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缨步入帝王寝宫。
其间陈设恢宏大气,雕梁画栋无不精美,虽生着炭火却无甚人气,让人感觉冰冷又空荡。
好像是当年的模样,却也不是了。
龙榻上皇帝昏睡,几位太医正在旁侍药,除了偶有碗勺碰撞声,安静得落针可闻。
太监总管王庇打小就被家里卖进了宫,此后便侍奉在当时还是皇子的朱景身旁,也是看着朱缨长大的。
他正侍立在龙榻一侧,见朱缨进来,先是愣了一瞬,随即便认出了她,脸上掩饰不住欣喜,快步上前想要跪拜,低声道:“老奴拜见公主殿下!”
正侍药的太医听见动静,忙停下手中动作行礼。
“总管不必多礼。”
亲手扶起王庇,又示意其他人起身,朱缨问:“父皇身子如何了?”
为首的太医面露哀戚,摇摇头道:
“回殿下,陛下近几年暴躁易怒,心火郁结不见疏解,身体本就不甚康健,又不爱惜龙体,常是饮酒如饮水,上下无人敢劝,早已亏空了身子,如今怕是······”
太医抬头偷瞟了朱缨一眼,没敢继续说下去。
“怕是时日无多?”朱缨喉咙酸涩。
众人将头垂得更低,不知这话如何能从公主嘴里毫无芥蒂地说出来。
见太医艰难地点了点头,她的心凉了半截。
宁皇后去得早,相比母亲,朱景这位父亲在朱缨心中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她还记得母亲在世时,每到下朝,父亲都会来陪她们母子用膳,常常是母亲拉着她的小手在宫门口等候。
等看到他的身影,她便松开母亲的手,哒哒跑到父亲身边,拉住他的衣角。而父亲怕她摔着,往往弯腰把她抱起,甚至会让她坐在自己肩膀上,惹得她开心地咯咯笑。
那是朱缨前十几年的人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
后来,她听说自己的母后去了很远的地方,每日只有她和父皇两人一同用膳。
起初她不满,常是气鼓鼓地问母后去了哪里,每当这时,她的父皇总会愣神许久,最后把她紧紧抱在怀里,低低哽咽出声。
她是很少见父皇哭的。在她眼里,父亲君子翩翩,少有笑之外的神情,对她和母后向来没有脾气。
时间一长,她就明白了这个问题会让父皇伤心,便不再追问,一心跟自己的母后赌起气来。
不是走了吗,有本事就永远不要回来呀。
她真的没有再回来。
只是朱缨那时还小,过了一段时间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了。因为父皇待她还是很好,尽管不能陪她日日用膳,但还是会经常为她画像,来看她时带几枝开得正艳的荷花。
朱缨慢慢走至龙榻前,只觉得腿上仿佛灌了铅,异常沉重。
她看向龙床上的人。
现在的朱景早已看不出当年公子风雅的痕迹。他昏睡不醒,瘦得几乎脱了相,眉间郁色难消,鬓边也多了几缕银丝,手无力的搭在床侧,手背青色的血管凸起,虚弱异常。
朱缨一下子红了眼,却哭不出来。
父皇十年不与她相见,就连年关也不许她回宫,是怕她被人暗算遭遇不测,还是不想让她看到日益衰弱的自己?
她接过太医手中的汤药,把剩下的一点点亲自给父亲喂完。
到底是什么事,让你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一滴热泪掉在朱景手上。
奄奄一息的皇帝被这滴泪烫到,意识有了苏醒,迷蒙间,他好像看到了宁皇后。
“阿檀······”
他想让宁檀带他走,他不愿留在这里,却说不出话来。
“父皇?”朱缨见他有反应,连忙多叫了几声。
朱景艰难睁开眼,面前的人既像他,又像阿檀。
“······阿缨?”
眼前清明的一瞬间,朱景就确定了这是他的女儿。
赵斌逼宫,他拖着病体,本就不想再苟活于世,只是不愿死于乱臣贼子之手。接着,他看到一队兵士进入崇政宫,武器上均配有一串红缨,这才放下心来,脱力陷入昏迷。
他虽未见过,却知晓朱缨有一支这样的军队,他认得那串红缨。
“父皇,是我。”朱缨紧紧握着父亲的手。
她这些年见惯了生死,而今面对父皇,心中极度伤悲却流不出多少眼泪,只能哑着嗓子说话:
“外面的叛军已被女儿料理干净,父皇不必担忧,万事以龙体为重。”
朱景说话已是困难,声音极小。
朱缨凑近,听见他说:“赵氏···流放···寝宫···牌匾之后···”
她听得认真。
只是,她发现父皇的手渐渐变凉了。
---
丧钟响起,无限哀绝。
当今陛下薨了,朱缨没有父亲了。
她听父遗命,已悉数下了令,将寝宫中所有牌匾卸下,在最厚最大的一块之后找到了那道传位诏书,是写给她的。
那诏书看着年头有些久了,想必是很多年前就写下的。
朱缨身体僵硬,起身时晃了一下,忘不了父皇攥住她手,说出的最后一句话:
“你母后的死······”
“不要放过···他们···”
九月的天气仍是暖烘烘的,可她的手极冷。
---
爆竹噼啪,春帖幡胜,又是一年新岁。宿雪难消,朝阳正升起,晨钟浑厚的声音响彻整个皇宫。
新朝已立,然先帝大丧未过三年,举国同哀,天下庆典一切从简。宫中亦是如此,仅有重要宫殿悬挂了几只牡丹缠枝喜鹊灯笼,明晃晃的烛火映照着,倒是分外喜人。
虽是数九寒天,天色又未尽亮,宫中已经有了几分热闹。
得脸的宫婢大多换了新衣,在雪迹未消的宫道上纷纷往往,低首快行,留下一串串不显杂乱的绣鞋印。
承明殿内,朱缨已经起身,此时洗漱毕,正由宫人服侍梳妆。
乌发如云,被灵巧的手指悉数挽起,梳成繁复的高髻,金笄从中穿过,青涩便褪去几分,多了几分威仪。
昨晚折腾得晚,一直到二更天才睡,困意席卷了朱缨的身体。寝宫地龙烧的暖,她足上仅着一层薄袜,交叠缩在酸枝木圆凳下。
她没有精神,头低垂,下巴埋进颈间银狐皮毛领中,紧阖着眼,一动不动坐在梳妆铜镜前任凭宫人摆弄。
即便已经登基将近两年,朱缨还是未能习惯为帝的日子。先前在江北大营从军近十年,生活虽艰苦,却能日日欣赏水乡风情,抬头便得见皎皎月光。
这与俯首书案、抬首宫墙的生活,大不一样。
寝殿门悄然开启,两旁内侍蹲身行礼,欲问候一声“督帅大安”。
来人抬手免去,示意众人噤声。
他身姿高大挺拔,周身气度难掩,披着一身玄色大氅,掸去风雪后脱下,随手递给一旁宫人,轻声步至炭火旁驱散身上寒气,方才步入内室。
若说如今前朝谁人风头最盛,那便非谢韫莫属了。女帝平定内乱顺利登基,少不得各方势力支持,江北谢家便是其中重要一支。
不说家世显赫,他位在一营主帅多年,本就战功累累,威名远播,加之与帝为伴近十年,经历的风浪不可胜数,感情自是不必多言。皇帝为彰荣宠,赐恩毫不吝惜,令其保留原先荣勋,官拜大都督。
谢韫年纪不大,资历功勋却足以服众,即便如此,也照样有人看不过眼,谏言说陛下所赐荣宠过甚,恐其恃宠而骄,生出不臣之心。
朱缨听了往往一笑而过,称爱卿无需多虑,背地里却暗暗腹诽:恃宠而骄是真,不臣之心也是真,就算是不臣之事,此人也早就得心应手了。
然而众人听不到她的心里话,只当圣上对其宠信至此,不愿接受谏言。然而谢韫能力出众,久而久之便无人再敢提此事,转而对他心悦诚服了。
何况现在谁人不知,督帅极少回自己的府邸,反倒出入宫禁畅通无阻?
敏锐些的人对此心照不宣,迟钝些的称督帅鞠躬尽瘁,与陛下彻夜理政,有此纯臣,实是国之大幸。
他是真正的天子近臣,帝王心腹。
女官照水和照雪在一旁侍立,见谢韫回来,齐齐屈膝行过礼,欲开口唤醒朱缨。
未等出声,朱缨已经醒来。
她从温暖的毛领中抬起头,懒懒的掀起一双丹凤眼,带着未睡醒的躁郁,声音有些沙哑,不复从前的清润:
“天还未亮便急着去正殿理政,爱卿真是精力充沛,朕自愧不如。”
宫人如数退下。
谢韫走到她身后站定,被炭火烘暖的手骨节分明,放在她肩头轻捏了捏。
“陛下军功卓著,过去在大营彻夜不合眼也是常事,现在却晚睡些便撑不住了。看来是登基后疏于健体,才让陛下精力大不如前。”
朱缨原本身体后仰半靠在他身上,听了这番话睡意去了大半,顿时坐直身体回头瞪他:
“这如何能一样?在江北时偶有不眠是处理军务,我自是万难不辞,可昨晚分明是······”
见他眉微挑起,换做从前,朱缨定会借机调戏他一番,但如今反应过来是他在取笑自己,那些腻歪的话便如何都说不出口了。
她咬住后槽牙磨了磨,实在气不过,干脆推了他一把,随即倨傲转过身,看向铜镜继续戴起了耳铛。
“谢卿所言之事朕已知晓,便退下吧。朕欲梳妆,有何事不妨朝会再议。”
“来人,送督帅出去!”
朱缨习武,方才也是用了劲的。
谢韫被推得后退半步,忙再度上前告罪,眼里带着笑意:“是臣多嘴,这便不说了。”
作者有话要说:朱缨:照水,缝上他的嘴(铁石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