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象耕鸟耘

吕布斟酌言道:“若果如何车骑所言,末将自当上表劾奏。”

“这……”何车骑不禁语塞。先前之言,大义凛然,不过是表面文章。董卓究竟有无纵兵犯法,何车骑亦是道听途说。此皆不是关键之所在。笼络吕布,制衡董卓等一众西凉将领。助太后垂帘,才是此行唯一目的。

然吕布公事公办。令何车骑心生气馁。却又心有不甘。于是目视李肃。

李肃会其意,这便言道:“奉先此举,非但无功,且会召来杀身之祸。”

“兄长何出此言。”吕布遂问。

李肃言道:“先前,陛下假扮史道人,暗中联络群雄,趁巫山神女降为试儿之礼,一举夺权,全揽朝政。后将军居功甚伟,乃陛下之肱股重臣也。今若上表劾奏,陛下焉能信之?若被后将军得闻,必与奉先交恶。朝中西凉武夫,与董卓狼狈成奸,亦欲除之而后快。”

李肃所言非虚。吕布轻轻颔首:“兄长言之有理。只是,二宫太皇送嫁北巡。今又随蓟王南下林邑。三宫鼎立,太皇监国,乃蓟王所立。今何车骑,欲使太后取而代之,却不知蓟王如何作想。”

何车骑这便醒悟。吕布所患,非董卓,而是蓟王。

“左中郎将安心。”何车骑言道:“所谓母凭子贵。太后麟子,种出何人……”

自觉失言,何苗这便闭口不言。

李肃焉能不知,遂笑道:“洛阳传闻,乃‘麒麟送子’。”言下之意,必种出蓟王无疑。

吕布心中一动,莫非太后行事,乃蓟王暗中授意。

心念至此,忽觉时局越发扑朔迷离。再深想。二宫太皇远赴江海,莫非乃行退位让贤?亦或是以退为进。令太后并少帝,母子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种种思绪,纷至沓来。一时竟全无头绪。

观吕布皱眉沉思,李肃便知已动摇心志,于是再接再厉:“时大将军攻打二宫。便让董卓、丁原等人,假灭黄门,于洛阳四郭,杀人放火。阻函园雄兵入城驰援。冰炭不可同器。董卓与蓟王,必不能(相)容也。”

一语惊醒梦中人。

是了。以董卓之所作所为。必为蓟王所轻。且其人素有野心,蓟王焉能放任自流。再出权臣。

念及此处,吕布终下定决心:“当如何行事,还望何车骑,不吝赐教。”

“得左中郎将相助,何愁大事不成!”何苗大喜,这便耳语告知:“只需如此如此……”

典冲城外,蓟军大营。

五百战象,收拾齐整。由占人象兵驱策,往来奔逐,颇有章法。

不置象舆,净高丈三。安置象舆,通高二丈。舆中三人,驭者居中,二卒分列左右,一人持矛,一人挽弓。亦可互换身位,左右交击。

话说二千年前,鼍龙皆泛滥。何况象群乎。

驯象人,刘备亦要一并带回。

驯兽,古而有之。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戏豹舞羆。”便是描绘驯兽表演。因驯马首当其冲,故后世称“马戏”。

《淮南子》言:“马先驯而后求良。”《汉书·武帝纪》亦有:“南越献驯象。”

战马既是驯马中良者。战象自是驯象中优良者。换言之,除去五百余头战象,占人亦驯养大象,充作驮兽。道路不良,乃是主因。许多邑落,被山川丛林所隔。跋山涉水,唯大象通行无碍。骡马皆不可胜任。尤其涉水,大象身高优势明显。

如此说来,大象之于占人,正如牛马之于胡人。乃生活所必须。亦是最重要的财富象征。

论占人富有,历代林邑王,家底深厚,首屈一指。豢养象群大小百余。计三千余头。民间私养,怕不下数万头之巨。不比林邑王财大气粗。民间私养,户户一头足矣。大象体积巨大,食量惊人。一般人家,根本无力多养。

换言之,只需统计出驯象数量,便可大致得出占人户数。

类比蓟国西林邑。蓟王欲择址,圈建“象苑”。招募占人编户,驯养大象。

境内金山。蓟王亦效仿东凌、西沃二邑,兴建矿邑。

水衡都尉府麾下,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等,“七官长丞”。正当大用。

如此想来,上表重开水衡都尉,又纳入辅汉幕府,真乃神来之笔。

事不宜迟。蓟王遂六百里传书,命水衡都尉汇同海市,南下象林。处理诸多事宜。

林邑浦、典冲城,皆为象林县所有。蓟王不可私占。修造毕,宜当交还。累日来,匠人巡弋林邑沿海,终觅得良港。

此湾,位于象林县南部海岸。四周群山环绕,港湾深入内陆四十里,宽十五里。由二半岛上下合抱成葫芦形内外二湾。

外湾水深十丈,内湾水深七丈。此湾,占人语意为“淡水泊”。蓟王福灵心至,遂音译为“金兰湾”。

如何建造,因地制宜。蓟国营城术,冠盖宇内。将作寺已着手设计。待林邑浦重修毕,便全力督造此港。乃为江表第九港。

取名:象林港。

占人又称“林邑蛮”。“象林海中有小洲,生‘柔金’。自此南行三十里,有西属(屠)国,人自称汉子孙”。其人又称“西屠夷”。“盖(马)援返,留不去者才十户。隋末滋衍至三百(户),皆姓马,俗以其寓,故号马流。”马流人,相传为马援南征所率将士之后代。

知蓟王光复旧土。马流人,率先遣使来贺。

不料竟有汉裔。

刘备以礼相待,又广赐钱物。族中长者通晓风俗民情,见蓟王甚爱象兵,这便进言道:“徼外叶调国(爪哇岛),产‘矮象’。虽不比林邑象高壮,亦足高一丈。单人骑乘,往来奔突,可比战马。”

“哦?”蓟王顿时意动。

叶调国,乃大汉附庸。永建六年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遣使贡献”。叶调国人,来汉定居者,亦皆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若知蓟王求矮象。必欣然允之。

事不宜迟,这便遣使叶调国,求购矮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