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基层医生手册》

这个老人姓程, 名叫程蠡。

他年少时,看过一些闲书,但随着年纪渐长, 杂事缠身,就不爱看闲书了。

今天, 是他十年来,头一次看小说。

而他读这本书时, 只觉得每个句子,每个标点, 都值得推敲琢磨, 又觉得这书里, 处处有深意。

战争的残酷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鸦片的危害也写得一清二楚。

这实在是一本好书!

程蠡给了《一个士兵》这本书很高的评价, 其他人也一样。

京城的读者, 纷纷购买此书,购买之后, 又反复研读。

有人感叹这书的内容, 也有人喜爱这书的文字。

随着这本书的出售, 云景其实是女子的消息也在北京传开,只是很多读者都不相信,觉得这是流言。

《一个士兵》这本书,自然不止在北京出售。

全国各地, 都有这本书销售。

也因此, 各地都出现了对战争, 对西方世界,对鸦片,对劳工的思考。

广州一处奢华的西式大宅内。

一个年轻男子躺在榻上, 点了大烟,一边抽,一边看《一个士兵》这本书。

看着看着,他的表情变得凝重。

他年少时,因为好奇抽了大烟,然后就再也放不下。

以前,他并不把这当回事。

有人嗜酒如命,有人早起必须喝茶,也有人每天都要抽香烟。

他抽点大烟也不妨事,毕竟他不缺钱。

但此时此刻,看了书里的种种描述,他却怕了。

这鸦片,竟然会让人变成那般模样,还会损伤大脑,减少寿命?

他心中升起一股惶恐。

而这时,他父亲大步从外面进来。

“爹!”年轻人看到自己父亲,立刻叫了一声。

那中年男子看着自己吞云吐雾的儿子,表情复杂,突然开口询问:“跟汇源商行的生意,我们家只有亏钱,没有挣钱的,你为何要签合同?”

这中年男人子嗣不丰,早年得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后,妻妾就再没有怀孕的。

也因此,他将这儿子当眼珠子疼,舍不得他受一点委屈。

数月前,他更是将手上的一部分生意交到儿子手上。

结果他儿子接手不过数月,就亏掉了一大笔钱。

他原先不觉得这有什么,年轻人上当受骗很正常,多练一练多学一学就行,但昨日,他得知自己儿子买了《一个士兵》来看,便也买了一本。

他只想着看了之后,可以与自己儿子聊聊天,却不想在里面看到了吗啡上瘾的士兵干出的种种混账事。

他原本,也觉得自己儿子抽大烟没什么关系,现在却心惊不已。

抽大烟会损伤大脑和身体!

年轻人听到自己父亲的问话,整个愣住。

他会签下那个合同,是因为大烟瘾犯了,急着去享受,而那些人缠着他不放,他就顺手签了。

他本来不想说,但想到自己刚看的《一个士兵》,却将之说了出来。

他还说起了一些别的事情。

比如他后院的两个姨太太,就是有人趁着他抽大烟抽得云里雾里之时,塞给他的。

有时候他抽大烟抽高兴了,还会给人送钱。

这个年轻人心中突然涌现出对自己父亲的愧疚,说了一件事之后,就继续开口,说起别的事情。

一桩桩一件件,他都不知道自己说了多少,只知道全是大烟引起的。

中年人越听越难受,最终咬牙道:“把少爷关在他的院子里!少爷没把大烟戒掉之前,不许放他出来!”

立刻就有人将这个年轻人关到他自个儿的院子里去。

这年轻人并未反抗。

此刻他刚看完《一个士兵》,也想戒大烟。

中年人瞧见这一幕,想到了什么,又让人给儿子送一些小说进去,儿子喜欢的姨太太也送进去,当然身强力壮的家丁也要准备几个……

他要确保自己儿子即便一个人在院子里待着,也不会无趣,也要确保有人能在自己儿子大烟瘾犯了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儿子。

这大烟,他一定要让自己儿子戒掉!

这个中年人一心让儿子戒掉大烟,而全国各地,这么做的人很多。

《一个士兵》这本书后期,是写了戒大烟的办法的。

虽说戒了之后,可能会再染上,但试着戒一戒又何妨?

这大烟到底不是好东西!

许多地方,都有人因为《一个士兵》这本书,开始戒大烟。

而在上海,早就有人这么做了!

尤其是上海县城,桑学文戒掉大烟的事情,给了很多人鼓舞,很多家庭都将自家有大烟瘾的人关起来,逼着对方戒烟。

不过现在,上海的人关注的,已经不是《一个士兵》这本书了。

现如今上海最引人注目的书,是《梦游莫斯科》。

《穿成包身工》这本书看的人更多,但《梦游莫斯科》这本书刊登得太快,引发的争议太大,以至于一时间,好像所有人都在讨论这本书。

今日,桑家隔壁的女佣,就跟桑钱氏在讨论她从别处听来的,《梦游莫斯科》里的内容。

她们聊的,是基层医生。

“要是咱们这里,也有那么多基层医生就好了,最好还是书里写的女医生,之前我有个亲戚生孩子难产,她夫家找了个不靠谱的接生婆,就害得她一尸两命……”那个女佣唏嘘不已。

桑钱氏也感叹起来:“是啊!”女人因为生孩子得病的人很多,但寻常大夫都是男的,很多人不好意思请大夫看。

若是有女大夫,那该多好?

就算没有女大夫,多点医生也是好的。

桑钱氏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而当时若是有钱请医生,他们的情况肯定会好很多。

两人说起许多事情,还开始感叹生育的艰难。

多少女性,就死在生孩子上?

那本《梦游莫斯科》里,还写到了剖腹产,女人难产,可以动手术把孩子取出来。

若真的能这样,那可太好了。

桑景云站在旁边听了一会儿,也感叹不已。

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女性因为生育而死亡的概率真的很大,普通人的死亡率也很高。

她觉得,后世独生子女政策能推行,很多人愿意只生一个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医疗条件好了。

这年代,孩子死亡率极高,只生一个孩子,是难以保证家族传承的。

现代女性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可以从事各种工作,更是要感谢医疗的进步和大家族的瓦解。

在古代,即便女子可以为官,那些家族,也不会愿意倾尽全力去培养、支持一个女子。

因为她需要生育,在没办法避孕的时代,还可能反复怀孕。

她考上状元之后,若是一直怀孕生子,怎么当官?

若是她难产去世,家族对她的投资,更是会打水漂。

而她要是不生孩子,那么这个家族的未来跟她无关,她只是家族的工具人,她又怎么愿意?

桑景云上辈子去厦门旅游时,曾经了解过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

那位女士将剖腹产引进中国,还建立了中国的第一所妇产医院,她接生了无数婴儿,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而这位女士,出生在1901年,比现在的她还要小一岁。

之前桑景云跟馥郁堂的郑老板提过办女子职业技术学校的事情,当时,她就想培养一些女医生出来,现在,她的这个想法愈发强烈。

桑景云想办女子职业技术学校的时候,上海的那些医生,都在讨论《梦游莫斯科》里写到的基层医生的培养方法。

康安医院的冯胡林冯院长,最近这大半年,一直很忙。

去年,他在《双面魔君》里看到血吸虫相关描写之后,就和其他医生一起,开始研究血吸虫。

他们还夜以继日,化验上海周边百姓的粪便,控制住疫情的蔓延。

而他忙这件事忙到一半,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到了青霉素。

冯胡林经过实验,发现青霉菌确实可以杀死细菌,但要如何提纯,要如何将之制作成药物,他一点头绪都没有。

为了能出成果,冯胡林写了很多信,到处求助。

不久前,一直在北京研究细菌的魏奉文带着他和他老师的研究成果来到上海,加入了冯胡林的研究所。

但他们依然没有找到提纯青霉素的方法。

幸好,冯胡林接到从欧洲千里迢迢送来的信件,几个之前一直在欧洲学医,研究微生物的人,已经准备回国。

冯胡林相信,那些人在看到他的实验室对青霉菌的种种研究之后,一定会愿意加入他的实验室!

到时候,他们说不定能提纯出青霉素。

若是青霉素能量产,那么这个世界上,将有无数人得到活命的机会!

说不定,他们国家还能借此得到一些好处。

照理说,冯胡林忙成这样,已经没空关注别的事情。

然而这时,闲暇时喜欢看小说的魏奉文,看到了《梦游莫斯科》。

这本书的作者,在里面写到了一些跟医生有关的内容。

魏奉文看完后,跟冯胡林聊了聊,然后冯胡林就萌生了一个想法。

他想带着上海的诸多医生,编写一部《基层医生手册》。

若真的写出这么一本书来,肯定能帮助到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