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点头道“王爷所言极是……虽说新君为君,可王爷毕竟是当朝监国……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正理……况且,王爷若能一举荡平博洛大军、收复顺天府,以此不世之功,实际上亦可与新君共治天下……!”
冒襄长喟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王爷当初要是听了襄的谏言,先登基再增援商城……就没有今日之困境了!”
说到这,冒襄一跺脚道,“时也命也……罢了,祸兮福所倚……经此一事,或许能为王爷搏一仁名,亦属另外之喜……只是,新君虽不敢削了王爷的爵位,可若是褫夺王爷监国之位……那该如何应对?”
这话让众人神色紧张起来。
不管怎么显赫的王爵,到最后也只能为居一隅之地的藩王。
而朝廷有了新君,自然就无须监国了。
若新君要褫夺吴争监国之位,亦在情理之中。
可吴争这边,问题就大了。
做为监国,吴争的权力几乎与皇帝无异,可如果只是一个吴王,那么,权力仅限于藩地。
这样一来,吴争麾下的文臣还好些,最多也就是降级使用罢了。
那么武将呢?
特别是在北伐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如何安置?
仅做为吴王,自然无法在手下养那么多的将领,更无法供养二十万北伐军,没有军队,将领还怎么留?
吴争懊恼地瞪了冒襄一眼,在这一刻,吴争看冒襄越来越不顺眼了,这货真是哪壶不开偏提哪壶,不识趣的主!
……。
王翊也很痛苦。
这非他所愿,可他不能不为。
数万叛军合围皇城,王翊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
但当徐孚远入皇城,告诉他叛军要拥立吴小妹,也就是惠宗后裔朱辰妤为新君的时候,王翊犹豫了。
当年成祖朱棣夺了侄子朱允文的帝位,二百年后,帝位再次回归朱允文一脉,何尝不是一种轮回?
当徐孚远代朱辰妤允诺,只要内阁同意拥立,叛军即刻退出京城,绝不犯城中一分一毫,且所有官员原职留用,三年之内,绝不罢黜任何一人。
徐孚远还特意承诺,若是有坚决不从之官员、军民,皆不伤一毫,送出城外,任由南往北去。
此时皇城被围,送不出信去,破城只是早晚而已。
如果是敌人,那么王翊愿意身死以全志,但这次,显然不是。
朱辰妤有着名份、大义,身世也有着朱媺娖所写的血书为凭。
这是一场家里人的内争。
被世人称为正人的王翊,为了这满城百姓和官员,终于动摇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王翊觉得,朱辰妤有着宗室中任何人,都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朱辰妤掌管着日进斗金的江南织造司,二是朱辰妤有个可以废立君王的哥哥。
王翊当时有一种虚脱般地解脱,在那一刻,他心里甚至有种恶意的揶揄,好嘛,这下,一家人闹上了……那就让你们闹去,我不管了。
于是,朱辰妤正式入主了乾清宫。
冒襄、马士英等誓死不从的数十朝臣,被押送出京。
建兴朝,又有新主了!
……。
新君登基,太庙祭祖。
吴小妹,不,现在应该叫朱辰妤了。
在完成各项仪式之后,朱辰妤单独召见了王翊。
“首辅……我哥……吴王该如何安置?”朱辰妤语气平淡,除了称“我哥”时改口瞬间有一种奥妙的局促,但瞬间恢复了常态。
人,总会长大。
再不回去当年缠着哥哥时,那种无赖状了。
特别是当知道自己的身世时起,朱辰妤亦不复小时的天真烂漫。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所须担负的责任,才会真正长大。
朱辰妤,长大了。
可长大,是一种痛苦。
她宁可自己不长大!
王翊偷偷地打量了朱辰妤一眼,可是看不出什么来,只能试探着问道“回陛下话……如今吴王正率王师收复我朝北都……这个时候,以臣之见……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好吧?”
“朕欲册封吴王为摄政王……首辅意下如何?”
这话令王翊着实一惊,疑惑地看向朱辰妤,“陛下这……?”
朱辰妤悠悠道“没有吴王,便无今日之建兴朝廷……若不赏功,岂可惩过?”
王翊更是心中一凛,“敢问陛下……吴王……何过?”
朱辰妤看着王翊的眼睛,淡淡道“朕何时说……吴王有过?”
王翊惊愕。
……。
杭州府,莫家大宅,正堂。
夏国相愤怒地冲莫执念喝道“莫执念,汝好算计啊!”
莫执念耷拉着眼皮,漫不经心地回道,“夏先生此话何来?”
“你别以为……夏某人在杭州府,就不知道应天府新君登基。”夏国相厉声道,“原来你是将夏某及一众北商当作了你手中的棋子……啧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莫老,好计谋啊!”
莫执念悠悠道“既然夏先生已经知道……老朽也就不否认了。”
“你……!”夏国相跺脚道,“你先前说是拥立吴王世子……可如今,登基的却是惠宗后裔……!”
“那又如何?”莫执念微哂道,“对于夏先生而言……其实结果是一样的……难道夏先生更忠于吴王?”
夏国相为之一愕,是啊,对于谁做建兴的皇帝,与他有个屁关系,夏国相的愤怒在于,莫执念作为合作方,居然将这等大事一直瞒着他。
这很重要,被人当作棋子的感觉,很不好!
可此时事已成定局,夏国相就算再愤怒,也不敢在杭州府,莫执念这一亩半分地上,与莫执念撕破脸不是?
夏国相阴沉着脸道,“那……之前说好的事……莫老不会也不作数吧?”
莫执念挑挑眉毛,“老朽素来以信义立身……夏先生尽管放心就是。”
夏国相慢慢缓和下脸色,“那……压低股价之事,还继续吗?”
“当然!”莫执念平静地道,“只有将股价一直维系在低位,民众才会对吴王不满,由此背离吴王……新君在日后,正好可以借此收拢民心、立下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