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假殿试之名

“吉时到!”

钟鸣声响起,如同枯木一般坐在大典左侧的李清臣站了起来,拿出了考题,给身边之人,朗声道:“发卷,开考!”

很快,考题被誊写成好几份,放置在大典的各处。

绍圣元年,总共有609名贡士,每人都是一张书案,一张草席,隔开距离在大殿中参加考试,将整个大殿都挤的满满当当的,排名三百之外的,还被安排在大殿之外了。考题终于千呼万唤出现的那一刻,不少人都愣住了。

问政题都差不多,也没什么好说的。

比如说刑案的题目,就是问律法的条。

收税的题目,就是拷问士子对于税率的学习。

题目也不多,加起来就十题左右。

写的快的考生,半个时辰之内,就能完成所有的问政题。

但是策论题目就不一样了,这是主考代皇帝问策,或者是皇帝亲自出题。

绍圣元年的题目是:

“朕惟神宗皇帝躬神明之德,有舜禹之学,凭几听断,十九年之间,凡礼乐、法度所以惠遗天下者甚备,朕思述先志,拳拳业业,夙夜不敢忘。今博延豪英于广殿,策之当世之务,冀获至言,以有为也。夫是非得失之迹,设施于政而效见于时。朕之临御几十载矣,复词赋之选,而士不加能;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雇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异而河患滋。赐土以柔远也,而西北之侵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至于吏员猥多,兵备利阙,饥馑荐至,寇盗尚蕃,此其故何也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夫亦何必焉子大夫其悉陈之无隐。”

什么意思呢?

先是吹捧了一番神宗皇帝的才能,舜禹之学。这可是做皇帝的最高标准了,当皇帝的都梦想着达到尧舜禹汤的水平,受万世敬仰。然后说神宗皇帝的亲政和功绩,从变革科举的选士办法,到变法中的募役法、青苗法等等,却笔锋一转,说到了变法的结局并没有达到预期。

让后让士子们写策论,为皇帝排忧解难。

李逵瞪着眼珠子,怎么都看不出来,皇帝还需要排忧解难的需要。这摆明了是要让人被变法失败而背锅,说白了,就是以殿试为名,亮刀子杀人诛心。不仅要让保守派背锅,还要摁死保守派。这读书人的心肠也太坏了。皇帝不会没看出来这其中的关系吧?

都将自己老爹比成了舜禹,还用告诉他大道理吗?

难道说,舜禹时代,夫子还没有出生,他们是蛮王而已,不知礼仪之美,不知礼乐之重,不知仁德之厚?

这么写肯定没问题,但绝对要倒大霉。

反倒是马昱看到了题目之后,却陷入了沉思之中。心说:“策论虽说了变法,但却提出了变法的不足之处,选咸汤团,还是选甜汤团?要命了,这是一道立场题。”

不仅仅是他,很多士子都紧张了起来。

朝廷的殿试,皇帝来了,满朝臣之中,有头有脸的都到了。

如果这时候选了变法派,得罪保守派。选择了保守派,变法派肯定不乐意。

关键是,皇帝是什么心思?

至于大殿上的范纯仁和苏辙,还有章惇、蔡卞、曾布、李清臣,明显的站在两个阵营之中。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变法派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但同时,保守派也没有全部都下去。还有个吕大防,护送宣仁太后的灵柩落葬之后,告假回了蓝田老家啃小米饭去了。

要是吕大防在场的话,应该能够三对四的局面,表面上变法派锐意进取,但保守派执政将近十年,见招拆招,也不是随便可以揉捏的软柿子。

除非皇帝下场!

皇帝准备下场了吗?

马昱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虽说李逵告诉他,皇帝希望在殿试有人能够站出来,立场鲜明的支持变法。

但真的将自己的仕途赌上去的时候,他却迟疑了起来。

扭头看向不远处的毕渐,这位不紧不慢地开始在草稿上落笔。

心里也开始着急了起来。

而李逵和范冲座次也很显眼,殿试就不存在打乱考号,也不存在舞弊的情况出现。皇帝都在上头坐着呢,题目还是现场出的,自然不存在舞弊的可能。至于排名,是让皇帝看到贡士的长相,好让皇帝有所印象。

范冲早就想好了写什么。

他压根就不能顺着皇帝的心思去写支持变法的章,他真要是怎么做,就不会将状元让出去了。

绍圣元年的状元,真不好拿。

至于李逵?

他也没有朝着对神宗皇帝歌功颂德那条路上走,也没有想过踩着元佑党人不放。而是另辟蹊径。他脑中空明一片,早就有所准备。李清臣不是说变法的不足吗?

当然,这话是谦虚。人都不喜欢把话说满。

但也给李逵找到了章的思路,咱们就从根子上说问题。不说变法,也支持保守派的政治主张。而是说人口导致王朝的困境。

当然,开篇还是要吹捧一下皇帝他爹的,在草稿上扒拉起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李逵刚写下这句,顿时反应过来,暗骂一句:都抄习惯了,差点把出师表给默了出来。得换个调调,要不然自己肯定要被吊打。

“臣窃闻先帝励精图治,数十年不敢懈怠,外有讨伐番邦叛逆之功绩,内有被泽蒙庥百姓之德望。天下共之,黎民敬戴。然数十年夙愿功亏一篑,为臣子所误乎?好事者言位高者不贤,位卑者空谈,此误国之害鄢?”

“非也,大宋气象承平,百姓乐业。非宵小能乱,非奸佞能祸,实乃天地有数,实非人之过也!”

写到这里,李逵啧了啧嘴,琢磨着是不是说的太露骨了?

关系到皇帝的事,肯定要多吹捧几句的,不管是什么缘由都不能忘。就像是哄孩子一样,先给个甜枣吃,然后再抽一巴掌。当然,对皇帝可不敢用训孩子的套路,得不着痕迹的将皇帝哄好了,哄开心了,然后稳妥的将进士出身拿回家。

批评皇帝肯定是作死,封建王朝,谁能承受得起皇帝的雷霆之怒?

即便没有踩皇帝,其实李逵的字里行间,都踩了一帮人,变法派。但也不是那么明显,就看人怎么解读了。就像是当年苏轼被下狱,受乌台之祸。说起来就是一帮捕风捉影,深怕没有功劳的御史们,故意找个人立威。这个人能量还不能小了,小了没成就感。

也不能太大,地位太高的人,他们想要拉下马,难度也高。于是就整了苏轼,谁让他是坛宗师?

李逵上下左右看了很久,觉得还得润色一番。

等到开头写完,李逵惊奇的发现,吃午饭了。

往来的小宦官挑着存放食物的木桶,用厚实的布料将食物盖的严严实实,深怕跑走了热气。掀开之后,竟然是羊肉包子。

李逵心中长叹不已,这不是勾搭他馋虫,故意不让他考好吗?

放下笔,李逵对着发放食物的宦官大喊道:“来二十个羊肉的,不要野菜馅的,再来一盆羊汤。”

原本紧张的殿试气氛,被李逵的一嗓子喊的烟消云散,周围贡士都看傻子似的看着李逵。李逵有什么办法,他的饭量,能吃三十个,吃二十个是半饱。也就是因为下午还要考试,要不然就放开了吃,也没顾及。

送饭的宦官带着几个小黄门,一脸怒气的将食物放在了李逵的书案上。

李逵定睛一瞅,还是熟人郝随。他目带狐疑的看着郝随一脸奸相的脸,觉得这老小子对他有仇,会不会

没等他开口,郝随忍不住了,用尖细的嗓子开口道:“李逵,也就是今日殿试,你能使唤咱家。别不知好歹,吃食没毒。”

李逵翻着白眼,悠悠道:“谅你也不敢。”

气地郝随真相将手中的木桶套在李逵的脑袋上,暴打这混球一顿。自从李逵出现之后,他被皇帝冷落了很多。虽说还在皇帝跟前听差,但身边多了个和他争宠的对手,这种眼瞅着苦心积虑熬了十几年才换来的富贵,一转眼就要给他人做嫁衣的悲愤,让郝随对李逵恨之入骨。

但殿试场合,郝随也不敢和李逵吵闹起来。

他甚至想偷偷将李逵的魔盒打翻在李逵试卷上,可是等了很久,却没有等到机会。

李逵伸手就能将他的书案防的严严实实的,这厮竟然将试卷放在了衣襟里,贴身藏着,显然也是有备而来。

朝廷抡才大典,皇帝身边的人也不能闲着。

这算是大多数进士们能够享受到皇宫中太监的伺候,还有御厨的美味的机会了。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只有少数的几次。

当然琼林宴肯定也是如此规格。

李逵一口羊汤,大嘴张开,偌大的包子两口送入嘴里。咕咚一下咽下去,速度快的就像是饿死鬼投胎。

很多贡士都被李逵的豪放给惊呆了。

甚至连坐在高台上的几位大臣也将目光投射到了李逵的身上。

章惇气定神闲的坐在宰相的位置,不紧不慢地吃着炊饼,他对于饮食上的要求也不高。并非那种崇尚奢华的世家子弟,从习惯上来看,他就是个异类。

这方面,他和李清臣有点像。不过李清臣是寒门出身,他生活简朴,是为了告诫自己,他如今得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辛苦而来,不能忘记忧患之困。人都喜欢忆苦思甜,有的人坚持住了,生活就简单了起来,德操也升华了。有的人装装样子,纯粹是为了给人看。

不过,蔡卞和曾布不一样了,他们喜好锦衣玉食,不肯苛责自己。但食物不算孬,也勉强吃起来。

突然曾布看到李逵,笑了起来,对李清臣道:“李兄,你就是被那位酒囊饭袋给落了脸面吧?”

李清臣不待见李逵,不仅仅是李逵,和苏辙所有有关联的人他都不待见。

不过,相比之下,他对曾布的厌恶甚至要超过李逵,轻轻笑道:“非也,我是磨砺他而已。曾兄多心了。”

哼。

曾布碰了个软钉子,越发心中不悦。

变法派这边人多热闹些,反倒是保守派那边,虽人少,却很融洽。范纯仁也好,苏辙也罢,平日里都是喜怒不形于色,但内部还是极力团结自己人的君子。相比变法派的互相拆台,保守派要团结的多。但团结也没用,皇帝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让保守派滚蛋。

别看策论题目中,说到了变法的结果不好。

但是苏辙一看题目,心里明镜似的清楚。皇帝这是想要清算后党,矛头直接指向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因为没有坚持下去。

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

因为出了个太皇太后,还有元祐党人。

对外绥靖,对内强压,民怨沸腾。这是变法派告诉皇帝如今大宋的困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元祐党人执政的时候,手上并没有能达到将领,那时候章楶还没有展露统帅天赋,凭借一人,就欺负到西夏过濒临崩溃的地步。而且每次都是以少胜多,堪称坛的妖孽。当年,这位还在各地当转运使之类的官,根本就没有展露军师才能。

真要是有这么一位在西北如同定海神针般的大能镇住西夏国,司马光也不会急着去和谈。之所以要和谈,是因为心里没底,一帮子酸儒为主组建的执政团体,根本就没有一个人会打仗,倒是写史书都很擅长。这种局面之下,真要是边疆爆发了战争,司马光等人就只能吐血干瞪眼了。

可即便机智如苏辙,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给皇帝解释,不变法不见得会弱,变法也不见得会强。百姓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变法能够解决的。

想要戳破变法的骗局,只能给变法派机会、时间、还有失败的结果。

但这些苏辙给不了。一旦给了,他连在朝堂立足的资本就丢了,不仅仅是他,还有吕大防、范纯仁等人,都将背负着沉重的心里负担,开始他们漫长的贬谪生涯。

这段生涯或许是十年,或许更长。

就在李清臣将策论考题揭开之后,苏辙就在想对策。在此之前,苏辙天真的以为保守派或许日子不太好过,但向太后也是支持保守派。加上吕大防还没有开始贬谪,只要将其接入京城,至少稳住阵脚还能做到。

可当李清臣揭开考题之后,苏辙再也忍不住了,这题目是李清臣出的?还是皇帝的意思?

表面上看,变法没有成功,原因很多。但蕴含的凶险,也就苏辙等人清楚,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在水中,才能感受到那种冰寒的痛楚。这是皇帝要清算朝堂的意思?或许参加考试的贡士们不清楚,但苏辙已经看清了皇帝的心思,决心或许没下,但已经开始纵容变法派的放肆。他下定决心不再忍耐,干脆斗一次,不奢望能让皇帝回心转意,但至少不能让此生带有遗憾而去

“子由,看看,那小子吃的多香,跟李逵这小子吃饭,老夫每次都能多吃两碗黍米饭。”范纯仁笑着指着李逵的方向。

苏辙被打断了思路,有点不满的看向了李逵。耳畔就听到范纯仁絮叨着:“当初子瞻留李逵和李云两小子在家,两天吃了他们一家四口人一个月的口粮,着实可爱。”

苏辙心说:“幸亏当初没有让他们进府,要不然老夫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家业,会被这货给吃空的?”

咦,不对劲,苏辙愣住了,他刚才想什么来着,怎么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