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真正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人,还有曾经弹劾过国泰的御史钱沣。
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曾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制使、户部主事和湖广道监察御史等职。他一生以教书法闻名于世,出生于平民寒素之家,从小养成不媚时俗、不畏权贵的品格。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身为御史,一心效忠朝廷,勇于弹劾,敢为他人所不敢为,言他人所不敢言。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钱沣上书弹劾正在山东做巡抚的国泰贪纵营私、索贿舞弊,使举朝上下为之震惊。
案件的当事人是国泰。国泰的来头很大,他本人是皇妃的伯父,又与和珅关系极为密切,其父四川总督文绶又是刘墉的老上级。您想一想,这样的一个人,与乾隆皇帝、和珅、刘墉关系都极为密切的一个人,谁敢不拍他的马屁呀?所以他一路下来升迁得很快。他先是任泗阳县县令,后又任刑部主事,再后任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他任山东巡抚之后,就伙同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贪赃枉法,挪用库银,造成山东下属各府衙门的国库亏空,官场上一时乌烟瘴气。不仅如此,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继续开征收税。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
您说,这样的一个人,谁敢得罪他呀?还别说,还真有些人敢得罪他。不过可不是刘墉。这些人是谁呢?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和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
1782年年初,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上书,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建议乾隆皇帝将他调到京师为官。
乾隆皇帝一想,呦,弹劾到了我的伯丈身上来啦。不会吧?国泰不会干这种事情吧?找个人问问吧!找谁呢?还是找山东布政使于易简问问吧!
乾隆皇帝找于易简,可是找对了人了!于易简这个人,是前任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因为国泰权大势重,平时就对其巴结逢迎。本来布政使与巡抚官阶相同,都是从二品,均为封疆大吏,只是布政使是文官,巡抚是武将。于易简却对国泰极端献媚,甚至向国泰长跪禀事。
这时,于易简一见皇上询问,便极力为国泰辩白,坚称国泰没有贪婪横行、庇护劣臣之事,只是对属员比较严厉。乾隆相信了于易简的话,两次下谕说,国泰并无劣迹,只是办事认真欲速见效之过,没有采纳阿桂的建议。
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可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知道大学士阿桂的弹劾没有起到作用,就在四月初继续上书乾隆皇帝,再度弹劾国泰。您说,钱沣此时此刻再度弹劾国泰是不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啊?
幸运的是,乾隆皇帝立即于四月初四连下两谕,委派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前往山东,“秉公据实查办”。
乾隆皇帝为什么会如此安排呢?派三个人前去山东查案,是不是显得自己更加重视此案了呢?非也!
您想,乾隆皇帝如此安排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和珅,与国泰的关系极好;刘墉,是国泰父亲文绶的老下级;工部右侍郎诺穆亲,是皇帝本人的亲属。这三个人,谁还不明白我乾隆皇帝要力保国泰安全过关的意思?
不过,样子还得装一装,再下几个命令吧。
四月初六,乾隆皇帝猜想和珅必然会对自己的意思心领神会,肯定已经迅速对此案件的后事处理安排完毕,于是就对军机大臣下旨,讲了查审国泰一案的方针和办法。他说:“钱沣弹劾国泰、于易简贪纵营私,致历城等州县的仓库亏空。今派和珅等严切查究。仓库亏空之事,和珅等逐一对比印册盘查,自能水落石出。而索贿行贿之事,就比较难办,双方都不愿如实呈述,可对各官晓谕,若伊等供出实情,其罪可从轻处理。此谕由六百里加急传谕和珅等人。”
四月初八,乾隆皇帝又下谕军机大臣、原任山东济南知府吕尔昌,推荐其任安徽按察使。吕尔昌系国泰用的人,必然知道国泰劣迹,传旨令吕尔昌据实指控国泰、于易简的贪婪不法,毋许丝毫欺隐,否则重惩。
我们再说钱沣。钱沣怕和珅会预先做好安排,暗中动手脚,就与刘墉商议,他一个人微服先行,由刘墉稳住和珅。和珅、刘墉、诺穆亲三位钦差大臣则于四月初四离京,前往济南。
和珅果然对于乾隆皇帝的意思领会得很好。和珅判断,刘墉必然会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力保国泰过关的。不管怎么说,刘墉也是国泰父亲的老下级嘛!
于是,和珅在去山东的途中,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教育、防范钱沣的上面了。他一方面极力袒护国泰;一方面威胁钱沣不要认真查讯。结果钱沣坚持秉公办案的立场,丝毫不怕恐吓。
和珅看到一计不成,便又施一计。他秘密地通知国泰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迅速做好防范准备。国泰知道消息后,赶忙向商人勒借银子存放库中,凑足了库银数量,暂时掩盖了亏空的情形。
而此时的刘墉,居然一改平日小心谨慎、不敢过分得罪和珅的态度,一路之上经常与钱沣秘密地商议对付和珅和国泰等犯罪分子的对策。
刘墉为何会一改平日小心谨慎、不敢过分得罪和珅的态度,要坚决查处国泰呢?
根据我的分析,促成刘墉改变自己平日形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乾隆皇帝连续几封六百里加急的圣旨起到了作用。其实,这是刘墉对于乾隆皇帝真实想法的误解造成的。刘墉在这点上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矣。
第二,本人家传的工作作风。刘墉的祖父和父亲一直都是极为清廉,对于贪官污吏一直是疾恶如仇的。刘墉在心底里也有着这个方面的遗传基因,只是在不合适的时机不敢表现出来而已。
第三,强大的舆论工具的影响。这次弹劾国泰非比往常,前有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后有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继续追查,势头实在是太猛了。这次恐怕连皇帝也保不住国泰了。这也正是他露脸的好机会。
刘墉就带着这种极端错误的想法走上了与钱沣配合、与和珅作对之路!危险啊!
话说和珅一行到达山东后,就开始盘查仓库。和珅命令差役抽视了几十封银,数量和册籍所载相符,和珅便下令返回住处,即表示已经盘查完毕,没有亏空了。
应该说,国泰的贪污案就应该结束了。钱沣呢?他的弹劾,不是被定为诬告,便是以“风闻言事,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结局。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刘墉的指点下,钱沣提议将库封存,和珅同意。封库之后,一行人员就回去了。原来,钱沣在刘墉的指点下,发现了所验证的银子以及四品官的暖帽数量多少不等,银子的成色也不对。国家仓库存放的银两,一律是50两为一锭,银的质量很好,银色正常;而用来验证的是商人的银子,一锭有多有少,银色也不正常。他心知其中必然有诈,故建议将库封存。
钱沣马上细心访问侦查,最后了解到是巡抚勒借商人银子,冒充官银,放入库中。钱沣便派人四处宣告,如果被借银存入库中的商人,不将银数呈告官府,请交归还,便将其银没收。
第二天,三位钦差与钱沣一行,再到银库,打开库门,查验银的成色和每锭银的数量,确实不对,不是帑银(国库银)。这时,商人纷纷呈禀银子被借的缘故和数量,将银领还,“库为之空”。这样一来,一下子就使山东亏空帑银4万两的真相显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此时的和珅迅速改变了脸色,他一想,得啦,我呀,我丢车保帅吧,别管他啦。和珅立即出卖了国泰,马上与刘墉、诺穆亲抓紧查审国泰贪纵不法案,结果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
此时的和珅只能与刘墉一起如实报奏乾隆皇帝,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乾隆皇帝大怒,命令刘墉、和珅缉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山东百姓。
此时的皇妃已经在乾隆皇帝面前为国泰说情;有一些了解乾隆皇帝性格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建议减轻对国泰的处罚。乾隆皇帝呢?他现在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了,他从四月初四到四月初八前后五天的时间里面,连发四道圣旨,在全体官员面前表示一定要从严查处国泰贪污案。查处的结果呢?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啊!乾隆皇帝心想,我还是得征求一下刘墉这个直接负责查处国泰案件的钦差大臣的意见。
刘墉呢?他居然还没有搞明白乾隆皇帝的真实意图,还在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建议严厉处置国泰。
乾隆皇帝一看,这个国泰,你让我把这个人丢尽了,你呀,你别活了!于是在三天的时间里连下四道上谕,宣布:国泰处以斩监候,秋后处决;押解于易简至京面审;革国泰、于易简等人官职。六月初,乾隆皇帝勒令国泰、于易简二人于狱中自尽。
不仅如此,刘墉和钱沣为了能够趁此时机扳倒和珅,为国除害,还把缴获的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交与乾隆皇帝。等到他们三人回京复命,面见乾隆皇帝的时候,乾隆皇帝突然断喝一声:“和珅,你可知罪吗?”和珅顿时慌了手脚,扑通跪倒在地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谨慎,秉公办案,深恐有负皇恩,求皇上明鉴。”
乾隆皇帝将钱沣呈上的密信交与和珅,看他如何反应。和珅一见密信,心中猛地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不知就里,缓缓地打开信,一字一句细细读着,尽量地争取时间,好想出应对的言辞。他确实机智过人,心思一转就镇定下来,装出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对乾隆皇帝说:“臣没有接到这封密信,倘若接到,臣一定会更加严惩国泰。”
话一出口,不利于和珅的局面马上有所好转。乾隆皇帝的语气也和缓下来,转而问刘墉和钱沣,办理国泰一案时,和珅是否曾经从中作梗,阻挠办案。和珅为了以防万一,早就留好了退路。他在办案过程中,很少插手。刘墉只得据实禀报,说和珅严词拘讯,并没有私情。乾隆皇帝顿时高兴起来,说国泰这是一厢情愿,和珅国之大臣,料也不会做出这种不轨之事来。一场风波,就因此转危为安。
从国泰被弹劾罢官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这里利用了他官场游戏规则中的两条:
一是对于太强硬的对手,该妥协时就妥协。
二是对于扶不起来的朋友,该出卖时就出卖。
在这件事上,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于案情的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次在与以大贪官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的较量中,以刘墉为首的正义人士终于大获全胜了一回!这对于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是,我们知道,干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事后的代价恐怕就不是刘墉当初想得到的了。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会轻易放过刘墉吗?刘墉将会付出什么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