特王室的玛丽就对她构成了威胁。玛丽的母亲是位法国公爵夫人,父亲是苏格兰贵族。她自己则是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二世的遗孀,美弟奇家族的凯瑟琳的儿媳——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计划就是由这个凯瑟琳一手策划的。玛丽的儿子就是后来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一任国王。玛丽是天主教的虔诚信徒,愿意帮助伊丽莎白的所有敌人。但是,她缺乏政治才能,镇压加尔文教的手段又过于残忍,最终引发了苏格兰的暴乱。被迫逃到英格兰境内的玛丽,在避难的十八年间,每时每刻都在盘算着如何颠覆伊丽莎白的王位,对伊丽莎白的慷慨收留毫无感激之言。最后,伊丽莎白不得不听从她心腹顾问的建议,“砍掉那个苏格兰女王的头”。
1587年,玛丽被杀,并成为英国与西班牙战争的导火线。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在英国与荷兰海上联军的攻击下,菲利普的“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西班牙本想借机彻底消灭反对天主教的两大强国,结果却一败涂地。
战争的胜利,让早已犹豫多年的荷兰和英国,找到了入侵印度和美洲的借口——为那些被西班牙迫害的新教徒报仇。英国人还曾经是哥伦布事业的最早继承者之一。早在1496年,英国的船队就在威尼斯人乔万尼·卡波特的指引下,首次发现并考察了北美大陆。作为未来的殖民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并不是显得特别重要,但纽芬兰沿岸的海域却使英国的捕鱼业收获颇丰。一年后,也就是1497年,卡波特又踏上了佛罗里达海岸。
接下来,就该是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的多事时期。起初,英国并不发达,没有充足的财力资助海外探险。但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国泰民安,玛丽也被留在了监狱里,水手们终于安心地出海远航。早在伊丽莎白尚幼之年,英国人威洛比就已经到过了北角。后来,他手下的理查·昌瑟勒船长继续向东,试图寻找通往印度群岛的航线,结果却到达了俄国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并与遥远而神秘的莫斯科帝国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在伊丽莎白执政初期,还有许多人沿着这条航线前行。商人探险家们建立起了“联合股份公司”,并奠定了后来强大的贸易公司的基础。伊丽莎白时代的船员一半是海盗,一半是外交家,敢于把全部赌注压在一次前途未卜的航行上,也敢于为了金钱而不顾一切,只要是能塞进船舱的东西他们都会走私,甚至贩卖人口。那些水手们还将英格兰的国旗以及女王的威名,散布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国内,伟大的威廉·莎士比亚为女王提供了娱乐消遣,英格兰最杰出的智慧也都在力辅女王。亨利八世留下的封建遗产发展成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享年七十岁,詹姆斯一世继任为英国国王。他是亨利七世的曾孙,伊丽莎白的侄子,苏格兰女王玛丽之子。詹姆斯继任后发现,他统治的国家逃脱了欧洲大陆上的厄运,为此他是多么感谢上帝。当时的欧洲一片混乱,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们完全丧失了理智,整日彼此厮杀,试图彻底摧毁对手,确立自己信仰的绝对统治。而在英格兰却天下太平,“宗教改革”以不流血的方式顺利解决,没有走上路德或者罗耀拉的极端道路。正是因为这一点,英国在后来的许多事务中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无论是殖民地争夺战还是国际事务的领导地位。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世界大战的结束,即便是斯图亚特王朝遭遇的灾难性事件,也没能阻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英国人眼里,斯图亚特王朝是“外国人”。可是对于这一点,他们没能意识到,也没能理解。都铎王室的成员可以明目张胆地偷窃马匹,但“外来”的斯图亚特王朝的成员即便是对马鞍看上一眼,都会招致非议。老女王贝丝统治之时,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顾忌,但她始终奉行使诚实的(或不诚实的)英国商人财源广进的政策。因而,她备受爱戴。有时,女王会僭越国会的一些小权力,但人们都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女王强硬而成功的外交政策,最终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利益。
从表面上看,詹姆斯国王延续了相同的政策。然而在他身上,人们找不到伊丽莎白那特有的热情。尽管他也继续鼓励海外贸易,没有给天主教徒任何新的自由,但当西班牙对英国露出讨好的笑脸,试图建交之时,詹姆斯却欣然接受了。这让多数英国人很不喜欢,但詹姆斯毕竟是国王,所以人们只好沉默。
矛盾很快又来了。詹姆斯国王和1625年继任的查理一世都坚信“君权神授”。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特权,可以随心所欲地治理国家,而全然不顾臣民的意见。“君权神授”并不新鲜。教皇——某种意义上罗马帝国皇帝的继承者(或者说继承了将整个世界统一于罗马帝国的古代理想),就总是视自己为“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并被广泛接受。上帝有权任意统治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人们自然也很少去怀疑神圣“代理人”的权力。在人们看来,教皇直接代表宇宙的绝对主宰,是直接对上帝负责之人。于是,教皇拥有一切特权,可以要求民众绝对臣服于他。
后来,路德宗教改革逐步深入,教皇丧失了曾经享有的特权。许多信仰新教的世俗君主趁机取而代之,身为“国家教会”的领袖,他们宣称自己是领土内的“基督的代理人”。对此,人们也丝毫没有怀疑。他们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就像如今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议会制合理正当。但是,当詹姆斯整天把“君权神授”挂在嘴上时,民众却开始不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路德或加尔文的新教思想的影响?这显然不够公正。所以,诚实的英格兰臣民突然对“君权神授”的王权产生了怀疑,肯定还有别的原因。
最先反对“君权神授”的是尼德兰。1581年,尼德兰三级会议召开,最终决定废黜他们的合法君主,即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会议宣称:“国王一旦违背了契约,就应该像那些不忠诚的仆人一样被解雇。”从此,国王应该对其子民负责的观念,就开始在北海沿岸盛传。这其中的原因大概也与那里的人民经济实力较强,地位得以提升有关。至于中欧地区的贫苦人民是绝对不敢谈论这些话题的,他们时刻处于卫队的监控下,稍有闪失就有可能被关进漆黑的地牢。而在荷兰和英国,则根本不需有此顾虑,富商们实力雄厚,足以维持国家的陆军与海军,而且他们知道利用“银行信贷”这一有力武器。他们会以金钱的“神圣权利”,同哈布斯堡王室、波旁王室或斯图亚特王室的“神授君权”相抗衡。他们还知道,自己兜里的金币有着无穷的力量,完全可以战胜国王那些差劲的封建军队。他们敢做敢言,不必担心有任何危险,而在其他国家,人们只能默默忍受。
英格兰人民首先被激怒了,因为斯图亚特王室竟然宣称,自己可以任意妄为,而不必考虑任何责任。于是不列颠岛国的中产阶级行动了,他们以议会为第一道防线,试图阻止王室滥用权力。国王非但拒绝这一请求,甚至还解散了议会。此后的十一年里,查理一世独揽大权。他毫不顾忌人民的意见,非法征税,把国家管理成他的私人农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用人非常得力,而且在坚守信念方面勇气可嘉。
查理本来打算争取苏格兰的支持,可遗憾的是,他不仅没有如愿以偿,反而与苏格兰长老会教派起了争执。后来,资金的匮乏迫使查理极不情愿地再次召开议会。1640年4月议会召开,可是议员们个个怒不可遏,争相表达自己的不满。于是,议会于几周后再度被解散。11月,新议会组成,结果却比前议会更为强势。议员们终于明白,武力将是解决“神授君权治国”还是“议会治国”问题的有效途径。于是,他们采取了行动,处决了国王主要顾问中的其中六个。而且,他们还强硬地宣布,未获得议会许可,国王无权解散议会。最后,(4)641年12月1日,议会向国王递交了《大抗议书》,详细列举了人民对国王的种种不满。
1642年1月,查理离开伦敦来到乡村,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支援者。战争在所难免。国王和议会各自组建了军队,准备为了绝对权力的归属而一决生死。在这场战斗中,英格兰最大的宗教派别,即清教徒(英国圣公会的成员,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净化自己的教义)很快显露锋芒。奥利佛·克伦威尔率领的“圣洁兵团”,凭借钢铁般的纪律和对神圣目标的执着信念,迅速成为军队效仿的楷模。查理率领的军队曾经两次遭受重创,最终在1645年的纳斯比战役之后,狼狈逃往苏格兰。可是不幸的查理,旋即又被苏格兰人出卖给了英格兰人。
紧接着,苏格兰长老会与英格兰清教徒之间又起纷争。1648年8月,普莱顿荒原上持续三天的激战,终于为第二场内战画上了句号。克伦威尔攻下了爱丁堡凯旋。此时,对于空谈与无意义的宗教论争早已忍无可忍的士兵们,终于采取了行动。他们冲进议会,赶走了所有对清教徒持反对意见的议员。留下的议员们组建了“残余议会”,指控国王犯了叛国罪。对于国王的进一步审判,遭到了上议院的拒绝,于是特别法庭组建起来,并将国王处以死刑。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从白厅的一扇窗户边平静地迈向了断头台。查理大概至死都没有弄清,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国王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那一天,独立自主的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处决了一位国王。
查理之后通常被称为克伦威尔时期。起初,克伦威尔虽然统治着英格兰,但却是以非正式的独裁者身份,直到1653年才成为正式的护国公。在克伦威尔统治的五年间,伊丽莎白的政策得以延续。西班牙再次成为英格兰最主要的敌人,全国都在谈论向西班牙人开战的问题。
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海外贸易和商人利益被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宗教上则严格实行新教教义。克伦威尔成功地维护了英格兰的国际地位,可是在社会改革方面,却遭受了失败。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很难将其统一。根据长远的眼光,这似乎也非常明智。政府如果只为部分成员谋利,那肯定不会长久。在反对国王滥用王权时,清教徒是进步的,但作为英格兰的统治者,他们就有点让人无法忍受了。
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斯图亚特王朝轻松复辟。此时,英国人发现,他们已经不能再忍受清教徒了,就像当年无法忍受查理一样。于是,人们热情欢迎斯图亚特王室,就像是在迎接“救世主”。斯图亚特王室如果能够忘记所谓的“君权神授”,承认议会的至高权力,那么他们将依然是子民最爱戴的国王。
为了实现这样的安排,整整两代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斯图亚特王室似乎并没有认清时务,依然旧习未改。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继位。他性情懒散,喜欢投机取巧,还善于撒谎,这使他没有与人民马上发生冲突。1662年,《统一法案》通过,他趁机驱逐了一些与他政见相左的神职人员,打击了清教徒势力。1664年,通过所谓的《秘密集会法案》,他下令禁止异己力量进行宗教集会,否则就把他们流放到西印度群岛。这种做法似乎又回到了“君权神授”的老路。于是,一度让人熟悉的不耐烦的表情又再次浮现在人们的脸上,议会也不再轻易为国王提供资金。
议会的不合作态度,使得查理二世丧失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偷偷地从他的邻居兼表亲——法国路易国王那儿借钱。为了每年二十万英镑的钱财,查理二世背叛了他的新教盟友,还暗自嘲笑议会那帮可怜的傻瓜。
由于经济上可以不再受牵制,查理二世突然信心倍增。他幼年时曾长期流亡在外,寄居在信奉天主教的亲戚家中,因而暗地里对天主教也颇有好感。他想,或许自己能使误入迷途的英格兰重新回归罗马教会!他颁布《免罪宣言》,废除了一切曾经压制天主教徒和异见者的法律。而正在此时,流言四起,说查理的弟弟詹姆斯皈依了天主教。人们开始疑虑不安,担心这或许与教皇有关,是一个可怕的阴谋。这种情绪四处蔓延,笼罩了整个英国。大多数人还是不希望再度陷入内战,对他们而言,国王专制也好,天主教信仰也罢,甚至是“君权神授”,都比战争更能让人忍受。但不是人人都那么宽容,有些不愿意信仰国教的人,态度坚定且勇敢无畏,他们在几个大贵族的带领下,坚决阻止绝对王权的复归。
在此后的近十年间,这两拨人始终互相对峙,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党派。一派是辉格党,代表中产阶级的权益。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滑稽,这是由于他们坚决反对国王,就好像在1640年的时候,苏格兰长老会率领马夫(辉格莫人)进攻王宫一样。另一派叫托利党。“托利”原来是称呼保皇的爱尔兰人,现在用来指国王的支持者。两大党派彼此对抗,但谁都不愿意最先引发危机,而只是耐心地等待着。查理二世寿终正寝了,1685年天主教徒詹姆斯二世继任王位。詹姆斯继任后的第一步就是效仿外国,设立了一支“常备军”,由法国的天主教徒指挥。然后在1688年颁布了第二个《免罪宣言》,并强令所有圣公会教堂宣读。他的行为有些越界了,这是条严禁跨越的界限,只有最受爱戴的国王才被允许例外。七位主教拒绝宣读,但马上被指控犯了“叛国诽谤罪”。法庭审判了他们,却被陪审团宣布“无罪”,民众为此而欢呼雀跃。
然而不凑巧的是,詹姆斯(他的第二任妻子是毛德奈斯特家族的玛丽亚,信奉天主教)偏偏在此时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意味着王位今后将由一个天主教徒继承,而不是他信奉新教的姐姐玛丽或安娜。而且,此事让人颇为怀疑。因为玛丽亚的年纪已大,按理说是不可能再生育的。这肯定是个阴谋!说不定是某个耶稣会教士干的,他将来历不明的婴儿偷偷带进王宫,以便将来统治英国的是位天主教徒。一时间流言四起,内战似乎一触即发。此时,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两党的七位知名人士联名写信,邀请荷兰的护国主威廉三世,即詹姆斯大女儿玛丽的丈夫前来英格兰,赶走那位合法但却不受欢迎的小王储。
1688年11月15日,威廉登陆托尔比。为了避免岳父遭遇不幸,威廉帮助詹姆斯安全逃往法国。1689年1月22日。威廉召开议会。同年2月13日,威廉与玛丽一起登上了英国王位。英国的新教得救了。
此时,议会的权力欲望上升,他们已经无法满足于做国王的咨询机构。因而,他们希望能充分把握时机。他们先从档案室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找出了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接着起草了更为激进的《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作了种种限制。国王被要求必须信奉圣公会信仰,没有废除法律的权力,也无权允许某些特权阶层违背法律。法案甚至还强调:“未经议会许可,国王不得自行征税和维持军队。”就这样,这些其他欧洲国家连想都不敢想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89年成功获得了。
不过,威廉时期被英国人牢记至今,并不仅仅是由于这些开明的措施,而是因为那时,首次出现了“责任”内阁的政府管理体制。不难想象,国王不可能独自一人管理国家,他们都需要一些值得信任的顾问。都铎王朝就有一个“大顾问团”,由贵族和神职人员组成。但是这个机构后来变得过于庞大,只好被精简成“枢密院”。慢慢地,这些枢密院顾问形成了一个惯例,就是在王宫的一间内室觐见国王,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内阁成员”。不久,“内阁”一词就流传开了。
作为君主,威廉也不例外。顾问被从各个党派中选出。后来议会势力日益强大,威廉意识到辉格党逐步占据了议会多数,即便会有托利党的帮助,他也无法顺利推行政策。于是他干脆清除了托利党,把内阁完全交给辉格党。几年后,辉格党失势,国王又只好依赖占据优势的托利党。威廉于1702年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和法王路易的战争而忙碌,常常无暇顾及英国政府的管理,事实上,他把所有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了内阁。威廉死后,他的小姨子安娜继位,局面同样如此。1714年安娜去世,她的十七个子女没有一个活得比她长,于是王位传给了詹姆斯一世的孙女苏菲的儿子,汉诺威王室的乔治一世。
乔治一世非常粗俗,从未学过英语,至于迷宫般错综复杂的政治制度更让他手足无措。于是,他把所有的事务全部交给内阁处理,也不出席任何会议——他不懂英语,即使参加也形同虚设。这样,内阁便逐渐养成了自行治理英格兰与苏格兰(1707年,苏格兰议会与英格兰议会合并)的习惯,不需要再去麻烦国王。对此,乔治也非常乐意,他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回欧洲大陆的享乐上。
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统治期间,许多优秀的辉格党人相继组建了内阁,其中罗伯特·瓦尔浦把持政务长达二十一年之久。辉格党领袖的地位日益上升,他们不仅是内阁首脑,还是掌权的多数党首领。后来,乔治三世继位。他曾经试图重掌权力,将内阁闲置,夺回政府重要事务的管理权。但结果却是灾难性的,并使后人再也不敢重蹈覆辙。就这样,早在18世纪初期,英国就拥有了代议制政府,由责任内阁真正管理国家事务。
当然,这个政府并不代表社会所有阶层的利益,真正享有选举权的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然而无论如何,它还是奠定了现代代议制政府的基础。它采用了一种和平的手段,成功地剥夺了国王的权力,使越来越多的国民代表能够自主地管理国家。虽然这一做法没有给英国带来黄金盛世,却成功地使英国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可是,激烈的革命却给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