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森特·凡·高(1853—1890, Vincent van Gogh),荷兰画家。父为牧师。当过店员、教师、矿区传教士等。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5年的画作《吃土豆的人》中,凡·高用朴实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画家自己曾说:“借着油灯的光线,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劳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1882年,凡·高在海牙遇到了妓女西恩,并为她画下《悲伤》,画中的西恩悲伤地将头埋在手臂和膝盖里。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视野的拓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2月,他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梦想创建一个从事绘画的自由艺术家社区,并写信给弟弟、高更,敦促朋友们加入他的行列。6月,凡·高画下了《播种者》。8月,他画下了《向日葵》系列。同时,高更决定来阿尔勒,凡·高为此租下了黄房子,并买了两张新床。在等待他的到来时,凡·高创作了《诗人的花园》系列画作用于装饰高更的房间。12月,两人的关系趋于紧张,凡·高画下了《凡·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因其强烈的反差,这两幅作品也是被后人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二。不久,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终告失败。
此后,凡·高的精神病时常发作,1889年6月他自愿住进了罗讷河口省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和周边景色成了这段时期他作品的主题,如《摘橄榄的人》《星夜》《麦田与收割者》。
1890年,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2. 保罗·高更(1848—1903, 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法国画家。早年做过商轮海员及股票经纪人。业余习画,受到毕沙罗的影响。1883年后,开始专事绘画。1891年去南太平洋上的法国殖民地塔希提岛,描绘岛上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神话。他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的画幅具有装饰风味和东方色彩,是对印象派的自然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唯科学精神的反动。代表作有《雅各及天使》《两个塔希提妇女》《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3. 约翰·济慈(1795—1821, John Keats),英国诗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员。在其长诗《拉米亚》中,济慈把希腊神话同具有强烈自传性的内容融为一体,把神话人物嫁接到当代语境和现实中来,对神话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拉米亚是古希腊神话中一头半人半蛇的女性怪物,亦是在西方以猎杀小孩闻名的蛇妖。
4. 克劳德·莫奈(1840—1926, Claude Monet),法国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印象派名称即来自当时批评家对其画作《日出印象》的嘲笑。初从布丹学习,并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后转向外光的描写,深受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的启发。他曾长期探索光色和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画多幅,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在运用色彩方面有所突破。代表作有《睡莲》《帆船》《花园里的女人们》等。
《安提布岬风景》是莫奈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后来所有关于蔚蓝海岸的形象。
5.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 Marcel Proust),法国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先驱。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
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出版于1913年至1927年间。这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作者认为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全在一己的“感悟”,曾经体验过的感觉即生命的真实,所以强调对于“过去”的重建。小说着重主观心理和“潜意识”活动的描述,结构独特,体现了一种新的小说观念,对欧美现代派文学有很大影响。
6. 斯特凡·马拉美(1842—1898, Stéphane Mal larmé),19世纪法国诗人,曾留学英国,后长期在中学任教。初期属于巴那斯派,后成为象征派代表。提倡“纯诗”论,主张用暗示和隐喻表达诗人的直觉,追求用字的新奇和语言的音乐性,如《她纯粹的指甲……》,全诗其实只有两韵,但字形分为四韵。作品充满神秘主义色彩。主要理论文章收入《彷徨集》,尚有诗篇《牧神的午后》和未完成的诗剧《爱罗狄亚德》。诗歌《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是作者为表现“绝对世界”而创作的一部“唯一的书”的片段。他对20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爱罗狄亚德》是马拉美最为重要的戏剧作品之一。该诗作的题材来自同名的拉丁悲剧作品。这个被多次改编的著名戏剧题材的冲突本应该是先知约翰与希罗底的对峙:先知以犹太教义的名义对公主的乱伦和通奸行为进行谴责,招致公主的仇恨,最终这位有着崇高威望的圣徒被斩首。但是,马拉美这部剧作展现了一种诡异的诗意之美,呈现的是犹太公主希罗底本人内心的一种冲突。
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Sigmund Freud),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的著作之一,象征其理论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弗洛伊德断定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一概归因。在本书中,弗洛伊德提出“超越”此简单快乐的原则,以发展其死亡本能的理论。本书的重要性在于描述了人类置身于两种对立本能的处境。一则为生之本能,表现为创造力、和谐、性关系、繁殖、自我保护;一则为死亡本能,表现为破坏、重蹈覆辙、侵略、强迫、自我毁灭。后者即快乐原则的例外。
8. 埃米尔·伯纳德(1868—1941,mile Bernard),法国点彩画派画家。伯纳德对后印象派的艺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是分隔主义与综合主义的代表人物,对现代艺术的诞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9. 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1872—1944, Piet Cornelies Mondrian),荷兰画家。早期作具象画,后受立体主义影响,自称“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主张以几何形体构成“形式的美”,绘画必须舍弃写实,与自然形象完全分离。其风格对现代实用美术设计影响颇大。代表作有《纽约市》《黄色构图》。
10. 泽维尔·梅勒里(1845—1921, Xavier Mellery),比利时象征主义画家,代表作《修女和两只猫》。
11.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William Wordsworth),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代表,1843年被封为桂冠诗人。早年同情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专政后,他转向保守,主张回到自然,美化农村宗法制。1789年他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在该书第二版序言中阐述他的美学观点,主张以自然清新的诗风、日常质朴的语言开掘人的内心世界。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他的代表作《不朽颂》探寻了回归童年的自然、追寻失落的纯真、重获灵魂的永生等重要主题。
12. 约翰·弥尔顿(1608—1674, John Milton),英国诗人、思想家。英格兰共和国时期曾出任公务员。因其史诗《失乐园》和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而闻名于后世。
《复乐园》是弥尔顿继《失乐园》之后的又一力作,也可说是《失乐园》的续篇。他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耶稣的降生,讲述了耶稣抵御住撒旦的诱惑,从而拯救人类重返伊甸园的故事。
13. 约翰·邓恩(1572—1631, John Donne),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牧师。改信英国国教后,他的文学作品也多与宗教有关。
14.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William Shakespeare),英国剧作家、诗人,生于商人家庭,当过剧场杂差、演员、编剧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现存剧本37部、长诗2首、十四行诗154首。他的剧作以人文主义观点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多种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在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谴责封建暴政的同时,也批判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权力的不择手段和贪得无厌。作品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反对封建束缚,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和道德的改善。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而富于表现力,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莎士比亚于1607年左右编写的罗马悲剧。罗马首领安东尼因沉迷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的美色而无暇于国家大事,终日与她在埃及厮混。最后在与屋大维的对峙中,安东尼战败自刎,克娄巴特拉也自杀身亡。
《麦克白》,莎士比亚最短的悲剧,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戏剧讲述了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女巫处得到预言,称他某日会成为苏格兰国王。于是他在妻子的怂恿下,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但是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过持续的狠厉手段来保护自己,打压敌意与猜忌。大屠杀与内战使得麦克白与他的夫人变得自大、疯狂,直至二人最后灭亡。
《皆大欢喜》,莎士比亚于1599年创作的喜剧。话剧背景是一片森林,而男女主角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于1595年间创作的浪漫喜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古代雅典的两对贵族青年,经过种种离奇的误会和曲折,终于和好并结为夫妇。剧本假托虚幻的梦境,宣扬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嘲弄神权和封建宗法制度,表现了肯定生活的乐观精神。文中,仙后提泰妮娅的卧室是个花坛,盖的被子是蛇皮。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间创作的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迪谋害丹麦国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王子哈姆雷特因此向叔叔复仇。
15. 乔治·赫伯特(1593—1633, George Herbert),英国诗人、演讲家和牧师。他家境良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在剑桥大学及国会都拥有很高的地位。在他的一生中,他坚持不懈地用精确的语言创作宗教诗。
16. 保罗·塞尚(1839—1906, Paul Cézanne),法国画家,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对立体主义影响巨大。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对形、色、节奏、空间的探索,企图借助色彩的配合而不依赖明暗效果表现体积。代表作有静物画《一篮苹果》和《玩纸牌的人》。
17.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1870,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英国作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少年时曾随家住入负债者监狱,后当童工,16岁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不久任新闻记者,发表特写。其创作多关注社会底层问题,讽刺英国社会黑暗面,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
《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把巨大的垃圾堆当成英国社会的象征。
18. 玛丽·安妮(1819—1880, Mary Anne),笔名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经典之作,讲述磨坊主杜利弗因欠债而发生诉讼纠纷,败诉破产后其子女汤姆和玛吉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小说塑造了约150个人物,并将他们安排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再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其中,罗莎蒙是米德尔马契最漂亮的姑娘之一,她爱照镜子,常揽镜自怜。
19. 埃兹拉·庞德(1885—1972, 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1908年赴英国,成为伦敦现代派诗人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法西斯做宣传,战后被判刑。1958年获准侨居意大利。代表作有《诗章》等。他倡导意象派诗歌,主张诗歌不重韵律而注重内在冲动所产生的节奏。他与诗人艾略特关系密切,对西方现代派诗人的思想与创作有一定影响。他还译过中国诗歌,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诗章》,庞德的一部长诗,以“诗章”的形式分批发表,自1917年开始,直至1959年。全诗共包括109首“诗章”及8首未完成的草稿。
20. 伊丽莎白·戴维(1913—1992, Elizabeth David),英国烹饪作家。她撰写了有关欧洲美食和传统英国菜肴的文章和书籍,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家庭烹饪。
21.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14, Frédéri c Mistral),法国诗人、语言学家,菲列布里什派的创立者之一。曾带领19世纪奥克语(普罗旺斯语)文学复兴,用普罗旺斯语写的史诗《米瑞伊》,内容新颖,富有乡土气息。诗作有《日历》《拉丁民族的颂歌》《金岛》等。曾主编大辞典《七诗人南方语言宝库》,在方言研究方面做出贡献。获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
22.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 Pablo Ruiz Picasso),西班牙画家,出身于美术教师家庭。早期画近似表现派,表达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代表作是创作于1905年的《拿烟斗的男孩》;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年至1920年初,画风一度转为写实。1930年始,又明显地倾向超现实主义。
1957年,毕加索痴迷于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杰作《宫女》,画了《宫女》变奏40余张。
23. 让·拉辛(1639—1699, Jean Racine),法国剧作家,生于官吏家庭,曾任路易十四的宫廷史官、侍臣。1664年至1677年间他写出悲剧《戴巴依特》《亚历山大大帝》《安德洛玛克》《费德尔》等,1673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689年写了以《圣经》为题材的剧本《以斯帖》, 1691年完成最后一部悲剧《阿达利》。作品多借用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传说,暴露宫廷贵族的荒淫和残暴。他善于刻画贵族妇女形象,着重心理分析,运用古典主义创作法则而又不受其拘束,其悲剧深刻而富有诗意,是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布里塔尼居斯》是一出有关罗马历史的五幕悲剧,描述了罗马皇帝的儿子布里塔尼居斯继承皇位失败,反被篡位的故事。
《费德尔》因内容涉及乱伦的爱情,演出后遭到宫廷贵族的攻击,后拉辛停止写作多年。本剧讲述了雅典国王的继后爱慕继子依包利特的悲剧故事,因其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刻画、优美的诗体语言被公认为是悲剧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24. 莫里哀(1622—1673, Molière),十七世纪法国剧作家、戏剧活动家,生于巴黎一宫廷装饰商家庭。他从小酷爱戏剧,早期思想受无神论和自由主义影响,自组剧团在巴黎演出,并从事创作。1658年起发表《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等,讽刺贵族阶级,提出妇女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创作才华。1664年后,莫里哀进入创作最盛期,写有著名喜剧《伪君子》《吝啬鬼》《唐璜》等,对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的吝啬、自私、伪善、阴险,做了辛辣的讽刺,遭到教会的激烈攻击,《伪君子》被禁演五年。1673年主演《心病者》时,莫里哀犯病逝世。他一生共完成喜剧30余部,其特点是直接嘲讽现实,人物性格单纯、深刻,语言生动有力。他的创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5.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勃里昂(1768—1848,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之一,政治家、外交家。出身贵族,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拥护波旁王朝,曾参加保皇军,后逃亡英国。1811年当选为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王朝复辟时期曾任内政大臣、驻外使节、外交大臣等职。代表作有《阿拉达》《勒内》《基督教真谛》。
26. 多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 Tobias Smollett),英国小说家,曾开业行医,业余时间从事创作。作品以流浪汉体小说为主,用讽刺笔调刻画英国社会各阶层人物,揭露统治者的暴行和无知。代表作有《蓝登传》《皮克尔传》。他的作品影响了一批小说家,其中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和乔治·奥威尔。
27.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1775—1851,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英国画家,对后期的印象派绘画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早年自学水彩画,善于临摹并钻研17世纪欧洲风景画遗产。曾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和透视学教授。晚年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融合水彩与油画技法,尤具特色。代表作《暴风雪,汉尼拔率领大军跨越阿尔卑斯山》,其灵感来自他的阿尔卑斯山之旅。
28. 阿道夫·蒙蒂塞利(1824—1886, Adolphe Monticelli),最早的一代法国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色彩浓烈厚重,斑驳而有纹理,凡·高曾深受其影响。代表作《花卉静物》。
29.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 Pierre-Auguste Renoir),法国画家,印象派成员之一。在创作上将传统画法与印象主义方法相结合,以鲜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和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代笔作有《包厢》《游船上的午餐》。
30.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 Johannes Vermeer),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杰出画家,与伦勃朗齐名。他毕生工作生活于荷兰的代尔夫特,有时也被称为“代尔夫特的维米尔”。他喜用黄色、蓝色和灰色,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善于以点画法优美地表现出物体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实感与质感。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代尔夫特一景》。
31.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 Camille Pissarro),法国画家。1855年到巴黎学画,后成为画家莫奈、西斯莱、塞尚的好友,并受柯罗及米勒的影响。作品多描写农村及城市景色,也画农民的劳动生活,画风朴实而有诗趣。代表作有《塞纳河和卢浮宫》《雪中的林间大道》。
32. 让·谷克多(1889—1963, Jean Cocteau),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导演。20世纪现代主义和先锋艺术代表人物,他是最早与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的先锋艺术家。代表作为《可怖的父母》以及“俄耳浦斯”系列。
33. 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1606—1669,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荷兰画家,擅长以聚光及透明阴影突出主题,运用笔法表现质感。代表作有《夜巡》《月亮与狩猎女神》。
《萨斯基亚》是伦勃朗的作品。在订婚三天后,伦勃朗为未婚妻萨斯基亚画下了这幅画。
34. 亨利·詹姆斯(1843—1916, Henry James),美国作家,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出身于纽约的上层知识分子家庭,本人长期旅居欧洲,崇拜欧洲文化,所作小说多以欧洲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为背景,追求形式,注重心理描写,对西方现代作家很有影响。代表作有《贵妇人画像》《鸽翼》。
35. 爱弥尔·左拉(1840—1902,mile Zola),法国作家,也是法国自由主义政治运动的重要角色。代表作《生之喜悦》讲述了积极乐观的宝琳娜和悲观忧郁的拉扎尔之间的故事。
36.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George Gordon Byron),英国诗人,出身贵族,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所作诗歌对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代表作讽刺长诗《唐璜》通过贵族青年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以神圣同盟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势力。
37.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Virginia Woolf),英国女作家。曾与丈夫一起创办出版社。作品摒弃传统的小说结构,采用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对现代西方小说影响很大。在一战与二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团体的成员。代表作有《到灯塔去》《自己的房间》,其中有名言“女人必须有她自己的一点收入及独立的房间”。
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 Leslie Stephen)是英国作家、历史学家。他也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主张不可知论,并且撰著了一部进化论的《伦理科学》。
38.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1889—1951,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生于维也纳。早年在剑桥大学师从罗素学逻辑学和哲学,1929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母校任教授。他的早期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很大,晚期哲学则为分析哲学学派所接受与发挥。他曾提出语言图像论,把语言看成事态的逻辑图像,后放弃语言图像论,认为描述实在是语言的一种功能,提出语言工具论,是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在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中,颜色问题一直都是重要主题,他对颜色问题的关注源于对逻辑命题和经验命题关系问题的思考。代表作有《逻辑哲学论》《论色彩》。
39.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1873—1939, Ford Madox Ford),英国小说家、评论家、编辑。代表作《好兵》情节曲折,讲述了两对夫妇的情感关系。
40.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 Auguste Rodin),法国雕塑家。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的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地狱之门》。
他的雕塑作品《达那俄斯的女儿们》本来是《地狱之门》的一部分,但最终版却没有出现。作品源于希腊神话,达那俄斯的女儿们因为杀了丈夫而被罚入地狱,承受永无止境地往无底桶里灌水的刑罚。
41. 奇马布埃(1240—1302, Cimabue),意大利画家。他是13世纪后半期首先进行风格革新的画家,也是乔托的老师,因而被奉为文艺复兴新艺术开始从中世纪旧艺术转化的先锋。代表作有《圣母和天使》《圣母和圣·佛兰西斯》。
42. 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 Giotto di Bondone),意大利画家与建筑师,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西方绘画之父”。代表作《圣母登极》。
43. 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1882, Anthony Trollope),英国小说家,长期在邮局工作。代表作《巴塞特郡纪事》,描写乡间地主和中产阶级的生活,对教会的伪善有所揭露。
44. 阿佛烈·丁尼生(1809—1892, Alfred Tennyson),英国诗人,继承浪漫主义传统,早期诗歌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及中世纪传说。185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诗作技巧娴熟,辞藻绮丽,音调铿锵。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诗歌中最佳“悼亡诗”之一。
45. 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 Robert Browning),英国诗人,与丁尼生齐名。作品着重心理分析,创造了“戏剧独白”的诗歌形式。代表作有《戏剧抒情诗》《男男女女》《指环与书》。
46. 勒·柯布西耶(1887—1965, Le Corbusier),法国建筑师、雕塑家、画家,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他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鼓吹以工业的方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对建筑设计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47. 简·奥斯汀(1775—1817, Jane Austen),英国女作家,生于乡村牧师家庭。她的作品大多描写乡村生活、田园情趣、儿女婚嫁琐事,结构严密,文笔细腻委婉。代表作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
48.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 Edward Morgan Forster),英国小说家。曾任报刊编辑,到过意大利、埃及和印度。189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并加入了剑桥使徒俱乐部,生活在一种自由主义、怀疑论、崇拜古文明的文化气氛中。《最漫长的旅程》的开头即根据福斯特在大学时的生活而写。毕业后,他在剑桥使徒俱乐部的朋友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布卢姆茨伯里团体,而福斯特也很自然地成为其中一员。该团体强调爱、同情、敏感、美的创造和享受、追求知识的勇气,实际上是流行在上层知识分子中间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望而却步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写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代表作长篇小说《霍华德庄园》,通过象征手法,强调必须把精神与物质、文化素养与实干行为相“联结”的问题。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永恒的时刻》,散文集《阿宾格收获》和《为民主再欢呼》,以及论著《小说面面观》等。
福斯特于1921年受聘为印度德瓦斯邦大君的秘书,后于1924年出版《印度之行》,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人民的歧视和侮辱,出版后在英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反响。本书被《现代图书馆》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百部伟大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了莫尔夫人的儿子罗尼在印度一小城当法官。莫尔夫人偕罗尼的女友奎斯蒂来到印度,结识印度医生埃席士。一日,埃席士邀英国客人游马拉巴山洞。进入山洞后,奎斯蒂听见埃席士的呼唤,竟以为医生欲强施非礼,仓皇惊呼。埃席士因此被捕入狱。事后,奎斯蒂撤销起诉,但埃席士从此离开故土,去他乡谋生。小说设色浓烈,充满神秘象征气息。
49. 罗莎蒙德·妮娜·莱曼(1901—1990, Rosamond Nina Lehmann),英国小说家,与布卢姆茨伯里团体成员交好。代表作《含糊的答案》为同性恋小说,描绘了一战前后出生的年青一代的情感。
50. 阿瑟·伊夫林·圣约翰·沃(1903—1966, Arthur Evelyn St. John Waugh),笔名伊夫林·沃,英国小说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在英国军队及皇家警卫队任职。作品常运用讽刺手法揭露现代文明社会中宗教和政治诸方面的弊端。代表作有《衰落与瓦解》《一抔土》,以及长篇小说《重返布莱兹海德庄园》。
51. 杰弗里·乔叟(1343—1400, Geoffrey Chaucer),英国诗人,英国人文主义作家的最早代表,生于商人家庭,当过海关监督、法官和议员。曾出使法、意等国,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生动描绘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反封建倾向和人文主义思想。当时英国贵族社会通用法语,他改用伦敦方言创作,对英国民族语言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52. 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1901—1935, Lewis Grassic Gibbon),苏格兰作家,代表作《落日之歌》。
53. 詹姆斯·霍格(1770—1835, James Hogg),苏格兰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现代英语世界玄幻文学的开山鼻祖,代表作《仗义罪人回忆录》。据说《化身博士》及《福尔摩斯探案故事集》都是在这本小说的影响下产生的。
54. 威廉·莫里斯(1834—1896, William Morris),英国设计师、作家、画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受罗斯金影响,参加拉斐尔前派,立志复兴中世纪行会的手工艺和设计传统。他憎恨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破坏创造性劳动,同时把艺术看作改造现实的主要手段。19世纪80年代,他积极参加英国工人运动,主编过社会主义联盟的机关刊物。在家具、挂毯、壁纸、瓷器设计上,特别是在书籍装帧艺术上,莫里斯有很大贡献。
55. 乔吉特·海尔(1902—1974, Georgette Heyer),英国历史罗曼史与推理小说作家。据她的传记作家所述,海尔的小说有如下标准的特色元素:“忧郁的男主角、危机中的婚姻、奢豪成性的妻子、无所事事的围观大众、风趣的年轻人等。”代表作《征服者》。
56. 《马尔菲公爵夫人》,悲剧作家约翰·韦伯斯特的作品。该剧的故事恐怖而令人心碎。寡居的公爵夫人因与管家秘密结婚,惹怒了她的兄弟斐迪南德公爵及主教。他们让公爵夫人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后将她杀死,并掐死了她的两个儿子。《马尔菲公爵夫人》所蕴含的感情非常强烈,以至于冲破了诗和韵律的束缚。
57.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 William Butler 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共创作剧本27部,大多取材于古老的民间故事和英雄传说,带有浓厚的爱尔兰民族色彩,作品中不仅有高度凝练的对话,也有深沉抒情的合唱。代表作有《当你老了》《黛德尔》。
58. 威斯坦·休·奥登(1907—1973, Wystan Hugh Auden),英国诗人,牛津大学毕业。1937年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后任牛津大学诗学教授。诗作受哈代、叶芝和艾略特的影响,早期作品反映社会问题,晚年倾向于宗教与弗洛伊德学说,作品着重精神探索与哲理性沉思,有时流于晦涩。代表作有《短诗集》《长诗集》。
59. 金斯利·威廉·艾米斯(1922—1995, Kingsley William Amis),英国小说家、诗人、“愤怒的青年”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幸运的吉姆》。
《幸运的吉姆》是艾米斯的首部小说作品,曾赢得毛姆文学奖,以喜剧形式表现战后人们的愤怒和不安,嘲弄中产阶级社会的伪善和虚荣。主角吉姆·迪克逊是一名中世纪历史助教,任教于英格兰中部的一所红砖大学。他出身于下层中产阶级,并且对在大学中看到的一切虚伪抱有成见,但为了得到教师的终身职位,他不得不试着与顶头上司、不学无术的院长威尔奇教授搞好关系。虽然吉姆的人生看似悲剧,但是本书结尾时他十分“幸运”地获得了一直想要的优裕的伦敦生活和女孩。
60. 科林·威尔逊(1931—2013, Colin Wilson),英国作家、哲学家和小说家。威尔逊称他的哲学为“新存在主义”或“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坚持认为他的一生是“哲学家的工作”,他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乐观的新存在主义”。代表作《另类人》。
61. 亨利·菲尔丁(1707—1754, Henry Fielding),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汤姆·琼斯》通过一个弃儿的身世,讽刺和抨击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庸俗、虚伪和道德败坏。其作品对欧洲小说的发展影响较大。
62. 马修·阿诺德(1822—1888, Matthew Arnol),英国诗人、评论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后任该校教授。重要诗篇有《吉卜赛学者》《色希斯》。后转向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著有《评论一集》《评论二集》。
“高度严肃”是阿诺德评价一位诗人时所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他非常关注诗歌的道德教化作用,认为诗歌的形式与优美是次要的。他强调,文学的终极目的是“批评人生”,如果诗歌违背了道德准则,那么就是对人生的背离,漠视道德就是漠视人生。
63.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354—430, 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忏悔录》是一本自传体回忆录,描写了早期奥古斯丁信教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该作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回顾、评判和对信仰、思想的歌颂,还对后来的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
64. 保罗·托马斯·曼(1875—1955, Paul Thomas Man),德国小说家,生于德国大商人家庭。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布登勃洛克家族》《魔山》。
《布登勃洛克家族》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发表于1901年,可说是作者的自传。全书共有400多个人物,描写了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史。
《托尼奥·克律格》是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从学生时代到成年的故事。主角托尼奥是德国南部的著名作家。他相信,一个艺术家相对于“受到尊敬的”社会生活来说必须是一个局外人。
65. 马克·夏加尔(1887—1985, Marc Chagal),俄国画家,早年居巴黎,受立体主义影响。幼时家境贫困,黑暗的木屋、迷信的乡民、演奏着小提琴的人、牛、羊、鸡以及马等都存在于少年夏加尔心中,成为他的创作源泉。代表作有《我与我的村庄》《红日》。
66. 胡安·米罗·费拉(1893—1983, Joan Miró i Ferra),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画风初近野兽派,后以轻快透明的色彩作写实画,表现为简练单纯的风格。1924年结识超现实主义者之后,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其作品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融为一体,在超现实主义画家中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组画《星座》。
67. 《利维坦》是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国家学说的著作,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权力》。“利维坦”原为《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一种强大无比的海兽,转义为“巨人”或“巨灵”,霍布斯借用它来象征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书中简述了他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认识论,着重论述他的道德与社会政治观点,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在于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寻求自身最大的快乐或幸福。但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人像狼一样”,这个目的反而不能达到。因此,人们感到必须通过协议,缔结契约,组成国家。他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人们对专制君主应该绝对服从,这样君主才能执行他的主权,维持社会秩序,使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68.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 Samuel Taylor Coleridge),英国诗人、文评家,湖畔派代表。其文评集《文学传记》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象与幻想的区分尤其著名。他一生作诗不辍,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他的“鸦片瘾”、他的个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系,使他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古舟子咏》。
69. 本·尼克尔森(1894—1982, Ben Nicholson),英国抽象主义画家。他的风格与新造型主义有关,也受过立体主义和蒙德里安的影响。
70. 亨利·爱弥儿·班诺马·马蒂斯(1869—1954, Henri Émile Benoît Matisse),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他与毕加索、马歇尔·杜尚一起为20世纪初的造型主义带来巨大变革。代表作有《戴帽子的女人》《红色的和谐》。
71.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 Thomas Stearns Eliot),英国诗人、文学家、评论家、剧作家,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入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深造。曾任教师、银行职员、出版社编辑。强调作品所引起的美感与作品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无关,被视作“新批评”派先驱。诗歌创作受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重视乔叟、莎士比亚和玄学派诗人的传统,强调运用日常口语的节奏,追求语词的独特含义和新奇比喻。其创作与评论对20世纪西方文学影响很大。代表作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划时代之作。194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是他的一篇阐明文化同宗教、政治、教育等相互关系的论文。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的成名作,写于1910年至1911年间,展现了工业化城市中人们普遍存在的极度空虚无聊的心情。
72.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利特(1898—1967, 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比利时画家。1916年入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曾对未来主义与奥费主义发生兴趣,后结交布雷东,遂明确走向超现实主义。创作采取图像与意义错位的梦幻般方式,将人们熟悉但不相关的事物的图像并置在一起,或使图像与意义相悖,形成对习惯思维的冲击。擅长从平淡情境中解释内心深处的恐怖和喜悦。代表作有《两姐妹》《对话的艺术》《集体发明物》。
73. 爱德华·马奈(1832—1883,Édouard Manet),法国画家,印象派绘画的先驱。初从库图尔学画,并在卢浮宫临摹和研究提香、委拉斯开兹、戈雅、哈尔斯等人的作品,受到日本绘画影响。一度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创作了《街垒》等石版画。在欧洲绘画传统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简练准确的笔触,减少中间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作画,从而引起学院派的歧视。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现外光方面和肖像画方面。代表作有《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子的少年》《娜娜》。
《贝特·莫里索》是马奈的作品。贝特·莫里索是法国印象派女画家。19岁时她与画家马奈相遇。马奈对莫里索高贵典雅的气质极为欣赏,从此莫里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马奈的作品中。
74. 让-保罗·萨特(1905—1980, Jean-Paul Sartre),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在哲学上,主张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前者为意识之外的存在,后者为意识的存在,意识的存在为一切存在的意义和基础。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恶心》是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故事主角罗昆丁是历史学家,在虚构城市“布维尔”生活。他透过事物、过去体现自我。他深信别的东西不能赋予自己的本质,而后发现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陆续唤起一阵一阵的恶心感觉。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75. 《花衣魔笛手》是个源自德国的民间故事,最有名的版本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中。故事发生在1284年,德国有个村落名叫哈默尔恩,那里鼠满为患。某天来了个外地人自称捕鼠能手,村民向他许诺,若能除去鼠患则付重酬。于是他吹起笛子,鼠群闻声随行至威悉河而淹死。事成后,村民违反诺言不付酬劳,吹笛人便饮怒离去。过了数周,正当村民在教堂聚集时,吹笛人回来吹起笛子,众孩子亦闻声随行,结果被诱到山洞内活活困死。
76.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Aristotélēs),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牵涉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他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写了第一本动物学教科书及生殖和发育方面的论文。对于有机体是如何产生的,亚里士多德强调以下四点:自发地产生于腐败物、出芽产生、雌雄同体、两性生殖。
77. 爱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情欲之神。他的罗马同位体是爱神丘比特。一些故事里认为他是形成宇宙的原始神之一,另一些认为他是阿佛洛狄忒的儿子,是一个手拿弓箭的调皮的胖乎乎小男孩,他的金箭射入人心会产生爱情,他的银箭射入人心会产生憎恶。
78. 乔治·爱德华·摩尔(1873—1958, George Edward Moore),英国哲学家,与伯特兰·罗素一同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主要贡献为后设伦理学。代表作《伦理学原理》。
79.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1884—1920, Amedeo Modigliani),意大利画家,曾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艺术学院求学,1906年前往巴黎,以卖画为生,贫病以终。作品以肖像画为主,多画普通人,善用线条表现被画者特征,以怜悯的柔情和伤感的意味画出羸弱的身体、憔悴的面容、迷惘的眼神,富有人道主义色彩,呈现出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大胆创作的裸女画曾受到当代保守风气的严厉批评,时至后世才获得认可。代表作有《斜倚的人体》《蓝衣女孩》《戴帽子的女人像》等。
80.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 Jackson Pollock),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以独创的滴画法而闻名。
“滴画法”,即取消画架,把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用钻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作画时和画布的接触不固定在一个位置,而是在画布四周走动,或跨越过去,使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画面上线条纵横扭曲,色彩变幻无常。在其下意识的极端放纵的方法中可见到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81. 爱德华·李尔(1812—1888, Edward Lear),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打油诗人、漫画家、风景画家,一生周游于欧洲各国,以其作品《荒诞书》而闻名。
82. 莫里斯·波利多尔·马里·贝尔纳·梅特林克(1862—1949, 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比利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期剧作抽象悲观,带有宿命论思想和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常以死亡为主题,并以静默为手段。代表作《青鸟》为其唯一以寻找幸福为主题的作品。梅特林克还著有多部昆虫学书籍,包括1926年发表的《白蚁的生命》。
83. 塞缪尔·帕尔默(1805—1881, Samuel Palmer),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版画家,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在肖勒姆的花园中》。
84. 亨利·方丹-拉图尔(1836—1904, Henri Fantin-Latour),法国画家、石版画家,以花卉画和肖像画而闻名。代表作有《牡丹》。
85. 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 Andrew Marvell),英国形而上诗人、讽刺作家、政治家,1659年至1678年多次入选英国下院。英格兰联邦时期,他是约翰·弥尔顿的同事和朋友。马维尔创作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和小品文,抨击政府的腐败和宗教迫害。同时,他以诗歌来阅读并解说“大自然的神秘”。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中,马维尔将激情和理智并置,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及时行乐”。
86.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 William Carlos Williams),美国诗人、小说家。1906年他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家乡行医。诗歌创作曾追随意象派,后革新诗歌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客观主义自由诗体。主要作品有长诗《帕特森》和诗集《性情》。
87. 斯特拉·多萝西亚·吉本斯(1902—1989, Stella Dorothea Gibbons),英国作家、记者和诗人。她的小说处女座《冰冷的安慰农场》备受赞誉,戏仿了当时流行的浪漫化的乡村小说。
88. 《墨菲》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他构造了一个“精神衰弱的唯我主义者”墨菲的形象,热恋中的女友希望能让他回到现实世界中,找一份工作,过上普通而安稳的生活,但注定是失败之举。作品中充斥着贝克特惯有的晦涩、瓦解的语言和他所描画的分崩离析的世界。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 Samuel Beckett),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生于犹太人家庭,1937年起定居巴黎,以英、法两种语言写作。早期创作受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主观叙事方法的影响。1969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等待戈多》揭示人类在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被视为荒诞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89.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 Rainer Maria Rilke),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19世纪末的诗歌体裁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代表作有《杜伊诺哀歌》《安魂曲》。
《杜伊诺哀歌》共有10首诗。它以其天才的创造力、强烈的感染力和不可穷尽的深刻,成为德意志乃至整个漫长的西洋哀歌史这部大曲的一个辉煌的终章。
90. 那喀索斯,字面意思为“水仙”,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只爱自己,不爱任何人。后因拒绝仙女厄科(意为回声)求爱,受阿佛洛狄忒惩罚,爱上水中自己的倒影,无法从池塘边离开,终于憔悴而死。在那喀索斯死去的地方生出了一株水仙花。
91.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William Blake),英国诗人、版画家。一生靠创作版画为生。代表作《牛顿》。
其作品《尼布甲尼撒二世》画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伟大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圣经》中,尼布甲尼撒二世由于亵渎神明而受到惩罚,所以堕落成兽,在精神错乱中,四肢爬行,吃草如牛。
92. 《福塞特世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记录了当时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大家族的兴衰史。
93. 布莱士·帕斯卡(1623—1662, Blaise Pascal),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帕斯卡早期进行自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对机械计算器的制造和流体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提出密闭流体能传递压强的定律。后来他离开数学和物理学,专注于沉思和神学与哲学写作,身后其笔记被编为《思想录》。
94. 毕达哥拉斯(前570—前495, Pythagoras),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在数学上,他是西方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人。据说他还曾用数学研究乐律,指出弦长的比数越简单,则其音越和谐,初步探讨了美与数的关系。在宇宙论方面,毕达哥拉斯认为存在许多但有限个世界,并坚持“大地是圆形的”,且否认地心说。
95. 亨利·斯宾赛·摩尔(1898—1986, Henry Spencer Moore),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并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带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尔的雕塑样式。代表作有《家庭群像》《西风》。
96. 埃尔·格列柯(1541—1614, El Greco),西班牙画家,原籍希腊。作品多以宗教为题材,人物形象大都瘦削修长,并用阴冷色调来渲染超现实的气氛,积极为反宗教改革服务。1577年赴西班牙,在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托莱多终其一生。代表作有《脱掉基督的外衣》《圣母升天》《欧贵兹伯爵的葬礼》《托莱多风景》。
97. 《奥瑞斯提亚》是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最成熟的悲剧之一,也是古希腊悲剧中仅存的一组三部曲,讲述了冤冤相报的血亲复仇。瑞士著名历史学家巴霍芬指出,它“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与发生在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父权制之间的斗争”,并表现“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
98. 威尔弗雷德·爱德华·索尔特·欧文(1893—1918,Wilfred Edward Salter Owen),英国诗人和军人,被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最重要的诗人。他的战争诗篇极具现实感且震撼人心,每每都描写出战壕和毒气的可怕。
99.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 Joseph Rudyard Kipling),生于印度孟买,英国作家,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以最小的年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42岁)。童年时回英国受教育,大学毕业后在印度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描述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生活,颂扬殖民政策,鼓吹种族主义。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
代表作有儿童故事《丛林奇谭》、印度侦探小说《基姆》、诗集《营房谣》。
100. 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 Iris Murdoch),英国女作家,生于爱尔兰,毕业于牛津大学。1948年至1963年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后在皇家艺术学院任教四年。所作小说颇似哲学寓言,着力探讨日常伦理和道德问题,展示人的弱点和矛盾,揭示当今西方社会的存在危机。代表作《大海,大海》于1978年获布克奖。
101.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1892—1973, 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英国作家、诗人、语言学家及大学教授,以创作经典古典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精灵宝钻》而闻名于世。
102.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 Wilhelm Richard Wagner),德国作曲家、剧作家。他称自己的歌剧为乐剧,自编剧本。他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的反犹言论和民族精神,成为欧洲音乐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103. 沃尔特·斯科特爵士(1771—1832, Sir Walter Scott),18世纪末苏格兰著名历史小说家及诗人。他的诗充满浪漫的冒险故事,深受读者欢迎;小说的情节浪漫复杂,语言流畅生动。
1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 Immanuel Kant),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为主,进行哲学探究;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义务主义等诸多流派。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105. 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 Eugène Delacroix),法国画家。早年受鲁本斯影响,后在籍里柯启发下,坚持浪漫主义,与法国官方学院派的古典主义相抗衡。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凡·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自由领导人民》。
106.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Martin Heidegger),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毕生重视探求“存在”的意义。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曾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几次提到了凡·高油画中的鞋,将这双破旧的“鞋”定义为“农妇之鞋”,并表示从磨损的“鞋”中领悟到了农妇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宁静、生活的苦乐等。这番评论或有独到深刻之处,但也颇受争议。
107. 伊妮德·玛丽·布莱顿(1897—1968, Enid Mary Blyton),笔名是玛丽·波洛克(Mary Pollock),英国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刁蛮女》及《诺弟》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亦曾成为各地的课程指定读物。
108. 《古罗马方位》是英国诗人、历史学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1800—1859,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所著的叙事诗合集,讲述了罗马早期的英雄事迹,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