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群雄并起。陇西贵族李渊眼见隋王朝即将崩溃,于太原起兵,在短短四个月内,便占领了关中,进驻长安。
当时李渊的亲表弟隋炀帝杨广(李渊生母为独孤信第四女,隋炀帝生母为独孤信第七女)正在游幸江都,李渊便立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己为大丞相、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发生兵变,杨广被杀。同年五月,李渊便要求杨侑禅让,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唐高祖。唐朝由此建立。
唐朝通常被认为是隋朝的延续,史籍通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这是因为许多唐朝制度延自隋朝。表面上看来,唐朝的立国与隋朝一样,都是取皇位于他人之手,但唐朝的兴建要比隋朝艰难得多。
当时天下群雄势力割据,地方政权林立: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声势浩大,麾下骁将如云,号称“天下无敌”;萧铣据江陵(今湖北荆州)即皇帝位,拥兵四十余万,东起九江,西达三峡,北至汉水,南达交趾的广大地域皆为其所有;宇文化及称帝于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国号“许”;窦建德定都乐寿(今河北献县),国号“夏”,占据河北一带;薛仁果在折庶城(今甘肃泾川一带)称西泰皇帝,秦、陇地区尽为其所有;朱粲称帝于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国号“楚”;河西地区李轨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即皇帝位;吴兴(今浙江)沈法兴起兵据江南十余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承制置百官;王世充称帝于洛阳,国号“郑”。
其中,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以及隋朝旧部宇文化及、王世充都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力量,均有逐鹿中原的实力。而唐朝仅据关中一隅,其后经历了相当艰难的征战过程,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统一大业。
唐朝能够得天下,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功不可没。自太原起兵,李世民身经百战,军功显赫,对唐朝更有定鼎之功。就连太子李建成的谋士魏徵都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征战返回长安时,身穿黄金甲,后面是二十五名大将,再之后是万匹精骑,威风不可一世。李渊认为李世民功高望重,前代职官均不足以配赏,特为李世民设“天策上将”一职,位在诸王公之上。李世民由此建立天策府,并自己设置官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世民内兄)、虞世南、张亮、阎立本、高士廉(长孙无忌舅,高氏为渤海著名大族,从魏到隋历代均为高官)、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恭、秦琼、程知节、段志玄等名重一时的文臣武将均是他的幕僚。
李世民还在秦王宫西开文学馆,延请四方文学之士。他自己一有空闲,就到文学馆中,与各位学士讨论文籍,直至深夜。当时人都对文学馆学士很重视,如果得为学士,时人便称为“登瀛州”。
李世民有如此声势,自然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忌恨,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感受到深重的危机和威胁。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股势力勾结起来,联合唐高祖李渊宠爱的妃子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在李渊面前大进谗言。李世民确实有功高盖主之嫌,李渊自此开始猜忌李世民,将秦王府幕僚尽贬而出,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恭数人。这些人人人自危,力劝李世民铲除太子一党。历史总是不断重复,隋朝骨肉相残的悲剧再一次在唐朝上演,一场惊人的政变即将发生在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正值夏天最炎热之时,长安突然盛传突厥将要入侵。太子李建成为了避免李世民重掌兵权,推荐由齐王李元吉领兵出征。李元吉趁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段志玄随行,并挑选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实军队,想借机夺去李世民属下的兵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密谋,等到饯行之日,便在昆明池设宴,乘机刺杀李世民。不料太子宫中的率更丞王晊将这一计划泄露给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事情紧急,立即入朝将太子的阴谋告诉了唐高祖李渊。李渊一时愕然,难以相信,只说:“明天上朝时我要问问他们。”叫李世民次日早朝时再说。他知道三个儿子素来斗得厉害,也没有太当回事。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率领亲信埋伏在太极宫北门玄武门。
长安内城(包括宫城和皇城)通向坊郭的城门,东侧有延喜、景风二门,西侧有安福、顺义二门,正南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门。北面有玄武门、安礼门以及至德门,其中,玄武门为北面正门。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水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大神兽。玄武还与玄冥相通,最初的冥间在北方,因此玄武又代表北方,玄神是北方之神。玄武门居龙首塬余坡,地势较高,可以俯视宫城。因北墙外是禁苑——西内苑,没有居民生活区,出入比较方便,因而是太子入朝的必经之地。当天守卫玄武门的领班将领名叫常何,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被李世民收买,李建成对此却一无所知。
当时,李渊与李世民的谈话内容已经被李渊后妃张婕妤密告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与李元吉商议对策,李元吉认为应该赶紧布置军队,装病不朝,以观形势。但李建成妄自尊大,认为一切都已经布置妥当,只要入朝打探完消息,便可置李世民于死地。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同由玄武门入宫。到临湖殿时,兄弟二人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打马东奔,逃往太子宫。李世民在后面大声叫喊,李元吉张弓回射,但仓皇中竟然拉不开弓。李世民则抢先一步,一箭射死了对他威胁最大的太子李建成。
此时,尉迟恭率领七十骑赶到,一箭将李元吉射下马来。李世民亲手射死兄长,神情极为不安,竟然跌下马来,再也爬不起来。李元吉只受了轻伤,赶过来夺下李世民的弓,打算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尉迟恭在后面大声呼喝,李元吉一时之间难以下手,便舍弃了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迟恭穷追不舍,一箭将李元吉射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东宫和齐王府将士闻讯赶来,李世民心腹张公谨是个大力士,抢先将宫门关上。东宫和齐王府将士开始猛攻玄武门,形势十分危急。李世民一面组织随行士卒抵抗,一面派亲信尉迟恭带甲士入宫,取得李渊手谕。
这时,李渊正在后宫中的海池里泛舟嬉戏,根本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兄弟手足相残的人间惨剧。海池位于太极宫的西北部,为整个宫殿群中最接近玄武门的位置。唐高祖竟然听不到玄武门的动静,可见太极宫的规模是何等之大。
正当李渊玩得高兴时,尉迟恭突然全副武装地入见,按照惯例,这已经是杀头的大罪。李渊见尉迟恭手握兵器,来势汹汹,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尉迟恭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当时名臣萧瑀、裴寂、陈叔达等人均在场。李渊十分惶恐,便问裴寂道:“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裴寂本是太子一党,此时见李世民得手,惊惧不安,不敢答话。还是一直暗中支持李世民的萧瑀、陈叔达出面圆场,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李渊见一旁的尉迟恭手按剑柄,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动手的架势,只得勉强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算平息了这场事变。
李渊又召见李世民安抚。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李渊趾头,恸哭许久。即使有做作的一面,但也显示他心中着实难安,这种不安也保持了终生,所以才有后来他临死前向著名僧人玄奘询问因果报应一事。李渊见事已至此,不得不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到了八月,唐高祖李渊正式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搬到位于太极宫之北的西内苑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从此退出唐朝的政治舞台。
身为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好的名声,只给人平庸的印象,实际上,这是因为他夹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皇帝之间的缘故,他之前有大名鼎鼎的隋炀帝,他后面则有鼎鼎大名的唐太宗。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唐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即位,时年二十八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杀尽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其他同党同谋一概不予问罪。太子洗马魏徵之前见秦王李世民功高,暗中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责备魏徵离间他们兄弟间的关系,声色俱厉,在场众人无不惊惧。魏徵却从容答道:“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对其耿直的气度非常赞赏,转怒为喜,弃怨用才,任命魏徵为詹事主簿,充分展现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度。
尽管玄武门之变只是一场宫廷政变,不过是李氏皇族的“家事”。然而,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却是以这一事件为起点。
李世民即位之后,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好大喜功、奢侈淫逸、滥用民力的隋炀帝杨广为戒,忌讳大肆兴修土木工程,与民休养生息。看起来,李世民留心治道,很大原因是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意识到自己与杨广惊人的相似:都是家中老二,都是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都有胸怀四海、放眼天下的雄心壮志。如果说这种相似令李世民悚然而惊的话,那么杨广的凄惨下场无疑更会让他战栗胆寒,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只能收敛起一切欲望,一切从治理天下的需要出发。于是,一场著名的君臣论政在太极宫中展开。
贞观初年,国家初定,国内局势尚不稳定,边疆又面临突厥的军事威胁,李世民对此十分忧虑,多次召集房玄龄、魏徵、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重臣在太极殿论政,谈古说今,讨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及治国之道,希望能找到大乱之后实现大治的良策。
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断地从太极宫中发出。
由于隋朝末年战火纷起、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拿魏徵的话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见唐朝建国之初,面对的便是一个相当凄凉的局面: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
李世民登基后,用贤勤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休养生息,抚民以静,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结果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天下大治后,百姓开始过上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为李世民年号“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李世民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既空前又绝后。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是一幅相当动人的太平世界图画:朗朗乾坤,牛马遍野,民康物阜,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盛世景象,终于在李世民手中实现。
历史是何等惊人的相似!灭亡六国的秦朝短命而亡后,代之的是大汉雄风、文景之治;统一天下的隋朝二世灭亡后,代替的是大唐气象、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唐王朝之后一百多年经济繁荣的基础。没有贞观之治,就没有盛唐的繁荣,也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
难得的是,李世民取得了贞观之治的重大成就,并没有将功劳完全归功于自己。他召集大臣,很诚恳地说:“此非朕一人之力,实有公等共相匡辅。”这样的胸怀,在帝王中实属罕见。
李世民也没有因政治卓著而忘乎所以,他常常提醒自己:创业难,守成也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连年丰收,他认为是一喜,边境平安,是二喜,但是“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天下大治,唐朝国势也迅速强盛,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此时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方还属于沉睡的大陆。只有中国赢得了空前的统一,并由于恢复了秩序,在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如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所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在唐朝,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史家认为,李世民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与汉初的文景之治相比,“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激励了后世如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弘历(乾隆)甚至包括日本的德川家康等无数的统治者。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
帝国京师长安繁华如梦,四方朝拜使团潮涌如流,日本遣唐使乘风破浪,丝绸之路上商队如织,诗坛艺苑百花齐放,由此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大唐文明,震古烁今,千余年来,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东方和世界。