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书林风景 情感世界的风雨

友人之子云松,见过不多几面,身材高大,一脸稚气,感觉是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忽一日,他说写了一些文字,想请我看一下。我看了颇意外,好些篇都是愁肠百结,忧思千重,和见人的感觉呈鲜明反差。不过,对于这样一颗敏感而且有些脆弱的年轻的心,我倒丝毫不感到陌生,因为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少年时代。

我常用一句话自勉: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所谓弱点,是用社会的眼光衡量的,许多这样的弱点,用文学的眼光衡量却是优点。敏感就是如此。不论哪一代的青少年里必有一些格外敏感的心灵,情感世界的一阵小风会使之战栗,一场小雨点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和同龄人相比,他们有许多隐秘的欢乐,同时有更多隐秘的痛苦。你说他们太经不住风雨?不是的,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心灵,情感世界的风雨才有了价值,没有浪费在无声无息之中,而是催放出了诗的花朵。

云松是多情之人,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皆有敏锐细致的体验。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亲情,作为一个晚辈,写自己对姥爷、母亲、父亲的观察,写彼此间浓郁又微妙的感情,寓情于事,通过叙事传达心情,读来有血有肉,感人至深。他又是多思之人,对于所经历的情感事件,对于其中的细节和自己的心情,常常反复思考,沉浸在对它们的充满不同可能性的分析之中。这使他的写作很像是一种旁若无人的自言自语,自由挥洒,莫知所止。因此,就目前而言,我把他定义为一个主观的抒情诗人。

据我所知,相当一部分大文学家的成长是从主观开始的,以抒发“小我”的情感为主,心中积压万千情绪,一吐为快。随着阅历的增长,便逐渐向客观发展,把目光转向外界,注意观察人和物,描摹世间的百态,歌德称之为漫游时代。再进一步,到了彻悟人生实质的年龄,又会回归主观,但这时候的“自我”已经不是经验的“小我”,而是与生命本体息息相通的“大我”,用尼采的话说,它是从存在的深渊里发出呼叫,象征性地表达了世界的心声。我不是要为云松的写作指一条路,真正说来,适合于各人的路是不同的,我相信他既已精神饱满地启程,一定会走出唯独属于他的一条路的。

以名喻人,云松是一棵松,但现在还是一棵风雨之中的小松,被情感世界的小风小雨捶打着。有一天,这棵松会长得高入云霄,领略天空之辽阔和大地之苍茫,长成一棵真正的云中之松。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