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一个士兵》刊登

一整个下午, 桑景云都在写小说。

不过她并非一刻不停,写上五六百字,就会站起来走几步, 也放松一下自己的胳膊。

每次桑景云休息,谭峥泓都跟着休息, 然后笑眯眯地盯着桑景云看。

桑景云被他看得有些无语,谭峥泓心里却涌动着喜悦和幸福。

他竟然能看着云景先生写小说!

又一次休息的时候, 谭峥泓问:“桑小姐,平日里都是谁帮你誊抄稿件的?”

桑景云道:“是我父亲帮我誊抄的。”

谭峥泓立刻道:“以后可以由我帮你誊抄!”

他迫切地想要帮桑景云做点什么。

桑景云却拒绝了:“誊抄稿件要花许多时间, 还是由我父亲来做比较好, 你的时间, 可以拿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若非这时没有电脑,桑景云都不想手写。

手写真的很累。

说起来, 写了《蜀山剑侠传》的民国知名小说家还珠楼主, 曾经依靠口述写小说。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想要拉拢中国文人, 就让还珠楼主去敌伪电台任职, 但他坚决不同意, 以至于被抓去看守所关了七十多天,受了很多酷刑,那些人甚至向他眼睛里揉辣椒面。

之后,他看不了小字, 写小说时只能口述, 让秘书帮他记录。

在现代时, 因为语音转文字非常方便,桑景云认识的作者里,也有用语音来进行创作的。

但她做不到。

她总觉得, 用电脑来写,或者用笔写,才有感觉。

不过既然想到了还珠楼主……桑景云打算在这本书里,将日本人侵占山东的事情写进去。

她讨厌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等很多国家,毕竟在这个时代,这些国家都曾侵略她的祖国。

但她最讨厌的,还是日本。

现在她在租界住着,不好得罪英法等国,但在自己的书里针对一下日本人,是不成问题的。

反正这时很多文人,都针对日本人,多她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

谭峥泓想了想,觉得桑景云说得对。

帮忙誊抄稿件确实太花时间,他完全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在翻译完《真假千金》后,翻译《一个士兵》这本书。

谭峥泓这么想着,继续翻译《真假千金》。

这日,谭峥泓晚饭后才离开,回家时天早已黑透。

不过因为他提前跟家里人说过自己要去桑家,因此谭大盛并不担心,见他回来,还有空取笑:“你可算舍得回来了,我还当你要住在桑家。”

谭峥泓在桑景云面前很害羞,面对自己父亲,却是不会害羞的:“你等着,我迟早有一天,能住在桑家!”

他能感觉到,桑小姐对他越来越好了!

桑小姐现在不接受他,应该是觉得他们年纪太小,既如此,他只要等着就行!

这么一想,谭峥泓特别快乐,打算明日继续去桑家翻译《真假千金》这本书。

可惜他不能天天去,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孤儿院那边有一些事情需要他处理,砖瓦厂和建筑队那边,也需要他看着点。

虽然他父亲安排了人帮他,但他真要完全不管,最后肯定会出问题。

这些事情,是桑小姐让他做的,也是云景先生让他做的,他一定要好好做。

也只有他做出成绩,,才能配得上桑小姐!

谭峥泓开开心心地睡下,而外面,讨论《真假千金》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

复旦公学。

复旦公学创立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它的前身是震旦学院,因为天主教耶稣会干涉震旦学院校政,全校132名学生中的130名学生退学,和一些老师一起,建立复旦公学。

而最近,复旦公学正打算改名为复旦大学。

此刻,一个宿舍里,几个学生正在讨论《真假千金》。

“《真假千金》这本书,当真能在英国出版?”

“《新小说报》既然敢刊登这个消息,必然是真的。”

“云景先生当真了不得!”

“云景先生的背景怕是不一般。《真假千金》这书是两个月前开始刊登的,这才过去没多久,就确定了要在国外出版,他肯定认识洋人。”

“也不知道云景先生到底是什么身份。”

……

他们议论了一番后,都觉得云景不简单,对云景的新书,也愈发期待。

“云景先生的新书叫《一个士兵》,这本书是不是跟战争有关?”

“云景先生又换了一个题材写,他懂的知识真多。”

“这新书,只看个名字,我就已经非常喜欢。”

“我之前没买过《新小说报》,明日一定要买一份,一直跟人借报纸看,实在不方便。”

……

像他们一样,期待桑景云的新书的人有很多。

而《新小说报》编辑部,黄培成正在加班,盯着印刷工印刷明日的报纸。

他对《一个士兵》这本书,寄予厚望。

也因此,明日的报纸,他直接印刷了两万份。

若是这两万份报纸能卖完,那《新小说报》的销量,将再创新高!

在上海,销量过万的报纸都不多,销量过两万的报纸,那更是少之又少。

若是他的报纸能稳定日销两万张……

广告费能增加,这对黄培成来说已经是小事,销量增加带来的荣誉,才是让黄培成期待的。

他现在,正努力维持这一切,培养优秀的新作者。

而这,已经有所成效。

晚上七八点,就有人来拿明日的《新小说报》,又有一些报纸,需要他们自己送出去。

黄培成送报纸时,全都多送了一些。

等所有的报纸都印刷好,已经半夜。

大晚上的外面不安全,黄培成就没有回家。

他在自己狭窄的办公室里摆开几把椅子,躺在上面睡了四个小时,就醒过来。

天快亮了,今日的《新小说报》,也该出售了。

黄培成穿好衣服出门,就见附近几个卖早餐的摊子,都已经把门打开,而一些早起的中老年人,已经在吃早餐。

他去了一家面店,就见有个四五十岁的人,正一边吃面,一边喝酒。

黄培成叫了一碗面,坐在这人身边吃,过了一会儿,又看到其他人来了这里。

也是巧了,这些人竟然聊起《真假千金》。

“那书写完了,我常去的茶馆里,有人说要从头读一遍!”

“我之前听过一些,但有些听漏了,等我吃完面条,就跟着去听。”

“金月季最后咋样了?”

“挺好的,跟个大少爷在一起了,还当了老师。”

“我闺女要是能这么出息,我开心死了,那金老板真傻!”

“听说这书,连洋人都喜欢!”

“真了不得!”

“今日就有云景先生的新书了,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新书叫《一个士兵》,写的应该是打仗的事情。”

“我爱看打仗的故事,最好主角一直赢!”

……

这会儿是早上五点多,就在这时,有报童来到面馆门口,吸着鼻涕问:“要《新小说报》吗?今日云景先生的新书头一天刊登,这写的是欧洲的事情,主角是个洋人!”

正在吃面的人,大多不识字,可即便如此,他们也好奇起来:“他的新书主角竟然是个洋人?真的假的?”

“云景先生还会写洋人?”

“这新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

……

其中有个识字的人,更是忍不住掏钱买了一份报纸:“我看看!”

他虽然识字,但认识的不多,读的也就特别慢。

黄培成见状开口:“你把报纸给我,我来读!”

这人闻言,将手上的报纸给了黄培成。

今天刊登的这三千字内容,黄培成已经看过不止一次,读的时候,也就非常顺畅。

毕竟他不是参加朗诵比赛,只要意思对,读的过程中稍微出点问题是没有关系的。

而当黄培成开始读,周围人都安静下来。

还有几个一大早出来拉黄包车的车夫,停下来听他读。

桑景云这个故事还是很好懂的,开篇就是主角身处战场,然后故事就开始跟着尤斯塔斯的视角往前。

等他读完,周围人都议论起来:“后面怎么样了?”

“这个名字古怪的洋人,他活下来了吗?”

“原来洋人打仗也这样。”

“原来洋人也有吃不饱的。”

……

这时的中国人,对国外那是真的好奇。

也因此,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黄培成问:“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

众人纷纷表示故事很好,还有人可怜那个死在战场上,没能把家书寄出的年轻人。

连普通人都喜欢这本书,其他人更不用说。

黄培成非常高兴,然后去了茶楼。

茶楼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在听说书先生说这本书。

说书先生是专门干这一行的,读故事时,也就很有感情。

他的声音还好听……茶楼里很多人被他感染,落下泪来。

黄培成站在门口,认真听着,等说书先生说完,立刻去看茶楼里的人的反应。

茶楼里的人在安静了一会儿之后,立刻就爆发出各种声音,人们议论纷纷,都在说这本新书。

“怎么停在这里了?那个什么斯的哥哥,活下来了吗?”

“尤斯塔斯后来怎么样了?”

“云景先生是不是打过仗?他写得像是真的。”

……

黄培成见这些人讨论得这么激烈,就知道《新小说报》的销量稳了。

他放下心来,要了一壶茶,一边笑一边喝。

而这个时候,谭峥泓和谭大盛已经起床。

谭峥泓今天恢复了惯例——他下楼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餐桌前,打开《新小说报》。

“爹,云景先生的新书今日刊登!这本书非常好看,你一定要看一看!”谭峥泓大力推荐桑景云的新书。

谭大盛近来,也已经习惯每天早上看云景的小说,接过报纸就看起来,看了几页后,他惊讶万分:“这书跟别的书,不太一样!”

谭峥泓道:“就是不太一样!云景先生写的是欧洲战场!”

他们家还有佣人,因此谭峥泓还是像以前一样说“云景”,免得桑景云的身份被泄露出去。

外面有很多人骂云景先生,他怕桑小姐的身份被泄露出去后,会有人对她不利。

“写得真不错。”谭大盛道。

这书只刊登了三千字,暂时看不出什么。

但他已经开始好奇后面的内容。

谭大盛觉得这书不错,上海的其他读者也一样。

云景又写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题材,这让他们很惊讶。

非常喜欢云景的小说的顾教授,就在看到这本书后,面露惊奇:“没想到云景先生,竟然会写欧洲战场,这可不好写!”

他的夫人坐在他身边,跟着看了小说,道:“他写得当真不错,像是去过欧洲。”

“之前就有很多人猜测云景先生留过洋,现在看来是真的。”

顾教授这么觉得,其他人自然也一样。

“怪不得云景先生的小说能被翻译成英文,他应该留过洋,在英国有人脉。”

“这本书将来,说不定也能在英国出版。”

“我在报纸上看过一些欧洲战场的消息,没想到真实的战场,竟然这般残酷。”

“肯定残酷!想来就是他们伤亡的人太多,才会想要从我们国家带走劳工。”

“现在他们就连自己的士兵的食物都不充足,那些劳工去了欧洲战场,能吃饱吗?”

“我记得有些劳工是从上海出发的,也不知他们现在如何了……”

……

人们惦记起那些离开故土的劳工来。

而大海上,胡子拉碴的洪永祥,正带着一群劳工唱歌。

海上的生活非常无聊,他们还居住在狭小的舱房里,环境更是压抑。

洪永祥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久了,人会疯掉。

此外,人和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若是有人受不了这个环境心情抑郁,他身边的人受到影响,可能也会受不了。

总之,带着劳工们多做点事情,调节他们的心情,很有必要。

洪永祥就带着他们唱歌,什么歌都唱,好听就行。

当然,讲故事和教他们读书,也是必需的。

洪永祥手上有很多谭家给他准备的食物。

坛子肉、咸肉、咸菜、咸鸭蛋、绿豆之类,应有尽有。

他将这些拿来当奖品,而这无疑激发了这些劳工的学习热情。

他们甚至还跟着洪永祥学了一些法文。

而洪永祥除了教导他们外,还会抽时间跟船上的法国人聊天,努力提升自己的法语水平。

他若是不会说法语,也就很难帮到船上的劳工。

等唱歌结束,洪永祥就开始教他们认字,之后,又开始处理别的事情。

“洪先生,我今天不知道为什么,脚特别疼!”

“洪先生,我拉血了。”

“洪先生,跟我一起住的人欺负我,我想换舱房!”

……

这些人不管啥事都找洪永祥。

洪永祥脾气好,也不生气,就一一帮人处理。

他们志愿者团队里,大部分是医生,而这,着实让这些劳工的日子好了很多。

现在,这些劳工已经将志愿者们当成他们的领头人,啥都听志愿者的。

忙了一天,躺在床上的时候,洪永祥也忍不住想念家乡。

不过他想念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累得沉沉睡去。

《一个士兵》刊登的这一天,桑景云一大早,就迎来了谭峥泓。

谭峥泓熟门熟路进了她的房间,然后就坐在她的书桌对面,翻译《真假千金》。

这本书,谭峥泓已经翻译得差不多了,再过个四五天,就能全部翻译完,只是翻译完后,还要找人润色,等出版,就需要更长时间。

谭峥泓这天,在桑家待了一整天。

而接下来几天,他也一直待在桑家。

几天过去,当桑景云整理好稿件,准备再次去交稿的时候,《一个士兵》这本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随着剧情的进展,人们对这本书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桑景云不关注外面的评价,也让谭峥泓别告诉自己,以免影响自己的写作状态。

谭峥泓想到自己以前曾把别人的负面评价告知桑景云,很不好意思:“桑小姐,我现在也是啥都不知道的,我整日跟你在一起,都没空去跟外面的人说话。”

确实如此,桑景云笑起来。

谭峥泓这时问:“桑小姐,你明日要去交稿?什么时候去?我能与你一道去吗?”

桑景云道:“自然可以,只是我去得比较早,你得早点过来。”

谭峥泓立刻道:“我起得很早,一定能赶上,桑小姐你等着,明日早上我来找你。”

谭峥泓这日,照旧在桑家吃晚饭。

桑景英见谭峥泓天天过来,有些无语,但谭峥泓态度很好,他对谭峥泓的态度,就也很好。

至于桑景雄,他在谭峥泓面前倒是很乖巧,还努力跟谭峥泓搞关系,只是他太小了,谭峥泓没怎么把他当回事。

谭峥泓的注意力,都在桑景云身上。

吃过饭,谭峥泓就回了家。

而另一边,黄培成正在收拾东西,也准备回家。

他今天又加班了,但他甘之如饴。

他的报纸,现在销量已经达到每日两万份!

云景先生的新书特别受欢迎,还引起了很多讨论。

当然,因为到现在为止,刊登的字数都不多,所以讨论不算激烈。

不过等接下来几天,讨论可能会很激烈。

在明天刊登的内容里,尤斯塔斯意识到,自己的哥哥詹姆斯,吗啡上瘾了!

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吗啡不是什么好东西,它甚至比鸦片更可怕!

书里的尤斯塔斯,开始厌恶吗啡。

现如今,他们国家种植鸦片的人非常多,有无数人靠着鸦片生意发家致富。

云景先生这么写,可能会被骂。

但黄培成并不觉得云景先生这么写有错。

鸦片一直都是害人的东西。

今天下小雨,黄培成也就撑了伞,慢慢往家里走。

此时此刻,在上海县城的码头上,姜老二的手下,正顶着细雨,从一艘船上往下搬货。

不远处的茶水铺里,姜老二正坐着喝茶。

姜老二的心腹对姜老二道:“姜爷,今日下雨,天也有些冷,你早些回去休息吧,这边有我看着。”

“无妨,我也在这边看着。”姜老二道。

之前给谭家赔罪,他损失了一万元。

之后,怕上面的人生气,他又给上面送了两万元。

这么一折腾,他整整损失了三万元!

姜老二赚钱多,但损失这么多钱,依然让他有些难受,迫不及待想要赚回来。

因此,对今日的这批货,他非常看重。

从码头上往下搬的货物,是鸦片和吗啡。

鸦片是从印度送来的,虽然他们国家鸦片产量早已超过印度,但在上海,印度产的鸦片更贵,据说比国产的要好。

这应该是有点道理的,印度那边用来提炼鸦片的设备更好,那些鸦片的纯度也就比较高。

这些鸦片,在上海可以卖高价。

至于另外的吗啡,那是欧洲货,据说是从鸦片里提炼出来的东西,能止痛。

“你们小心一点,别弄坏了我的货!”姜二爷见一个挑货的人滑了一下险些摔跤,愤怒地开口。

他手底下一个小喽啰见状,立刻一鞭子打在那个挑夫身上:“小心点!若是把东西摔了,卖了你都赔不起!”

那挑夫连连讨饶。

姜老二的心腹,这时却问起吗啡。

吗啡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他想知道这是什么。

“欧洲战场上,这吗啡可是供不应求!我费了老大的劲儿,才托关系弄到五十箱,到时候这些东西,可以卖给那些手上有兵的人!”姜老二开口。

他打算把这东西高价卖出去,狠狠赚上一笔。

他这可是从军队流出的好东西!

而这时,姜老二的另一个心腹开口:“姜爷,这吗啡确实是好东西,那云景的小说里,就写到了吗啡,欧洲战场上,医生都是用这东西给病人止痛的!”

这人喜欢看小说,看过《一个士兵》。

要是没有吗啡,医生给詹姆斯动手术的时候,詹姆斯说不定会被痛死。

现在,看这本书的人,都觉得吗啡是好东西。

姜爷道:“小说里还写了吗啡?”

“写了!”那人肯定地开口。

姜老二有些好奇:“那我可要看看。明日,你把报纸拿来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