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汴京城最大的客栈外停下, 容玠今日还要去吏部报道,便没同他们一起下车。他低调地带着遮云离开,剩下的容氏护院, 遵照容玠的吩咐各自领了差事,还留了两个跟在苏妙漪身边, 护他们周全。
一行人分道扬镳后,苏妙漪带着凌长风、祝襄和苏安安进了客栈。
客栈的伙计满脸带笑地迎上来, “几位住店呐?”
“三间上房。”
苏妙漪随着伙计走到长柜前,看着他拿出了一本册子。
“不知娘子清不清楚,汴京的客栈如今个个都有店簿, 每位住店客官的身份姓名都要登记在册。敢问娘子和诸位是从何处来?”
苏妙漪接过笔, 自如地答道, “从临安来。”
她身后, 凌长风生怕被熟人看见,抬着衣袖遮遮掩掩,那鬼鬼祟祟的模样惹得那伙计不放心地看了好几眼。
苏妙漪写完自己的名姓, 便将笔递给了凌长风。
那伙计往册子上扫了一眼, 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 “苏,苏妙漪?!你,你是那个开知微堂的苏妙漪?”
苏妙漪愣了愣,诧异地看向他,“你知道我?”
知微堂的名声最近是传得比较响, 可就连汴京客栈的一个伙计都知道她的名字, 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
正当她心中隐隐冒出一丝得意时,那伙计却是一把将那店簿从苏妙漪手中夺了过来,表情一沉, 张口就是逐客,“苏娘子,本店庙小,容不下您这尊大佛,您还是出门找别家客栈吧。”
“……”
苏妙漪蹙眉。
凌长风唰地放下了衣袖,忿忿地嚷道,“凭什么?!”
那伙计终于看清了凌长风的脸,反应了一会儿,很快认出了他,“凌大少爷?”
凌长风僵了僵,又忙不迭把手举起来,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捂住脸,“什么少爷不少爷,你认错人了!”
那伙计上下打量他,将信将疑地收回视线,又一次对苏妙漪下了逐客令,“苏娘子,慢走不送。”
苏妙漪却不肯善罢甘休,启唇道,“给我个理由。”
“苏娘子招惹了什么人,难道自己心里不清楚么?”
苏妙漪眯了眯眸子,转头看向凌长风,“……这是裘家的客栈?”
这十日,她开在各地的知微堂分店都已经陆陆续续收到了扶风县慈幼庄的新闻,并且不遗余力地在知微小报上大肆宣传,连发了好几日的文章,几乎已经让这桩案子“人尽皆知”“家喻户晓”。
尽管那些文章里并未过分地针对裘恕,可裘大善人的名声到底还是因为知微堂受损。
她初来乍到,若说得罪了什么人招致报复,那只能是裘恕。
“你家客栈分明姓曹!”
凌长风对汴京城的酒楼客栈门儿清,当即指着那伙计道,“和裘家八竿子打不着,轮得着你在这儿替裘恕打抱不平吗?”
那伙计死死抱着怀里的店簿,不卑不亢地扬起下巴,“我家客栈虽姓曹,可客栈所用的茶叶却是裘家的!如今整个汴京都知道,知微堂的东家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丫头,还是裘大老爷的眼中钉、肉中刺!我家客栈要是收留了你,那便是与裘大老爷作对!”
凌长风恼火地,“你……”
苏妙漪却已经从最初的愕然里回过神,冷笑一声,“好,这汴京城的客栈多了去了,我就不信家家都是裘恕的走狗,没有一间容得下我。”
“还真让苏娘子你说对了,这偌大的汴京城,想找个和裘家没牵扯的店,那可是不容易。”
伙计皮笑肉不笑地合上店簿,一边躬身做了个请的姿势,一边却轻蔑地嗤笑道,“凡是我胤朝行商之人,谁不知道要想在汴京立足,最不能得罪的便是裘家。连这道理都不懂,还来敢来汴京……”
凌长风眉宇间的怒火霎时燃得更旺,蓦地上前一步,揪住了那伙计的衣领,“你再说一遍!”
“凌长风。”
他的拳头刚举起来,就被苏妙漪拦住,压根没落到那伙计的脸上。可那伙计却扯着嗓子叫起来,“救命啊,打人了!临安知微堂的人来闹事啦!”
客栈内外来来往往的人都被这动静吸引了注意力,纷纷看过来,苏妙漪等人顿时成了视线焦点。
苏妙漪蹙眉,看了凌长风一眼,“松手。”
凌长风咬咬牙,想要将那伙计甩开,谁料却反而被他不依不饶地拽住,“你干什么?你打了人就想跑?!”
凌长风瞪眼,“我什么时候碰你了!”
“你还狡辩……掌柜的,掌柜的!”
忽然看见自家掌柜从楼上走下来,那伙计立刻拽紧了凌长风,扬起声音提醒他,“知微堂的人把我打伤了,咱们报官吧!”
那掌柜的也是个精明奸猾的,一听这话,当即明白这是个在裘恕跟前讨好的绝佳机会,毫不犹豫地,“报官!必须得报官!”
“……”
凌长风和苏妙漪相视一眼,都被气笑了。
有那么一刻,两人竟像是心有灵犀似的,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当初刚到临安时,他们俩差点因为“吃白食”被玉川楼扭送去官府的画面——
怎么能每次挪窝儿都碰上这种破!事!
“知微堂的人在哪儿?”
一道威严却精神抖擞的男声忽然从人群后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客栈外头不知何时来了一队人,为首的中年男人穿着一身宽袖交领道袍,头上戴着东坡巾,手里还盘着两个色泽棕红的文玩核桃。他横眉立目、一脸凶相地领着人走了进来。
“辛管事!”
客栈的掌柜一眼认出来人,立刻端起笑脸迎了上去,“辛管事,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祝襄带着苏安安走到了苏妙漪身后,压低声音,不动声色地向苏妙漪介绍,“这位是裘家的第二大管事,也是裘恕身边最得力的。”
苏妙漪眸光微闪。
“听说知微堂的人来了你们客栈?”
辛管事皱着眉,粗声粗气地问道,俨然一副气焰熏天、不怒自威的架势。
裘家管事找知微堂的人,还能为什么事?定是为着那些传遍天下的新闻,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掌柜的立刻殷勤地给辛管事引路,“辛管事,人在这边!”
眼看着辛管事气势汹汹地朝苏妙漪走过来,凌长风心口一紧,当即将纠缠不休的伙计一把推开,大步一迈站到苏妙漪跟前。
那伙计被推到了地上,被掌柜的一个眼神示意,顿时碰瓷似的哀嚎起来。
掌柜的对辛管事邀功道,“知微堂这些人在我们店闹事,刚被我们扣下,准备报官呢。辛管事,依您的意思,咱们是公事公办,还是私了啊?”
这便是将处置苏妙漪等人的话语权交给了辛管事。
辛管事锐利的目光越过凌长风,落在苏妙漪身上,定定地打量她,“你就是知微堂的东家,苏妙漪?”
凌长风侧身,将苏妙漪挡得严严实实,怒叱道,“姓辛的,回去告诉你家主子——慈幼庄的事是我传出去的,那些新闻也是我写的,有什么冲我来!为难一个弱女子算什么本事?!”
苏妙漪眼皮跳了两下,不大领情地抬手,将凌长风推开,“他没那个脑子,都是我做的。”
顿了顿,她目不斜视地对上辛管事,眼角眉梢尽是不服输的讽意,“我就是苏妙漪,裘恕叫你来,是想怎么教训我?”
望着那双娇艳昳丽却锋芒毕露的眉眼,辛管事目光里自带的那些芒刺逐渐收敛,脸上的煞气也褪得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却是感慨和恭敬。
众目睽睽之下,他拱手,领着身后那群裘家的家丁,向苏妙漪作了一揖,沉声唤道——
“见过大小姐。”
***
遮云陪着容玠去吏部。
马车上,遮云在座位后头发现了苏妙漪遗落的团扇,拿了起来,“苏娘子将扇子落下了。”
容玠看了一眼,“是她最喜欢的一把,替她收好。”
遮云点点头。
想起什么,他欲言又止。
“怎么了?”
容玠问道。
“公子,知微堂前几日把慈幼庄的新闻传得天下皆知。如今苏娘子他们来了汴京,裘家难道就不会挟嫌报复吗?”
遮云小声嘀咕,“在汴京城做生意,得罪了裘家,怕是很难立足吧。”
容玠掀起眼看他,“你担心她?”
“……我是怕她给公子惹麻烦。”
容玠收回视线,淡声道,“旁人得罪裘恕,或许会没了活路。可她苏妙漪不会。”
遮云一愣,“为什么?”
容玠停顿片刻,没有立刻回答遮云,而是转而说起了另一桩事,“苏家人原本是在临安城安家立业,十多年前却忽然离开临安,去了娄县,你可知道是为什么?”
“……”
从除夕夜苏妙漪收到汴京送来的烟花后,容玠便暗中派人打探了这些烟花从何而来,也顺藤摸瓜地查到了一些陈年往事。
“那一年,苏积玉还是临安府衙门的刀笔吏,却因为过于刚直得罪了上司,被逐出衙门,沦落到卖字画为生。紧接着,苏妙漪的娘亲便与苏积玉和离,抛下只有五岁的苏妙漪,同一个外地来的、只有一面之缘的字画商人离开了临安。自此,苏积玉成了邻里街坊的笑柄,所以带着苏妙漪逃也似的去了娄县。”
遮云皱了皱眉,“抛家弃女,这种娘亲能有好下场吗?”
容玠唇角微微一掀,“苏妙漪的娘亲离开临安后,嫁给了那个字画商人。那字画商人靠字画起家,生意越做越大,开始经营书院、茶楼、酒肆,后来是瓷器、茶叶……”
容玠说到这儿,遮云已经隐约听出了什么,一双眼越瞪越大。
“如今,苏妙漪的这位继父已经成了胤朝首富,成了天下第一大善人。”
遮云瞪大双眼,下巴被惊掉了,“裘,裘恕是苏娘子的……”
说话间,马车已经在吏部大门外停下。
容玠掀开车帘往外看了一眼,动身准备下车,临走前一抬手,合上了遮云的下巴。
“裘恕是苏妙漪的继父。”
***
“大,大小姐?!”
客栈内,除了祝襄和苏安安,众人几乎都被辛管事这一声“大小姐”惊呆了。
凌长风更是露出了与遮云一般无二的表情,他转头看了一眼苏妙漪,又看向辛管事,震愕而恍惚地问道,“你叫她……什么?”
辛管事望着脸色难看的苏妙漪,沉声道,“大小姐,东家有令,让我等只要在汴京城碰见您,便务必将您请回裘府,与夫人相见。”
话音未落,身后那群人便齐声呼喝,“恭迎大小姐回府。”
原本喧嚷嘈杂的客栈大堂倏然一静,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苏妙漪身上,什么样的目光都有。有的惊疑不定,有的懊悔心虚,还有的,已经飞快地认清局势,眼里浮起了各种算计……
裘恕和裘夫人一直没有子嗣,也不曾收养个一儿半女。裘家这偌大的家业最后究竟会传给什么人,汴京商户的心里有诸多猜测,但都没个定论。
谁能想到,偏偏是苏妙漪这个被传了几日的裘家“眼中钉肉中刺”,摇身一变,竟成了裘家管事口中的“大小姐”?!
那些视线将苏妙漪从头到脚地打量,看得她各种不适,甚至有些反胃。
来汴京之前,她就有所猜测,猜测裘恕会为了讨好虞汀兰,对她客客气气、曲意迎合。可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进京前都已经送给他这么一份大礼了,他竟还能假惺惺地演上这么一出!
“……别恶心我。”
在原地僵了好一会儿,苏妙漪才咬着牙,从牙缝里艰难地挤出一句,“我姓苏,叫苏妙漪,跟你们裘家一点关系没有。你叫得哪门子大小姐。”
辛管事面不改色,“大小姐姓苏还是姓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小姐是夫人的骨血,那便也是东家的掌上明珠。既然东家将您视如珍宝,那您便是裘家的大小姐。”
苏妙漪怒极反笑,忍了好一会儿,才没在大庭广众下赏他们一个“滚”字。
“他们想如何便如何?我答应了么?”
她脸色冷然,“我与你们东家、与你们夫人,什么关系都没有,更不会踏入裘府一步!还有,别再让我听到大小姐三个字!”
语毕,苏妙漪径直越过辛管事等人朝客栈外走去。
凌长风还怔怔地杵在原地,被祝襄唤了一声,才反应过来,急忙跟上了苏妙漪。
辛管事微微皱眉,不再言语。倒是客栈的掌柜不依不饶地在他们身后叫唤起来,“大小姐!大小姐别走啊,就在小店住下吧!小店是这汴京城最好的客栈呐……”
眼睁睁地看着苏妙漪等人扬长而去,那掌柜的有些心虚地转向辛管事,“辛管事,这,这都是误会……”
辛管事没完成差事,眉眼间又多了几分悍气,吓得周围的人都不敢多言。他没空搭理客栈掌柜,带着那群裘家人告辞离开。
客栈大堂里转眼间变得空落落的。
掌柜的一脸痛心疾首,顿时将气都撒在了那个碰瓷凌长风的伙计身上,“你看看你干的什么好事?!把裘家大小姐扫地出门……我看你是不想在汴京城混了!”
那伙计一脑门冷汗,有苦难言。
一行人出了客栈,凌长风跟在苏妙漪身边,脸上都不知该做何表情,“你怎么都没告诉我,裘恕是你的……”
话还没说出口,就被苏妙漪冷飕飕飞过来的眼刀截断。
凌长风喉头一滚,将“继父”二字咽了下去。
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除夕夜给苏家送来烟花的是什么人,才恍然明白苏妙漪为什么会“好心”地替他与裘恕作对,还要“帮”他夺回家产,原来根本不是什么路见不平、行侠仗义,而是因为夺母之仇啊……
凌长风心中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过很快,那点失落就又烟消云散。另一个念头冒出了出来:裘恕能让他和苏妙漪同仇敌忾,这似乎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就在他纠结时,苏妙漪已经头也不回地走远。
凌长风望着苏妙漪的背影,又扫了一眼街道两边林立的茶楼酒肆,忽然似有所悟地对祝襄说道,“看来这条街的确有可能姓苏,那凌家家业夺不夺得回来也没所谓了啊……”
祝襄:“……”
凌长风咧嘴一笑,双手枕在脑后,没心没肺地哼着小曲离开。
祝襄面无表情地掐了几下人中。
***
胤朝文官,皆由吏部的考功司年年考核,又由文选司掌升迁调动。此外,官员选任也都是由文选司负责。今日,从各地官学直取入仕的学子,和去年成绩稍逊、选官剩下的进士们,都会来吏部领取授职的官凭。
日上三竿,吏部大门敞开着,身着各色官服的官员进进出出,有的面带喜色,有的满腹心事,有的弹冠相庆,有的强颜欢笑。
容玠下了马车,在门侧自报姓名后,便领着遮云踏入吏部大门,循着指引找到了文选司。
文选司的堂前,已经三三两两地聚集了不少候选官员,就在逐渐刺眼的日头下站着。
同样是在堂前等文选司的人来发放官凭,一群人却也泾渭分明。年纪偏长的大多都是去年剩下的候选官员,而穿着褴衫、意气风发者,则大多是直取入仕的官学学子。
容玠今日刻意收敛,只穿了一件暗灰色圆领褴衫,发间戴着普普通通的玉冠,再不似临安城那个金尊玉贵的容氏大公子,瞧着与普通的官学学子没有太大差别,甚至还要显得更俭朴些。
于是他独自站在树荫下乘凉,从始至终都未曾引起他人的特别关注,甚至还听见几个人当着他的面议论素有神童之名的容玠。
“今年名气最大,最惹眼的,就是这位容大公子了吧。想必他肯定能留在京城的,说不定还能与一甲前三名一样,直接进翰林院呢。”
“他有个县主母亲,自是不用发愁的。倒是我们,心里没底。今年是官学学子直取入仕的第一年,也没个借鉴,不知我们会被分到哪儿去……”
胤朝每年的授官素来分为三等。一等自然是科举一甲的前三名,能直接进翰林院,可以说翰林院出身便是入阁拜相、位极人臣的第一步。而二等虽能留在京城,却入不了翰林,只能在各个部院任职。至于第三等,则会被外放离京,担任一些地方上的知县或主簿。
今年是直取入仕的第一年,没有先例,这些年轻的官学学子还不知会被归为哪一等。所以都心中惴惴,祈祷着能留在汴京做京官。
众人正窃窃私语时,文选司主事领着两个属官,捧着厚厚一沓官凭和名册簿子走了过来。
见状,容玠才迈步走下台阶,与其他人一起站到堂前,听候派遣。
“时辰到了,人也该到齐了。”
主事往底下扫了一眼,“既如此,那就开始吧。念到名字的上来领授官文书。”
众人齐声应和。
主事展开名册,对照着上头的名字、官职,一个个地念着。最先被念到名字的,是河南府、应天府、大名府三个府学选送上来的学子,都被归为了一等,与一甲前三名一样,直接入翰林院。
三人喜出望外地上前领了官凭。
“竟然没有容玠?”
方才议论容玠的几人就站在容玠跟前,忍不住交头接耳,“论才学论家世,他才是咱们这些人里的魁首吧……”
容玠低眉敛目,倒是并未露出丝毫急色。
主事继续往下念,是留在京中、被分到各个部员的名单,几乎囊括了所有官学的学子,和一部分去年剩下的进士,仍然没有容玠。
站在容玠身前的几人已经各自领了户部、礼部的官职,正兴高采烈地捧着官凭,互相恭喜。
察觉到什么,几人转过头来,就瞧见两手空空的容玠,微微一愣。
“兄台,你也是官学直取入仕的吧?还没念到你的名字?”
见容玠的年纪与他们相仿,他们便猜测他也是学子,安抚道,“其实外放做官,去地方上历练历练也没什么不好的,三年后做出了些政绩,说不定就被调回京了!”
“是啊,而且你看,连临安那位容大公子都要被外放了……”
容玠:“……”
就趁他们说话的工夫,文选司主事已经将外放出京的官员姓名也念完了,合上了名册。
一时间,文选司堂前人人都拿到了官凭。
除了容玠。
刚刚还在安抚容玠的几位学子面面相觑:“……”
文选司主事朝堂前扫了一眼,目光落在容玠身上,略一停顿后,又从旁拿出了一个贴金卷轴,缓缓展开。
“最后一位,临安府府学容玠。跪迎圣旨——”
话音既落,众人神色各异。
其余人的官职都是由吏部选缺,唯独容玠,竟是圣旨亲封!
容玠垂眼,遮掩了眸中异色。他缓步上前,在众人惊羡、错愕的目光里撩袍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临安容玠少有才名、识量清远,特封为右正言,入谏院,望为天子之耳目,纠朝廷之纪纲。钦此——”
圣旨一出,满堂皆惊。
右正言并非什么达官显宦,甚至只是个七品小官,可却是独立于三省六部以外,只能由皇帝亲擢、与宰相势如水火的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