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的炮声传到了养寿园,这一天正是袁世凯的五十二岁生日。
这份生日礼物,是什么也不能比的。袁世凯知道,等待了两年多的时机来到了:清朝还有什么本钱?就是北洋军;北洋军是谁的?他袁世凯!
那个领命南下镇压武昌起义的陆军部大臣荫昌,在别人向他说壮行的话时,咧着嘴巴说:\"我这次去,是用拳头打呢还是用脚踢呀?\"他知道他没有能行军作战又调遣自如的队伍。
果然,北洋军懒洋洋行到湖北孝感,临近前线,荫昌再也指挥不动。士兵们几乎是公开地说:\"我们为什么要跟着满人去打汉人?\"
除了起用袁世凯,清廷已走投无路。
先为不能杀袁世凯而遗憾的载沣,这下又要起用袁世凯来救命,心情可想而知。他在群臣力劝下决定再用袁世凯之时,屈辱和担忧交加,不由双目流泪。
10月14日诏书下,命袁世凯取代那个一点不中用的瑞澄任湖广总督,到武汉统领各军。
袁世凯轻轻一笑,回话:非常感谢朝廷的大恩大德,可我老袁脚上的病可厉害呢,还没养好呢,担任不了任何职务的哟。
清廷哪里还能介意他的态度,正是用你之时,你端把架子就端吧。四天后,再下诏催他到任。
袁世凯出了气,开始提条件,一共六条: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这六条,就是两个意图:一是要权要钱,二是改革政制。改革政制这几条,和要权要钱一样,都是为他自己的未来铺路。
袁世凯的老辣就在这里,他看得非常清楚,如今清廷已奄奄一息,气数已尽,拥有实力的是两方,一是他袁世凯,二是革命党人,而刚刚翻过身来的革命党人的力量比他老袁又差远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其实就在他老袁手上,他要是为清廷卖力,以北洋精兵全力镇压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必败;他要是倾向革命党,清廷更立马玩完。
而两年多以前,他差点遭载沣毒手,就这一点,他怎么可能还为清朝卖命?
他要做的是,通过改革政制的提议,表明自己的态度,赢得革命党人的好感和拥戴,表示自己和他们是一路;然后,再使点劲把清廷拱翻,这样他就是功勋卓著、众望所归的中国新领袖!
现在袁世凯的所有行动,都是按这个思路进行。
10月30日,清廷向全国下\"罪己诏\",这也就是自我批评,宣布实行宪政,大赦政治犯,并表示今后再也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
这个表现十分不错,可惜晚了。在撑得住的时候死命抓着统治权不放,等眼看就要完蛋,再来做早就应该做的事,以求挽回局面,历史已不会再给清王朝机会了。
火候已到,袁世凯不再装腔做势,当天启程赶往前线,第二天到达信阳,和荫昌做了交接;11月1日抵达孝感,正式督师。
袁老帅要来了,北洋军要给他一份见面礼物,10月29日北洋军就狂攻汉口。这个时候,同盟会军事负责人黄兴终于经香港、上海抵达了武汉,立即上前线指挥战斗。革命军在北洋军的猛攻下不支退守,黄兴的到来给革命军打了一剂强心针;北洋军的前敌总指挥冯国璋见革命军忽然士气大振,想出个\"纵火助攻\"的损招,把繁华的汉口华界三天内烧成一片焦土。11月1日,汉口失陷。
袁世凯一出山,果然就扭转局面。攻下汉口这一天,清廷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希望他感恩戴德,再接再厉,剿灭革命军。
已经手握清朝几乎全部资源的袁世凯此时哪里还在乎这个要靠自己救命的朝廷的封赐,他没有回京就职。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已经在心里动了取清廷而代之的念头,如果接受任命,就是又受了一回皇恩,以后跟清廷翻脸的时候,人们会骂他忘恩负义、不是东西。
11月8日,清末预备立宪中成立的带点议会色彩的资政院开会,根据《宪法信条》,\"选举\"他为内阁总理,袁世凯这才带着大队人马,威风八面地回京就职。
此期间,冯国璋按袁世凯的命令又猛攻汉阳,几番激战,27日汉阳陷落。指挥战斗的黄兴败退武昌,黎元洪急得放声大哭。
冯国璋打得顺手,正要再下武昌,袁世凯从北京亲拨长途电话制止。冯国璋莫名其妙,一次又一次发电报给袁世凯请战。袁世凯无法解释,就把冯国璋调走,改派段祺瑞接手第一军。
前面已经说过,袁世凯现在已经没有保卫朝廷、剿灭反贼之心,他要做的是先养敌,敌人存在,他袁世凯就无比重要,要怎么样清廷就让他怎么样;而给了革命军厉害,革命军就会明白只要我老袁猛打,你们就得完--革命是胜利还是失败,决定人是我;如果你们懂得尊奉我,我就让革命胜利。
这个心思又周密又长远,冯国璋虽是他亲信大将,也没明白过来;还是段祺瑞跟他更贴心,段祺瑞到任后就陈兵不动,武汉战事立即停止了。
按袁世凯的实力,他可以发狠把南方革命一一剿灭,再呼啦一下把清廷掀个底朝天,然后天下姓袁。然而这样的做法虽然高效,但也太\"狼子野心\"了。他是个智商极高的人,要体面地登上权力颠峰,因此调动他的满腹心计,对清廷和对革命党进行\"两条腿走路\"。
他一方面让清廷看到他在武汉节节胜利,一方面又大叹困难,大讲革命军如何厉害,民心如何躁动,形势如何危急,唬得王公贵族大气不敢出,把一切都交到他手里去弄。
对清廷连哄带吓,而对革命党人,则是又打又拉。
在启程南下的时候,他就命幕僚刘承恩一再写信给黎元洪,说希望和平了结,免得刀兵大动。黎元洪开始未予回复,在北洋军的猛烈攻势下,湖北军政府认识到袁世凯如今是全国最有份量的人,若他为清廷卖命,则革命难成;若他能反正,革命成功指日可待。
于是黎元洪回信,说你何苦为清廷效命,你为什么不倒戈北击,将来选举民国总统,那不就是你的了吗?
这句话就是袁世凯要的!
袁世凯十分高兴,派人秘密来到武昌,和黎元洪面谈,说只要你们接受君主立宪,保留一个虚位皇帝,就什么都好说。黎元洪一听原来是要君主立宪,立即一口拒绝。当了二十天的都督,黎元洪已经很有革命党人的感觉了;另外,他觉得如果不把皇帝彻底铲掉,他这个背叛朝廷的\"逆贼\"就会前程未卜。
这次会谈无果收场,黄兴又给袁世凯写信,劝他\"直捣黄龙\";袁世凯再派刘承恩携带亲笔信前来,信里说的还是如接受君主立宪就停战,否则武力解决。
刘承恩解释道:袁世凯三代都受皇恩,能不保朝廷吗?人之常情嘛!黎元洪哼了一声:保朝廷?你保吧,保完以后还不是狐兔尽走狗烹,想想年羹尧吧!他再次表示,如果袁世凯能倒戈灭清,将来一定选举他为民国大总统。
那个时候,袁世凯在革命阵营里的名声并不差,废除科举,实行宪政,兴办实业等等符合时代潮流的举措,都有他的推动;现在清朝大权全掌握在他手里,而且也向革命阵营释放了善意,革命党人对他的反水寄予了很高期望。于是11月30日,独立各省代表在汉口开会,通过《临时政府组织法大纲》,并议定:\"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总统。\"
袁世凯几番唠叨君主立宪,要的就是一个让别人说他不负皇恩的效果,实际上,他的个人野心再加差点死于载沣之手的寒心,对清廷哪里还有什么忠诚?别说三代受恩典,就是三十代也不成!难道我们老袁家是白受恩典没给你们爱新觉罗家干活吗?干得不好你给我高官厚禄不?黎元洪所说的狐兔尽走狗烹,他岂有不知?就在当初朝廷决定起用他的时候,他的儿子袁克定当时就说:平乱之后,朝廷度过了危机,老爸您是更没有好下场的!
另外,他和革命军议和,是背着朝廷进行的,这个风声八成是要走漏的,在谈判中主张保留皇帝,等朝廷责问他私下议和时,他也好回话。
现在不忘皇恩的姿态做了,朝廷那边的后路留了,满心盘算的大总统职位人家也许诺了,袁世凯心花怒放。
在南北议和期间,一个人差点把袁世凯的计划全打乱。这个人是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
吴禄贞是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爆发、荫昌领兵南下镇压时,他主动请战,想带兵南下,以与革命军接应,但清廷对他早已生疑,令其回保定待命。1911年10月20日山西革命军击毙巡抚陆钟琦,宣布独立,推举阎锡山为都督;乱了手脚的清廷又突然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希望他去和革命军厮杀。此时清朝大军正在袁世凯、冯国璋的带领下去了武昌,京城防务空虚。吴禄贞见机会难得,准备与山西革命军来个夹击,端掉北京。
这个计划一实现,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当大总统的算盘就白打了--不用你逼了,人家吴禄贞直接把它推翻了嘛!
袁世凯大大着急,立即不择手段。11月7日,被袁世凯收买的周符麟、马惠田在吴禄贞办公室将其暗杀。周符麟将吴禄贞的头割下向袁世凯请赏。后来,山西人花重金将头颅购回安葬,至今墓地尤在。
就在袁世凯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的时候,清廷发现他很不对劲:在把所有权力交给他之后,武汉战事却嘎然而止,北洋军再也没有向革命军发起像样的进攻。本来就对袁世凯很不放心的清廷开始议论纷纷;接着,袁世凯私下与革命军议和的消息果然传到北京,北京顿时掀起反袁浪潮。
在12月5日,各地政权土崩瓦解的情况下,摄政王载沣引咎退位,现在朝廷代表三岁宣统皇帝的头号人物换成了隆裕太后。隆裕召见袁世凯,责问他私下议和是咋回事。袁世凯早有准备,狂侃革命军如何如何厉害,财力如何如何充足,而我们这边,京师多么多么危险,钱粮多么多么匮乏,打是打不过革命军的,趁早谈和,还能搞个君主立宪,保留皇帝,如果不议和,兵败之后,那可就惨喽!
说载沣无能,这个隆裕太后才真是个幽居深宫、毫无见识、懦弱怕事的妇道人家,听袁世凯这样一番\"有理有据\"的陈述,吓得哪里拿得出主意,心里只想议和能保住皇帝,那就议和吧。
12月7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世凯就再不必偷偷摸摸和南方革命军往来了。
到底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袁世凯和革命军拉锯来拉锯去,这时已独立的各省急需成立临时政府,统一号令。12月12日,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商讨成立临时政府。袁世凯一听急了:要建临时政府,那肯定就要选临时总统,老袁现在还是清朝重臣,不可能选他!
袁世凯放出风声,说清廷也不是不能接受共和,但要到国民会议召开以后再说。这就是暗示南方暂缓选举。独立省代表会议进行中,袁世凯令北洋军向已独立的山西、陕西发动猛攻,以警告革命党:说话要算话,别选了别人当总统啊!
考虑到实际情况,南京会议决定暂缓选举总统,只选黎元洪为大元帅,暂代总统职务。
袁世凯现在难办的是他要当大总统,就得答应革命党人把皇帝搞掉;而保留皇帝,又是清廷可以接受的底线,两方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他袁世凯没法折衷调和。
当然,袁世凯可以快刀斩乱麻,不跟朝廷罗嗦,直接推翻了它,什么隆裕载沣溥仪都没资格讨价还价了。但这样,清朝就亡在了他袁世凯的手上。清朝亡在谁手上,这个问题很重要:亡在孙中山之手,那孙中山就是开国元勋;而亡在他袁世凯之手,那袁世凯就是篡位贼子--袁世凯认为历史评价大不一样,他不愿意担这个万世骂名。因此他放缓行动,等待和创造时机。
最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孙中山--孙中山先当选临时大总统,然后把位子让给了他,这样他就是得位于孙中山,而没清廷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