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听戏

谭大盛让自己身边负责背钱的保镖给谭峥泓十个银元, 一脸嫌弃地打发走这个动不动跟自己要钱的儿子。

不过等人走了,他脸上的嫌弃便消失无踪。

他对谭峥泓,其实是非常满意的。

来上海后, 谭峥泓的花销其实很少,也就最近建孤儿院, 零零碎碎花了三千大洋。

这钱看似很多,但跟别人一比, 就算不得什么了。

他身边那些上海富豪的儿子,有人看上了一个花魁, 一年下来, 就在对方身上砸了几千银元。

有人养了几十条狼狗, 那些狗,每天都要吃进去几十斤牛肉。

还有人娶了好几房姨太太, 那些姨太太相互攀比, 天天跟他要钱,他就给这些姨太太定了月费, 每人每月两百, 一个月就要花掉一千多。

这些人平日里出去吃饭应酬, 开销也很大。

他儿子呢?除了买书以及时不时给穷人撒点钱外,几乎没有开销。

若不是他帮忙添置,他儿子都想不起来要买新衣服。

别家孩子闹着要买汽车,他儿子也没提过。

就连追求人家小姑娘送吃食, 他儿子都天天从自家厨房带。

谭峥泓并不知道自己父亲觉得自己花钱很省。

他拿着十个银元往南城书局走, 心中有些不好意思。

一直花他爹的钱, 似乎不太好。

但他组建的建筑队现在不止不能赚钱,还花钱。前几天,他们就跟他申请, 说要买一些砖块帮棚户区的人修房子,以至于将他的存款花了个精光。

谭峥泓去南城书局前,先去一家炒货店,买了五斤瓜子,五斤花生,瞧见有糖炒栗子卖,又买了两斤糖炒栗子。

他想给南城书局的编辑带点吃的,带别的他们不好分,干脆带这些。

今日风大,天还阴沉沉的,仿佛随时要下雨,大街上的人,也就比往日要少。

谭峥泓到南城书局后,发现南城书局的人,同样很少。

他进门后,就对在卖书的人道:“我来找费中绪。”

谭峥泓一手拿着一个纸袋子,里面装满花生瓜子,长得又俊秀,瞧着就不是坏人。

那卖书的人笑道:“他在里面,你进去就成。”

谭峥泓这次过来就带了一个保镖,他和保镖一起进去,就瞧见费中绪坐在桌边喝茶。

“费先生!”谭峥泓飞快地来到费中绪身边,把瓜子花生和糖炒栗子放在费中绪桌上:“我给你带了点吃的。”

费中绪瞧见谭峥泓很高兴,跟谭峥泓聊起来。

谭峥泓怀疑对方是云景先生,但因为只是怀疑,也就没有多提,只说自己想买十套《无名诀》。

“我记得你已经买过,怎么又买这么多?”费中绪问。

谭峥泓道:“我要捐给我以前就读的学校。”

“原来如此!”费中绪让姚同丰拿来十套书。

谭峥泓又跟费中绪聊起别的,说如今在报纸上骂云景先生的人,实在太过分。

“那些人确实过分!”费中绪道,他身为男子,以前没怎么关注过女子的处境。

看了《真假千金》,回忆从前种种,才意识到,女性确实一直被压迫。

他有个堂姐,嫁的男人不仅抽大烟,还喜欢打人。

他堂姐受不了逃回娘家,结果被娘家爹妈又送回去,最后竟被打得没了命,真的是要多可怜,便有多可怜。

桑小姐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想来也是受过委屈的。

费中绪对桑景云有好感,也就心疼万分。

谭峥泓道:“可惜我国文不好,不会写文章,不然我一定痛骂他们一顿!”

费中绪道:“我也不擅长写文章,不过我的助理编辑会写,他正准备写文章帮云景先生说话。”

说完,他把姚同丰叫过来。

姚同丰确实会写文章,写得还很快,今日书局有空闲,他已经写了几百字。

谭峥泓接过那几百字,看了之后惊为天人:“这位先生,你写得真好!你愿意帮我写几篇文章吗?我给你钱!”

姚同丰听到谭峥泓的话,只当谭峥泓要他捉笔代写文章。

他现在虽然有工作,但还未拿到薪水,若不是南城书局最近日日加班,因而管一日三餐,他的日子怕是要过不下去。

既然囊中羞涩,那帮人代写文章也无妨!

“好,你要写什么?”

谭峥泓指着姚同丰已经写了几百字的文章道:“就写这样,帮云景先生骂那些人的文章!”

姚同丰一直都有看云景的小说,还很同情女子。

他母亲因为没缠足,时常被人嘲笑。

他父亲去世后,他母亲出门打理家业,更是受了不知道多少委屈。

姚同丰本就有很多想法要写,现在当着谭峥泓的面,就洋洋洒洒写起来。

他在南城书局上班,工作时间本不该做别的事情,但谭峥泓拿了不少吃食过来,又跟总编商谈,要购买一百套小学教材,总编也就对姚同丰干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姚同丰花一上午,写了三篇文章,合计三千字,又按照谭峥泓的话,帮着写了一些骂人,不,辩驳他人的话。

“写得好!我要拿去投稿!”谭峥泓很兴奋,又问姚同丰:“你笔名叫什么?”

姚同丰不明白谭峥泓为何问自己笔名,但还是答了:“我笔名叫淮江。”

“这笔名不错。”谭峥泓拿出五枚银元给姚同丰,拿着稿件离开。

姚同丰很是惊喜。

他在南城书局当助理编辑,一个月的薪水是六元,要多做几个月,才能加薪水。

现在不过一上午,就赚到五个银元,对他来说是喜事一桩。

至于这是帮别人写的,不能署名,那也没什么关系。

这不过就是几篇与人对骂的文章,并不精妙,即便不用他的名字,也没妨碍。

姚同丰抓了一把花生吃起来。

这刚炒好的花生,就是香!

他们家每次过年,都会买一些瓜子花生,用来待客,他很爱吃。

只是今年,他怕是不能回去,毕竟来回路费不便宜。

姚同丰以为谭峥泓花钱让自己写文章的意思,是那些文章,往后便成了谭峥泓的。

然而并非如此。

谭峥泓找了辆黄包车,直接来到某个刊登了骂云景的文章的报社,拿出一篇姚同丰的文章给他们,让他们改日必须刊登。

这报社一口答应。

有些人办报社,存着伟大想法,想要开启民智。

但也有一些人,办报社是为了挣钱。

这家报社便是如此。

他们为了增加报纸销量,时常在报纸上刊登一些有争议的内容。

现在,不管是反对云景的人的文章,还是支持云景的人的文章,他们一视同仁,全都刊登。

谭峥泓得到肯定答复很高兴,同时留下了南城书局的地址,和姚同丰的笔名,让报社将稿费给姚同丰寄过去。

接着,他又去了另一家报社……

连走三家报社,把三篇文章都投出去,谭峥泓才心满意足回到家中。

他先将姚同丰写的骂人的话背了背,又开始翻译《真假千金》。

谭峥泓已经打定主意,自己翻译完后,要找人修改一番,翻译的时候也就不想太多,只求意思表达完整。

他这么翻译,翻译的速度还挺快,差不多每天都能将报纸上刊登的内容翻译完。

谭峥泓忙碌时,桑景云已经送完稿件,坐上回县城的电车。

在电车上,她听到有人聊起最近的新戏。

“最近那些戏院都在演的《孟佑战毒虫》你们看了吗?”

“看了,还挺有意思。”

“听说那毒虫,是真的存在的!”

“竟然真有这样的毒虫?”

……

桑景云听完,好奇地询问起来,这才知道,已经有人用《双面魔君》里有关血吸虫病的片段,编写了戏文。

编写戏文一事,其实是她提议的,但她没想到会这么快。

找时间,他们一家可以去看一看戏文。

上海这边的戏剧是越剧,桑景云上辈子年幼时,跟着奶奶去看过。

她不爱看戏,对她来说,电视剧比戏曲要好看太多。

不过现如今娱乐少,那看看也无妨。

“听说那些戏班,还要去乡下唱这出戏,让人知道那血吸虫病都是什么病。”又有人道。

桑景云闻言道:“这可真是个好消息,能帮到许多人。”

“确实!”那人点头,又说了些自己听来的事情。

原来,这部戏这么快传开,跟医院有关,上海好几家医院都捐了钱,让戏班子唱这出戏。

这戏文编得又颇有意思,便很快传开。

等从电车上下来,桑景英道:“姐,我想去听这出戏!”

“我去打听打听,下个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看。”桑景云笑道。

也是巧了,还不等桑景云打听,就得知他们家附近,有戏班子要来唱这出戏。

说这件事的,是钱表姑:“阿云,今儿个下午隔壁村要唱戏,你要不要去看?听说唱的是新戏,叫《孟佑战毒虫》非常好看。”

钱表姑不识字,并不知道桑景云是云景。

她提这事儿,单纯就是分享自己从别处得知的好消息。

陆盈闻言道:“我也听说了,这村里很多人都会去看。”

桑景云注意到,陆盈的眼睛亮晶晶的,瞧着非常期待。

她当即提议:“今儿个下午,我们一起去听戏吧!”

陆盈听到这话,又纠结起来:“阿云,我走不动路。”

隔壁村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大概有七八里路,也就是三四公里。

这年头的普通人都走惯了路,像钱表姑,她一口气跑个来回不成问题。

但陆盈裹了小脚,她走不动。

桑景云道:“娘,我们可以雇艘船。”她现在不缺雇船的钱。

陆盈眼里满是惊喜。

上海县城和周边水网密布,船也很多。

桑钱氏很快就雇了一艘船,全家一起去看戏。

也不能算全家,桑景雄和桑学文不去。

桑景雄在糕点铺工作,桑学文则被桑钱氏关在家里。

桑学文这段时间长了很多肉,如今的他,已经不像最初时那样,光看外表,就让人确定他是瘾君子。

他也早已没有了戒断反应。

但桑景云以前在桑钱氏面前念叨了很多戒毒相关的事情,说那些抽大烟的人很容易复吸,桑钱氏也就很防备,不愿意把桑学文放出去。

桑景云对此并不反对。

去隔壁村看戏,还是一家人一起去看,这并不会让桑学文复吸。

但桑学文之前败光家产,还气死桑元善,也该受点教训。

他们一家,坐船去了隔壁村。

此时的人娱乐很少,现在是年底村民们又没有什么工作,戏台附近,也就人山人海。

桑景云他们根本挤不进去,而在离戏台远的地方听,大概率听不清。

好在他们有钱。

这个戏班子到乡下唱戏,是那些医院花钱请的,不需要老百姓出钱。

这戏班子为了多赚钱,就想了法子,在戏台下面圈出一块地,想进圈子里听戏的,要出两个铜元。

大部分老百姓都舍不得这钱,桑景云却是舍得的,她花了钱,一家子人,便都来到圈子里。

他们坐下后没多久,就有人粉墨登场,开始唱戏。

《双面魔君》里的片段被修改过,戏里的孟佑成了一个大夫,他来到一个村子,发现有恶人在村里投放毒虫,残害百姓,并以帮忙治病为由敛财。

他拆穿那些恶人,灭了毒虫,百姓的生活终于好起来。

当然戏文不会这么简单,里面还出现了很多别的人物,比如被恶人逼迫的美人之类。

这是一个英雄救美,斩奸除恶的故事,虽说俗套,但老百姓很喜欢。

“这个孟大夫,跟以前戏文里的钦差大人一样!”

“听说那毒虫真的存在,我们一定要小心!”

“我说之前怎么有人抓钉螺,原来里面有毒虫!”

……

人们议论纷纷,对戏文里说的事情,深信不疑。

桑景云听到这些,心情很好。

上辈子上海周边,也是爆发了严重的血吸虫病疫情的,希望这次能得到遏制。

也不知道现如今,江苏那边如何了。

江苏疫区,也有戏班子在唱这出戏。

而那些前往疫区的医生,正准备坐船回上海。

今日是腊月十四,再过半个月,就是除夕。

他们已经出来许久,该回去过年了!

“听说《双面魔君》的书已经出版,等我回去,一定要买一套。”

“我也要买一套!”

“我要买两套,给我朋友寄一套。”

……

之前,他们心情一直很沉重,此刻,心情却好了一些。

虽然血吸虫病依然治不好,但有了预防方法,总能好上一些。

而且,现如今上海,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此病,迟早有一天,这病能被彻底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