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峥泓心里闪过各种念头, 尴尬不已,面上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
即便费中绪不是云景先生,他也愿意跟费中绪交好。
《真假千金》还未连载完, 南城书局就能开始印刷,这足以证明, 云景先生跟南城书局关系匪浅。
谭峥泓又跟费中绪聊了聊,预定了十套《真假千金》, 这才离开南城书局,前往《新小说报》编辑部。
谭峥泓已经许久没来《新小说报》编辑部, 但他刚到, 就受到热烈欢迎。
“谭少, 好久不见!”黄培成笑着迎出来。
谭峥泓有出版英文书的渠道,他一心跟谭峥泓交好。
“黄主编好!”谭峥泓也笑着跟黄培成打招呼, 随即进了《新小说报》编辑部那间独属于黄培成的办公室。
租界寸土寸金, 黄培成的办公室也就不大。
但谭峥泓之前来时,这里是干净整洁的, 现在却不同。
办公室的一侧堆积着许多纸箱, 将办公室不大的空间占据了四分之一, 也就让办公室显得有些凌乱。
黄培成道:“见笑了!云景先生的读者太热情,给他寄来很多书信,我这边都快放不下了。”
《新小说报》现在日销已经达到一万六千份。
虽然《真假千金》这本书被很多人批判,但绝大多数人, 是喜欢这个冲突很大, 主角越过越好的故事的。
上海那些接受了教育的女性, 对这个故事更是非常喜爱。
因此,这段时间,《新小说报》收到了无数女读者的来信。
这是刊登《双面魔君》期间, 不曾发生的事情。
黄培成不止一次在报纸上刊登类似“云景先生事务繁忙,没有闲暇阅读读者来信,望大家不要再寄信”这样的话,依然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向报社寄信。
这些信他没办法给云景先生,也不好扔掉,只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放着,不知不觉中,也就越堆越多。
谭峥泓笑道:“其实我也想给云景先生写信……黄主编,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谭少请说。”黄培成道。
谭峥泓就将这本书有望在英国出版的事情说了。
现如今,做翻译的人很少,因此,找人翻译小说要不少钱,甚至要给不菲的版税。
但谭峥泓不打算要这笔钱,只帮云景要了一部分版税。
这也就让诺伯特出版《真假千金》这本书,可以拿到很高的利润。
谭峥泓觉得,这件事大概率能成。
黄培成惊喜万分。
他们报纸上刊登的小说真要在英国出版,那对他们这份报纸来说,会是巨大的荣耀!
此时此刻,黄培成有种意气风发的感觉。
他曾经将《上海日报》当作自己的对手,但现在,他早已不将《上海日报》放在眼里。
对着谭峥泓一阵恭维,然后黄培成就拿出《真假千金》的手稿,给谭峥泓看。
谭峥泓许久没过来,也就攒了很多稿件没看。
将厚厚的手稿拿在手上,看到上面清晰干净的字,谭峥泓忍不住道:“云景先生太勤奋了!”
黄培成道:“确实!云景先生每天至少写三千字,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作者!”
他们报纸刊登短篇小说,也刊登长篇小说。
写短篇小说的,大多一个月只写两三万字,甚至更少。
那些写长篇小说的,一个月也只写五六万字。
但云景每个月都写十万字,这么写上几年,他就著作等身了!
谭峥泓道:“云景先生不仅勤奋,写得也好。”他跟黄培成一起夸奖云景先生,夸了一阵之后,才心满意足地去看小说。
这部小说后面,有很多金月季的事业线。
一部小说想要打动人,情绪至关重要。
这部小说前面,情绪就很饱满,读者为金月季难过,也为金月季骄傲。
而后面,它的情绪更是得到了升华,从跟父母的冲突,从女性的觉醒,上升到了家国情怀。
种桑养蚕,制作丝绸是他们国家很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摸索出来的技能。
但现在,日本人不仅抢夺他们的市场,还想彻底毁了他们整个产业。
谭峥泓看得义愤填膺,又因为金月季破坏了对方的阴谋而兴奋。
这书,他看得根本停不下来!
谭峥泓不停地看了两个多小时,头都不抬一下。
也就是这时,费中绪从外面进来。
在黄培成的办公室里,两人面面相觑。
费中绪帮云景送稿件这件事,并不是什么秘密,南城书局和《新小说报》编辑部的人都知道,也就不用隐瞒。
黄培成帮谭峥泓和费中绪做了介绍。
谭峥泓这下确定,自己之前是真的误会了。
不过只要他不说,别人就不知道这件事。
想到这里,谭峥泓还挺高兴的。
“黄主编,我们认识!”谭峥泓热情地招呼费中绪,又有些兴奋:“费先生,我正舍不得看自己手上的稿件呢,不想又来了一些!”
费中绪道:“不只是又来了一些,我今天带来的是《真假千金》的结尾。”
“这本书完结了?”谭峥泓又惊又喜。
“对,这本书完结了。”费中绪道。
想到自己今天可以看完《真假千金》,谭峥泓兴奋之余,又有些不舍,他好奇地问费中绪:“费先生,云景先生的新书打算写什么?”
费中绪道:“这些稿件,都是别人托我带来的,我已经许久没见云景先生,不知道她新书打算写什么。”
谭峥泓对费中绪的话并不相信。
之前他想翻译《真假千金》,云景先生那么快就能给出答复,要么是费中绪和云景先生关系很好,要么就是云景先生住得很近。
不管是哪个原因,费中绪都不该很久没见云景先生。
但他不打算深究:“云景先生那般勤劳,应该会很快写新书。”
“我巴不得她多写几本。”费中绪笑起来。
靠着出桑景云的书,他可是在南城书局拿了不少提成。
再努力努力,他说不定可以在租界买个小房子。
谭峥泓这天在《新小说报》编辑部一直待到晚上,这才把《真假千金》全部看完。
看完后,他往家里走去,心中对云景先生,愈发敬仰。
日本试图插手他们国家诸多重要产业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但什么都做不了。
云景先生却不同,他将这些,都写在小说里。
这能让所有看到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日本的狼子野心!
谭峥泓到家时,谭大盛已经吃过晚饭。
谭峥泓一边吃,一边跟谭大盛说《真假千金》,将云景先生夸了又夸。
谭大盛:“……”昨天跟他聊桑小姐,今天跟他聊云景,他儿子怎么不夸夸他?
谭峥泓回家很晚,桑景云回家却很早。
第三本书还缺资料,暂时写不了,桑景云就拿了今天买的报纸看。
这些报纸里,有一份报纸,叫《中国医学周报》,上面会写一些医学知识,还会刊登一些医学常识。
这年代的人,连抗生素都没有研究出来,因此这上面的一些内容,在桑景云看来,是非常落后的。
她之所以买这份报纸,是因为她翻报纸的时候,在上面看到了跟血吸虫病有关的新闻。
上面说,上海周围的血吸虫病疫情不算严重,可以控制,而上海一些医生联合起来,打算一起研究血吸虫病,他们还会用国外购入的机器,免费检测上海郊区部分人群的粪便,以此确定他们是否患有血吸虫病。
桑景云这段时间,对血吸虫病相关的新闻很关注。
她这才知道,现在虽然已经确定钉螺是人类和血吸虫之间的中间宿主,但并不确定这是唯一宿主。
科学家们一起研究,这是好事儿!
桑景云希望他们能研究出可以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
对此,她提供不了多少帮助,但她或许可以为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比如,想办法让他们国家的人,率先研究出抗生素。
诸多抗生素里,桑景云唯一了解的,是最先被发现的青霉素。
桑景云在读书期间,就看过科学家发现青霉素的相关文章,好像是有人培养了一些细菌,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培养皿被青霉菌污染,周围的细菌全死了。
发现这个现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能提纯青霉素,没办法将之运用到医疗领域中,不过后续,自然是有人解决了这个难题的。
就像桑景云不知道血吸虫病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时候研究出来的一样,她也不确定青霉素是什么时候被研究出来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哪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也并不普及。
她可以像之前一样,将青霉素的事情写下,给《申报》副刊投稿,不,可以不是投稿,而是让他们将她的信,转交那些在研究血吸虫病的医生。
至于青霉素的提纯方法……桑景云记得上辈子自己刷短视频时,曾看到提取青霉素的土办法。
那视频是从一部不知道是韩国还是日本拍的电视剧里截取的,那电视剧讲的好像就是有人穿越到古代当医生,并用土法提取青霉素救人。
只是人看短视频,是很难将内容完全记住的,因此桑景云现在,已经不记得具体的提取方法,只记得在提取过程中,似乎是用到了油和木炭。
她打算全部写上,让那些科学家去研究。
桑景云在后世,看过一些讲抗生素的危害的视频,她知道滥用抗生素不好。
但因为缺少抗生素,这个时代,真的死了很多很多人。
比如打仗过程中士兵受伤,若是有抗生素,就不会感染,但现在没有。
因此,很多士兵不是死在战场上的,而是死在受伤感染上的!
女性在生产过程中,也很容易感染,患上产褥病。
现代女性顺产,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那是因为帮忙接生的医生护士,手都是经过了消毒的,各种用具,也经过了严格消毒。
但这个时代,在医院生产的女性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都在家里生产。
生产过程中,女性容易有撕裂伤,帮她接生的人又没有经过消毒,再加上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门窗必须紧闭……一些女性在生产后去世,是因为身体虚弱引发了感染。
若是有青霉素,真的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陆盈要是有足够的毅力,不怕疼,在有青霉素之后,还可以多动几次手术,将她扭曲的小脚复原。
青霉素的事情,不好跟人解释,桑景云也就没在家人面前提起。
她拿出纸笔,背着家里人将她知道的东西写在纸上,又将那张纸收好,打算找时间将之寄出,让那些科学家去研究。
她相信他们国家的科研人员。
哪怕科研环境非常糟糕,哪怕缺少很多东西,这些人,也一直在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