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十二章 不共戴天吗

朱以海被王翊这话惊到了,呐呐不知所云。

倒不是朱以海起了恻隐之心,而是见王翊激愤,意识到此时不是与王翊起争执的时候。

见朱以海态度软了,王翊也缓和下来,“翊无状……竟顶撞了殿下,望殿下恕罪!”

朱以海立即一挥手,大声道:“无罪!”

王翊直起身,苦口婆心地道,“殿下,天下平定之后不远矣……此时正是咱们齐心合力,将鞑子赶出关外之时……况且,以吴王数次宽恕殿下,想来此次,也不至于加害殿下……殿下啊,此时收手,犹未晚矣。”

朱以海脸色渐渐变了,敢情,这不是自己说服王翊,变成了王翊说服自己了。

朱以海不耐烦起来,“首辅可知,一旦吴争登基,便再无宗室出头之日……朕之前确实是想为天下生民谋福祉,以和为贵,与吴争化干戈为玉帛……可如今,钱肃乐死了,吴争能善罢干休?”

“吴王性子宽仁……。”

“住口!”朱以海再也耐不住了,“他宽仁?朕的经历就不说了,前太子登基才一年多,就被他废了,最后说是自尽,真是自尽吗……还有,大长公主,都说大长公主心系吴争,可一监国,又掳去杭州府监禁起来,最后落个什么下场……坊间皆传,是吴争亲手杀了大长公主啊首辅!”

王翊脸色凝重,“殿下不可信口开河……坊间传言,皆不可信!”

“不管汝信不信,反正朕信了!”朱以海大喝道,“朕不能寄于吴争篱下……朕是堂堂宗亲,这天下是朱家天下,朕就算是死,那也是死社稷……朕誓与吴争,不共戴天!”

话说到这份上,就没有任何可说的了。

这时,就需要表明立场。

王翊郑重向朱以海一礼,“请殿下恕臣……不能奉命!”

朱以海一愣,目光渐渐阴森起来,“汝是决意附逆了?”

王翊霍地直身,直视朱以海道:“吴王非逆,何来附逆一说,吴王乃我朝监国吴王……殿下请自重!”

朱以海大怒,指着王翊道:“好……好……朕不与汝多废话……朕就问你,朕令调左右营前来护驾,你应是不应?!”

“恕臣难以从命!”王翊昂首正视朱以海道。

“果然如延平王所料!”朱以海冷笑道,“既然首辅执意附逆,那朕若朕将吴伯昌及吴王妃擒来,首辅想必应该有所顾忌了?”

王翊闻听大骇,急道:“殿下万万不可啊……若是如此,殿下与吴王之间,就再无转圆余地……到时怕是臣,也难以为殿下说项了!”

朱以海此时已经顾不得了,他狰狞一笑,“替朕说项?朕是皇帝,岂能惧他……朕再问你一遍,你奉不奉旨?”

王翊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左右为难。

如果奉旨,那就等于是朝廷承认了朱以海为天下共主,那么,吴争除非造反自立,否则,就得向朱以海称臣。

可如果不奉旨,万一朱以海真加害了吴伯昌和两位王妃,那王翊怎么向吴争交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为我而死。

王翊为难至极。

此时朱以海再逼,冲外大声道:“传朕旨意,即刻攻王府小院……调火炮去,朕就不信,区区小院,还能挡得住火炮之威!”

王翊急了,拦道:“且慢……臣答应了……!”

朱以海笑了,“早该如此嘛……首辅放心,只要朕回到应天府,绝不亏待于你……这样,你且出道告示,通告全城,再传邸报天各府……!”

王翊仰头,欲哭无泪。

……。

吴争确实是在冒险。

但也绝非象李颙担心的那样,全无准备。

任何人,到了象吴争这样的位置,都不会拿自己性命开玩笑。

这不仅仅是自己一条命,关乎着追随自己的所有人的命,岂可胡来?

郑林控制了全城不假。

城中也确实没有多少可以与郑森对抗的军队,除仅剩数百人的长林卫之外,也就是全力防御吴王府的刘元、张新侠部。

但,就算没有这些军队,吴争也敢闯一闯。

为何?

因为这是自己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根基都反对自己,那么,何谈天下?

杭州城,九万多户,近六十万人口。

有多少人是从吴争治理中得利的,又有多少人对吴争是恨之入骨的?

虽然吴争不知道准确的数字,但他完全有自信,得利者,一定比恨自己的人多。

道理很简单,穷人,永远比富人多。

虽然杭州府已经几乎没有真正的穷人,因为地价炒得太高了,如今城中占地一亩的小院,就能卖出五六百两,而且是有价无市。

五六百两,按公允价,可以买到至少五百石上好的粳米,约合九万斤(小斤,约合后世八两左右)。

九万斤米,够普通一家五口吃上十多年了,能算穷吗?

就算是无家业者,只要肯出力气,去做雇工,按城中最低的日酬论,每天三十文,够买三十多斤米(此时一两银兑二百五十文左右),

这些,是吴争给的。

这话不夸张,若非吴争建新城、兴工商,普通百姓得不到这些。

世上忠诚是相对的,但利益是绝对的。

再傻的人,也不会替要毁掉自己安乐生活的人卖命。

所以,吴争虽无十足把握,但决定入城,绝非是头脑发热。

郑森绝没有想到,艮山门防御对吴争而言,形同虚设。

倒不是说,郑森麾下军队背弃了郑森,而是如今守四方城门的,并非是郑森带来的军队,而是原府兵和周如璋砸银子招募来的一部分“平乱军”。

府兵,原隶属大将军府,也就是熊汝霖直辖。

他们的三观没有问题,之前听从熊汝霖拥立朱以海,也是服从命令,当然,有不少人是想汲取拥立之功,以福荫家人。

而当时熊汝霖对他们说,并非要与吴王敌对,而是让国有主。

也就是说,这些府兵心里,从未真正认为,自己是背弃了吴王,在他们看来,就算拥立了天子,吴王,依旧是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