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寅恪:《陈寅恪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2.钱文钟编:《陈寅恪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3.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叶绍荣:《陈寅恪家世》,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
5.钱文忠编:《陈寅恪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吴定宇:《学人魂 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7.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宗璞、熊秉明主编:《永远的清华园——清华子弟眼中的父辈》,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兴编:《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胡守为:《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刘以焕:《一代宗师陈寅恪 兼及陈氏一门》,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14.刘以焕:《国学大师陈寅恪》,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15.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王子舟:《陈寅恪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出版。
18.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胡守为主编,中山大学历史系编:《<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 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21.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6年版。
22.冯依北:《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花城出版社,1968年版。
23.《清华大学校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24.蒋廷黻著,沈渭滨导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5.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26.陈清泉、苏双喜、李桂海、萧黎、 葛增福编:《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785年版。
27.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9.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0.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1.朱浩熙:《蒋天枢传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忠笃弟子和托命之人》,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32.刘琅:《旧影:一代孤高百世师》,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33.陈君葆著,谢荣滚编:《陈君葆日记》,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自从陈寅恪下世的1969年算起,人们关于他的争论一直就没有止息过,至于今日也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其间关于他学术、生平、师友乃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晚年生存状态的探讨,众说纷纭。
陈寅恪一生历清、民国及新中国,基本上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萌芽与成长同步,时代的鼎革承转中,他凭借着自己卓异的天资和勤奋的努力累积建构了博大敦厚的学术殿堂,为同时代人以及后来的我们所景仰。1949年前后陈寅恪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先是目盲,后又膑足,然而由于得到各方面的照顾,更由于得到了助手的鼎力襄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这一期间完成的系列论文,以及《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文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陈寅恪以及他所在的新社会奉献给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小小奇迹。这话没有半分的夸张,更没有一丝的谀词,事实便是如此。
然而当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以一种狂热的形式来到华夏故土的时候,作为优秀史家的陈寅恪不几年便含恨离世。说起来这确实也是一幕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由此激起的学人间的深沉同情常常让后来者在解读陈寅恪的晚年岁月时出现从终点看开初的流弊,以至于此类情况下晚年的陈寅恪生活得悲凄凄、惨兮兮,对此我们不甚同意,参以新旧资料尝试着作出了自己的叙述。诠释学的理论以及后现代的思考提醒我们,谁也不好说就真地找到了陈寅恪生命最深处的秘密,所以我们这里的文字仍不过是一个角度的审视,然也否也,尚需读者诸君的披览和察鉴。
本书第一、二、六章由刘斌执笔,第三、四章分别由顾娟、李逢玲执笔,第五章和第七章为尹燕与刘斌、顾娟与刘斌合作撰写,全书由一苇统稿。
本书写作期间得到了毕晓乐、张秀丽、顾雨花、于丽丽、王雪、王德凤、刘娜、张华等好友的热心帮助,更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既有研究成果,由于成书仓促,部分未及标出,不敢掠美,并至谢忱。
编者
2006年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