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美德,之所以“善”,并不是因为德行对他有什么好处,而是因为德行如我们期许的一样,对我们整个社会有好处。当我们在赞美那些美德时,每个人多少都有一点不那么自私及“非自我本位”的心态!若非如此,那些美德,如勤勉、服从、纯洁、同情和公正,对具有它的人早就造成不小的伤害,就像在他身上一些太过强烈的刺激不能和其他理性的刺激相协调一样。
如果你有一项美德、一项完美而积极的美德,而对这项美德并不是只有一种刺激在针对它,那么你将成为这项美德的牺牲品!当然,别人还是会因为你的美德而赞扬你。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依然会受到褒奖。
年轻人对他分内的工作“鞠躬尽瘁”是可敬的,同时也是可惜的,他忽略了“一个人牺牲,虽然死不足惜,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这种牺牲,我们当然感到惋惜!而更大的惋惜是,还有人持另一种想法,认为他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比他服务社会的工作还重要!”我们之所以惋惜这个青年,是惋惜他作为一个奉献的“工具”,没有想到自己所谓的这个“好人”的死会使社会损失。也许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在工作时对自己多照顾一点,使自己能生存久一点,这样对社会的利益是否会比较大呢?
事实上,我们常会很轻易地承认某个利益,但我们也尊重别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既然有牺牲的出现,那么就很明显地证明了人类具有牺牲精神。因此,从一方面来说,当一项美德被称赞时,我们是在称赞美德中有帮助的性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各项美德盲目与控驭的刺激,不愿被局限在个人一般利益的界限内,我们称赞的是美德中的非理性部分,由于这个非理性,个人才允许自己转化成“整体中的一个机能”。称赞美德,就是称赞对个人私下的伤害,也是称赞剥夺个人最高贵的自爱情操,细心照顾自己的权力。
为了教导并养成合乎美德的习惯,美德所带来的一连串影响均已昭然若揭,这也表示了美德和个人的利益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也有此关联!一种工具的典型美德,例如盲目地勤奋,表明了致富与荣耀之道,也是沉闷和情欲的有利解药,但我们却漠视它的危险,一个相当大的危险。
教育始终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它拼命用一连串的利诱铸造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或某种模式,当这种模式变成一种习惯,刺激及情欲便控驭了这个人,使他处于和自己的基本利益相反的立场,只是“为了大家好”。我经常看到盲目地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机能,也同时被这创造财富和荣耀给剥夺了。
所以,那是真正抗拒沉闷和情欲的权宜之计,同时使感觉迟钝,使执拗的精神接受新的刺激!在所有时代中,最为忙碌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除了更多财富和更加勤奋之外,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从这伟大的勤奋和财富中制造一切;甚至我们需要更高的天才去抛弃财富,甚于获得它。这样,我们才能“绵延后代”!如果这种教育成功,个人的每一项美德就都成了“公用设施”,个人的不利也将干涉到他的最高目的。也许某些心理分析美学会阻碍成长,甚至导致早死。站在同样的观点看,我们可以想到其他服从、纯洁、同情和公正等美德也都一样。
我们若称赞一个有自我牺牲和无私美德的人,他不会耗费他的所有精力与理智去谋求个人权力的护持、发展、提升及扩张,而自觉活得很谦虚、很冷淡或很讽刺,这个称赞绝对不是发自无私的精神!“邻人”若称赞他无私,那是因为“邻人”能“从中得利”!假如这些“邻人”是“无私的”,就会拒绝破坏他的权力,伤害他的利益,他们一定会阻止这种自私的出发点,尤其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以“不滥加善名”来表明他们的无私,在这里,要指出那个目前高高在上的道德概念的基本矛盾:这类道德动机与它的原则正相反!道德既想以此证明它自己,却又以道德批判来反驳它。
“你应舍弃自己,并将自己当做牺牲品一样地奉献出来”。为了不与自身的道德概念相矛盾,就应该由,也只能由自己舍弃本身利益的人来宣告,那个人也许在做个人自我牺牲的要求中,就导致他自身的崩溃。不管怎样,一旦“邻人”或社会为了公共利益而赞许利他主义时,相反的主张“你应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就会马上被提出来应用。因此,“你应该”和“你不应该”其实都是出自同一口吻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