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为人称道,所以后世史官称其是“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曾著有《乾坤万年歌》的姜尚,留在人世间的传奇故事也颇多。从最初的“愿者上钩”到后来在《封神演义》中和各路牛鬼蛇神斗智斗勇,历史画卷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姜子牙。而他那独坐河边的垂钓,更是钓起了千年中国史。
姜太公本名为吕尚,其姜姓,字子牙,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相传,炎帝的后裔伯夷掌管着四岳,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伯夷曾立下很大的功劳,因而被赐予“吕”姓,伯夷的子孙也自然随了祖先的姓氏。吕尚,即姜子牙,便是伯夷的后人。姜子牙出世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逐渐中落,因而姜子牙的年轻时代并没有享过多少清福。他做过屠宰牛羊的屠夫,也开过小店卖酒为生。但生就一副文人性格的姜子牙,做买卖总是赚不了大钱,最多也只能算得上饿不着肚子。
然而,好在姜子牙是一个人穷志不短的书生。不论是屠牛卖肉,还是经商做买卖,他一直保持着勤奋学习的习惯,因而才能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对于军事谋略和治国安邦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在姜子牙的心中,他远远不满足于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他希望能够有一天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来为国效忠。然而,纵然他满腹经纶,却在商朝根本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的姜子牙眼看已经年过六十了,满头白发的他还在寻找能够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
于是,他便在山中垂钓,这便有了之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姜子牙辅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君主。从武王伐纣,到建国称王,姜子牙付出的心血是巨大的。因而,后世诗人陈志岁在《姜子牙》一诗中曰:“兵权与奇计,何妨出屠酤。白发感知遇,壮心翻胜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鱼。人世重功业,贵谋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顺势但一呼。”
周初分封的时候,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因而,姜太公还是齐国的创建者,更是齐文化的奠基者。历代典籍均尊崇其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到齐国上任之后,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他都会到于陵邑地区来和当地的老百姓们一起拜嫘祖。相传,嫘祖曾经把养蚕的技术教会给了老百姓,人们从此才有了衣服穿,再也不用披着树叶或者兽皮来遮羞了。因而,姜子牙来拜嫘祖,目的是为了鼓励老百姓要植桑养蚕,从事农耕。
此外,每年姜子牙都要带领百姓定期祭拜祖先。
每次祭拜的时候,都要在城北最为宽阔的地方高搭祭坛,坛高一丈按天干,长宽一丈二按地支,坛分三层按天、地、人三才。东边插四面青旗,上画青龙;西边插四面白旗,上画白虎;南边插四面红旗,上画朱雀;北方插四面旗,画玄武,台上中央插八面黄旗,上面画八卦文字插在八方。这样便象征着五行八卦和用于农业耕作的二十四节气。在祭坛上供奉的是上首天皇太昊伏羲氏神位、下首地皇炎帝神农氏神位、中间人皇黄帝轩辕氏神位。伏羲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氏则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轩辕氏便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皇帝。因而,祭拜这三位祖先一方面意味着要强调农耕,另一方面则强调中华民族不能够忘本。
姜太公怕自己过世后人们忘记了老祖宗以及发展蚕丝事业,便命儿子在于陵邑建立起天后宫、三皇殿,把自己在伐纣成功之后册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围,让他们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职,恪尽职守,享受人间香火。
然而,姜子牙最被大众认知的身份还是他的神学家。在现如今人们的想象中,姜子牙应该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他怀抱打神鞭、身骑四不像、破关斩将、登台封神,这段神话传说成为经久不衰的典范。抛开神鬼传说不谈,姜子牙第一个总结运用了黄帝兵法,联合天下诸侯兴周灭纣,运用伏羲文王八卦之术,以天体星象为依托,创立了中国诸神,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生为人臣、死而为神的灵魂不灭论。
在后代中国文人编绘神话故事、演义小说、天神下凡的戏曲中,姜子牙创造的这一番理论成为所有故事情节的基本依据,从而使得人文历史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因而,在唐宋以前,姜太公就已经被历代皇帝追封为武圣。之后,唐肃宗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追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出现了一些关于姜太公的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陈仲琳(一说是许仲琳)创作了小说《封神演义》,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民间广为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