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二节

高桥松一回到住处,立刻把桌面上的东西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他把李建勋交给他的那张军用仓库分布图铺在桌面上。按照要求,李建勋已经把那些仓库的用途在图纸上做了清晰的标注。其中存有炮兵专用物资的才能满足高桥松的条件。

制订计划的后期,寺尾谦一和他详细地讨论了调查“铁拳”的最佳切入点。当年参与轰炸的飞行员证实,豹子岭炮兵阵地的防护伪装工作做得非常细致、逼真。如果不是提前得到这个消息,单凭侦察机是不可能发现的。事情过了三年,从其他的渠道,日军一点都没有获悉“铁拳”被摧毁的情报。那么据此可以判定,无论轰炸之前还是之后,他们对消息一直采取严密封锁的措施。站在对方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利于振奋军心的事情总是要尽量遮掩。交战双方历来都是如此。所以他们判断,如果从豹子岭一带入手,成功的概率非常小。那天,高桥松经过一次实地勘察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轰炸之后出现的大批军用卡车一定是将所有的痕迹都清理干净了。而且从那附近老实巴交、不谙世事的乡民口中不但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

在叛变的支那军官中,炮兵出身的也不乏其人,寺尾谦一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当年曾经在重庆郊区服役的炮兵上尉。从上万字的询问记录中,他们找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首先,重庆地区常年潮湿、多雨、多雾;其次,当时,即便是现在,支那军队的黄油都很紧缺,这两样都非常不利于火炮的保养。稍有武器常识的人都知道,火炮的内膛、炮闩等机件是非常娇贵的。每次战斗完毕之后,在用煤油清洗这部分机件之后,通常会用黄油将其密封起来。这样做除了能起到润滑作用,还能达到隔绝水汽对钢铁腐蚀的效果。在这种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支那炮兵部队只得采取一种非常原始但又有效的办法——他们差不多每天都用人工清理火炮内膛,无论有没有作战任务。

当时,被布置在远离军事物资基地的荒郊僻野的“铁拳”野战炮达到二十余门。在旁敲侧击地咨询了相关部门后,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天用人工来维护这样多的火炮,就会需要大量的易消耗的物资,如煤油、长杆毛刷、圆木、除锈剂等。和粮食不一样,这些物资是不可能从当地得到补给的。因此,如果那些火炮真的曾经存在于那里,那就会需要不间断的物资补充。最多三天,就应该会有一辆卡车被派到那里。豹子岭附近的茶博士也证明了这一点。

重庆是一座老城,也是一座山城,缺少大块的地方囤积物资。更由于日军飞机的频繁轰炸,所以这些物资仓库都分散在很多地方。汽车需要从运输大队出发,到达仓库后领取物资,然后开往豹子岭。根据这个流程,高桥松需要从经济、省时的角度出发在地图上找到执行运输任务的那个单位,而这只是调查的第一步。

首先,他确立了离豹子岭最近的一个符合条件的仓库。经过一番比对,他认为有好几个运输单位可能担负这项任务——它们的驻地与仓库的距离差不多一样近。细微的差别从地图上无法精确地比较出来。

高桥松的办法简便有效,他把几枚大头针分别插在了汽车营、仓库和豹子岭三个位置。然后,他用一段棉线从一个汽车营开始,顺着地图上弯弯曲曲的公路连接了仓库和豹子岭。接着他更换了棉线,用同样的办法又丈量了另一个汽车营。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却需要精细和耐心。最后,他把所有的棉线做了比较,发现丈量第一辎汽团三营的那根棉线最短。

上床之后,高桥松却毫无睡意。因为除了这些技术性的工作,他还要考虑李建勋这个人的人性。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骨子里很正直也很高傲的人,他对自己被胁迫的现实很不满意。从他的目光深处,高桥松能够看到对方深深的恨意。

“你找这些资料做什么?”在给他部署任务之后,他显得很吃惊。

“我说过,你只管照做就行了,别东问西问的。”

“可那是美国参战之前!我们从来不调查抗战初期的事情。”

“你可以找借口。同样的距离是不是消耗的油料也相同,一段时期的油料消耗平均值与另一段时间的平均值做交叉比对,这不正是侦破贪污案件的正当理由吗?”

“你倒是替我想得很周到啊。”李建勋冷笑道。

接下来,他开始拐弯抹角地探寻高桥松的真实身份。高桥松当然不可能据实以告。相反,他低声但却严厉地训斥了李建勋,威胁他胆敢调查、跟踪自己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每一次接头完毕后,在回家的路上,他都精心地设计了反跟踪措施。他自信,到目前为止,李建勋没有派人跟踪自己。但是,他又怎能保证李建勋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他布置的任务呢?这确实是一个让人伤脑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