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全球瘟疫》登完

在《梦游莫斯科》这本书里, 有很多关于医生和医疗系统的描写,那本《基层医生手册》,作者更是花了很多笔墨去写。

上海的医生, 或许没有看过整本书,但肯定听说过《基层医生手册》。

这是一本用来培养基层医生的书。

如果他们能参与这么一本书的编写, 在编者里加上自己的姓名,那全国的基层医生都将知道他们的姓名。

这不仅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还能让他们流芳百世。

如今在上海,一些老中医争着抢着想要参与编书。

西医那边, 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他们想要推广先进的医学理念, 而这本书, 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他们把正确的医学知识写进书里,让全中国的基层医生去学, 可以造福全中国的老百姓。

冯胡林联系了负责编写这本书的诸多医生, 然后就收到了一堆医书,有西医写的, 也有中医写的。双方都坚信自己编写的医书更胜一筹。

一群医生在康安医院吵得不可开交, 差点打起来。

西医那边多是年轻人, 一个个中气十足:“中医总是讲些玄虚的理论,什么五行生克、经络气血,全都没有实证依据,诊断也大多凭经验, 用药更是稀奇古怪。药引一会儿要用‘经霜三年的甘蔗’, 一会儿要用‘灶心土’, 还有什么‘原配的蟋蟀’,真是莫名其妙!”

“就是,甘蔗是一年生的, 经霜三年的甘蔗还能吃吗?至于蟋蟀,谁能保证是原配的?”

“中医还不分科,那么多病症,全由一个医生看,哪看得过来?”

“中医在疗养方面,确实有些作用,但其中很多理论都是糟粕!”

……

那些老中医却不慌不忙:“中医传承千年,若无实效,怎能延续至今?经络虽肉眼难见,但确实存在,艾灸也确实能治疗多种疾病!”

“常有病患,西医各种检查都无果,我们开了方子,却能药到病除!不久前有位妇人产后虚弱,西医束手无策,我用八珍汤加减调养,不到一个月,她便面色红润,身体康复。”

“不久前还有个西医得了伤寒,自己久治不愈,最后还是我帮着治好的。”

“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

冯胡林听着双方的争论,感到十分无奈。

他虽然是西医,但并不排斥中医。

正如一些中医所说,常有西医治不好的病人,最后被中医治好了。

但也有些病人,中医治不好,只有西医能治好。

冯胡林认为,双方应该取长补短。

冯胡林没有理会那些正在吵架的医生,简单翻看了医书后,他皱起眉头。

看得出来,这些医书是大家伙儿花了心思编写的。

但上面的内容过于深奥,难以理解,不符合要求。

尤其是一些老中医,他们本就有编写医书,这会儿,更是将自己编写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医书,直接拿了出来。

冯胡林先夸奖了他们一番,给予肯定,然后说道:“我们这次要编写的书是给基层医疗工作者看的,必须简单易懂,治疗成本也要低……”

冯胡林认为,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能治病就行,所以这本《基层医生手册》,不应该分西医中医。

它得按照各种常见病来分类,然后将那些成本低的治疗方法都写上去。

写书用的文字,还必须是白话文,这样才能让基层医生看懂。

书需要组织一些人重新编写,书里提到的治疗方法也必须全部核实,冯胡林觉得,这本书短时间里,怕是编写不出来。

这个会议一开就是一整天。

会议快结束时,冯胡林提到了《全球瘟疫》这本书:“诸位,最近我一直在看一本书,它刊登在《上海日报》上,叫作《全球瘟疫》。这本书里写了许多医学知识,大家都可以看看。看完后,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在我们国家建实验室投放瘟疫,我们要如何应对。”

听到冯胡林提到这本书,在场的西医都安静下来。

他们都看过这本书,看完后既害怕又愤怒。

那些中医年纪较大,有半数没看过这本书,而那些看过的,原本也不怎么在意。

他们还以为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胡编乱造的。

现在冯胡林郑重提起,这些大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时,那些西医已经开始讨论。

老中医们听了西医的话,也开始发愁。

如果真的有人在他们国家投放瘟疫,他们要怎么办?

原本西医和中医互相不待见。

但在冯胡林提起这部小说后,大家不再争吵,转而同仇敌忾,议论起这部小说来。

得知冯胡林在研究细菌,他们还纷纷提出要捐钱。

他们都是医生,擅长临床治病,但对科研不太懂,所以只能捐钱,无法参与研究。

冯胡林感谢了这些医生,更加坚定了研究出青霉素的决心。

另一边,桑景云捐钱创办的女子学校已经开始准备招生。

虽然教授医术的课本还没编写出来,但他们打算招收的那些出身贫困的女子,都是没有机会读书的,所以最初需要教授的是认字。

至少先教一年文化课,才能开始教授医学知识,现在开始招生正合适。

乔平安将招生公告贴出去,然后开始面试那些来参加孩招生的孩子。

学校招收十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少女,不收学费,包吃住,但女生入学时要与学校签订一份长达八年的契约。

在这八年内,学生不能结婚生子,必须听从学校安排,而她们要是达不到学校要求,学校可以让她们退学。

前五年,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后三年则要接受学校安排,去学校指定的地方帮人治病。

这时间是冯胡林制定的,他认为用五年时间,应该能学会认字和基础医学知识,再用三年实习,这些女生就能处理一些常见病症了。

至于那些得了大病的,即便他们前往大医院看病,也未必能治好。

最先来学校面试的是谭峥泓手下那些工人的女儿。

这些女孩子家里都很穷,但对她们学医术这件事很支持。

一来上学不要钱,二来么,如果学成,就有了一门手艺。

至于总共要学八年,这八年里不能成亲,这也正常。

家里的小子去当学徒,也要当个十年八年。

至于成亲要晚一点,有了手艺,还怕成不了亲?

更何况,这年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工人们把家里适龄的女孩子都送到了学校。

其中有一些女孩子明显不到十岁,但乔平安还是把人收下了。

在正式入学前,这些女孩子都要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才能成为学校学生。

这些年纪小的孩子,如果能完成考核,让她们入学也没关系。如果完不成,就跟其他人一起送回去,等她们长大一点,可以再来报名。

考核很简单,就是乔平安安排她们做一些诸如做菜这样的工作,当然要做的是一些较为复杂的菜式。

那些做事麻利、听得懂她吩咐的人可以入学。

那些比较笨的,或者做事马虎不仔细的人,就不能入学了。

他们要培养的是医生,还是要挑选一下的。

学校的事情主要由乔平安负责,桑景云只给乔平安出了一些主意。

她最近又忙了起来。

《穿成包身工》这本书已经连载了很久,开始收尾,因为收尾比较麻烦,所以她都写得很慢。

同时,她还在琢磨新书。

构思新书很花时间,桑景云自然顾不上学校那边的事情,本身她也不懂办学校,就只偶尔去看看。

因为太忙,桑景云甚至没怎么关注《全球瘟疫》的连载。

不过她不关注这本书的连载,却很关心它的后续。

这天是周日,谭峥泓来找桑景云,桑景云就问他:“谭峥泓,我觉得《全球瘟疫》这本书很适合翻译成英文,你能找人帮忙翻译出版吗?”

谭峥泓说:“这当然可以,不过翻译这本书需要征得作者的同意。”

桑景云说:“你可以去《上海日报》问问,如果能翻译就再好不过了。不过这本书的出版你不要插手太多,我觉得后续可能会惹来一些麻烦。”

这本书里的霓国指代日本,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出来了。

但毕竟没有明写,甚至石四等人的名字都是中文名,所以这本书并没有像《梦游莫斯科》一样被禁。

《上海日报》也没有急着将它刊登完,而是非常稳定地每天刊登四千多字。

今天正好是这本书刊登完的日子,报纸上刊登的,恰好是外星人来到地球后发生的种种事情。

“桑小姐你放心,我会注意的!”谭峥泓笑着答应,随后看向桌上摊开的报纸:“桑小姐,这个狂风真的太狠了,他和你完全不同。你每次都会给主角一个好结局,但这个作者……他竟然把所有人都写死了!”

狂风把全世界的人都写死了,谭峥泓看得目瞪口呆。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