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城。
洪掌柜一如既往地购买了《上海日报》和《新小说报》。
他最先看的, 自然是《新小说报》。
他年纪大了,近来眼睛愈发不好,看不清报纸。
好在他的孙女儿贴心, 用稿费给他买了一个放大镜,让他可以看清报纸上的字。
拿着放大镜, 洪掌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穿成包身工》,还读出声音。
洪掌柜的儿媳妇瞧见, 就道:“爹,你又在看桑家小姐写的小说?这小姑娘真了不得, 她写小说挣的钱, 肯定比我家阿玥画画挣的钱多多了。”
洪掌柜听到儿媳带着浓浓酸气的话, 转移话题:“阿旭考中学的事情,准备得怎么样了?”
洪母道:“已经准备好了, 阿旭特别聪明, 肯定能考上。”
洪掌柜道:“那是,阿旭肯定能考上。”
两人正说话, 洪旭从屋里出来。
看到洪掌柜桌上的《新小说报》, 洪旭眼睛一亮, 凑过去就要看。
洪母见状立刻道:“阿旭,你要考中学呢,这种闲书还是别看了。”
洪母是不乐意自己儿子去看桑景云的小说的。
她不识字,但听人说了一些桑景云的小说的内容, 听说那小说, 都是让人不要去听父母的话的。
她还听说, 上海有很多年轻人,看了桑景云的小说之后,就在家里大吵大闹, 不肯结婚。
这种小说,她家阿旭可不能看。
说着,洪母就上来拉洪旭,还道:“那桑景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写出这种小说来……”
“桑景云写出怎么样的小说来了?我看她写的小说挺好。”洪掌柜见自己儿媳妇贬低桑景云写的小说,忍不住开口。
桑景云写的小说,他都看了,觉得挺好看的。
金月季不听爹娘的话,那也是因为金月季的爹娘太过分。
而且桑景云摊上那么一个爹,她觉得不能听爹的话,也很正常。
洪母不说话了,洪掌柜却是拉过洪旭,把《新小说报》给了洪旭:“阿旭,《穿成包身工》这个故事你一定要好好看一看,这是讲做生意的。”
这个故事,洪掌柜非常喜欢。
里面讲了很多做生意的方法。
把这张报纸给了洪旭之后,洪掌柜就开始翻《上海日报》。
卖报纸的人告诉他,说今日的《上海日报》多送了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小说。
没想到《上海日报》竟也开始刊登小说,他要看一看。
洪掌柜这一看,就入了迷。
同时,他也想起小儿子以前跟他聊天时,说的一些事情。
他那个小儿子是个不安分的,总爱打听外头的世界。
有一阵子,他认识了一个从东北来上海的人,知道了很多东北的事情,然后就一直在他面前念叨。
这书里写的东北,跟他儿子说的东北,是一样的。
洪掌柜看着看着,有点想儿子了。
而被洪掌柜想念的洪永祥,正身处战场。
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劳工们服务,也为劳工们争取权益。
战场的环境真的太糟糕了,比洪永祥想象中,还要糟糕千百倍。
洪永祥有时候会后悔来了这里,如果他待在上海,是不用吃这么多苦的。
但更多的时候,他庆幸自己来了这里。
在这里,有懂英文或者法文的中国读书人帮助那些劳工,但数量太少了,远远不够。
他和其他的志愿者来到这里是有用的,他们帮助了很多人。
那些跟他一起来欧洲的劳工,更是把他们当成主心骨。
他们团结在一起,在战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还努力学习。
只要有空,洪永祥就会教他们读书认字。
战场太压抑了,找点事情做,能让他们不去想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洪先生,这里的孩子,到了晚上能开着电灯看书做作业,你说我们的孩子,将来是不是也能这样?”有人问洪永祥。
洪永祥道:“肯定可以。”
“洪先生,你说云景先生,这会儿是不是又写出新书了?也不知道她写的新书是什么,好不好看。”又有人道。
洪永祥笑起来:“她肯定已经写了新书,她写的新书,也肯定好看。”
他们一边说话,一边看天空。
这里的天空,瞧着跟上海的天空,也没什么不同。
洪永祥看着看着,闭上眼睛睡了过去。
刚结束一场战斗,他真的太累了。
这天,因为高汉林送报纸的行为,《上海日报》印刷的八千份报纸,全都卖了出去。
而很多人在看过这份报纸之后,默默地将其中那张刊登着《梦游莫斯科》的报纸抽出,同时打定主意,明天要继续购买《上海日报》。
他们对这部小说充满期待,如果这部小说后面的内容能保持水准,那么这些报纸,值得被收藏起来。
第二天,《上海日报》依旧印刷了八千份,但已经不送报纸了。
高汉林虽然有钱,但他全靠父兄接济,手上的钱是有限的,没办法一直送报纸。
不过即便如此,他的报纸依旧卖得很好。
一来,是他的报纸特别划算,内容多价格便宜。
二来,则是很多人昨天看了《梦游莫斯科》之后,今天想看后续。
“这《上海日报》真的很有良心,价格这么便宜。”
“它广告也少,《新小说报》刊登了云景先生的小说的那张报纸上,广告特别多,《上海日报》送的报纸上,却连一条广告都没有。”
“《梦游莫斯科》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北方是什么样子的。”
……
桑景雄出去了一趟,然后就跑回家,叽叽喳喳地跟桑景云说《上海日报》卖得有多好。
《梦游莫斯科》这个故事,是桑景雄誊抄的,他对这个故事充满感情。
“有人喜欢这个故事就好。”桑景云笑了笑,又问桑景雄:“我要去书店,你要去吗?”
“姐,你去书店做什么?”桑景雄问。
桑景云道:“我要去书店买书,顺便看看《一个士兵》的销量。”
今天,是《一个士兵》这本书发售的日子。
这部小说,《南城书局》印刷得比较多,印刷好之后,也没急着出售,而是先往其他城市送了一些。
今天是个好日子,上海以及周边几个城市,同时开始售卖《一个士兵》这本书。
桑景云想去看看这书卖得如何,顺便买点别的书回来看。
之前她忙着写《梦游莫斯科》,都没时间看书,现在每天只需要写三千字,正好可以抽空看点书。
“我也去!”桑景雄开口。
“那我们走吧。”桑景云道。
桑景雄见状有些好奇:“姐,谭哥呢?不用等他吗?他不一起去?”
桑景云道:“他今天上午有事,不过等忙完,他也会去南城书局,到时候我们一起请费编辑吃个饭。”
谭峥泓之前跟诺伯特等人一起,买了一块地,盖了一些“宿舍楼”打算出租。
那房子已经盖好,如今是木工在做门窗。
谭峥泓今天要和诺伯特他们一道去看看,顺便定下往外出租的日子。
桑景云今天穿的是洋装,还给自己戴了一个很漂亮的帽子。
桑景雄见状,连忙换上他那双偏长的皮鞋。
桑景云带着他,就往南城书局走去。
桑景云刚穿越时,不喜欢桑景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桑景雄已经改好很多。
这段时间桑景雄帮她誊抄稿件,更是做得很认真。
桑景雄就只是一个熊孩子,不曾违法犯罪,他干的事情跟桑学文一比,那都是小事儿。
而且在没人惯着以后,这个熊孩子已经不那么熊了,她对桑景雄,也就不再讨厌。
这会儿已经快中午了,外面特别晒。
桑景云有些庆幸自己戴了帽子。
只是,帽子能遮阳,却不能降温,因此等她来到南城书局时,已经出了一些汗。
而南城书局外面,却有许多人不顾炎热,排队买书。
“人好多!”桑景雄有些震惊。
“是啊……”桑景云也很震惊。
这本书已经在报纸上刊登过,上海的读者,在买书之前大多已经看过书,她没想到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排队买书。
好在南城书局的人已经有了经验,所以队伍不会排很长。
南城书局还开了侧门专门卖这本书,这也让那些来买《一个士兵》这本书的人,不会影响到那些来书店买其他书的人。
桑景云刚靠近,一些排队买书的人就看过来。
排队的人里,是有女子在的,他们觉得,桑景云应该也是来买书的。
然而并不是,桑景云进了南城书局的大门。
他们莫名地有些失落——这么漂亮的姑娘,竟然不来买云景先生的书!
桑景云刚进去,就看到了费中绪。
南城书局已经多招了很多人,费中绪可以轻松一点,这会儿,他就在卖普通书的柜台后坐着。
“费编辑。”桑景云笑着叫了一声。
费中绪看到桑景云,又惊又喜:“桑小姐你来了!”
他搬了个凳子给桑景云坐,低声问:“桑小姐,你是来看新书的销售情况的?”
“对。”桑景云笑道。
费中绪道:“你放心,这本书卖得特别好,我们总编已经决定,你的下本书直接做成雕版了,那样更划算。”
雕版印刷很不方便,但一直存在。
因为若是印刷量大,雕版印刷成本更小。
做了雕版之后,想要加印也会方便很多。
现在云景的书,想加印就比较麻烦。
《无名诀》和《真假千金》这两本书,又卖得差不多了,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大概率要加印。
那就要重新排版,想想就累。
桑景云和费中绪聊了聊,同时收了费中绪给她的版税。
同样是支票。
以前上海的人,都是使用钱庄的庄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会取代钱庄。
桑景云没有去看支票上的数字,她把支票放好,然后邀请费中绪等会儿一起去吃饭。
费中绪一口答应。
南城书局的总编百忙之中出来看看,瞧见费中绪在跟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子聊天,好奇地询问:“费中绪,这位姑娘是谁?”
问完,他还朝着费中绪眨了眨眼睛。
费中绪给这个姑娘搬了凳子坐,两人明显是相熟的,这姑娘莫不是费中绪的女友?
费中绪见周围没有其他人,凑到总编耳边,低声道:“这是云景先生。”
南城书局的总编:“……”
等谭峥泓赶过来的时候,中午吃饭的人,又多了一个。
谭峥泓一点意见都没有,他跟桑景云的相处时间很多,也就不介意偶尔多几个电灯泡。
他们找了一家酒楼,要了个包厢吃饭,因为没有外人,南城书局的总编也就直接称呼桑景云为“云景”,还滔滔不绝地夸奖起来:“云景先生,你写的小说题材新颖,构思精巧,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谢谢夸奖。”桑景云笑道。
几人聊着聊着,聊起了《真假千金》的英文版。
之前乔平安从南洋带了一些书来上海,在南城书局放了几百本进行销售。
因为上海懂英文的人不多,南城书局一度以为,这些书要卖不出去。
没想到最后全卖出去了!
买书的大多是中国人,有些人买书回去是为了学英文,也有一些人买书回去,是为了装门面。
在家里摆放一套英文书,看着就高大上!
“这书听说要送去欧洲,也不知道到了没有。”南城书局的总编开口。
谭峥泓算了算时间:“那些书应该已经送到欧洲。”
“到了就好,也不知道欧洲的那些人,会不会抢购这本书。”南城书局的总编目露向往:“如果他们看了这本书,一定会喜欢。”
费中绪这时候,想起了洪永祥:“若是洪永祥在欧洲看到英文版的《真假千金》,也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表情。”
桑景云听费中绪说起洪永祥,有一瞬间的恍惚。
洪永祥是二月出发去欧洲的,现在都过去四个月了!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也不知道洪永祥他们上战场了没有。
希望洪永祥能平安归来。
“对了,云景先生,《一个士兵》的英文版什么时候出?到时我们南城书局想买五千套。”
“五千套?是不是太多了?”桑景云有些惊讶。
南城书局的总编道:“不多不多,到时候上海留个两千套慢慢卖,剩下的可以送去其他城市。”
这些英文书做得非常精美,他觉得很多有钱人,是不介意买一套回去摆在书架上的。
五千套书听着有点多,但上海卖掉一两千套没问题,北京应该也能卖掉一千套,杭州、苏州,天津、广州……这些地方肯定也有人愿意花钱买。
把英文版和中文版摆在一起,还能带动中文版的销量。
谭峥泓道:“这套书已经全部翻译完,送去印刷了,但等印刷好再送过来,至少要一个半月。”
“才一个半月?还挺快的。”总编有些惊喜。
他们在聊天,而被他们惦记的英文版的《真假千金》,这会儿刚刚被送到欧洲。
谭家跟欧洲,一直有生意往来。
这几年欧洲在打仗,谭家更是一船接着一船,不停地往欧洲送物资。
欧洲各国打仗的时候,没少压榨那些被他们占领的殖民地。
中国派去了十几万劳工,印度更是有一百多万人参战。
各地往欧洲输送的物资,更是数不胜数。
而这会儿,又有一船物资来到英国。
经过层层检查后,英国方面安排了人来装卸物资。
“这些东西,要快点送去工厂!”
“你们加快速度!”
“快点搬!”
一些英国人指挥着一些亚洲劳工搬运船上的货物。
这些亚洲劳工有印度人,也有华人,他们低着头,默不作声地干活。
也是这时候,几个华人来到码头上。
他们是在欧洲留学的华人,最近打算回去。
看到码头上的劳工,这些人有些唏嘘:“欧洲这边,华人劳工越来越多了。”
“他们以前贩卖黑奴,现在情况没那么严重,可依然对劳工不好。”
“我们的国家太弱了,免不了受欺负。”
……
欧洲这边开始打仗之后,很多华人留学生都离开了。
但他们留了下来,为了完成学业,也是为了趁着这个缺人的时期,多学点东西。
现在他们已经把想学的学得差不多,也就到了该回去的时候。
“也不知道国内的情况如何了。”
“要是我们国家能站起来,能让白人做劳工就好了。”
“让白人做劳工?你还真是异想天开。”
……
说话间,那些正在搬货的劳工里,一个华人劳工突然摔倒在地。
负责监工的人立刻跑过去,嘴里骂骂咧咧的:“你不会走路吗?要是你敢摔坏货物,你就完蛋了!”
他说着,还拿出一根棍子,准备打那个劳工。
几个留学生瞧见,就想过去阻止,但有人抢先了。
船上的一个华人管事匆匆下来,拿了烟分给这个监工,然后用英文说:“先生,他挑的是书,摔不坏,你尽管放心!”
那个监工看了看管事,又看了看劳工,见他们长得差不多,知道他们是一个国家的,也就没有继续刁难。
管事这时问那个中国劳工:“你如何了,可有受伤?”
那劳工听到中国话特别亲切:“老爷,我没受伤,就是许久没吃东西,没力气了。”
那管事闻言,从身上摸出一个饼子给这个劳工:“你拿着吃吧。”
这是他的午餐。
在海上航行,吃得都很差,这个饼子是用杂粮做的,里面只放了一点点咸菜,又干又硬很不好吃。
这样的饼子他吃了一个多月,早就吃腻了,就没有吃,打算下船买点别的吃。
那劳工接了饼子,千恩万谢后吃起来,而这时,几个中国留学生走过来。
“几位先生,你们可有事情?”那管事笑着问。
留学生里的一个开口:“我刚才听你说,这箱子里装的是书?”
“是的,这里面装的都是书。”管事开口。
“这些是什么书?怎么千里迢迢带过来?”
现在欧洲很多物资都缺。
从亚洲送粮食过来,那都是很正常的,但从亚洲送书过来,就有些奇怪。
“这都是云景先生写的小说,在南洋印了,拿来欧洲出售的。”管事开口。
“云景先生?这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留学生继续问。
“自然是中国人!云景先生最不喜欢日本。”管事开口。
那几个留学生却都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人?这些是中国人写的书?”
“对,这些是中国人写的书,云景先生是个非常厉害的作家,写了很多书,他的书连洋人都喜欢!我家少爷很喜欢他的书,就跟英国人合作,将他的书翻译成英文,印刷之后送到欧洲来出售。”
这些留学生都被震惊了。
他们许久没回国,竟然连国内出了一个这么有名的作家都不知道!
而这时,其中一人问:“这书,能否卖一本给我们?”
他们即将坐很久的船,可以买一本书在路上看,当作消遣。
那管事道:“这些英文书都是有人要的,我不能出售,不过我那边有一套中文版的旧书,若是你们要,我可以卖给你们。”
这些人自然是要的,甚至对中文版更加喜欢。
那管事回去了一趟,不多时,就拿了一套他翻看过很多次的《真假千金》下来,递给这几人,换了英镑。
这几个留学生接过书,下意识翻开,然后就被惊住了!
这书里,竟然有标点!
那些字被标点隔开,读起来特别顺畅!
等等,读起来顺畅,并非只因为标点,也是因为写这书的人,用的是白话。
国内的白话文已经推广开,标点也已经推广?
他们离开数年,国内似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想也是,这几年真的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情。
这几个留学生跟管事道谢,拿着书一边看,一边等他们的船。
书只有一套,他们中的三个人凑一起开始看第一本,剩下的两人,则拿着第二册和第三册,随手翻看。
那个管事看了他们一眼,兴冲冲离开。
这书他卖了高价,这会儿,他可以拿着卖书得来的钱,去买些好吃的犒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