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峥泓这天很早就起床了。
他飞快地穿好衣服, 又用梳子沾水,梳了一个三七分。
他现在已经不抹头油了,桑小姐说她喜欢清爽一点的头发。
打理好自己的外表, 谭峥泓就飞快地下楼。
整个世界漆黑一片,但谭家厨房里的灯已经亮起。
谭峥泓飞快地进去, 问正在忙碌的张妈:“张妈,馄饨包了吗?”
张妈笑着开口:“包了, 小少爷你带走吧。”
包好但没下锅煮的馄饨被放在食盒里,除了馄饨以外, 食盒里还放了一碗张妈昨儿个做的牛肉丸。
“谢谢张妈!”谭峥泓喊了一声, 拎着食盒就往外走。
他将食盒挂在自行车车把手上, 脚一蹬,自行车就飞快往前。
去桑家的路, 谭峥泓已经非常熟悉, 纵然天还黑着,他也不会骑错。
十分钟后, 谭峥泓来到桑家。
现在时间有点早, 但桑家的烟囱已经开始冒炊烟。
谭峥泓见状, 推着车上前敲院门。
桑家院子很小,有点响动屋里的人马上就能听到,很快,桑钱氏就出来, 给谭峥泓开了门。
门打开后, 桑钱氏无语地看了谭峥泓一眼。
谭峥泓来得越来越早了。
“奶奶早!”谭峥泓笑着开口, 熟门熟路地去厨房:“桑叔早!阿兰奶奶早!”
打完招呼,他就把手上的食盒打开,往外拿东西:“桑叔, 我带了一些生馄饨过来,还带了一些牛肉丸。”
桑学文开口:“我这就烧水煮。”
桑景云今天要去交稿,打算给费中绪带点吃的,桑学文做的早餐,也就跟往日不同。
他做了一些馅饼,有咸菜肉末豆腐干馅的,也有小葱肉末馅的。
这样的馅饼,就该配上汤汤水水一起吃,桑学文本打算让桑钱氏去买点豆浆回来,现在有小馄饨,也就用不上豆浆了。
谭峥泓本想帮忙,但厨房里已经有三个人在,用不上他,他也就回到餐厅里。
这时,桑景英从楼上下来。
看到谭峥泓这么早过来,他有些惊讶,但还是跟谭峥泓打了个招呼,然后坐在桌边,整理自己这一周写的水浒传的稿子,还有昨日从洪掌柜那里拿来的,洪玥的画稿。
《西游记》的连环画,谭峥泓一本不落全买了,一直很喜欢。
见桑景英在整理画稿,他凑过去看,又对桑景英道:“景英,你真厉害,竟然还能编写连环画!对了,这位洪明先生是谁?”
桑景英看了谭峥泓一眼,道:“洪明是洪家人,洪永祥的晚辈。”
“原来如此!”谭峥泓以为洪明是洪永祥的侄子:“他画得真好。”
“是很好。”桑景英笑了笑。
画连环画这事儿,一开始是他姐主导的,那时的他还只想着赚钱,也就对此事不太上心。
但后来,他姐专心写小说,而他继续画《水浒传》连环画,他对画连环画这事儿,也就越来越上心,还一直关注连环画的销量。
值得庆幸的是,连环画的销量一直很好。
两人聊天时,桑景雄从楼上下来。
桑景英和桑景雄的关系不错,瞧见桑景雄,他立刻就道:“景雄,你快来早读!”
桑景雄来到桑景英身边,拿了桑景英的课本读上面的课文,又时不时看谭峥泓一眼。
谭峥泓却一直在看楼梯。
桑景英瞧见开口:“我姐早上起来后,会点了灯,先写几百字,要吃早饭的时候,她才会下来。”
谭峥泓当即夸奖起来:“桑小姐真勤奋!”
早饭很快做好,桑景英就让桑景雄上楼去喊桑景云、陆盈和桑景丽下楼吃东西。
陆盈和桑景丽早上起床后,也不会马上下楼。
她们会一起复习昨日学的内容。
陆盈会把课文全部背下,早上就带着桑景丽一起读,一起背。
吃完早饭,她们还会预习没学的课文,等预习好,再去学校上学。
当然,今天是周日,她们不用上学。
很快,桑家人就都在桌边坐下。
谭峥泓带来的小馄饨是虾仁的,馄饨皮还很薄,看着就好吃。
桑景云近来饭量增长不少,她吃了一碗馄饨,又吃了两个馅饼,吃完就对已经吃了一碗馄饨四个馅饼的谭峥泓道:“我们去交稿吧!”
馄饨不好带,桑景云就只给费中绪带了四个馅饼,又另外装了一些卤猪耳和卤猪鼻。
阿兰想吃猪头,昨儿个就买了个猪头回来卤。
猪耳朵和猪鼻子是猪头上的精华,她就都切了一些,给费中绪中午加餐。
两人带上东西,就往费中绪住处走去,路上,桑景云又拿着陶瓷杯,买了一杯热腾腾的豆浆。
他们到费中绪住处的时候,天刚亮。
费中绪给他们开门,看到谭峥泓和桑景云走在一起有些吃惊。
这么一大早的,谭峥泓竟然跟桑景云一起给他送早餐!
这两人的关系,怕是比他想象中更亲近。
虽然早已放下桑景云,但费中绪心里还是酸溜溜的。
不过他面上并未表现出来,热情地招呼两人进去。
“费先生,我爹今天做了两种口味的馅饼,我每样都给你拿了两个。”桑景云开口,这馅饼每个都有成人手掌大小,里面还装满馅料,成年男人吃四个也够了。
费中绪拿了一个馅饼咬了一口,立刻道:“这馅饼好吃,里面的咸菜味道很正!”
桑景云又把豆浆给他,这才拿出稿件。
费中绪一边吃,一边跟桑景云聊天:“桑小姐,你是不知道,黄培成这些日子都乐疯了!《新小说报》的销量达到两万份,他在上海报刊界,已经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桑景云笑了笑,又问了一些别的问题,比如《真假千金》的出版情况。
费中绪道:“《真假千金》这本书,下周应该能装订一批出来,到时我拿几本给桑小姐你。”
谭峥泓立刻道:“我也要!”
费中绪答应下来,又道:“谭少,桑小姐是作者,我给她的是样书不收钱,你的书可是要收钱的。”
“没关系!”谭峥泓立刻开口,出钱真的没啥,能提前拿到书,就算让他出双倍价钱,他也愿意。
费中绪还要去工作,桑景云和谭峥泓稍稍坐了一会儿便一起离开。
谭峥泓跟在桑景云后面,对桑景云道:“桑小姐,今天天气很好,我们要不要去附近逛逛?”
桑景云答应下来:“好!”
谭峥泓见桑景云答应,马上开始推荐适合逛街的地方。
费中绪跟在两人身后,听见两人的谈话,心里更酸了。
算了,不想这件事了。
他还是想想,加印的《无名诀》以及首版的《真假千金》出售后,自己能拿多少提成吧!
之前他一直得过且过,总是将钱花个精光,但这几个月,却有了攒钱买房的想法。
仔细想想,一直住别人的马棚楼,确实是不合适的。
费中绪出门上班的时候,很多人已经看完今天刊登的《一个士兵》。
现如今,绝大多数人在拿到《新小说报》后,都会第一时间看上面刊登的,云景的小说。
而等他们看完今天的小说,就被惊住了。
“那吗啡竟然是从鸦片里提炼出来的,还比鸦片更容易上瘾?”
“以前洋人嘲笑我们国家那些抽大烟的士兵,结果现在,他们自己的士兵用上了吗啡!”
“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
《一个士兵》这本书,已经连载好多天。
书里描写的世界,让很多读者惊讶。
这跟他们想象中的西方世界不一样!
那些洋人看起来那么厉害,结果他们的士兵,竟然也饿肚子?
他们的军官,竟然也贪污?
一些人甚至开始反思,觉得以前一直神化西方的行为不对。
但也有一些人,觉得西方什么都好,觉得云景这么写,是故意抹黑西方。
此刻,张庄茂读书的中学里,就有几个对西方非常崇拜的学生,觉得云景乱写:“云景这是故意抹黑!”
“我们国家不如对方,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而不是依靠贬低对方来获得尊严。”
“西方一直在提倡自由民主,都把国王送上断头台了,肯定不会这样!”
“南洋的大片土地,都被西方人管着,听说他们种了许多粮食,肯定不会缺粮。”
“云景还抹黑西医!”
……
只是,这样的人总归是少数,其他人并不这样想:“都说云景先生是去国外留过学的,他懂的肯定比你们多。”
“西方确实在南洋殖民了,也确实在南洋拥有大片种粮食的庄园,但那些庄园,都在有钱人手里,难道还指望他们把粮食白送给军队不成?”
“报纸上都写了,俄国那边特别缺粮。俄国与英法是同盟,英法真要不缺粮食,肯定会支援俄国,而不是任由俄国自生自灭!”
“云景先生写得非常好!之前我一直觉得,西方的制度是完美的,现在看来也不是。”
……
学校这样的地方,人们什么想法都有,大家也就争论起来,但普通民众,不会想那么多。
桑景云将这个故事写得很真实,他们也就坚信这些内容是真的。
“没想到洋人打仗,也会死那么多人!”
“那些洋人真不是什么好东西,鸦片就是他们弄出来的,现在他们又弄出来吗啡。”
“唉,我很喜欢这个詹姆斯,他现在的样子,怪可怜的。”
“吗啡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
上海县城。
姜二爷和心腹昨晚上装卸货物,折腾到了后半夜,今天也就起晚了。
虽然昨天念叨着要看《新小说报》,但姜二爷对这件事并不上心。
他现在,只想将手上的吗啡快些卖出去,换成钱。
因此,吃了点东西之后,姜二爷就带着一些样品,去找自己的靠山了。
他想将这东西卖给军队,但他没有门路,想做成这生意,还是要靠自己的靠山。
姜二爷找到自己的靠山后,就将吗啡的来历和用处仔细说了说。
他的吗啡,是西方战场上一些军官扣下后卖掉的,这种东西肯定不能在欧洲本土销售,就被送到东亚。
“这可是好东西,在欧洲那边供不应求,我也是花了大价钱,才能抢到……”姜老二诉说着自己的辛苦,又把自己购买吗啡的价格,翻了倍往外说。
姜老二的靠山听了很是满意。
西方的药品,在他们国家一直都是紧缺的,售价也高。
他将这些药品送去军队,不一定能赚到钱,但肯定能跟军队打好关系!
这年头,谁手上有兵,谁就是大爷,他一直想讨好那些人,可惜找不到法子,现在总算是有了办法!
“小姜,我就知道你是个能干的,这事若是成了,你要记大功!”这人很是高兴,夸了姜老二一番,最后道:“你回去等消息吧,等我找到买家,就让他们与你商议。”
姜老二喜滋滋地答应了。
谈完这件事,姜老二便回到自己住处。
办成了一桩大事,他心情很好想找点乐子,就将自己的心腹找来,让心腹把报纸拿来给他看。
那心腹当即回房间,将自己收集的前几日的报纸给姜老二,又道:“姜爷,今日的报纸还在门房那边,我这就去拿。”
他这报纸不是买的,而是让报摊摊主免费送的。
那报摊摊主,每天早上都会将报纸送到门房那里。
“去吧。”姜老二挥挥手,开始看手上的报纸。
姜老二是识字的,不过他对小说兴趣不大,以前也就从未看过《新小说报》,只看《申报》《时事报》这样的报纸。
现在难得看小说,他看着看着,很快就看了进去,还非常喜欢。
很多人看战场描写,都忍不住落泪,姜老二却只觉得兴奋。
而在他看了一些后,他的心腹拿着今日的报纸回来了。
姜老二没有理会心腹,继续往下看。
那个心腹见状,就翻开《新小说报》,看今天的更新。
看着看着,心腹手指轻颤,身上冒出冷汗。
他昨天跟姜老二说,这报纸上写了吗啡,还把吗啡写成了能救命的药,这是事实。
但他没想到,在今天刊登的内容里,吗啡成了害人的东西!
这心腹,已经看了云景很多小说,他知道云景的小说有多么受欢迎。
之前,云景在小说里写到血吸虫病,写到钉螺,这几个月,上海郊区的那些老百姓,就一直在灭杀钉螺。
现在云景写吗啡不是好东西,还会有人愿意买吗啡吗?
这个心腹对姜老二的脾气很了解。
姜爷并不是好脾气的人,等看到云景今天写的东西,肯定会大发雷霆,到时他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但不让姜爷看,也不现实。
心腹咬咬牙,对姜老二道:“姜爷,姜爷,今日这报纸上,又写到了吗啡。”
“嗯。”姜老二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
他已经看到军医给詹姆斯动手术的剧情了,见上面果然有吗啡的描写,心情很好。
他不知道写这书的人是谁,但这人明显对西方战场有所了解。
而他写的内容,分明就是在帮吗啡打广告!
“姜爷,今日的报纸上,写了吗啡的害处。”
姜老二皱眉:“吗啡的害处?是什么?”
说完,他接过报纸看起来,看着看着,姜老二眉头皱起。
他知道这书上写的,应该是真的。
一来这书写得真实,二来……他一直做鸦片生意,对这方面,也就有些了解。
姜老二问心腹:“这报社能不能封掉?”
他不想别人看到这份报纸上的内容。
心腹道:“报社开在租界,怕是封不了。”
“封不了就想办法把报社烧了,或者把报社的负责人绑来,总之,不能让太多人看到这报纸!”
姜老二不怕那些老百姓看到这个故事,他怕那些大人物看到。
他想把吗啡卖给手上有兵的人,可要是对方知道吗啡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肯定就不愿意买了!
姜老二觉得,英法等国应该知道吗啡的害处。
只是他们在打仗,不能没有这东西,就只能给士兵用。
但他们这里的情况不同。
现如今,他们国家也有一些地方在打仗,但上海周边还算安定,这里的军队,是没有仗要打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没必要购买吗啡饮鸩止渴。
姜老二的心腹听到姜老二的话后,脸色煞白,呼吸也变得急促而紊乱。
姜老二意识到不对,问:“这报纸有后台?”
心腹喉结滚动,咽了口口水:“姜爷,这报纸,每日都能卖出两万份。”
姜老二闻言脸色大变,想也不想,就一巴掌扇在心腹脸上:“你怎么不早点说!”
心腹不敢多话,他就算想早点说,也没有时间……
姜老二满心烦躁。
上海有很多报纸,其中大多只卖几千份,有些甚至只能卖几百份。
他以前不看小说,不知道《新小说报》,还以为这报纸,最多卖个一两千份。
若是如此,控制住报社,再把报纸追回一些,就起不了乱子。
哪能想到,它竟然能卖两万份?
小报社他能对付,这样的大报社,却是不能动的。
而且已经卖出这么多报纸,这事儿,怕是已经有很多人知道。
姜老二急得不行,而这时,他的靠山正被人训斥。
上海这边是驻扎着军队的,也是巧了,管着军队的,是谭大盛的靠山。
这位护军平日里,也是不看小说的,《无名诀》和《真假千金》,他都不曾看过。
但《一个士兵》这个故事,是不一样的。
昨天,有人告诉他,说现如今上海一个有名的作家,写了一部以西方战场为背景的小说,里面写了很多战争场景。
他得知此事后,非常好奇,就让人找来报纸看了看。
这一看,他就入了迷。
他位高权重,能知道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事情,对西方战场的情况,和西方军队用的武器之类,都很了解。
但他不知道作战细节,他知道的很多信息,是被美化过的。
现在看这本书,他有种大开眼界的感觉。
这个故事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展开,让他知道了普通士兵的想法,他觉得这对他很有用!
他很喜欢《一个士兵》这本书,今天早上起来后,先看的甚至不是《申报》,而是《新小说报》。
然后他就看到了吗啡的危害。
“啧啧,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他感叹起来,然后去了军营。
到军营后,他揪出七八个欺压士兵的低级军官,将这些人赶出军营并没收财产,又拿这些财产换了一些猪,给士兵改善伙食。
士兵们兴奋不已,都觉得他是个好人。
他不花一分钱却收买了人心,也很高兴。
结果,就在这时候,上海县城那边的一个官员,要卖吗啡给他。
他非常无语,想也不想,就将那人骂了一顿:“吗啡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竟然想把害人的东西高价卖给我,到底是何居心?”
姜老二的靠山被骂得狗血淋头,他一开始不明所以,后来却弄明白了。
这吗啡是从鸦片里提炼出来的,比鸦片还毒!
姜老二害他!
姜老二的靠山在被训斥过后,立刻让人把姜老二之前送他的钱和东西送给护军大人赔罪。
做完这一切,他又让人把姜老二叫来。
然后,他狠狠地骂了姜老二一番,又让姜老二拿三万元给自己,说他要拿着钱去赔罪。
姜老二得知又要拿出三万元,呼吸不畅。
这可不是三元,这是三万元!
纵然他开赌场挣得不少,拿出这么大一笔钱,对他来说也是大出血。
他还不能不给,要是不给,不仅得罪靠山,还会得罪那位护军!
只是现在,他加起来已经损失六万元,这钱要如何赚回来?
对了,那些吗啡也不是他白得的,这东西,是他花大价钱买来的!
要是这五十箱吗啡卖不出去,那他的损失还要增加。
偏这东西不好卖。
一来上海的人习惯了抽大烟,不会去尝试新东西,二来……那《新小说报》,卖了两万份!
就连护军大人,都看《一个士兵》这部小说,现在肯定有很多人知道吗啡的危害。
姜老二回到自己的赌场后,先去取了三万元的庄票,给自己的靠山送去,接着又把心腹找来,让他们给他出主意。
那个将《新小说报》拿给姜老二的心腹想要将功补过,就想出一个法子:“姜爷,这吗啡若是能卖高价,就能弥补损失了!只是现在外面都在说吗啡不好,我们出售时,便不能说这是吗啡……姜爷,不如我们说这是戒烟药,能让人戒除大烟,然后将之高价出售?”
姜老二听完眼睛一亮。
此事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