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工厂与女作者

清末洋务运动期间, 上海就建了一些工厂。

有赫赫有名的,能制造轮船、机器等物品的“江南制造局”,也有中国的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

等时间进入民国, 各类工厂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谭大盛建的工厂,叫“德盛冶铁厂”, 是专门生产各种铁器的,从铁锅到榔头, 从缝衣针到熨斗,生产的东西非常杂。

“国内自古就有冶坊, 以前上海这边的冶坊都是手工铸铁, 每年开两次炉, 一次是从元宵到立夏,一次是从中秋到年终……”谭大盛跟桑景云介绍着国内冶铁业的情况。

冶坊在开炉之后, 炉火是不会熄灭的, 然后工人轮班用炉火冶铁。

这是个非常辛苦的工作,而夏天不开炉, 是因为实在太热, 工人在夏天冶铁, 极有可能会丧命。

谭大盛的这个冶铁厂也是一样的,炉火不会灭,不过因为做了很多技术上的革新,所以即便现在已经过了立夏, 依然可以冶铁, 制作铁器的效率, 也远比普通冶坊要高。

当然这个时代的工厂,再怎么先进,也跟桑景云想象中完全不同。

不过, 谭大盛的工厂里的工人,状态看着还挺不错,都挺健壮的。

谭大盛说了缘由:“我这工厂,跟那些纺织厂和缫丝厂不一样,工人都是要干体力活的,而想让他们把体力活干好,必须让他们吃饱睡好。”

他的工厂的招工要求很高,只要身强体健的人。

此外,他们工厂的伙食也很好,给工人的工资更是不低。

其中一些他专门从无锡挖来的技术工,不仅包吃住,每月薪水还给十几元,逢年过节也不会缺了节礼。

桑景云了解了一番,觉得这工厂各方面都很好,在这个时代,已经算得上是良心工厂。

谭大盛这个厂长对工厂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明显是上了心的。

桑景云说了这一点,谭大盛就道:“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我若是对工厂不了解,底下人肯定会糊弄我。”

谭大盛说完,就给桑景云讲了一些工厂主被糊弄的事情。

比如一些工厂购买原料,采购的人会拿回扣。

若只是这样就算了,有些采购甚至会故意浪费工厂原料,以便让工厂多进货,他也可以借此多拿回扣。

至于偷盗工厂物品这样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他们工厂门口,都是放了磁铁的,以免有人将工厂的铁器偷走。

这个冶铁厂并不大,占地面积跟孤儿院差不多,不过它所在的地方,地价可比孤儿院那边贵多了。

里面有很多从国外进口的设备,甚至用到的铁矿石,也都是进口的。

他们还直接进口钢铁,然后重新冶炼,做成各种器具。

谭大盛的工厂生产的铁器质量很好,价格还比那些小作坊生产的铁器低,桑景云知道,这家工厂的铁器进入市场以后,肯定会对那些普通的冶坊造成冲击,让一些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失业。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总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发展工业。

来自未来的桑景云很清楚,一个国家想要强大起来,必须发展工业。

可惜的是,她上辈子是个写小说的,虽说看小说的时候,看过高炉炼铁之类的内容,也看到了具体方法,但她并未记住,现在让她说,她是说不出来的。

桑景云这会儿,就希望可以买一些冶铁设备,找机会去西北这样的地方,也建个冶铁厂。

在战争时期,他们国家真的特别特别缺钢铁!

只是她现在没有钱,这件事也就没办法办到。

好在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慢慢来。

桑景云和谭峥泓看过谭大盛的工厂以后,又去看了看隔壁一家印染厂。

这家工厂专门给上海这边的纺织厂生产出来的各类布料。

印染厂也做了一定技术上的改进。

以前的染坊,用红花染红色,用槐花和槐子染黄色绿色,成本很高。

但这家工厂,所有的染料都用从国外进口的“洋料”,不仅成本低了许多,染出来的布料的颜色还更好看。

桑景云听说了这些,不免有些唏嘘。

这个时代,他们国家的传统行业,真的受到了太多冲击。

而除了这些以外,桑景云还从谭大盛那里,知道了一些别的事情。

比如很多工厂,都会被敲诈,若是工厂主没有背景,甚至会遇到上海政府的某些人没钱花了,就直接上门要钱的情况。

哪怕谭大盛有后台,有事也会遇到这类情况。

不过总体来说,他的工厂的情况算好的,毕竟他有进口铁矿和钢铁的路子。

国内缺钢铁,不说老百姓离不开菜刀铁锅,就说制造武器,钢铁那也是必备的。

他能弄到钢铁,那些人对他,也就会客气很多。

这一天,桑景云长了不少见识,她也终于确定好了女主的事业线。

这天中午,桑景云是在冶铁厂吃的饭,晚上,则去谭家吃饭。

冶铁厂有一个大厨,工人们吃的普通饭菜是他的徒弟做的,而谭大盛来工厂,就由他做饭。

他手艺挺好,但远比不上谭家的厨子。

谭家厨子的手艺,桑景云是尝过的,谭峥泓动不动就给她带家里厨子做的食物。

但很多菜,是不方便外带的。

这次去谭家,桑景云吃到了很多之前没吃过的,颇具南阳特色的食物。

吃饭的时候,谭大盛说起《真假千金》英文版过几天会被送到上海的事情,又道:“桑小姐,这本书在南洋卖得极好,很多人都喜欢。”

桑景云闻言挺高兴。

谭大盛又道:“我太太也很喜欢这本书,她原本两个月前,就该启程来上海,但因太过喜爱这本书,想盯着印刷社让印刷社好好印刷,就在南洋多留了一段时间,一直到近日才和书一起过来……桑小姐,你到时候,一定要给她签几个名。”

桑景云听说谭峥泓的母亲要来上海,略有些惊讶。

但她很快就笑着答应下来。

谭峥泓是个话多的人,大概是因为年纪小的缘故,对人也没有什么防备。

桑景云以前跟他聊天时,他早已将自己家的情况和盘托出。

虽然没见过谭峥泓的母亲,但桑景云对那位女士有所了解。

按照谭峥泓的描述来看,乔平安是个很好相处的人,现在谭大盛又说乔平安喜欢自己的小说……她们应该能和谐相处。

其实不能也没关系,不相处就行,谭峥泓虽然年纪小,但习惯自己解决各种问题,并不是妈宝男。

桑景云这日,是坐谭家的车回家的。

回家后,她早早睡下,第二日又像以往一样,早早起来。

这已经是《穿成包身工》正式刊登的第三天,桑景云拿到今日的《新小说报》的时候,就看到报纸头版目录页面,有一行大字:“热烈庆祝本报销量过三万!”

《新小说报》的销量,竟然到了三万?

这销量在现代算不上什么,但在这个时代,真的算非常高的了!

不过这份报纸,如今的可读性也确实比以前高很多。

桑景云在连载《双面魔君》期间,是不怎么喜欢看报纸上的其他故事的,但近来拿到报纸,却都会看一看。

上面的笑话、奇闻轶事之类,都很有意思,一些短篇小说,桑景云也很喜欢。

那些短篇小说内容很杂,有写周遭近事的,也有写民间传闻的。

桑景云看完目录,目光就落在了下面的“笑话”栏目,然后就看到今日的笑话,讲的是一个外国人吃粽子,用叉子插了粽叶咬,结果咬不开……

这笑话毫无疑问是编的,但老百姓肯定爱看。

桑景云把报纸往后翻,突然发现今日刊登的短篇小说,瞧着有些不一样。

这小说的文字很细腻,整篇小说,还是写的以武侠世界为背景的,悲剧的爱情故事。

大概就是一个江湖女子,遇到了一个江湖少侠,两人互生情愫后,女子带少侠回家,结果少侠偷了女子家中宝刀离开,原来这少侠接近女子,就是为了得到这把刀报仇。

这女子意识到这一点追上去,那少侠已经报仇雪恨,身边还有娇妻相伴。

女子就废了少侠武功,抢了宝刀回家。

这个故事,不管是文笔还是剧情,桑景云都很喜欢。

她还有种感觉——这篇小说,是女子写的!

所以除了她,已经有别的女孩子,在《新小说报》刊登小说?

这真的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桑景云相信,以后写小说的女作者,会越来越多。

要知道在她的上辈子,女作者并不比男作者少!

桑景云想得没错,这个短篇小说,确实是女子所写。

此刻,一所女子中学的后门处,几个女学生又在跟报童买报纸。

之前,担心云景完结旧书开始写新书以后,《新小说报》的销量会下降,这些女学生,就刻意多买了一些《新小说报》。

但这,还是买少了!

一些没有买《新小说报》的学生,见买了报纸的同学将《新小说报》叠得整整齐齐收起来,羡慕不已。

她们也想要报纸!

但第一天的报纸已经买不到,若是从后面开始收集,缺了一天,总是让人遗憾的。

她们不如等将来出了书,直接买书。

今日,她们照旧买了五十份《新小说报》,买完就看到头版头条,写着《新小说报》销量过三万的事情。

这些女学生都很兴奋:“不愧是云景先生,即便她是女子,报纸销量也一点没减少,反而增加了!”

“《新小说报》销量增加,其实也正常,近来报纸上的故事,比以前要好看许多!”

“确实!”

……

众人正聊着,其中一个女生突然惊呼了一声。

其他女生纷纷问:“怎么了?”

那女生道:“你们快看第二版,上面刊登了孟琳的小说!”

这些女生惊了惊,翻到第二版的短篇栏目,果然看到里面刊登了一篇眼熟的短篇小说。

这短篇小说,是她们的同学孟琳写的,在投稿之前,她们都看过!

孟琳一直很喜欢看故事书,也喜欢写东西,近几年,陆陆续续写了好几篇短篇小说。

但她从未想过要投稿,一来是不缺钱,二来是觉得报刊杂志不会刊登她的作品。

孟琳的作品,最终只在同学间传阅。

这情况,持续到云景是女子的消息被曝光。

知道云景是女子之后,她们这些同学就鼓励孟琳去投稿,而孟琳咬咬牙,还真找出一篇短篇小说寄出去。

孟琳有个姐姐,与孟琳关系很好。

孟姐姐出嫁后,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娶自己,是为了孟家的钱,其实他另外有喜欢的女子。

只是婚已经结了,孟姐姐不能反悔,也就只能过下去。

孟琳一直为姐姐不平,所以才写了这篇小说。

“我们快把报纸拿去给孟琳看!”

“孟琳太棒了!”

“孟琳的小说可以被刊登出来,我的是不是也可以?”

……

这些女生拿着小说跑回宿舍,找到孟琳说了这件事。

孟琳又惊又喜,她没想到自己的小说,竟然真的能被刊登在报纸上。

看着报纸上的铅字,她的眼眶不自觉就红了。

“孟琳,我记得你还写了别的小说,你快去投稿!”

“对,你一定要继续投稿,将来,你说不定能成为像云景先生的作家!”

“孟琳,等你拿了稿费,一定要请我们吃好吃的!”

……

孟琳因为没有自信,之前投稿时,没写自己的家庭住址,还标注了不要稿费。

所以,这次她并未拿到《新小说报》的稿费。

但这并不影响她请客,毕竟她不缺钱!

孟琳站起身开口:“我马上拿钱去厨房,让她们中午给我们加菜!”

“好!”众人一起开口。

孟琳刚才红了眼眶,忍不住想要落泪,但此时此刻,她的眼睛熠熠生辉,里面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她会继续投稿。

下次投稿,她还要留地址,留真名。

她要把自己想写的东西,都写出来!

她要像云景先生一样,成为一个女作家!

孟琳的想法,黄培成并不知道。

他刊登孟琳的小说,一方面是孟琳写得确实不错,很特殊,另一方面,则是孟琳不要稿费。

虽然他不缺钱,但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

黄培成希望,这位笔名叫“王木”的作者,可以多投一些不要稿费的稿件。

他已经另外找了一处房子,买下来当作报社的印刷房使用,现在非常缺钱!

《新小说报》的员工虽然很忙,但心情都非常好,那些看《新小说报》,看云景不顺眼的人,就很难受了。

一个因为得知云景是女子,愤怒之下不再给《新小说报》投稿,还写了一封信骂黄培成的作者,在看到今日的《新小说报》之后,就异常难受。

他当初骂黄培成的信里,说《新小说报》刊登女子的小说,背弃男读者,迟早办不下去。

结果《新小说报》的销量不降反增。

没了他的稿件,黄培成就刊登别人的小说,一点都不曾受影响。

今日报纸上的这篇短篇小说,瞧着还像是女子所写!

这人气急败坏,立刻写了一篇文章,给别的报纸投稿。

他这文章是骂云景的,说云景相貌丑陋嫁不出去,才整日说什么女子要读书,又说云景写的《真假千金》要在英国出版一事,子虚乌有。

他是真的这么觉得的。

云景若是长得漂亮,家中遇到困境后,找个有钱人嫁出去就行,哪用得着写小说挣钱?

而且她每日写那么多字,必然没空打扮,灰头土脸!

还有《真假千金》在英国出版……反正他打从一开始,就不相信这件事,觉得都是云景为自己造势,故意这么说的。

等他知道云景只是一个普通女子,就更确定这件事。

一个普通女子写的小说,绝不可能在英国出版!

这人写了许多,投稿时,还附上了自己给《新小说报》供稿时的笔名。

他长期给《新小说报》供稿,这个笔名还是有点名气的!

之前他匿名发的文章,没什么人在意,但现在他用自己的笔名发的文章,别人肯定会看!

写完文章,让自己儿子将之送去跟《新小说报》不对付的报社,这人松了一口气,然后又将面前的《新小说报》撕烂,并告知下人,往后不许再买这份报纸。

云景的小说,他是不愿意看的。

这人不看,别人却是愿意看的,今日,上海的读者看完更新后,都想知道后续。

“也不知曹可欣在管事面前,能不能自荐成功。”

“认字会算数的人不多,管事应该会用她!”

“我也觉得管事会用她。”

“这未来的女子,都能读书,还能读大学,真是让人向往。”

“若真的能义务教育,让全国的孩子都读书,也不知道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完云景的书,又开始聊今日《新小说报》上刊登的,王木的小说。

“这武侠背景的爱情小说,当真少见。”

“这小说写得也出人意料,我还当这女子会在少侠报仇后,与少侠在一起,不想她竟干脆利落,直接废了少侠武功。”

“这故事又是以女子为主角,你们说,这书会不会是女子所写?”

“这就没人知道了!云景的小说,尤其是《无名诀》和《一个士兵》,一点都看不出是女子所写。”

……

读者们看过今日更新后,就各自散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一天时间匆匆过去,睡前,那些有报纸的人拿出报纸,又将今日更新看了看,这才心满意足地去睡。

那些没有报纸的人,则回忆了一下今日的剧情,又开始琢磨明日要去跟谁借报纸看,或者去哪里听人读报纸。

他们在夜色里睡下,当太阳再次升起,就又开始各自的生活,同时,也有许多人打开《新小说报》……

茶楼里,说书先生刚开始念,很多人就好奇起来,等说书先生念完,他们纷纷开口:“简化字?未来用的是简化字?”

“有些字着实难写,若能简化一下,确实会好写很多。”

“我家那臭小子一直说读书太难,若是简化一下,他是不是就愿意读了?”

……

茶楼里许多人,是连字都不认识的。

他们觉得那字若能简化一些,学起来会简单许多。

但也有一些人,在听到简化字的提议以后,暴跳如雷。

这年头,连推行白话文,都有许多人阻拦,不要说简化字了!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些人觉得,这是坚决不能改的。

于是,茶楼里,又一次出现争吵的声音。

没打起来就行,茶楼老板瞧了一眼,继续做自己的生意。

而就在这时,突然有人拿出一份报纸,道:“今日,有人在报纸上拆穿了云景的真面目!之前固定给《新小说报》供稿的一个作者,说云景的小说要出英文版一事,是假的!”

这人没提那个作者说云景丑的事情。

云景是一个文人,没必要过于在乎她的外貌,而且身为男人,当众评判一个女子的相貌,很没教养。

这人不喜云景,厌恶云景的离经叛道,但他自认是君子,做不出来指责他人外貌的事情。

他又道:“之前都以为云景是从西方留学回来的,《新小说报》说她的小说要出英文版,也就没人质疑,但云景只是一个出生在上海县城的普通女子,她有什么本事,将自己的书送去英国出版?而且《真假千金》写的是上海的故事,洋人肯定不爱看!”

这人发出质疑,而像他一样质疑这件事的人,有很多。

一个年轻女子的小说能在国外出版,这打了太多人的脸,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

而这个时候,乔平安乘坐的,从南洋来上海的船,缓缓靠近上海码头。

这艘船上,装了许多货物,还装了一千本英文版的《真假千金》。

乔平安拿着一本已经被她翻得卷边的英文版《真假千金》,与自己的英文老师一起从船上下来,踏上上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