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府中问对

雾里看花,总觉分外美丽。

王琅送梅饼给谢真石,纯粹是因为她过去读韵学的时候,有人将谢尚月夜吹笛之事与寿阳公主额着梅花并提,让她觉得十分有趣,并没有其它曲折隐喻的心思。

闺阁里的聚会对她意义有限,保证作为地方长官女眷结纳当地士人的本分履行妥当之后,其余都是顺着天性自由挥洒,没投入太多精力。

她到会稽后的时间主要花费在三件事上:其一是与王允之共同核查清点会稽郡内的在籍士卒与武备情况,同时沿路考察郡内的交通干道,招募熟知地形的当地人做向导,填补舆图;其次是借着修园子的机会摸排郡中豪族势家的产业人脉与资源分布,分辨他们对新任长官的立场是支持、旁观还是抗拒,建立谍报系统,网罗三教九流;此外还搬出曹操“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的例子,撺掇王允之带她到郊外田猎。

此时贵胄豪门田猎之风极盛,,最有名当属孙策、孙权兄弟的事迹,前者甚至在田猎中遇刺丧命。不喜欢的人固然会讥讽为粗俗卑贱,但主流社会仍然保持着多元化的审美,既推崇卫玠弱不胜衣的风致,也欣赏王敦扬槌奋击的雄爽,没到南朝晚期那么腐朽僵化。

王舒常年外放都督军事,子女擅长弓马、喜爱田猎完全合理,会稽人不了解王家内情,只当是府君之子的小小爱好,没放在心上,而王琅得以在田猎中操练私兵,名正言顺掺进军事训练——

会稽郡内的郡兵她不便接触,王家的私兵却没这个顾虑。按照此时风俗,地方军事长官卸任时可以从驻扎兵府带走少量部曲。王舒自己频领望府,但不治产业,部曲养得不多,王琅接手家事以后有心改变,渐渐将僮仆、佃客、部曲里能用之辈都转化为可以作战的私兵,清点下来规模从五百扩充到一千四,连王允之听到都吓了一跳。

充实的忙碌中,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第二年。

王琅自认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尽力做了,计划以外恰逢其会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以至于五年约定期满,察觉到紫府中封印松动、仙灵之气苏生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如释重负的心安,而是带着埋怨的调侃:

“你醒的可真是时候。我最忙的时候你不在,事情都做完了你就醒了,是发现开学了来收作业吗?”

当日刚入九月,按公历算已属十月,不是王琅习惯的开学季,但日子恰好是九月初一,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多余联想。

“你哪次长假作业不是开学前一天赶工抄的,我不认为有任何收取价值。”

回答她的人黑眸深湛,白发胜雪,容色与王琅初识他时别无二致,只有更加蕴藉的神光证明这几年的休养没有白费。

王琅如今与他坐在一条船上,彼此休戚与共,看到他状态好转,心里倒也为他高兴,没有拌嘴大方问道:“这次能留多久?”

对方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托出一片灵光流动的玉牒,递到她面前,神色澹宁沉静,令人想起昆仑山颠的白雪:“核内阴阳二气燮理已成,自成小周天循环。余下不过修缮填补之功,无须我居中主持,端看你的本事。只要你神魂稳固,能入定紫府,随时都可见我。”

他手中所托的玉牒名头极大,是商周更迭之战中辉煌赫赫的封神榜,只是不仅受损得非常严重,功用也与传说中大相径庭。

当王琅还在现代时,这枚玉牒不知怎么寄居到她紫府内,每日汲取她命格中的气运修复自身。

王琅初时只觉得自己运气极坏,每前进一步都靠努力得来,不存半分侥幸,后来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总好像被什么东西紧紧追赶,无法摆脱,只有在梦中才能获得少许喘息缓解,直到姜尚醒转——就是眼下站在她对面的雪发青年,历史上辅佐武王伐纣、奠定周兴六百年、受封齐国的太公望,传说中昆仑山玉虚宫掌教元始天尊的弟子,封神计划的执行者——情况顿时发生变化。

自他醒来,封神榜的修复全由他一手主导,不再毫无节制、敲骨吸髓地榨取寄主,而是一点点被抽丝剥茧地转嫁到外部,引导向内外平衡之态。

王琅和他的关系历经前后几次转折,最后终于基本达成一致:由王琅协助他将封神榜修复完成,他则指导王琅如何一步步修复,并掌控封神榜的力量为己所用。距今五年之前,两人最艰辛的原始积累告一段落,姜尚将神识沉入玉牒,巩固修复成果,到如今五年期满,正是两人互交答卷,共同制定下一步计划的时候。

“我其实不太明白,如果你要借助王朝气运修复封神榜,最快的方法难道不是让我生于司马家,有皇权名义在手,可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方便多了,做事岂不顺利百倍?”

尽管自认为做得不错,王琅还是先习惯性地放大自己遭遇的困难,为后续谈判留出余地:“我仔细想过,东晋女子的地位确实比前朝高,但也没有高到能入朝为官的地步。就算是女子地位更高的北魏,也不过出了一个胡玄辉为女侍中,但那是因为她姐姐元太后临朝听政需要助手,和武则天临朝用上官婉儿秉政相仿。就算一时可以依托父亲兄长之下行事,名不正言不顺总是麻烦。”

姜尚看着她沉默一阵,模仿她的句式淡淡开口:“我其实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你一定要找到历史中的例子才能做事。就算你非要找一个人物去对标才肯罢休,为什么要对标胡玄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他是开一代之先河,行前人所未行之创举的一类人,生来就是为了创造历史,并不囿于前人的成果。

王琅事后回想,觉得对方当时的心情大概十分之无语灰暗:你都有我在身边了,思考的为什么还是入朝为官这点不值一提的小事?

但她当时未曾察觉,反而扬眉好奇道:“那你说该对标谁?”

以姜尚之本心,大抵很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只是王琅一直目不转睛盯着他看,他才终于不情不愿开口:“平阳公主,李渊第三女。她是家中三女,你也是三女,她家为陇西李氏,你是琅邪王氏,较之胡玄辉与你的境况更像。”

王琅略微歪头,不敢苟同:“东晋偏安江东,类比南北朝那样的分裂政权正相仿佛,隋虽短命,却是结束三百年分裂史的大一统王朝,哪里是东晋能与之比肩的。平阳公主……你都说了她是公主,不受儒家对人臣那一套约束,对我参考价值不大。”

姜尚神色不变,语气平淡:“她起兵响应父兄,收拢七万之众的时候,李渊可还没登临龙门。”

王琅想了想,虽然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但平阳公主拥兵七万,独有军功的事情她也记得。

隋末义军蜂起,群雄逐鹿,她让丈夫柴绍秘密去太原支援父兄,自己返回鄠县李家庄园,变卖家产招募南山亡命之徒,得到数百人,在关中起兵响应李渊。当时李渊从父弟李神通也在鄠县响应,但不如平阳得人心,于是关中由平阳主事。邻近几支义兵各有数千人规模,被平阳派家僮说服归顺,在她麾下与隋朝官兵交战,连续攻克三城,声望高涨。然后凭借树立起来的威信申明法令,约束士兵,禁止劫掠,远近都来归附,聚拢起七万之众,威震关中。

李家主力渡河,她与她的二哥,即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渭北会合,李家完整保留了她的编制,让她和丈夫柴绍分别建立自己的幕府,平定京城。

离世下葬时,李渊特别为她下诏增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主管祭祀礼仪的太常觉得不妥,理由是历史上妇人下葬从不加鼓吹,李渊不听,还是给她加了鼓吹。

有意思的是《旧唐书》修这段历史,让李渊举了周文王之母名列十乱(周武王认为的十位治世之臣)的例子,为他拿鼓吹为公主下葬的决定增加说服力。

但在欧阳修带人修的《新唐书》里,李渊没做多余解释,直接断然下令:“过去公主身执金鼓,功参佐命,古代哪有这样的事!就该这么用。”

自信昂扬之气彰显无疑。

王琅回味姜尚之前的话语,感觉到有某种相似的飞扬锐气蕴藏其中,连带着她也心情飞扬起来,不再玩弄虚词,而是端正面色,坦白将自己近五年的行为与对时局的看法和盘托出,咨询姜尚的意见。

“苏峻麾下以北地流民为主,有骑兵,如果举兵进攻建康,应该和北方入寇的情况差不多,以秋冬为最佳出兵季节。眼下已是九月,剩余时间不多。吴国内史庾冰素有令名,被庾亮安插到吴国以后积极修兵备战,陆、顾两家私自募集的部曲约有几千,不可能坐视家乡被战火焚毁。只是秋冬水枯,河道受阻,难以走水路运输士兵粮草,走陆路又容易被骑兵袭击扰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想要对建康战场有所作为却不容易。”

姜尚静静听她从建康说到会稽,从朝堂说到地方,没有给予任何评价,直到最后她说完时局与自己的判断,才淡淡开口,问了一个与时局无关的问题:“假如你去募兵,你会选择南方繁华富庶之地的良家子,还是北地贫乏艰苦之地的亡命徒?”

王琅满心自信的情绪被他问得一堵,缓了一会儿才叹息道:“一个是羊,一个是狼,怎么能比呢。”

她本是心思灵敏、一点就透之人,这时候已经明白姜尚对她的判断并不赞同,但还有些疑惑:“南人当真如此不善战吗?陆、顾两家积极仕宦,孙吴时出了那么多将领,还有陆逊那样打下以弱胜强名战的先人,族里不至于没有擅长军事的人才吧。”

姜尚一条条为她解释:“南朝劲旅,以江北淮南为先,尚气力,多勇悍。三吴冠带风流之地,多年未肇兵祸,士众知兵习战,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至于陆、顾……你既然知道这两家积极仕宦,便该知道两人善于进取的人才都在建康出仕,留于族中的多是守成之辈,倘若无人领导,仅仅能够自保罢了。而庾冰在郡仅一年,除了外戚身份无所倚仗,还要征调吴地的民力物力,陆、顾那样的豪族如何肯跟他齐心协力,听他调遣。”

王琅听得出了一层冷汗,这和她去年离开建康之前跟王悦分析的情况恰恰相反,称得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和赵括纸上谈兵有得一拼。

“你也不用妄自菲薄。”

或许是看出了她的心思,姜尚注视着她道:“你现在的问题在于没有机会实际接触这些讯息,不是才智不够。很多时候,庙算只是在较量敌我双方谁掌握的信息更多,看得更深刻。”

王琅瞥他一眼:“所以一开始我就在问你怎么才能名正言顺出仕,现在不管做什么都要隔着一层,好难受。”

虽然王允之、王悦都对她很好,堪称凡有所求,无有不应,但和自己出面接触完全是两回事,她太有感触了,只是苦于没有办法:“你方才举平阳公主的例子,她确实和我的处境非常相似,父亲都经常做地方刺史,有门第优势,甚至连二哥比大哥出众这一点都相似,而且她也是以最常接触外界的军功起家,一个人在关中勒兵七万。但就算这样,她也没有在朝中正式任官,而是借助公主的身份行权,想要打破藩篱,光明正大站到台前太难了。”

姜尚看着她再次陷入沉默。

王琅被他看得有点不自在,摸摸脸颊道:“我说的话有哪里不对吗?”

姜尚闭了闭眼,维持住神色平静:“我只问你一句。”

“您请问。”

“出仕对平阳有什么好处?”

空气突然安静。

隔了许久,王琅才重新找回自己的声音,故作自然地回答:“嗯,这是个好问题。”

平阳公主和她最大的区别是她的父亲与兄长野心勃勃,李世民更是雄才大略,千载难逢的一代英主。如果平阳本人的愿望并非站立于朝堂之上以臣子的身份为国效力,以唐朝那种天下英才济济入彀、万般世事欣欣向荣的背景,她似乎确实没有出仕的动机。

姜尚见她已经明白,便也不再浪费口舌,将话题搬回正途:“不提他人,出仕只是必须踏出的第一步,你自己准备走什么样的道路?”

这件事王琅却已经想过,答得很快:“乱世里想要有所作为,以方镇之实拥兵自重,观察天下时机是最好的办法,其次是接受朝中调遣用兵,培植名声,建立功勋,树立有识之辈能看到的赤帜,让人才往旗下聚拢。无论朝中是猜忌还是诽谤,始终不敢妄动,袁、曹、孙、刘都由此建立功名,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她这番理论发端于王夫之一段非常有名的史论,大部分人没听过全文,但听说过他的结论——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她不是为了写文章扬名,也不是为了靠雄辩说服人,因此没有刻意使用煽动性的语言,只是清晰明白地抛出结论。同时代人已有相似的见识,如司马家建立晋朝以后为了纠正这个倾向付出过许多努力,可惜和曹操一样适得其反,全面崩盘,开启了以王与马共天下为标志的门阀政治时代。

姜尚轻轻点头:“做常人没做过的事总是困难,不过王导如今还活着,你可以不用担心第一步如何站稳——只要你表现出对王家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会比你还用心地促使这件事做成。如果你非要自己做点什么,可以写信给王悦询问田税之事。”

王琅奇道:“这跟田税有什么关系?”

姜尚淡淡一哂:“你很快会明白的。”

作者有话要说:这篇里写小望主要是为了更合理地把五十年才能做完的事压缩到二十年,奇幻情节不重,基本还是可以当成历史文

下章新情节了,和旧文的发展存在分歧,而且往后分歧会越来越大,本篇路线以本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