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的茶汤顺着咽喉滑下去,朱瞻基放下手中的白瓷茶盏,长长从胸膛里吐出一口浊气。
四周很安静,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一缕缥缈的幽香从鎏金博山炉飘出,在空旷的殿中划出一道云流龙行的烟迹,先缭绕于铜鹤与平磨螺钿屏风之间,又留连于几重罗縠纱帘之上,俨然如仙家景致。置身其间,很容易让人忘掉俗世的一切烦恼。
可朱瞻基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南京皇城分为两重结构,外为皇城,是百官衙署,内为紫禁宫城,为天子平居燕处之地。此时太子正置身于宫城之内的长乐殿,有禁军环伺,可谓固若金汤。可那种心惊肉跳的恐惧,却依然像草蜱虫死死咬在心尖,无论如何都撕扯不开。
朱卜花不在这里,他将太子安顿在长乐殿之后,便匆匆离开。襄城伯和三保太监暂时昏迷不醒,六部高官生死不明,他作为镇守太监的副手,要做的事情山积海量,没法一直陪在太子身边。
朱卜花临走前,说请太子在殿中宽心养神。其实朱瞻基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当务之急,根本不是坐在长乐殿中安抚心意,而是迅速召见幸存诸臣,把局势稳定下来。朱卜花一个蒙古裔的内臣,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得,必须得太子亲自出面才行。
但这件事,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
原先朱瞻基也曾观摩过祖父和父亲处理政事,也想象过自己有朝一日登基,该如何挥斥方遒。可到了自己亲手执掌,才发现真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该是救援为先,还是缉贼为主?该交由南京哪一个衙署负责?这些衙署要恢复运转,该超擢副职还是从候缺的官员里递补?是临时护印还是颁给正印?
更别说还有军队调度、黎庶安抚、国库支应、城防安排等一系列繁剧事务,光想一想,就让朱瞻基头快炸了。最麻烦的是,京城一应开支,皆要仰赖江南漕运。南京一乱,整个南直隶和浙江布政使司必受波及,若南北漕运因此中断,那就会是整个大明帝国的大麻烦。
即便是他撒出去追查真凶的于谦、吴定缘,也不是那么令人放心。两个人身份虽无嫌疑,能力高低却无定论,案子能追查到哪一步很难讲。
朱瞻基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又啜了一口茶,只觉舌苔无比苦涩。经筵老师整天讲帝王为政之道,临到他真正开始履行监国之职,才发现这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一段也用不上,真正操心的都是琐碎至极的庶务。皇帝,可真是不好当啊。
他越想越觉得胸口越发烦闷。殿中的一切事物都看着不顺眼,那金柱,那藻井,那枋头,恍若一道道牢笼,把他困在这金碧辉煌的大殿之内,艰于呼吸。朱瞻基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些看似堂皇的深邃宫殿,他更愿意陪祖父去北方那开阔的草原,更想游历观看世间的变化无穷。从前被东宫师傅读史书时,朱瞻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前朝那些在皇城呆一辈子的皇帝,他们难道不会腻吗?
“父皇,我该怎么做才好……”朱瞻基在榻上喃喃。
洪熙皇帝的毕生夙愿,就是从苦寒之地迁回南京,这件事他交给了自己儿子来完成,这是何等信任。结果还没进南京城,朱瞻基就陷入这么一个烂摊子,父亲会怎么看?
他实在憋闷透不过气来,索性站起身来,决定出去溜达一下。反正整个皇城都在禁军控制之下,应该没有安全问题。
宦官和侍女们都留在外殿檐下,他们知道太子刚刚经历了什么,都敛声屏气,唯恐哪声呼吸不对,惹来祸患。朱瞻基一走到殿口,便有两个小宦官惊慌地跑过来,恳请太子回榻上休息安神。他们想伸手过来拉扯袍边,可反而拽出更多褶皱。
朱瞻基瞪了他们一眼。南京的宦官果然蠢笨,连最简单的侍衣都不会。
当然,也不怪他们。自从永乐北迁之后,宫城里无人居住,只保留了直殿监一个衙门负责定期打扫。这两位不过是直殿监的小小奉御,根本没伺候过贵人,哪能跟大伴相比。
一想到已然粉身碎骨的大伴,朱瞻基心头又是一沉。从他记事时起,大伴便随侍左右,比起父皇母后都要亲近些,可惜两人之间最后一次对话,朱瞻基还是在跟他怄气。懊恼与痛惜两种情绪,悄然流泻而出。太子忽然想到旁边还有人看着,不想被他们看到自己的软弱,只得深深吸了一口气,把泪水憋了回去。
“惜薪司在哪儿?带我过去看看。”他忽然发话。
两个小奉御楞了一下,不明白太子怎么提出这么一个突兀的要求。朱瞻基没有解释,只是面无表情地重复了一遍要求。他们不敢忤逆,只好在前头引路。
惜薪司是内务二十四衙门之一,负责宫中所用柴炭的采购、积储。不过对于宫人们来说,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洪武皇帝有过祖训,严禁宫人在宫内烧香禳告。倘若宦官或宫女有亲人去世,碍于规矩,只能跑到惜薪司的官署旁偷偷摆一块牌位。
惜薪司日日都要焚柴烧炭,牌位摆在附近,就当是降香拜祭了。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宫人祭祀之地,他们私下里会把“惜薪司”称为“奉忠庙”,因为忠孝难以两全。
朱瞻基有一次跟大伴聊天,才得知宫里还有这么个规矩。大伴还感叹说:“内臣无儿无女,死后就是一抟黄土。咱家也没什么念想,只要能有几个小宦官惦记,给我在奉忠庙里摆块牌位,享几缕青烟,就算是福缘至厚喽。”
朱瞻基突然决定去南京惜薪司,是打算先帮大伴遂了这个心愿,不负相陪一场。
这是祖父永乐皇帝教他的窍门:如果一个人面临纷乱局势,一时难以措手,不妨先从做完一桩小事开始。一个个麻烦由小及大,逐一解开,你不知不觉便进入状态了。古人临事钓鱼,临战弈棋,都是这个道理。
宫城的惜薪司就在西华门内,毗邻内运河,柴薪精炭这种大宗货物可以直接运入禁库之里。朱瞻基出了长乐殿,蹬蹬蹬蹬一路朝西走去,两个小奉御诚惶诚恐地在前头引路,后头还跟着一串宫女与护卫。这一支奇怪的队伍穿行于空旷的宫殿之间,给宫城增添了几许诡异的生气。
不一会儿功夫,他们便走到了西华门。在紧贴城门左边的高墙内侧,有几间直脊无廊的排房。门阶与窗格上满覆尘土,朱色的墙面被雨水剥蚀得很厉害,看上去斑驳不堪。宫城久无人住,柴炭用度极少,惜薪司这里自然也是门庭冷落。
朱瞻基忽然想起来,自己光顾着来,还没给大伴准备牌位呢。他让那几个小宦官去拿一枚空白木牌来,可他们面面相觑,苦笑着说宫库里没有这东西,要用就得找内官监订。
朱瞻基本想发火,可他转动脖颈,无意中瞥见旁边西华门那边堆着一垛劈好的木柴,垛顶还扣着一口大黑锅,估计是守城兵丁自己用来开伙的。换做北京,紫禁城里谁敢擅自举火,也就是南京这里久疏管理,才会如此散漫。
不过对朱瞻基来说,这倒方便了。过去要一根宽边木柴,稍做加工便是一枚简陋牌位。虽然有些对不起大伴,但事急从权,等留都安定下来,再正经摆祭不迟。
那两个小奉御不太靠谱,朱瞻基决定自己亲自去挑选。可他刚一靠近西华门,却听到门外一阵喧哗。听那争吵的内容,似乎是有人要进来,却被卫兵给拦住了。
什么人如此嚣张,居然连宫城都敢闯?莫不是白莲贼人?朱瞻基踱步走过去,看到大门外站着一个穿通政司号服的典簿,斜挎着一枚黄漆鱼筒,要往里冲,却死死被持戟的禁军给拦住了,两边几乎要动起手来。
通政司负责内外文书交接,南北各设一个,这个典簿显然是南京通政司的吏员。而禁军则是朱卜花从北京带来的,接防这里不过数月。两边互不统属,态度自然都很恶劣。
朱瞻基开口喝道:“何事在这里吵吵嚷嚷?”禁军们听到太子驾临,都纷纷半跪在地,那个典簿也连忙跪下。朱瞻基问怎么回事?典簿回道:“一刻之前,有京城八百里加急文书送至通政司,不停急报东宫。卑职不敢耽搁,急递宫城,却被他们拦住,说没有朱太监的允可,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守门将军急忙分辨道:“朱太监说外头形势还不太平,皇城久无设备,为防贼人惊扰殿下,这才严令四门紧闭。”
朱瞻基略点了一下头:“通政无雍滞之心,守门有警惕之意。你们各自尽忠职守,都无过错,都很好。”众人都松了一口气,齐齐谢恩。朱瞻基心中略有得意,觉得自己这么处置颇有仁君之风,日后可以当轶事写入史书。他伸手道:“朱卿家的命令不宜违反,你就隔着门给我吧。”
那个典簿连忙解下鱼筒,交给守门将军,守门将军再恭敬地双手转到朱瞻基手里。朱瞻基先掂量了一下,很轻,里面的文书应该不会太厚,然后检查了一下筒口,错齿之间的蜂蜡浑然一体,没有开裂痕迹,筒缝之间还盖有“皇帝亲亲之宝”的玺印。
“我离京不过十几日,父皇这是有什么急事,要说给我知?”朱瞻基有点好奇。不过周围人多眼杂,他把鱼筒系在腰间,决定回到长乐殿再拆开来看。他眼下还是要找块柴火做牌位,给大伴上祭再说——先从小事做起嘛。
太子并不知道,此时在东水关码头的两个下属,却在为一件大事头疼。
“你说什么?白莲教是被朝中大人物收买的?”于谦的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震惊。
吴定缘一耸肩:“我可没说一定如此。只是狗叫有贼、鸡叫有鬼,这都是寻常道理的推断罢了。”于谦脑子不笨,立刻捕捉到一缕更深刻的暗示。
能从太子之死获得好处的贵人,得是什么身份?从南京百官覆没中攫取的利益,又该是何等巨大?于谦忽然发现自己似乎闯进了一片深不可测的水域,水面漫过嘴边,一个比他想象中要巨大得多的暗影,在极深处缓缓游动着。
“怎么样?还继续查吗?”吴定缘扬扬眉毛。
“查!”于谦下巴一绷,“无论什么人,既然做出这等丧心病狂之事,就该天下共讨之!”
吴定缘见这小官明明心中畏惧,却还要嘴硬,心里不由得暗笑,做官的都像他这样不知死活,只怕衙门早绝户了。他掏了掏耳朵,漫不经心道:“先说清楚啊,那三百两银子,只够买个明白。真要往深里查,我一个小捕吏可没这本事。”
“先查了再说。那个主谋再厉害,还能大过太子去?太子背后,还有天子呢!”于谦说到这里,胆气复健:“倒是你,找不到令尊帮忙,就没办法查出线索了吗?”
于谦这是有意激他,吴定缘摸了摸下巴,笑道:“办法么……倒也不是没有。”他的视线扫视着码头上的惨状,缓缓道:“无论是白莲教还是那一位贵人,他们纵然神通广大,可也有一件事算不到。”
“什么?”
“昨晚的地震。”
吴定缘的视线停了下来,于谦顺着他的眼光看过去,却是码头东侧一条沿城墙延伸出去的宽敞大道。路面很宽,可容两车并行,只是道路前方不到百步的地方,被一个拔地而起的巨大鼓包拦腰截断。那鼓包上覆着大小不一的混色粗布,看起来好似一件百衲衣,缝隙处却露出青灰色的断砖碎石。
“这一条是东水关码头通往城里的正路。昨晚那场地震,把路旁城墙震塌了一截,砸断了路面。眼看太子即将抵达,废墟不及收拾。不知哪位贤达想的主意,买了几十匹布掩盖上去,啧啧,就像金陵城市里的其他问题一样,就这么给解决了。”吴定缘的话很是尖酸刻薄。
“所以我们刚才进来的那条路,并非正路?”
“那是一条驴骡道,平时只有脚夫和洒扫夫子用。这一次地震事出突然,正道毁了,官府只好启用它做临时通路。”
于谦还是没明白,这件事和案子有何关系。
“原来的正路沿城墙而修,直接通到通济门大路,附近不允许平民定居。但这条驴骡道两侧,却有不少靠码头吃饭的小摊小铺,眼色最杂。”
“你的意思是,他们有可能会目击到白莲教的踪迹?”
“不错。”
“可是码头那么多人来往,他们怎么知道谁是谁?”
“只消问问这些摊铺的小贩们,谁在爆炸前一刻离开码头,嫌疑必然最大!”吴定缘放开手臂,往下重重一挥。白莲教这一切举动本来神不知、鬼不觉,偏偏昨晚地震致使码头改了道,令这个缜密计划露出了一丝意外的破绽。
于谦注意到,这个惫懒货虽然嘴里推三阻四,可一分析起事情来,眼神却格外透亮,就好像他天生喜欢做这样的事,只是被强行压抑住似的。
这家伙到底经历过什么事?明明身怀绝学却自污自贱,连于谦都忍不住涌起一种好奇——当然,此事容后再说不迟。
两个人离开码头,转回到那一条驴骡道上去。道路两旁的铺子大部分是一间土坯蓬顶的单间小铺,铺头上用竹竿搭出一片草棚。虽然简陋肮脏,经营却还真不少。有拿大铜壶煮碎茶的茶棚,有卖各色汤炊的饼食铺子,有专炖烂肉下面的大锅摊等等……那些脚夫平时就在棚下吃茶吃饭、避避日头,甚至还有两、三个处露天赌坊可以消遣。
因为之前爆炸以及封锁的关系,这些铺子现在全都大门紧闭,垂下蓝布帘子。不过铺子的窗纸后头,不时总闪过几个人影,也不知是白莲教的余孽在窥伺,还是那些伙计们单纯觉得好奇。
吴定缘示意于谦分头行动,各自负责一侧,一路敲过去询问。
他们一个是捕吏,一个有官身,不必顾忌什么,直直拍门便是。绝大部分铺主都是平头百姓,只能乖乖把门打开,接受质询。可惜今天码头上来往的人实在太多,官府让他们早早关门闭户,不得窥伺,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路上的情况。
一连问了二十来家,最终于谦问到了一家阴阳摊上。
这位摊主是个国子监的贡生,一身脏兮兮的青袍垂带。他已五十多岁,注定中举无望,只好在这里支了个算命摊子补贴家用。宝船爆炸之后,整个码头区域被彻底封锁,他离开不得,只好缩在摊子后瑟瑟发抖。
读书人天然容易亲近。这个老贡生一见于谦年纪轻轻便做了官,连连作揖,羡慕的不得了。于谦宽慰了几句,趁机问他爆炸发生前是否看到什么人离开?老贡生想了想,说我只看到过一个人。
当时老贡生坐在自家摊前,捧着一本《百中经》闲读。正好有一个人从码头方向过来,一不留神把他的大字幡儿给碰倒了。那人只是扶起幡竿,也没道歉便匆匆离开了。
做阴阳先生的,最要观察人物,所以老贡生对那人的印象很细致:穿的是一袭青布曳撒,腰系皂绦,头戴圆帽,左肩还单挎着一个小巧的药王箱,俨然是位医师装扮。不过面相倒看不太清。
于谦眉头一皱,这人果然有些可疑。他忙又追问,老贡生再用力仔细回忆片刻,说记得那个药王箱上刻着“普济”二字——应该是个医馆的名字,就在夫子庙北边的常府街口,这个被目击到的医师,估计就是普济馆的坐馆医师。
于谦问那两个字是什么字体?老贡生从摊下翻出一张批命的麻皮纸,依样把那两个字写下来。他想了想,又翻出一张麻皮纸,上头是自己在国子监的窗课。科场蹉跎日久,难得看见一位进士,若能指点一二那是最好不过。
可于谦哪有心思评点文章,匆忙道了声谢,掣过纸帖转身就走。老贡生呆立在原地,望着他那一身官袍久久不语。
吴定缘正在查问一家汤饼铺子,听于谦这么一说,立刻觉出其中蹊跷。
南京城的医师分为三种:良医、游医和馆医。良医都是医术精湛的国手,求诊的多是达官贵人,只在自家府上接诊;游医则是那些摇铃卖药的郎中,专给穷苦人家治个头疼脑热跌打损伤,走街串巷、行无定所;至于馆医,他们不屑与郎中混迹,可名气又没到良医的境界,往往是几人在繁盛处合开一馆,坐等病患上门。
太子驾临留都,百官迎候。就算东水关码头要备几个医师以防意外,也只可能延请良医在场,断然不会找馆医。所以在东水关现场居然出现一个馆医,实在是很突兀。
“那个老贡生没看见别人中途离开吗?”
于谦摇摇头,说他那段时间只看到这一个人。
“普济医馆我去过,它跟衙门关系不错,公差们跌打损伤都去那儿看,还白送几贴膏药。”吴定缘道,然后翻身上马,一抖缰绳准备出发。
“喂,你不查问别的店铺了?”于谦在后头手忙脚乱地爬上驴子。却见吴定缘远远在前,扬起拳头用力一握,做了个宽心的手势。
两人离开东水关码头,骑马纵驴,一路沿秦淮内河向北疾行。此时宝船爆炸所产生的涟漪,已从东水关远远扩散入城区。提前收摊的梨枣小贩、匆匆向北划去的秦淮乌船、站在街头大哭的迷路小娃、窃窃私语的巡城兵丁们,偷偷开始装上门板的湖缎铺子,各种迹象纷纷浮现。
事实上,绝大部分百姓们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可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群乌翔集的凶兆。这种莫名的恐慌情绪,往往比事实传播得更快,在南京城里掀起一层层浪头,一浪高过一浪。
于谦在驴背上望着这一切,心中暗叹。三保太监在出事之前,只来得及安排东水关的善后,却顾不上对城防有所指示。今年地震频频,留都民众本来就惶恐不安,如今再来这么一下重击,稍有不慎便是阖城大乱。南京一乱,整个南直隶难以独善其身;南直隶一乱,漕运必然中断;漕运一断,京城入冬将无以为继;京城一乱,天下……他不敢往下想了,只盼着这边尽快查个水落石出,也盼着那边太子能尽快掌握留都力量,恢复秩序。
反倒是骑在马上的吴定缘,脸色泰然自若,仿佛没看到街上这些异象似的。于谦本想提醒,后来转念一想算了,一个连太子委托都敢叫价三百两银子的贪人,又怎么会关心别人?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了复成桥,这里西转过河之后,迎面可见到一栋五彩花牌楼,正中上书“忠武开平”四字。
这条街,原来是常遇春的开平王府,故名“常府街”。牌楼乃是洪武爷颁旨建的,“忠武”是常遇春的谥号,“开平”是其王爵。可惜常遇春早死,他儿子在靖难时站错了队,被远迁至云南,开平王府遂败落下来。偌大的宅院被分割成许多处散卖与人,街面上反倒热闹起来。
普济医馆就在花牌楼的斜对角,是一座二层小楼,楼顶平挂一个绘着杏色葫芦的竖幌,葫芦上的“普济”二字形式和老贡生描述的药箱并无二致。午后阳气最旺,正是看病最繁忙的时候,门口熙熙攘攘不少人。
两人一踏入馆中,迎面一尊药王骑虎像,像前供着五色果品。左厢是抓药铺子,右厢是坐馆单间,十来个伙计忙碌其间,一个馆班居中指挥着。那馆班瞥见于谦的服色,态度一凛,立刻热情地亲自迎过来,询问官爷要看哪位大夫。
两人对视一眼,吴定缘先行开口:“你们普济馆有几位大夫?”馆班发觉对方口气不对,哪有看诊不问科目,先问人数的?他回答说八位,不过今天在馆的只有五位。
“那五位一直都在?”
“是。昨晚不是地震了嘛,周边伤者不少。五位从上午忙到现在,连口热茶还没顾上喝。”
“那其他三位呢?”吴定缘追问。
馆班的笑容变得有些僵硬:“您两位到底想看什么诊?”
吴定缘沉起脸道:“午时南边那一声爆炸,你可听见了?”馆班忙点头道:“对,对,震得我们这楼都晃了晃,也不知怎么回事。”
“太子宝船被炸,现在东水关码头伤者甚众。守备衙门急召全城的大夫赶去救治。我们是来调人的。”吴定缘这话说得半真半假,馆班一听,吓得几乎跌坐在地。这事他已有所风传,只是没想到如此骇人听闻。
吴定缘捅了于谦一下,于谦这才亮出自己那一块过城铁牌:“我是詹事府右司直郎。奉太子令,只要在医籍里的,都必须接受调遣。那三位不在馆的,只要人在城里,无论什么理由,都得把他们叫过来!”
馆班不知右司直郎是什么级别,但太子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他只得表示普济医馆一定全力配合,然后转身匆匆去通知。
“小杏仁,你下次机灵些,该拿出官威的时候就抖一点。”吴定缘斜靠在抓药柜台旁,有意无意地教训了一句。于谦面无表情地别过脸去:“事急从权,大局为重,这我懂。但仗势欺人,绝非君子所为。”
吴定缘耸耸肩,无所谓了,反正有他那一大锤砸底,馆班只能老老实实配合。这种谎言不是坏事,多去几个医师到码头,多救几条性命出来也是好的。
过不多时,馆班跑了回来。五位坐馆医师已经停诊,准备赶去码头救援。至于那三个不在馆的,一个去了松江府出诊未归,一个两天前回老家徽州奔丧,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医师就在城里,患了痨病卧床。
这三位,跟老贡生看到的那位怎么都对不上号。吴定缘又问馆内还有无其他医师,馆班摇头说没了。
“那你们馆最近,可有离开的大夫?”
医馆与坐馆医师之间并非雇佣关系,只是合作,所以流动性很大。若一位医师已离开普济,说不定还拿着原来的旧药箱。馆班想了想,说从开年到现在,进进出出得有十来位大夫吧,有谈崩抽股走人的,有另谋高就的,有迁居外地的,有升榜退馆的,什么理由都有。
于谦剑眉一错,现在他终于明白,为何吴定缘在码头嘲笑自己不懂查案。这么多人的下落,想要一一查实,光凭他们两个绝无可能,至少得调动十几号人才行——吴定缘一直在找吴不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他是应天府总捕头,能协调足够多的资源来推进。
太子和自己都把查案想得太简单了,以为诏令一颁就行。哪想到,真正具体到实际庶务,会是如此繁剧纷乱。
吴定缘忽然推了一下陷入自责的于谦,示意他朝馆班身后望过去。馆班身后是一面木墙,上头一字排开八枚钉子,其中五个挂着写有医师名字的漆金牌,另外三个空着。坐馆医师的出诊状况,一目了然。
在这一排上头,还挂着四块木牌,但用黄纸裹住名字,只露出姓来。
于谦知道,这叫做升榜。馆中的医师如果名气够了,或遇到贵人提携,往往退馆去做良医。原先的医馆会保留其名牌,移上一格,以示这位名医是本馆出身,借此揄扬。不过为表尊重,医馆会将其名字用黄纸糊住,只留姓氏。糊纸颜色与科场黄榜差不多,故而谓之升榜。
东水关码头今日贵潢齐聚,馆医没资格入内,但良医有机会可以观礼。倘若有人原本是普济的馆医,后来升榜成了良医,那么挎着原来老东家的药箱子去码头,也不是没可能。
于谦精神略振,这确实是一个好的追查思路。他可这上头挂有四个升榜名牌,复又头疼起来。即使只有四个人,查起来也够麻烦的。他看向吴定缘,那边已经开口了:
“这些升榜的大夫们,你都认识吧?”
馆班得意道:“老夫在普济管了十几年班,举凡坐过馆的医师,没有不熟识的。”吴定缘摸了摸下巴:“那么请问,这升榜的几位里,有哪一位是朱卜花朱太监赏识的?”
这一句话问出来,馆班和于谦同时惊了一下。馆班惊的是,这人怎么未卜先知,一眼就猜出本馆近期最为得意的医案;于谦惊的是,这人思维怎么如此跳跃,突然拐到毫不相干的朱卜花那里?
馆班笑道:“这位真问着了。皇城的朱太监年初刚从北边来金陵,水土有碍,得了面疽。多少名医都看不好,还是咱们普济馆苏荆溪苏大夫施展妙手,这才得以好转。苏大夫得了贵人青睐,前不久升榜转府,阖馆与有荣焉,京城杏林同春。”
大明迁都不过几年光景,留都这边的居民说起话来,仍带着一副帝都的骄矜口气,对北边京城总有淡淡的鄙夷。于谦听在耳里,内心翻腾不已,居然还真让吴定缘给蒙中了。
可是,这意味着什么他不知道吗?他是在指控一位禁卫官领参与谋反啊!
吴定缘没空理他,仔细询问馆班这位苏荆溪大夫的情况。原来此人是苏州人氏,家族在当地也是杏林名手,家学渊源。苏大夫年岁不大,只有二十出头,加入普济医馆亦不过数月,平时不爱与人来往,手段却极高明。
苏大夫治好了朱太监的脸疽之后,便从普济退馆,寓居于成贤街的巷子内。那里靠近皇城,方便为朱太监随时诊治。
从普济医馆出来,于谦一把抓住吴定缘的袖子,厉声问他为什么突然怀疑朱太监?难道有什么证据不成?吴定缘耸耸肩道:“没证据。但现在南京城里只要还活着的官员,都有嫌疑。”
“朱太监掌管禁军,本来也该在皇城迎候,并无疑点。”于谦顿了顿又道,“何况他近日脸上疽病发作,不便前往东关关,这也是我亲见的。”
“哦,你是说,一个为朱太监治病的医师,却在爆炸前一刻离开东水门码头,是个巧合?”
“呃……”
“小杏仁,你这样是没法查案的。”吴定缘同情地看着这位外行人,“莫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莫要轻易否定任何你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到头来只会害了所有人。”
“可是,光凭这点就认为两者相关,未免太牵强……”
“牵强不牵强,找到那位苏大夫问清楚不就得了?走吧,听话。”吴定缘走过于谦身边,顺手拍了拍他的脑袋。
吴定缘身材高大,比于谦足足高出一头,手掌正正拍在后者的进贤冠上头。于谦如同被火燎了一下,整个人先是一僵,然后气急败坏地跳开一步,双眼瞪圆,像一只炸了毛的怒猫。
冠冕象征着朝廷体面,一个平民胆敢唐突上官,搁在平时是要吃板子的。于谦不知这人怎么突然来这么一下,实在太不分尊卑了!吴定缘哈哈大笑,心里畅快不少。锅头饭好吃,过头事难做,能捋捋当官的虎须,也就得趁这时候了。
在于谦怒目瞪视之下,吴定缘翻身上马,扬长而去。
于谦呆了呆,也只得爬上驴背,迅速跟上,连驴背上的蛮毯掉在地上都顾不得捡。驴背是尖的,不用毯子垫着的话,坐起来很不舒服。于谦一路上屁股坐如针毡,神经质似地不停摸着进贤冠,总觉得要歪掉。
成贤街在复成桥的西北方向,几乎已是秦淮内河的末端,距离北城墙外的后湖已是不远。这一带住的多是武弁、宦官和太学生们,颇为讲究文饰。街头巷角都遍植扬州桃与树兰,花如碧桃,叶茂有香气,让整片区域都弥漫着一股馨香馥郁的熏熏之气。
苏荆溪住的地方,在成贤街中段的大纱帽巷内。这里住的多是殷富人家,门面轩敞,院进很深。走在巷子里头,两侧的乌檐墙头上爬满了牵牛、素馨和杜鹃花,露出一片翠绿与绯红,如果个头足够高,还能看到院内的银杏树和龙爪槐。
他们很快找到一处夹在两处庭园之间的衬宅。这种宅子是借两侧邻居的山墙为壁,独屋独院,不甚宽敞,却占得“幽静”二字,最受来南京读书的外地士子欢迎。
吴定缘下得马来,上前敲了敲门。过不多时,门内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谁?”两人对视一眼,原来宅子里还有别人,不知是他的妻子还是丫鬟。
于谦开口道:“在下詹事府司直于谦,因家中亲眷染病,求见苏荆溪先生。”他的嗓音洪亮,院子里听得清清楚楚。那女声道:“先生近日不接外诊,请回吧。”
“人命关天,苏先生若能听一听症状,给些建议,也是好的。”于谦的声音里多了一丝焦虑,这倒不是演技。眼下只有赚开这道门,今日南京的大灾劫才有解法。
里面沉默半晌,才又响起声音:“你把病人症状写在纸上,塞过门来,先生闲时自然会去看。”于谦坚持希望当面一晤,里面便没了回应。
一旁站立的吴定缘突然脸色一变:“不对”。
于谦问他怎么了?他压低声音道:“里头这医师若与宝船爆炸有牵连,就该知道东宫僚臣已全数都化了灰。你刚才自称是詹事府司直,他怎么会不起疑心。”
于谦如梦初醒,他方才从行人司转调詹事府,却在细处失了计较。
吴定缘手掌猛一拍门,发现里头插着一根门闩,根本推不开。他立刻回身上马,然后借助马背的高度,跃至墙头跳入院内,然后把门闩抬起来,放于谦进来。
这座院子只有十几步方围,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见一丝尘土残叶。院中是一座单间屋舍,舍角种着几丛建兰与剪红罗,窗下还搁着一盆雁来红。水缸、陶炉、铁釜、碾子等物在院中排列得井然有序,一股淡淡的煎药余苦弥漫四周,确实是一位医师的宅邸。
屋舍里轩门响动,一个女子探头出来看,她云鬓散乱、衣襟不整,似乎是在做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吴定缘上前一步,伸手把门边抓住,恶狠狠地喝声让开。女子尖叫一声,瘫软在地上。
吴定缘没管她,飞速冲进屋里,却发现里间空无一人。一张竹榻上搭着件青布曳撒,旁边扶钩上是一条长长的皂绦,而那个“普济”药王箱,正搁在墙角的柜子边。这些东西,证明那个被老贡生目击的神秘医师,果然是苏荆溪。
他扫视一圈,看到后窗敞开着。这个苏荆溪反应真是机敏,一发现动静不对,立刻逾窗而逃。于谦此时也冲进来,吴定缘顾不得多说,摆手让他搜搜屋子,然后也从窗口飞快跳了出去。
甫一落地,他就觉得脚下不对。原来这间屋舍没有厨房,煮饭熬汤什么的都在后窗下。吴定缘的落脚点恰好踩到了一口黑锅之上,咣当一声,大锅扣翻在地,差点绊了他一个趔趄。
吴定缘骂声晦气,待身体恢复平衡之后,再抬头看去,这么一耽搁,对面已没了人影,只看到后院横着一道夯土山墙,约摸一丈高矮。苏荆溪应该是翻过这道土墙,跳进邻居家的庭院了。
一旦让他上了街,这事便会加倍棘手。吴定缘咬咬牙,挣扎着追了上去。他不是很习惯这种抓捕,往常都是他在背后偷偷出主意,自有父亲吴不平和一干虎狼衙役冲在前头。不过眼下那个小杏仁指望不上,看在三百两银子的份上,只好亲自上阵。
他冲到墙根,一番助跑直接蹬上墙头,然后迅速跳到另外一侧。“噗”的一声,两只靴子同时踩在了松软的泥土之上。这是一片精心侍弄的小园,虞美人、秋牡丹、西府海棠等十几种贵重花卉错落有致地栽种在圃畦之间,尽显雅致。
吴定缘可没心思去欣赏,他还未及观察逃犯去向,就听到屋舍那边传来于谦的大嗓门:“你要干什么?不许走!”
难道是那个丫鬟要跑?吴定缘心想。幸亏把于谦留在那了,苏荆溪若是追不见,还得靠那丫鬟寻人。他按定心神,忽然看到眼前绿油油的芭蕉叶子上,伏着一只肥大的斑蟊。
奇怪,如果刚才有人急促跑过去,它受到惊扰早就飞走了才对。
一个离奇的念头猝然闪过吴定缘的脑海,随即牵连起一个刚才未留意的细节。
那个吓得瘫坐在地的丫鬟,虽然发髻散乱,衣衫不整,可那条马面裙下遮掩的双足,却套着一双医师才穿的白皮琴靴……糟糕,苏荆溪就是那个丫鬟!他是个女子!
吴定缘刚才还笑于谦先入为主,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一门心思以为医师必是男性。事实上,江南一带的女医师有不少,只是很少抛头露面罢了。再想到朱卜花的身份,女医师进皇城给宦官看病,岂不正是医患两便?
吴定缘暗骂自己糊涂,赶紧转身回去。就在这时,那边于谦发出一声惨叫,随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逐渐远去。
糟糕!
一步慢,步步慢。吴定缘急忙跃过矮墙,冲回屋舍,看到于谦斜倚在门框旁边,右臂的袖子被割开一条大口子,内里肌肤鲜血淋漓。
“她,她突然拿出一把药剪,把我给刺伤了!她才是苏荆溪!”于谦捂着伤口,略带委屈地喊道。
这女人着实了得啊,吴定缘大为感叹。
从于谦在门外自报官职一开始,苏荆溪便窥破了两人来意。她迅速脱下曳撒,露出亵衣,弄散了发髻,造成一个云雨未散的假象。一般男子见到这番旖旎场景,就算不动心,警惕也会大为降低。等吴定缘被她故意推开的后窗引走之后,她便用藏好的药剪刺伤于谦,夺走马匹从正门逃走。
这一连串动作目的明确,误导精准,她应变之快,当真令人叹服。
吴定缘一边感慨,一边冲出正门。此时苏荆溪已经策马跑到巷子口了,眼看就要上街,他情急之下,猛地吹了两下短促的唿哨。
那马是勇士营训练的军马,一听两下呼哨,便立刻停下来。苏荆溪挥鞭就打,口中还驾驾地不停催促。那坐骑听到彼此矛盾的命令,左右为难,四个蹄子一直在原地转悠。趁着这个机会,吴定缘迈开大步,一口气追到马旁,伸手一把扯住缰绳。
苏荆溪二话不说,用手里的药剪子,朝着吴定缘刺去。吴定缘冷笑一声,闪身避过,一拳砸中她的小臂。苏荆溪“啊”的一声,药剪跌落在地。她毫不犹豫,另外一只手从头上拔出一枚银簪,对准吴定缘咽喉刺过去。
吴定缘见状不妙,急忙伸手过去挡在咽喉前,顿觉掌心一阵刺痛,竟被那银簪子狠狠刺了个对穿。他一边在心里骂这个疯婆子,一边强忍剧痛,扳住她肩膀狠狠扯下马来,随即一脚踢在胸口。
这是公门捕快擒拿犯人时的固定动作,叫做“锁龙关”。胸口乃是走气的要枢,一脚重重踹过去,能让人一瞬间气窒神迷,头昏眼花,什么反抗手段都做不出来了。
苏荆溪并非练家子,被吴定缘这么一踢,四肢登时软软瘫在地上,再无反抗余地。吴定缘趁机用牛筋绳索把她牢牢捆住,可惜自带的麻核先前用在朱瞻基身上了,他只好从马背上扯下一块垫鞍子的脏臭破布,团成一团塞进她嘴里,伸手一搜,从顺袋里搜出一张纸帖来。
巷口有几个路过的行人朝这边张望过来,吴定缘黑着脸喝道:“应天府擒贼!”吓得他们赶紧走开了。
吴定缘把她重新押回屋舍时,于谦正在给自己包扎伤口。作为一名医师,苏荆溪的家里并不缺少器具与药物,不过……包扎的技巧,终究因人而异。于谦惯于读书,做起这种事实在拙劣,把金创药粉洒得到处都是不说,还把胳膊缠得像个发大劲儿的馒头。
吴定缘没说什么,径直把苏荆溪带进里屋,捆定在椅子上,然后走了出来。于谦见他右掌鲜血淋漓,赶紧递过一个脂白小瓶。吴定缘用嘴咬开瓶塞,一口气把药粉全倒在手掌伤口上,然后用棉布条缠了几缠。
“小杏仁,咱们两清了。”吴定缘坐在门槛上,轻轻喘着粗气道。
于谦眉头一皱,不明白他什么意思。
吴定缘指了指屋里:“我不是说过么?三百两银子,只够买个明白。现在明白就躺在那儿,剩下的你自己去问便是,我的活儿到此为止。”于谦霍然起身:“行百里者半九十,你岂能半途弃之不顾?这人还没开口,万一后头还有曲折呢?”
吴定缘的嘴角露出一丝嘲讽:“你们这些做官的,总觉得别人出生入死理所当然。我一个小捕吏,能帮你追查到这个医师,已是老天爷多偏了心。水深石头硬,洞长虫蛇多,再往下查,我只怕十条命也得沉了秦淮河。”
“有太子在,你怕什么?!”
“可太子要是不在了呢?”
吴定缘轻描淡写一句话,像一根银针直直刺入于谦的百会穴,四肢血脉为之一滞。于谦铁青着脸问你什么意思,吴定缘信手一扬,把那张在苏荆溪身上搜出的纸帖扔过去。
这是一张精致的云边拜帖,上头一排蝇头小楷,大略是说十八日施药时间改至未时,太监亲来大纱帽巷就诊,请苏医师留在馆舍不要离开。底下还留有朱卜花的花押。
于谦有点不明白,这张约帖无非是改了个就诊时间,有何不妥?吴定缘道:“若太子还活着,他今日还有时间过来?”
于谦瞳孔骤缩。是啊,这拜帖是昨天送到的,那时候宝船还没出事。朱卜花身为皇城的禁军统领,按计划理当在今日全程迎候太子,怎么可能有空外出看病?除非……除非他早知道太子会出事。
一想到这里,于谦登时坐不住了。无论这个推想是真是假,他都必须立刻赶到皇城,通知太子提高警惕。每耽搁一息,风险都会成倍增加。若太子有任何闪失,一切调查都将失去意义。
想到这里,于谦略带遗憾地朝天边瞟了一眼。此时外面一抹红霞已落到西侧院墙的上缘,南京城这个喧嚣混乱的白昼即将结束。当他转回头时,眼神里已有了决断。
于谦从腰间取下一枚淡黄色的犀角如意,递给吴定缘。那如意表面有一层层细腻的竹丝纹,一看便是枚质量上乘的把件。
“这是我于家的祖传之物,任何一个质铺里都能换出三百贯宝钞。我把它押在这里,买你一个时辰!你要把这个犯人的真话掏出来!”
吴定缘没料到这人居然自己掏腰包为国尽忠。两人相处半日,他多少了解一点于谦的脾性,每当他下巴绷紧之时,便是最认真的时候。吴定缘勉强笑道:“你自己问不就完了,何必花这种冤枉钱?”
于谦的语气极为严厉:“我现在要赶去皇城。希望回返之时,你已经审得了犯人画押的供状——那如意你可收好了,日后我拿钞……不,拿现银来找你赎!”
说完他推门出去,笨拙地往马背上爬去。吴定缘握着那枚如意,无奈地喊道:“喂,我可还没答应呢!”可于谦跟没听见似的,一抖缰绳,摇晃着身体迅速跑远。远远地,他学着吴定缘的样子,伸直右臂,猛然紧握右拳,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巷道尽头。
吴定缘一时有些气结。这家伙不是正人君子吗,怎么也耍起浑来了?他见唤不回来,只好将那如意系在腕子上,无奈地走回到屋舍里间。
里间的苏荆溪虽然被捆在木椅之上,可脖颈却极力挺直,似乎一直在努力倾听外间谈话。她看到吴定缘进来,双眼毫无惧意,反而一直盯着他举动。那锐利的眼神,让他想起夫子庙附近那头怎么都喂不熟的小野猫。
吴定缘在屋里转了一圈,发现在檀方桌上搁着一张白宣,墨汁还未干透,想来是刚刚搁笔。写的是晏几道的《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笔迹纤细瘦劲,颇得柳体精髓。不过吴定缘只熟公文文书,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粗暴地把宣纸一扯,把那管上好湖笔捏起来。
苏荆溪作为一位坐馆医师,用的都是湖笔、徽墨、歙砚等上乘好物,就连开方子的纸也是特制的苏州洒金笺。可惜这些风雅之物,如今却沦落到酷吏手里成了刑名俗器。
吴定缘拽来一张矮桌,在苏荆溪对面坐定,先研开一滩墨汁,然后把那张写满雅词的宣纸翻了个面,边缘用手掌捋平。然后他伸手将那块破垫布从她口中取出来,还没等开口询问,苏荆溪抢先脱口而出:
“你们,不是朱卜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